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
四川大凉山彝族人民60年变迁记录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野蛮、落后的奴隶制严重束缚了凉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凉山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瓦渣克基说,昔日的旧凉山等级森严,只占彝族人口0.1%的大小土司和占总人口5%的“兹莫”“诺伙”等奴隶主阶级,掌握着大量的土地、牲畜、农具等财富。而占总人口70%的奴隶阶级“兹伙”,却世世代代为奴隶主所有,由奴隶主随意支配买卖。越西县瓦吉木乡的奴隶苏呷子,在1937年之后的10多年内被奴隶主当商品转卖了11次。
一名彝族妇女展示彝族传统刺绣工艺。当日是我国彝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工人文化宫正在举办的“秀美彝乡——三街彝族刺绣展”让市民和游客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参展的350件精美彝族传统刺绣作品均出自楚雄三街镇142名彝族妇女之手。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前身——凉山彝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彝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自治政权,从元代开始的土司分治和后来出现的奴隶主割据并存的局面到此结束。1956年,民主改革运动在凉山轰轰烈烈地展开,奴隶主的一切特权和债权被全部废除,近60万奴隶获得了解放,并分到了长期被奴隶主占有的土地、牲畜和农具等。凉山各族人民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
1952年10月8日,凉山州的前身——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在首府昭觉举行。这是彝族青年在庆祝大会上跳舞。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乡卫生院内,医师王木果(左)在为前来就诊的村民测量血压。
“三房”改造:破解历史难题的突破口
作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7个县(市)中有1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县县相连的贫困区域达4万平方公里。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观念概述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观念概述凉山在1956年民主改革前被外人称作独立的“倮倮王国”,仍然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但未形成统一政权,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是其社会的支架,家支由原始氏族演变而来,是凉山彝族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的家族联合体,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若干痕迹。
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互不通婚的集团就是家,家之下一般每经过6、7代后又分家形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分支,称之为支。
家支就是家和支的统称,是由血缘集团的家、支、房、户构成父系血缘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十分类似于我国奴隶制社会没有天子的宗法制宗族制度。
民主改革前,整个凉山由近百个黑彝家支分割统治,黑彝家支是占统治地位的家支,有固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势力范围,各自为政,互不隶属。
每一个黑彝家支都有1-2个较大的白彝家支作为支柱。
在生存的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家支人口的多寡是决定其家支势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凉山彝族家支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若干痕迹。
在同一家支,保留着某些对氏族成员一视同仁的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权利。
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如在遇到重大事情时,由家支头人召集家支会议集体协商决定,在家支会议上,家支成员都有发言权。
家支问题是凉山彝族社会的重大核心问题,其源远流长,盘根错节,牵涉面广。
家支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对内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家支成员的安全、处理各项事务、团结互助、扶危救困、教育成员,对外则以家支的名义实现征服、御敌或者联姻、结盟。
除此之外,家支还作为一种观念和意识而存在,具有培养社会角色、凝聚家支力量和传承彝族文化的功能,是一种集体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以及社会救助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由于家支在彝族社会中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凉山彝族对家支是极度依赖的,如彝谚所云:猴靠树林活,人赖家支存。
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时期,家支对凉山彝族的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经济繁荣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乡镇行政管理的影响巨大!一、凉山彝族的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

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四川彝族自称为“诺苏”,诺是黑的意思,苏是人的意思。
黑彝自称为“诺伙”,意思是黑色的群体,黑彝自诩骨头硬、血统纯洁,属于高等级的种姓,凉山彝族谚语“黑彝一滴血,要值九两黄金。
”黑彝中又还要分所谓“血统好的黑彝”和“血统不好的黑彝”,前者被称为“诺伯”,后者被称为“诺低”,血统不好的黑彝(诺低”被认为历史上混入了被其统治的白彝的血统。
四川历史上共有黑彝家支九十多个,家支是同一个远古父系祖先的后代,在1956年的大小凉山民主改革以前,黑彝家支在彝族地区就起着政权的作用。
凉山彝族谚语:“少不得的是牛羊,离不得的是家支”,“想家支想得哭,怕家支怕得抖”。
“诺伯”和“诺低”是黑彝内部的血统区分,公开场合是不能这样讲的,否则会引发流血冲突。
白彝被称为“节伙”,是和黑彝相对应的另一个群体,属于低等级的种姓。
白彝内部也有所谓血统好的白彝和血统不好的白彝之分,血统好的白彝被称为“俄笃伯”,被认为他们的血统仅次于黑彝,血统不好的白彝被称为“俄笃低”,被认为他们的祖先和汉族奴隶混过血。
四川历史上共有白彝家支两百多个,白彝家支是从属于黑彝家支的政治附庸。
黑彝白彝是长期以来奴隶制种姓等级制度下的划分,黑彝是所谓贵族,基本上都是奴隶主,人口仅占大小凉山彝族总人口的%。
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奴隶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层层占有的奴隶制种姓等级制度,血统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少数白彝也是奴隶主,也可以占有汉族奴隶,但他们在政治上又要从属于黑彝奴隶主。
黑彝即使穷困潦倒,其在政治地位上仍然要高于富裕的白彝奴隶主。
在大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出身汉族血统的奴隶,社会地位是最为低贱的,这种奴隶被称之为汉根奴,可以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和杀害;出身彝族血统的奴隶,社会地位就要高于出身于汉族血统的奴隶,这种奴隶被称之为彝根奴,不能被黑彝奴隶主任意买卖和杀害,他们甚至也可以拥有汉族奴隶。
学习彝族习惯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彝族习惯法的心得体会一、彝族习惯法凉山彝族通常是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彝族同胞,这些地区被统称为凉山彝区。
凉山彝族社会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习惯法,彝族称“简伟”,是在彝族社会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和全面应用。
维系旧时凉山彝族奴隶制的根本,是其父系氏族制及等级制,而此政治制度的基本保证是凉山彝族的习惯法。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三千多年来为调剂彝族内部各阶层的矛盾以致特大案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制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当代世界各民族罕见的彝族式的法律体系。
彝族的家支习惯法是家支内部成员人皆须遵守的家规支约,对每个家支成员都有约束作用。
它的内容涉及到彝族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维护家支个体家庭的私有财产,保护家支安定,建立公共道德,选择配偶通婚等等方面发生着独特作用。
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人身占有与保护法;土地、财产所有与继承法;租佃、买卖、典当、债务法;抢劫、盗窃及侵犯人身法;以及婚姻、家庭与家支法。
这五个方面的习惯法主要体现了贵族奴隶主阶层的意志。
民族习惯法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的传统。
传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生活在大山腹地的四川大小凉山及云南中甸地区的彝族,由于长期受传统习惯法的影响,中原文化难以浸入,习惯法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直到二十一世纪,习惯法仍然是该地区彝族群众调解纠纷、解决争议的主要依据之一。
彝族习惯法不仅对彝族地区的历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彝族地区的现实社会生活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彝族习惯法生于民间,源于禁忌和习惯,它代表和满足了一定地域、族群内人们的需要。
作为历史文化遗留,习惯法有着巨大的惯性力量,是实际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有效秩序和规范之一,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维护本民族整体利益、促进本民族内部秩序和谐、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团结、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习惯规则。
奴隶制与凉山彝族奴隶制

奴隶制与凉山彝族奴隶制一1859年,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序言“中首先提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学说: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㊁古代的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㊂ ①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原始社会说㊁奴隶社会说㊁封建社会说㊁混合阶段说㊁东方特有的阶级社会说㊁经济形式说诸种,但古代的生产方式为奴隶制社会,这已基本成为定论㊂笔者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即私有制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社会形态,它是先于古代的,即奴隶制的社会生产形态而存在的㊂在这里,马克思大体上提出了五种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㊂为了肯定奴隶制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 奴隶制是同其他任何经济范畴一样的一个经济范畴㊂ 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列入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㊂ ②1844年,恩格斯根据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5㊁146页㊂何耀华文集·第二编彝学研究做的摘要和评论,写出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家庭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又明确做出 奴隶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㊂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 ①的论断㊂继马㊁恩之后,列宁在‘论国家“一书中进一步论证了奴隶社会的特点: 奴隶主和奴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阶级区分㊂前一集团不仅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即占有土地和当时还很原始的工具,等等,并且还占有人㊂这个集团就叫作奴隶主㊂从事劳动,并把劳动果实交给别人的人则叫作奴隶㊂在历史上继这个社会形态而起的另一形态是农奴制㊂在绝大多数国家里,奴隶制发展成了农奴制㊂这时社会基本上分为农奴主和农奴㊂ ②1938年,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概括马㊁恩㊁列的论断时指出: 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生产关系:原始公社的㊁奴隶制的㊁封建的㊁资本主义的㊁社会主义的㊂为了证明奴隶制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奴隶和农奴的区别做了一系列的论断㊂什么是奴隶呢?第一,奴隶是一种 会说话的工具 ㊂马克思说: 全部生产工具 的概念, 在原始奴隶制度形式下也包括直接生产者本身 ③㊂在奴隶制度下, 奴隶也属于这种生产资料,但是奴隶在这里也同役畜一样,也不形成特殊的经济范畴,或者,最多也只是存在物质上的差别:不会说话的工具,有感觉的㊁会说话的工具 ④㊂第二,奴隶是一种私有财产,其人身被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主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支配,包括进行生㊁杀㊁予㊁夺在内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 私有财产的权利是任意使用和支配的权利,是随心所欲地处理什物的权利 就像在一切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㊂‘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33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06㊁891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1页㊂奴隶制与凉山彝族奴隶制古代民族中一样,人(作为奴隶)是私有财产的对象㊂ ①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说: 每个奴隶是特定的主人的财产,由于他们与主人的利害攸关,他们的生活不管怎样坏,总还是有保障的㊂ 奴隶被看作物件㊂ ②列宁也指出: 奴隶主把奴隶当作自己的财产,法律把这种观念固定下采,认为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㊂农奴仍然遭受阶级压迫,处于依赖地位,但农奴主不能把农民看作自己私有的物品,而只能占有农民的劳动并强迫他担任某种劳役㊂ ⑨什么是农奴呢?第一,农奴是土地的附属品㊂他们和领主的关系是依附而不是被占有㊂马克思说: 地主从小农身上榨取剩余劳动,就只有通过超经济的强制,而不管这种强制是采取什么形式㊂它和奴隶制经济或种植园经济的区别在于,奴隶要用别人的生产条件来劳动,并且不是独立的㊂所以这里必须有人身的依附关系㊂必须有不管什么程度的人身不自由和人身作为土地的附属物对土地的依附,必须有真正的依附农奴制度㊂ ③第二, 农奴拥有并使用生产工具和一块土地㊂为此,他要交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者服一定的劳役 ④㊂五种生产方式相继演变的学说能否成立,关键之一在于承不承认奴隶制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意义㊂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关于中国社会史的大讨论中,我国一些学者就否定奴隶制生产方式,从而不承认有五种生产方式的存在㊂他们说: 奴隶社会这个阶段不但中国找不出,就在欧洲也不是各国都要经过这个阶段㊂ ⑤针对当时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种种错误思潮,郭沫若在1930年3月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部光辉的史学著作㊂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奴隶制曾经是中国历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2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60页㊂‘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33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60页㊂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三谜的时代“,‘读书杂志“(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㊁8期合刊㊂。
【传统文化】彝族简介 彝族的经济状况介绍

【传统文化】彝族简介彝族的经济状况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
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
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
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
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
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
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
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
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
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
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
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
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
带着奴婢过江——在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里回顾彝族的奴隶社会

带着奴婢过江——在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里回顾彝族的奴隶社会据史料所记载,大约在2000年前,随着彝族先民迁徙进入凉山,彝族的奴隶社会也就开始了。
迁入凉山的,是以古侯、曲涅为主的两支部落。
彝族民间史诗《勒俄特依》中说“带着奴婢过江”,汉文史书也有类似记载。
西汉末年及东汉、三国魏晋时期,凉山地区出现了新兴势力——“豪帅”、“夷帅”——也就是部落奴隶主,这反映了彝族奴隶制度在凉山地区已经普遍确立起来并有所发展。
公元7—10业纪,唐、吐蕃、南诏等政权兴盛一时,在西南地区互相攻战、争夺,凉山彝族地区也被卷入其中。
这一时期,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出现了“鬼主”,进入“鬼主”、“大鬼主”当权的阶段。
这些“鬼主”是政教合一的首领,既是宗教祭师,又为部落酋长。
他们利用“鬼巫”进行统治,辖区大小不等,有都鬼主、大鬼主、小鬼主的区别,各鬼主间没有固定的隶属关系。
至元十二年(公州1275年),元朝在凉山地区设立了第一个土司——罗罗斯宣慰司(又称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民万户府),凉山地区完全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从此进入了土司政治阶段,也由此而出现了向封建社会发展的倾向。
明朝中后期,土地买卖、租佃等封建土地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加上先进农具及农业技术的传入以及适宜凉山彝族地区生长的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的传入,大大刺激了凉山彝族社会上层对土地的狂热追求。
由此而引发了土司与所属诺合(黑彝)之间激烈的土地争夺战。
土司被悉数击败,被迫从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腹地迁到边缘地区,诺合家支势力大涨,凉山彝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基本上被中止了。
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西南腹地的凉山彝族地区也受到了冲击。
西方殖民侵略者﹣﹣传教士、探险家、科学考察者、驻华使节等各色人物抱着不同的目的,纷纷进入凉山彝族地区活动。
清王朝及后来的国民政府、地方军阀也相应加强了对凉山彝族地区的经营、管理,试图在凉山彝族地区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制度。
凉山彝族习惯法探析

凉山彝族习惯法探析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彝族人口约800万,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寒山区,其中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及与之毗连的永胜、华坪二县彝族聚居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俗称“大小凉山”或“凉山”。
席山彝族在1956年经中央人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其奴隶制之前,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尚处于带有鲜明的父系氏族奴隶制特征和等级制特征的奴隶社会。
其社会秩序是按照传统习惯法维持的。
解放后,凉山彝族人们扬弃地继承了传统习惯法,以之解决各种纠纷案件,与国家制定法互为补充,对祖国凉山彝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对其研究,进而取其精华,抛其糟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凉山无疑是有其价值的。
标签:彝族;凉山彝族;习惯法1、凉山彝族习惯法特有的家支、血缘等级、“德诂”制度在凉山彝族习惯法中,家支制度、血彝等级制度、“德诂”制度是凉山彝族习惯法存在并一直延续的基础。
所谓家支,是指以父亲血缘为基础的父子连名制度下的大的家族。
血缘等级制度是凉山彝族习惯法的根本制度和核心内容。
家支制度和血缘等级制度的存在和延续是德诘制度存在的基础,它依附于家支和血缘等级制度,是凉山彝族习惯法得到应用和保证执行的基础。
1.1凉山彝旅家支制度凉山彝族社会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是家支制度,是凉山彝族习惯法存在和延续的最根本的条件。
凉山彝族历史上几乎不存在统一的政权,而是以家支这一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存在。
这从刑罚中也可窥见一斑:彝族习惯法中最重要的刑罚不是死刑,而是“逐出家支”。
家支内部有难同当,彝谚有“千里彝区无乞丐”,这是家支倾力互助的真实写照。
1.2凉山彝族血缘等级制度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关系主要以血缘等级制为核心。
彝族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身份并非由其财产决盯,而是依据血缘关系确定。
现将五个血缘层次与五个等级之间的关系,列表示之:1.3凉山彝族“德诂”制度“德诂”制度是凉山彝族习惯法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
大小凉山的彝族和奴隶制度
四川彝族自称为“诺苏”,诺是黑的意思,苏是人的意思。
黑彝自称为“诺伙”,意思是黑色的群体,黑彝自诩骨头硬、血统纯洁,属于高等级的种姓,凉山彝族谚语“黑彝一滴血,要值九两黄金。
”黑彝中又还要分所谓“血统好的黑彝”和“血统不好的黑彝”,前者被称为“诺伯”,后者被称为“诺低”,血统不好的黑彝(诺低”被认为历史上混入了被其统治的白彝的血统。
四川历史上共有黑彝家支九十多个,家支是同一个远古父系祖先的后代,在1956年的大小凉山民主改革以前,黑彝家支在彝族地区就起着政权的作用。
凉山彝族谚语:“少不得的是牛羊,离不得的是家支”,“想家支想得哭,怕家支怕得抖”。
“诺伯”和“诺低”是黑彝内部的血统区分,公开场合是不能这样讲的,否则会引发流血冲突。
白彝被称为“节伙”,是和黑彝相对应的另一个群体,属于低等级的种姓。
白彝内部也有所谓血统好的白彝和血统不好的白彝之分,血统好的白彝被称为“俄笃伯”,被认为他们的血统仅次于黑彝,血统不好的白彝被称为“俄笃低”,被认为他们的祖先和汉族奴隶混过血。
四川历史上共有白彝家支两百多个,白彝家支是从属于黑彝家支的政治附庸。
黑彝白彝是长期以来奴隶制种姓等级制度下的划分,黑彝是
所谓贵族,基本上都是奴隶主,人口仅占大小凉山彝族总人口的6.7%。
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奴隶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层层占有的奴隶制种姓等级制度,血统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少数白彝也是奴隶主,也可以占有汉族奴隶,但他们在政治上又要从属于黑彝奴隶主。
黑彝即使穷困潦倒,其在政治地位上仍然要高于富裕的白彝奴隶主。
在大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出身汉族血统的奴隶,社会地位是最为低贱的,这种奴隶被称之为汉根奴,可以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和杀害;出身彝族血统的奴隶,社会地位就要高于出身于汉族血统的奴隶,这种奴隶被称之为彝根奴,不能被黑彝奴隶主任意买卖和杀害,他们甚至也可以拥有汉族奴隶。
之所以在奴隶当中也有这种区分,仍然是根据血统种姓制度来决定的。
从体质人类学上来说黑彝和白彝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在清末以来就进行过多次测量,有科学上的数据。
从父系Y染色体上来说,二者也有所不同,黑彝的基因与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和泰米尔人接近,白彝则是各种族的混血,以东亚土著民族的血统为主,其中还包含有相当成分的汉族血统。
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度形成的年代,现在还很难断定,学术界有东汉末年说和唐代说,但实际上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前,大小凉山地区还很少有彝族人生活,他们是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才被南诏政权陆续迁徙到凉山来的,之前的汉文史书中缺乏对这个民族的记载,一直到了元朝时期,汉文史书中
对凉山彝族的记载才开始详细起来。
大小凉山彝族在历史上实行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彝族谚语:“黄牛是黄牛,水牛是水牛”。
彝族只和彝族通婚,彝汉之间通婚阻力很大,生下的后代被称为“花骨头”,将受到歧视。
黑彝也只和黑彝通婚,白彝亦只和白彝通婚,有一整套严格的习惯法进行约束。
如果黑彝女子和白彝男子发生性关系,双方都会被处死。
如果是黑彝男子与白彝女子发生性关系,则黑彝男子将被驱逐出家支,他们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黄骨头”,不被黑彝和白彝认可,只能迁徙到远方去孤零零的生活。
(图一为最高等级的凉山黑彝奴隶主,图二、图三为最低等级的凉山白彝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