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四川大凉山彝族天菩萨习俗,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

四川大凉山彝族天菩萨习俗,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
四川大凉山让你感受彝族的风情,让你目睹天菩萨的独特民俗传统。
彝族男性的“天菩萨”发型与彝族“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关。
《炯炯有神》摄影邱太建
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彝族,男性的'天菩萨'发型传统,是当地原始宗教崇拜的遗留。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肌肤毛发为父母所赐,所以倍加珍惜,过往的
蓄发行为由此产生。
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发型要经历几次成长转型的变化。
婚后的男子会请人在头顶梳小辫子盘在头上,当地人称'如且'。
现在一般人不分阶段,彝族男子特殊发型统称'天菩萨'。
'天菩萨'的头发只能修短,绝对不可以随意剃光,无论多长都尽量保留。
而且彝族人忌讳别人抚摸自己的'天菩萨'。
只可近观,不可把玩。
彝族男性的“天菩萨”发型与彝族“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关。
彝族民间传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天地、山水、植物、动物以及人类都有灵魂。
灵魂依附于人体,头发拥有离天最近离地最远至高无上的地位。
自然而然头发成为铭记祖先与天地对话的使者。
黔西北彝族传统禁忌的搜集整理研究

文化视点黔西北彝族传统禁忌的搜集整理研究杨 娟【摘 要】彝族传统禁忌作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涉及面广,长期以来规范和约束着彝族人民的行为和心理,对彝族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禁忌已不再被全民遵守,有些甚至被人遗弃,传统禁忌文化濒临消失。
本文拟对黔西北彝族曾经普遍流传的传统禁忌进行挖掘整理,旨在展示彝族传统禁忌文化,揭示其对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和作用,为传统禁忌文化研究、继承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原始素材和参考借鉴。
【关键词】黔西北 彝族传统禁忌 搜集整理研究一、传统禁忌概念及彝族传统禁忌产生与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传统禁忌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巨大冲击,很多禁忌已经不再被全民所遵守,变得更加世俗化和个人化,有些甚至被大众遗弃,传统禁忌文化濒临消失。
但部分对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带来积极影响的传统禁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还被传承和利用着,对彝族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本文对黔西北彝族曾经普遍流传的传统禁忌的种类及使用频率进行了梳理,旨在挖掘和重拾濒临淡化和消失的彝族传统禁忌文化,为彝族传统伦理文化研究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原始素材和参考借鉴。
(一)彝族传统禁忌的产生根据禁忌来源推断,“禁忌属民俗心理,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规范。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内容和不同民族特点的禁忌。
”对于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其古老神秘、种类繁多的传统禁忌。
(二)彝族传统禁忌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传统禁忌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巨大冲击,很多禁忌已经不再被全民所遵守,变得更加世俗化和个人化,有些甚至被大众遗弃,传统禁忌文化濒临消失。
但部分对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带来积极影响的传统禁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还被传承和利用着,对彝族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凉山彝族年习俗

凉山彝族年习俗彝族年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秋收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左右进行。
节期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毕摩(彝族民间继承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或看星象人卜算吉日,除猪、龙、牛、鸡、蛇日不宜过年外,其余狗、鼠、猴、虎、马、羊日均可过年。
过年前,各户要喂好年猪、砍新柴、磨荞麦粉、磨制豆腐,备好新竹篾、新菜板、白酒和烟叶等,还要割回蕨萁草晒干、清洗衣物等。
年节为三天。
供奉有祖先灵碑的人家则在过年前一天即用燕麦、煮熟的鸡蛋和酒祭献灵碑。
彝族年第一天早饭后,主妇即清扫房屋,洗净器皿,并蒸好米饭、煮好荞粑。
正午后男人们则按村寨里辈数的高低依次轮流杀猪。
杀猪前,在门前烧一堆或,取其滚滚浓烟,意在吓跑妖魔鬼怪;双手捧一杯白酒,献于过年柴堆上。
此毕,各倒一杯酒给来杀猪的众人。
主人家男的用干净的木瓢舀半瓢清水,在火塘上取一烧红的卵石,放于木瓢内,冒出浓烈的蒸汽,绕屋内、屋外顺时各转一圈“除污”、“净室”后,抓来猪用刀对准心脏杀死。
猪死后,他人去杀下一家的猪,主人家留下烧猪。
待猪毛烧完刮净,开肚后察看猪胆是否肥大、胰条是否平整,否则须另杀一猪。
看必,砍下猪头,割下若干块肉,将猪肝、腿肉和两个腰子、里脊迅速在屋内火塘里烧熟,盛于一高足木盔,撒上盐,然后取一火塘里烧红的石子,泼上清水,发出浓烈的蒸汽,将烧肉盛入木盘,与酒在火塘上面转三周放在灵台祭祀祖先。
祭毕,拿出一些烧肉由家人分吃,男人将连舌的肩胛肉砍成砣砣置于锅内煮熟,以备祭祀祖先和家人享用。
另用刀从猪肉的背脊中央,将肉砍成两块,抬回屋内按猪活着时的部位排放在木柜面上,再用新竹篾上悬挂猪胆和吹涨的猪尿泡。
待猪肩胛肉煮好,用高足木盘盛米饭、矮足木盘放三个荞粑,木盔盛肉和汤并放上两个木勺和一杯酒和烟叶、荞麦粉一起置于木柜面上供祖先享用。
彝族风俗习惯的介绍

彝族风俗习惯的介绍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
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
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彝族文化

传承彝族古老文明,做优秀的现代彝族人曲比兴义(马边)“彝族”的来历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
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至乌江,西达澜沧江的纵横千里的区域内,其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地区。
总人口据2000年统计有700多万,据今己有80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6位,目前在西南地区建有彝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19个,还有若干个民族自治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如自称:诺苏、聂苏、尼等;他称有夷、蛮、倮等,部分称胃带有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彝族代表时认为,新中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应该再使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称呼,各民族应该平等互爱,互相尊重,于是将“夷”字改为“彝”字,从此,彝族就成为全国各彝族支系统一的名称。
彝族是一个支系庞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间在语言、服饰、风情、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各支系既有相对独立性,不是单一的民族,在云南尤为明显,因此,在民族分类上把这一现象定为民族的支系。
彝族的支系有撒尼人、阿细人、阿哲人、他留人、尼泼人、阿乌人、罗米人、撒梅人等,据说彝族的支系当在50个左右。
许多民族之家,人类对彝族的支系现象感到神奇,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关注。
彝族的历史彝族是一个县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族先民就生活在以横断山一带,当时被称为“夷系部族”。
大致从西汉中期开始,向云南中、东部和四川凉山迁徙,当时多以“叟”、“昆明夷”称谓。
1936年,在云南昭通一古墓中发掘一颗铭为“汉岁邑长”铜印,公元76年,汉封昆明夷头人为“破虏傍邑侯”,这一发现佐证了西汉时期,彝族人就被册封为侯。
公元347年到公元581年,云南东部爨氏家族称霸云南中部,建立了爨氏政权。
唐代出现了东爨乌蛮,西爨乌蛮、嶲(古读Süǐ现在读Xī)州乌蛮东爨乌蛮主要统治云南东北部、东部和贵州西部,洱海乌蛮分为“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等六诏乌蛮(此政权统治400多年)。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篇一:彝族风俗习惯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
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
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
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精品】(一)彝族的起源、形成与文化69

彝风彝俗(一)彝族的起源、形成与文化彝族的先民,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人有密切的关系。
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
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西汉时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为名。
东汉时的“叟”也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
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以后被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
一支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代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
另一支是以四川凉山地区北部乌蛮的彝族为代表。
他们没建立过国家,而是首先联合成部族,再由部族发展成民族的。
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面的孟获就是彝族人。
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内,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砻江支流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以及云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及滇西的华坪、宁蒗、永胜等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的地区,贵州的安顺、毕节两地区,广西的隆林、睦边两县。
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差,绝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复杂的高山,有的属于高寒山区,平坝和河谷地带很少。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在秦汉时期,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大约在云南滇池周围和四川邛都(今西昌东南)地区,从事农耕或游牧。
后来向南迁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他们又从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等地。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彝族有很多迷信而又奇怪的禁忌,如果发现了那些异兆,就以为不吉,先行占卜,卜之为凶,即请毕摩或苏妮断口嘴作禳拔。
他们的禁忌除掉人事的以外,多数包括野的禽兽,虫类,以及植物等等。
(一)伦理道德类禁忌
人事最复杂,关于彝族对人事上的禁忌也是最多。
据我们所知,大致有下列各种:洗脸者心不善;洗脚者荞子不好;放屁有声为失敬;吹口哨者招鬼;脚踏锅庄者为失敬;热油油煎物者招鬼;摸人天菩萨;于厩房中大小便;客前禁放屁;群众前禁放屁;在女子前禁放屁;男子禁揭女子长裙;群居时禁狂欢怪叫;妇女在人前禁上楼;有鞍之马牵而入室;马在室内备鞍;拴马于梁柱之上;在霪雨时,人触电而死;汉人辱骂其为蛮杂种;夜晚睡觉做噩梦;人无故而痛苦;正在念经时有人来;客人在楼上小便;客人夫妇宿在一起;居房禁外人在内结婚,或生小孩;病人禁止入境;走过病人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做白时,打鸡头向内;吃血酒时,背人将酒吐出;过年时,所悬挂的猪膀胱,被人手触,移动或无故缩小;煮饭久煮不熟——有鬼;火塘内之火突然熄灭——有鬼;媳妇禁接近翁伯;在妇女前禁说“克突”。
(二)牲畜家禽类禁忌
老母猪自食猪儿,或咬死羊儿;老母猪怀孕不育;牛羊产怪胎;老母鸡生蛋自食;雄鸡生蛋;雏鸡吊死在母鸡翅膀上。
半夜鸡飞或是鸡啼;母鸡啼鸣;猎狗入林,尾盘结在树上;打冤家时,马叫而不前进;狗衔野兽肉而入室;狗嚎哭;狗抓地——要死人;狗上房——怕
烧房;走过害牛羊瘟疫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害牛羊瘟疫地方的物品,不准携带入境;生有拖尸、天穿、地漏、滴泪漩的马匹,禁止入室;老母鸡生小蛋;老母狗衔小狗儿要搬家;牛胎不下——家有内鬼;羊胎不下——家有内鬼。
(三)鸟兽类禁忌
野鸟入室;野鸟飞停屋上;乌鸦在屋前或屋上鸣叫;老鼠跌入水缸中;蛙跃入室;蛇现于屋前,或入室;蜘蛛入室结网;途见双蛇盘结;途见蛇吞蛙;老鼠搬家——怕受水火灾,地震兵灾或全家饿死;豹子豺狼夜啼——要吃人;猫头鹰在住宅附近叫——要死人;老鼠咬衣服,或咬人——言其将病,或死亡甚而遭兵灾;老鼠咬鸡——言其菩萨不安,将降罪于人,要害病。
(四)异象禁忌
途见竹枝生双杈;途见枯木圆顶;树木被电触死;水缸漏空;长虹将水缸汲干。
【黄万民:《罗罗的禁忌》,《康导月刊》第6卷1期,1944年】
1、纳苏、腊罗等支彝族的禁忌
(1)在自己家中唱调子、吹口哨。
(2)乱砍、乱爬象征“山神”、“祖宗”的神树。
(3)牛、羊进堂屋。
狗上树,爬房。
(4)带着棍棒绳索刀枪闯进家中堂屋和厨房。
(5)妇女把衣服晒在路上。
(6)看见竹子开花。
(7)大年初一听见乌鸦叫,认为要死人。
(8)听见狗哭,认为要死人。
(9)看见老鹰抓野鸡。
(10)看见豹子吃
(11)看见蛇交配。
(12)看见猫抬蛇。
(13)看见蛇吃青蛙。
(14)两人走路,蛇从中间穿过,认为必有一人要死去。
[ 王丽珠(彝)《大理州彝族原始宗教调查》]
3.织金官寨彝族的禁忌
(1)忌公鸡提前啼叫,乌鸦在房屋上叫,认为这是大祸临头的显兆。
(2)忌闻狗在夜间慢声狺狺,认为这是狗见到了鬼。
(3)忌妇女坐在大门坎上。
(4)忌妇女跨过牵马绳。
(5)忌媳妇在公婆在家时上楼,那样会认为爬在公婆头上。
(6)媳妇忌在老人上方扫地。
(7)忌孕妇同桌吃饭,认为那样会倒霉。
(8)忌产妇未满月到别人屋里去。
(9)亲人在外地死了,忌尸体拖进屋。
【罗勇:《官寨乡彝族原始宗教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