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合集下载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服饰: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

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1)凉山型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

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

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

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

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

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

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

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

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2)乌蒙山型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

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3)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大凉山夷区考察记》

《大凉山夷区考察记》

大凉山夷区考察记引言大凉山位于中国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区交界处,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区。

这里是中国夷族的聚居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宝库。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凉山夷区的考察,记录我所见所闻,并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简要介绍。

一、自然环境大凉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河西走廊以西、亚洲最长的山脉——昆仑山脉以南的黔滇高原上,地形复杂多样。

这里有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大凉山地区的气候也多种多样,有赤道季风气候、西南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等,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二、夷族文化夷族是大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着神秘和魅力。

夷族的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语言、宗教、服饰、建筑和节日等方面。

夷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传统的宗教信仰包括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

夷族人民还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建筑和节日习俗,这些都是夷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生活状况大凉山夷区的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勤劳的双手,艰苦地谋生。

他们种植稻谷、玉米、薯类和烟草等农作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大凉山夷区的居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

然而,他们热情好客,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难以忘怀。

四、考察收获通过对大凉山夷区的考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脆弱。

大凉山的自然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壮美和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与此同时,夷族文化也让我受益匪浅。

夷族人民对土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崇拜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语通过对大凉山夷区的考察,我深入了解了这片土地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大凉山夷区的居民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对于保护大凉山的生态环境和夷族文化的传承,我们有着重要的责任。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大凉山夷区,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发展。

新高考地理等值线(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等值线(解析版)

等值线地形图1.(2022·福建·莆田二中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治理我国东南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攻坚中,通过不断实验探索,实施“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梯田”的梯田果园模式,成效显著,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上图为“反坡梯田”剖面示意图,AB之间的实际水平距离为10米,A、B、C三点的海拔分别为295米、294米、299米,BC之间的梯壁坡度为45°,后沟深度不到1米,请在下图方框内画出A、B、C三点之间的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距为1米)(2)分别说出反坡梯田模式的前埂、后沟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答案】(1)画图如下:A、B之间的图上距离为图示线段比例尺长度的两倍;B到C点的图上距离为图示线段比例尺长度;标注出B、C点位置;画出经过A、B、C三点的三条等高线;标出经过A、B、C三点的三条等高线的数值;B、C两点之间画出四条等高线。

(2)前埂:保水,保土(保肥);后沟:(水少时)蓄水,(水多时)排水。

【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载体,考查修建梯田对水循环的影响和生态作用,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1)作图要求比例尺为5米,AB之间的实际水平距离为10米,则AB在图上的距离应为比例尺的两倍,标出B点的位置;BC之间的梯壁坡度为45°,高差为5米,则实地水平距离应为5米,为一个比例尺单位,标出C点位置;作图时要画出ABC三点所在的等高线,并标注海拔高度,其中,由于等高距为1米,BC两点之间间隔四条等高线,AB之间没有等高线。

具体如下图所示:(2)由图可反坡梯田模式的前埂、后沟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前埂:前埂高于梯面,故能截留地表径流,保水,保土、保肥;后沟:后沟低于梯面,能蓄水,并且后沟为沟,降水较多时可以排水。

2.(2022·福建福建·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凉山州自然环境恶劣文本

凉山州自然环境恶劣文本

凉山州自然环境恶劣文本
凉山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其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

以下是对凉山州自然环境恶劣的详细说明:
1. 地理条件复杂:凉山州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处于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震撼高原东缘。

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山、高原、盆地等复杂的地形地貌,其中以山地为主。

这使得交通不便,发展难度较大。

2. 气候条件恶劣:凉山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由于地形的影响,气候差异很大,高山地区气候寒冷,河谷地区气候较暖和。

此外,凉山州还经常受到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3.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形复杂和气候多变,凉山州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系统较为单一。

这使得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很大的挑战。

4. 资源匮乏:凉山州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尤其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由于地形原因,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少,而且土地质量普遍较差。

此外,凉山州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

凉山州的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这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凉山州正在逐步改善其自然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凉山彝族自治州,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对当地彝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凉山地处四川西南部,地势起伏较大,高山深谷纵横交错。

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首先影响了彝族的居住方式。

在高山地区,彝族多选择依山而建的碉楼式建筑,用石头和木材搭建而成,既能抵御寒冷的气候,又能防御外敌入侵。

而在河谷地带,房屋则多为土木结构,以适应相对温和的气候和便利的交通。

气候方面,凉山地区气候多样,既有高寒山区的寒冷气候,也有河谷地带的温暖湿润气候。

这使得彝族的服饰民俗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高寒地区的彝族服饰厚重保暖,多采用羊毛、羊皮等材质,色彩以深色为主。

而在温暖的河谷地区,服饰则较为轻薄,色彩更为鲜艳,且装饰更为丰富。

在饮食民俗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样显著。

由于山地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彝族人民主要种植荞麦、土豆等耐旱作物。

这些作物成为了他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山区丰富的野生资源,如菌类、野菜等,也被纳入了他们的餐桌。

为了保存食物,彝族还发展出了独特的腌制和熏制技术。

交通的不便也是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

这使得彝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有限。

这种封闭性在语言、歌舞等民俗方面得以体现。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其语言结构和词汇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彝族的歌舞,如达体舞,节奏欢快,动作粗犷有力,充满了山地民族的豪放与热情。

在宗教信仰和祭祀民俗方面,凉山的自然环境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山、森林、河流等自然元素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彝族人民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例如,火把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最初就是为了祈求消除虫灾、保佑庄稼丰收。

在婚姻民俗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过去彝族的婚姻范围相对较窄,多在本部落或相邻部落之间进行。

而在现代,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丧葬民俗中,凉山的自然环境也有所影响。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及现代化传承研究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及现代化传承研究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及现代化传承研究作者:刘相君李若辉来源:《艺术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其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以凉山彝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彝族传统服饰形成的因素,梳理了其主要类型,并从色彩、图案纹样、面料以及做工工艺等方面探究其艺术特征,最后探讨了其现代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希望能够对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今后的保护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凉山彝族服饰艺术特征现代化传承一、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形成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沉淀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风格独具的民族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服饰形态就有近百种。

四川凉山的彝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特殊的地理环境、祖先的宗教信仰等因素促使他们的彝族服饰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服饰体系。

1.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形成的影响地势险阻、交通闭塞导致四川凉山和外界的交流比较少,使得彝族传统服饰风格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凉山位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貌类型齐全,地貌复杂又多样。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的面料、颜色以及纹样等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独特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使畜牧业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

而羊又作为曾经凉山彝区主要饲养动物自然也就成为了凉山彝族服饰最主要的服装原料。

红、黄、黑是彝族传统服饰中的三原色。

在凉山州,大大小小的江水河流就多达上百条。

早些时候的凉山彝族人们通过观察这些河流的样貌特点,发现卷涡是大江、大河中常见到的一种流水活动现象。

从而彝族服饰中出现了卷涡纹,它的图案由很强烈的水纹流动线条组成,表示水流活动,显示大自然的美®。

蟹脚纹、羊角纹、日月纹等等各种动物植物的图案纹样都和凉山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2. 凉山彝族祖先信仰对传统服饰形成的影响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都还比较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

比如从万物有灵产生的自然崇拜,早些时候彝族地区不发达的生产力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缺乏驾驭能力,所以他们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有灵之物,像人一样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基础教育的直接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基础教育的直接影响

因 此 , 凉 山这 个 特 殊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下 , 发 展 彝 族 地 区 的教 在 要 我们只能因地制宜 , 采取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 的 自然 资源 相 关 。 任何 民族 的 地 区 的 文化 必 然 是 建 立 在 一 定 的地 理 育 . 而 环 境 的基 础 之 上 的 。彝 族 地 区 教育 是 彝 族 文 化 的构 成 要 素 。而凉 山 自 地 区用 两 种 语 言 文 字 进 行 教 学 , 凉 山 的 双 语 教 学 , 是 用 彝 语 和 汉 在 就 然 地 理 环境 是 凉 山 彝族 文化 赖 以生存 的物 质 基 础 。 因此 , 山 自然 地 语 两 种 语 言 文字 进 行 教 学 。 心理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证 明 : 凉 母语 的 学 习对 于
Na u a t r lEnv r n e a r c fe t n e i o m nth s Di e tEf cs o El me t r uc to n YiAr a o a g h n n a y Ed a i n i e fLi n s a Ch n Xi o i e a l

种 自然力 而 于 自然 界发 生 交 换 关 系 。 类 的社 会 组 织 总是 与 可 利 用 人
理 环 境 对凉 山彝 族 地 区 教育 的影 响 是 一项 不 可忽 视 的 要 素 。
第 二 语 言 的 学 习会 产 生 “ 移 ” 迁 作用 。 如果 能 正 确 地 引导 学 生 将 已 掌握 帮 凉 山彝 族 自治 州 位 于 四川 省 西 南 部 , 总面 积 6 1万平 方 公 里 。境 的母 语 知 识 与所 学 的汉 语 知 识有 机地 联 系起 来 , 助 学 生 分 清母 语 与 . 0 排 那 以母 语 教 学起 步 对 汉 语 教 学 是 内地 貌 复杂 多样 , 势 西北 高 , 南 低 。 高 山 、 谷 、 原 、 地 、 陵 相 汉 语 之 间 的 界线 . 除 母 语 干 扰 。 么 . 地 东 深 平 盆 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摘要】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的经济、教育、宗教信仰、饮食结构、服饰婚姻、建筑民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影响。

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注重于社会属性的研究却忽视了自然属性的研究,本论文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研究彝族民俗文化,这也使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民俗;影响0 引言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彝族也不例外,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的经济、教育、宗教信仰、饮食结构、服饰婚姻、建筑民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影响。

四川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北部高,南部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高低悬殊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低悬殊。

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及宽谷和断陷盆地只占10%。

山地多为海拔1500米以上的亚高山和中山。

山脉呈南北走向,峡谷相间,山高谷深。

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

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

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河谷平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

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

1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地区服饰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之一。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一个地区的形象。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凝聚了凉山彝族人民智慧的精华,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适应。

凉山彝族生活的地区,基本上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最热月平均温1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2℃,气温较低,最冷可达到摄氏零度以下。

霜期长达半年以上,属高山台地气候,气候多变,气温有较大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昼夜温差大,总之气候偏冷是凉山彝族居住区的特点。

而凉山彝族的耕地大部分分布在30-70度的陡坡上,不存在灌溉条件。

在这种气候及地理条件下属于“望天田”。

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所以凉山彝族的生产方式中畜牧业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中羊为他们主要习惯饲养的牲畜。

故羊毛为凉山最易得也是最主要的服装原料。

所以用羊毛织成的披毡和擦尔瓦是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彝族服饰的色彩是社会生活环境、精神风貌和家支等级观念的反映和体现。

黑、红、黄三原色与凉山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无论是在远古时代的昨天,还是21世纪的今天,凉山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地域环境及民族特征,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色彩的黑、红、黄三原色.凉山彝族主要生活在高寒山区,突出的表现了尚黑的彝族传统文化。

黑色象征着群山与黑土,能给人以庄重肃穆、沉静高贵、威严沉默、刚强坚韧之感。

在彝语中,青、蓝、绿等与黑色相近的色彩都可以概括为黑,青翠的山坡、碧绿庄稼、渊深的河池等也用黑色概称,土地也被看为黑色,是土地和财富的象征。

凉山彝族对黑色的崇尚表现在服饰上是全身服装皆黑色,男子穿黑色窄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女子的上衣和多褶长裙以与黑色相近的黑、青、蓝等深色布料为基调,凉山彝族用羊毛纺织制成的披毡和擦尔瓦多染成黑(青)色,男子包头的头帕所用布料是青色,彝族祭司的祭服上装和下装皆为黑色,祭冒是用一斗笠上面包缝以黑色毡面制作而成。

除了黑色以外在凉山彝族服饰中,红、黄两色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人称凉山彝族的三色文化。

他们认为,红色是火,是热烈与生命的象征。

凉山彝族世代生在海拔2000以上的高寒山区。

火是他们生活之必需,他们巳认识到火是他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自然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加以崇拜。

因此红色在彝族人心理和眼里是神圣的色彩,是它驱除了黑暗,给人们带来了光明,送来了吉祥。

传说很早以前,彝族男子出征前头上要包红帕子,或是在英雄结上缠上一段红色的布,腰间配挂着用红布做的镶玉片的“英雄带”,以此表示勇敢、成功的意义。

彝族家的女儿出嫁,家人要为她举行红线仪式,以表示对她的祝福。

就连毕摩用以避邪和崇拜祖先用的篾帽上的鹰爪,也裹缠着红布条,红布条越多,表示这毕摩的知识越渊博。

在彝族人眼中,黄色象征着阳光。

太阳是万物的生长之源,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它意味着善良和友谊、丰收和富裕,具有共同遵守和永恒不变的道义。

自古以来,是黄色消散了神和人的对立,是黄色产生了万物,并使万物得以繁荣茂密,使人类得以净化。

在凉山彝区,无论身居何处,黄色装点着、美化着彝族人民的生活,他们将黄色运用得淋漓尽致。

如在彝族姑娘选美活动中,除要具备身材匀称丰满、挺直端正的鼻梁、薄而小巧的嘴唇、线条优美的眉形、长而上翘的睫毛、细长光滑的脖颈、粗长乌黑的辫子外,在肌肤上还须涂上油菜花般的灿烂亮丽的黄色。

总之,彝族服饰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地理、文化及审美观。

凉山彝族服饰,无论从图案、色彩的搭配还是面料料的选择都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

2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的特色是“苦荞文化”、“肉食文化”,这些特色文化都是与凉山彝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都是受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

由于绝多数彝族居住在高寒山区及二半山区,高寒山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种植荞、麦及洋芋。

所以,“荞巴”、“洋芋”便成了生活在高寒山区彝民的主食,另外辅之以燕麦、小麦面等。

目前,凉山州是中国苦荞麦最大的种植产地。

二半山则适应于种植玉米、豆类、洋芋、荞麦等。

故生活在这里的彝族食物结构较之高寒山区复杂。

玉米饭是主食,还辅之以洋芋、荞巴、豆类等。

凉山彝族地区,荤菜以猪、牛羊肉为主。

食法最为盛行的是“坨坨肉”。

将牛、羊、猪或鸡砍成坨状下水煮,煮熟了捞出来拌上辣椒、花椒、盐、蒜、木姜子等佐料即可食用。

除了坨坨肉,彝族的特色肉食还有彝族的香肠,烧肉,辣子鸡,圆根酸菜汤等。

这种食用方法,恰好与气候寒冷干燥和生态相适应。

因抵御寒风袭击,人体热能消耗大。

而牛羊肉本身属热性食物。

加上“坨坨肉”的特点是鲜嫩而不腥、肥而不腻,故能多食。

此食法可向人体输送大量热量。

因此,一个地方的饮食结构是与这个地方的生态适应分不开的,不能人为的破坏食物结构。

彝区素菜高寒地带大多为园根制品。

如酸菜、园根头、园根丝菜等。

春夏之际还辅之以野菜。

高寒地带气候寒冷甘燥,人体需要大量的维生素。

而园根是含维生素最为丰富的蔬菜之一。

这也是与彝区生态适应分不开的。

二半山地带因其自然地理环境优于高寒山区。

所以素菜较之高寒区丰富的多。

青菜、白菜、瓜类、豆类等应有尽有。

3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婚俗的影响凉山彝族传统实行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包办婚姻裁度。

这样的婚姻习俗也是由于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

凉山彝族居住人口的特点是同宗聚居。

而彝族的婚姻习惯是同宗不婚。

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女性只能远嫁他乡。

可是他乡与故乡为高山大川所阻碍。

交通困难,信息闭塞。

不同宗族的青年男女根本无接触的机会。

要想自己寻得意中人谈何容易!由此,婚姻的实现,只有寄托于那些外出的彝族男子身上。

靠他们在走亲串寨时发现某家女子尚未出嫁。

估量自家寨子某户未婚小伙子与之匹配后,便商议着两家可否成为姻亲。

媒人由此而产生。

彝族称为“虎呷”。

此时,主人家便要了解对方是否为同家支、同等级等。

经过一番了解之后,可以便答应下来。

媒人回本寨。

将次信息传递于男方父母。

男方父母根据媒人提供的情况,并凭自己的阅历作出决断。

如认为可以,便派可靠之人随媒人至女方提亲。

彝族称“五惹木”。

一但“五惹木”之后,标志两家姻亲的建立。

双方以此为契机相互往来。

增进彼此的了解,进而双方满意便发展为举办婚礼。

如双方或某一方认为不妥,也不可解除婚约。

因地理环境导致的此种婚姻形式,青年男女间的接触无时间、空间保证,不便相互了解,感情基础也就无法建立。

这样青年男女只有听凭媒人之言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由此而生。

4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建筑民居的影响凉山彝族的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座落有其独特的传承,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高能望远并有水源、耕地以及水草牧场。

一般高山区多为散居,平坝河谷地则以集居为主,这是彝族典型的聚落特点。

彝族居落的选址多在地势险要的高山坡地或河谷地带的向阳山歧,环境一般为依山傍水,向阳避风。

在高山地带,居落较为分散,半山和河谷地带则相对集中。

由于彝族分布地域较广,各地自然条件不同。

使得各地的房屋构造、功用、造型等也不尽相同。

凉山彝区的房屋造型多为一种长方形平房,称为棚子。

河谷地区的棚子多采用夯筑土墙,木板作互,屋内各开间亦用木板相隔;高山地区的棚子则采用竹墙,墙外涂抹泥巴,顶覆木板瓦,房内开间间隔也用竹墙。

棚子面宽长,进深短,一般是在长墙中部开门,面宽为三个开间,有方孔小窗或无窗。

富裕人家在房屋外围以土墙,形成院落,并在院墙修筑碉楼,用以防卫。

屋内进门正当中为堂屋,较为宽敞,正中稍偏处设锅庄,是全家炊任、烤火、议事、待客、息宿之所;堂屋左侧为内室,放木架床和柜箱之类,亦可作寝外;堂屋右侧开间一般作储藏室,储放粮食,柴草和其他生活用品,也可供未婚子女和客人住宿,凉山彝区也有一些三合院、四合院建筑,这类房屋在门楣、梁枋、拱架、木隔板上雕刻有日、月、鸟、兽、花草等图案,极富建筑装饰效果。

总之,凉山彝族民俗文,不管是彝族的服饰还是彝族的饮食及彝族的建筑民居,彝族的婚俗等等的产生、发展都是与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地理、文化及审美观。

所以,当我们全面审视彝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时,就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彝族文化生存所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

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凉山彝族鲜明、个性的彝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