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合集下载

人体寄生虫学-9丝虫、旋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9丝虫、旋毛虫

(二)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
• 移行途径: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或淋巴结 • 蜕皮:2次 • 食性:淋巴液 •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微丝蚴 • 微丝蚴去向: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
两种丝虫生活史的区别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 寄生 部位
深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阴囊、精索、腹股沟、 腹腔、盆腔、肾盂等
浅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上下肢,主要是下肢
3. 寄生于体腔:• 常现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近年在回国人员 中发现有感染罗阿丝虫和盘尾丝虫的少数病例。
• 中医史书对丝虫病的描述记载: 丝虫热:“ 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一 月一发或半月、数月一发”。 乳糜尿: “ 小便白如米汁 ” 阴囊象皮肿:“ 疝重坠,囊大如斗 ”
• 保虫 宿主

猫、长尾猴、穿山甲等
• 传播 媒介
• 发育 时间
• 夜现 周期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为主,中华按蚊次之
长,5~6月
22:00~2:00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为主,东乡伊蚊次之
短,2.5~3月
20:00~4:00
生活史要点
发育阶段:成虫、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 中间宿主: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2)新鲜血滴法:取外周血一大滴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 中,加盖片立即镜检。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八种,按寄生部位可分为:
1. 寄生于淋巴:•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2. 寄生于皮下:• 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寄生虫——丝虫、旋毛虫

寄生虫——丝虫、旋毛虫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鞘膜积液、淋巴液、腹
水、乳糜尿和尿液等中均可查到微丝蚴。
⑶成虫检查法:
1)直接查虫法: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 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 查成虫。 2)病理切片检查:丝虫性结节——结节中心有成虫, 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象 皮 肿
马来丝虫病人
Elephantiasis due to Brugia malayi, complicated by severe dermatitis and 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
2、睾丸鞘膜积液: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性病变,使淋巴 液流入鞘膜腔内而引起。 积液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阳性检出率仅50%。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 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腹股沟等处。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一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 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昼伏夜出,夜多昼少 的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班氏微 丝蚴10PM-2AM,马来微丝蚴8PM-4AM 。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 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 奋、抑制有关。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 肠和横纹肌细胞内,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的 保虫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1.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生微丝蚴,微丝蚴在人外周血中周期性出现,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晚出现在外周血中,微丝蚴在外周血中的昼少夜多现象称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两种丝虫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班氏为晚10点到2点,马来为8点到4点。

2.钩蚴性皮炎:钩虫的幼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引起患者皮肤针刺、烧灼与奇痒感,然后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

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

3、棘球蚴砂:从囊壁的胚层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统称为棘球蚴砂。

4、幼虫移行症某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在体内可长期移行,破坏组织,产生疾病,根据寄生虫幼虫侵犯的部位与症状,将其分为两型,即皮肤幼虫移行症与内脏幼虫移行症。

如斯氏狸殖吸虫可引起皮肤与内脏幼虫移行症。

5、机会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而致病,呈现临床表现,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6、世代交替: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殖,两者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7、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

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接触土壤而感染宿主。

绝大多数线虫,特别就是肠道寄生线虫都属于此类,如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

8、生物原性蠕虫:生活史复杂,在发育过程中幼虫必须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感染阶段经口、皮肤或昆虫叮咬感染人体。

所有的吸虫与棘头虫,大部分绦虫与少数线虫属于此类。

9、生物源性线虫:此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

如寄生于人体组织内的丝虫与旋毛形线虫。

第四讲:丝虫

第四讲:丝虫

第四讲:丝虫、旋毛虫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微丝蚴,幼虫在某些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

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从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成成虫。

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布鲁线虫(Brujia malayi)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旋盘尾线虫(Onchoerca volvulus)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链尾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常现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在我国仅有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近年来国内有少数罗阿丝虫病例报告,均系在国外感染的回国人员。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and Brujia malayi)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两种丝虫引起的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橡皮肿。

重点:微丝蚴形态、生活史特点(包括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致病机理及实验诊断。

难点:丝虫的致病机理。

一.形态:1.成虫:两种丝虫的形态相似。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

雌虫大于雄虫,体表光滑。

子宫内含有不同发育程度的虫卵。

在阴门附近发育为微丝蚴。

2.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内有很多圆形或椭圆形的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尾遂渐变细,近尾端腹侧有肛孔。

尾端有无尾核因种而异。

以上结构在两种微丝蚴有所不同,其鉴别要点如下:(见图12-18)3.感染期幼虫:又称丝状蚴,寄生在蚊体内。

虫体细长,活跃。

二、生活史: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及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发育。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线虫概论线虫,因虫体圆柱而得名,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1.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1)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腺体。

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囊),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

尾端多有1个或1对角质的交合刺。

雌虫多为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5)排泄系统2.卵(1)线虫卵无卵盖,一般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有的线虫卵在排出体外时含有一个为分裂的卵细胞,如蛔虫卵;有的卵细胞正在分裂中,形成桑葚胚,如钩虫;有的已经发育成蝌蚪期胚胎,如蛲虫卵;还有的在产前已形成幼虫,为卵胎生,如丝虫和旋毛虫。

(2)卵壳组成﹕3层﹕卵黄膜,壳质层(硬,抵抗),蛔甘层∕脂层(调节渗透作用)。

卵壳外常有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二、[生活史]虫卵、幼虫、成虫1. 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两类:(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去人体发育。

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组织内寄生虫多属于此类。

三、[生理]1.虫卵孵化与幼虫蜕皮(molting)寄生人体的线虫,其幼虫发育是在人体内不断的移行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蛲虫和鞭虫的发育无组织内的移行,直接在肠腔中完成外,其他的如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肠道线虫和旋毛虫等线虫的幼虫发育,均有在组织内的移行、发育过程。

线虫的这一组织内移行特征与其引起的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有关。

线虫幼虫发育的另一特征是蜕皮。

其蜕皮液可作为变应原,诱导宿主超敏反应。

如蛔虫性哮喘等。

2、成虫期线虫一般有较为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行有氧代谢。

四、[治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线虫的种类、寄生虫数量(或称虫负荷)、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2010 蛲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及丝虫

2010 蛲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及丝虫

流行
传染源:

传播媒介(主要)
班氏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
影响因素:
防治
普查普治
药物:海群生Hetrazan、呋喃嘧酮等
防蚊灭蚊
加强人群监测
广州 管圆线虫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流火”、
“红线”
丹毒样皮炎
皮肤浅表微淋巴管发炎
弥漫性红肿
血性乳糜尿 乳糜尿 正常尿
成囊期幼虫(囊包幼虫)
感染途径: 食入含幼虫囊包的未煮熟猪肉及肉制品 寿命: 雌1-2 months 保虫宿主: 猪、鼠、猫、犬、马等
致病
主要是幼虫致病:
侵入期: 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
幼虫移行期: 发热、眼睑及面部水肿、肌痛、 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皮疹
囊包形成期: 肌痛
诊断
成虫
微丝蚴(Microfilaria)
体态: 马来蚴:弯曲僵硬 头间隙 班氏蚴: 长:宽≤1:1
马来蚴: 长:宽≈2:1 班氏蚴: 均匀,可数
马来蚴: 密集,不易数 班氏蚴:弯曲自然
体核
尾核 班氏蚴: 无尾核,尾尖
马来蚴: 具2个尾核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生活史类型: 间接型 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蚊 终宿主: 人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途径: 经皮(间接)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浅部及深部淋巴系统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
肛门-手-口直接感染 间接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 逆行感染
防治
驱虫治疗,防止再感染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旋毛虫、鞭虫、广州管圆线虫、检查技术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旋毛虫、鞭虫、广州管圆线虫、检查技术
寄生虫学检验
线虫纲
01
旋毛虫
02
鞭虫
03
广州管圆线虫
04
检查技术
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01 旋 毛 虫
定义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成 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 和肌肉中,是一种肠内兼组织内寄生 线虫。
形态
1、成虫形态 ①成虫微小;②雄虫尾端具有一 对叶状交配附器,无交合刺; ③旋毛虫消化道的咽管长度约为 虫体长的1/3-1/2。 其结构特殊。
02 鞭 虫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形态
1.成虫 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后端明显粗 大;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 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 雌虫长35~50mm 雄虫长30~45mm 二性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形态
2. 虫卵 外形:纺锤形 大小:50~54x22~23 颜色: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具盖塞 内含物:一个尚分裂的卵细胞
盖塞
卵细胞 胞 卵壳
形态
与蛔虫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幼 虫无需经肝、肺移行
幼虫
肠粘膜 10±
成虫 (盲肠)
经口 人体内 1~3M
外界土壤
感染期虫卵
3~5w 虫卵
生活史特点
1. 宿主:人 2. 土源性线虫:外界土壤(虫卵)、人体(幼、成) 3.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4. 感染途径:经口
生活史特点
5. 寄生部位:盲肠(重感时,可上行或下移) 6. 产 卵 量:1~7千个/天/条 7. 幼虫体内移行: 无 8. 成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寿命3-5年
福寿螺
致病性
✓ 幼虫移行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
为神经环 • 尾核有或无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244~296)×(5.3~7.0 )µm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14
马来丝虫微丝蚴 (177~230)×(5~6)µm 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 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防治 1. 防蚊灭蚊 2. 普查普治:将海群生放入食盐中
三、广州管圆线虫 1、成虫
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终宿主:鼠类(肺动Fra bibliotek分支内)中间宿主:螺类
(褐云玛瑙螺、
转续宿主
福寿等)、蛞蝓
终宿主
转续宿主:黑眶

蟾蜍、虎皮蛙、 金线蛙和蜗牛、 鱼、虾、蟹等


中间宿主
宿 主
35
入侵途径:

感染性幼虫
• 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 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猪肉、野生动物等)
• 整个生活史都是寄生生活 • 成虫、幼虫可同时寄生在一个宿主 • 自然界中肉食性动物间的传播
致病
• 侵入期 1周±,消化道症状
• 幼虫移行期 2-3周,全身血管炎,水肿,肺炎,出血, 广泛性肌炎,运动、吞咽困难等或累及心脏
• 成囊期 轻者症状逐渐消失 重者可致命,死亡率较高
马来丝虫微丝蚴
15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不 等,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一、形态
班氏微丝蚴:无尾核。
16
马来微丝蚴:有尾核2个,前后 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马来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及周围 炎症细胞浸润,管壁增厚
急性期 幼虫、成虫的分泌物、代谢物过敏反应 逆行性淋 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
• 慢性期 淋巴系统阻塞,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生
1. 象皮肿 2. 睾丸鞘膜积液 3. 乳糜尿、乳糜腹水 • 隐性丝虫病
阻塞性病变致病机制
淋巴系统阻塞 炎症反应
b . 新鲜血滴法
c. 浓集法
d.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2 . 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3 . 成虫检查法 a. 直接查虫法 b. 病理切片检查
• 免疫诊断
1 . 皮内实验
2 . 检测抗体
3. 检测抗原
流行 1. 地理分布
2. 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a. 传染源: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人(带虫者和病人) b. 传播媒介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嗜人按蚊、中华按蚊 c. 易感人群
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25
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导致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象皮肿 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征,多发生于下肢和阴囊
淋巴管阻塞→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
淋巴液肿
26
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和 皮下组织显著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
象皮肿
鞘膜积液 常见于班氏丝虫感染

蛞蝓

人食入未熟的
虾 蜗牛 (含第Ⅲ期幼虫)
穿肠壁
神 经
螃蟹
随血流
系 统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 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36
感染方式之一: 食生螺或未熟螺
因螺肉熟后,变得又老又硬, 不脆难咬,故饭店多炒半熟, 有的甚至还将螺片置冰块上 让食客生食,故极易感染
感染方式之二: 各种螺加工的食品
活组织检查:取腓肠肌压片 • 免疫诊断
1. 皮内实验 2. 查抗体等
流行与防治
• 保虫宿主多,幼虫囊包抵抗力较强,人们食肉习惯不良 •
• 流行与防治 • 保虫宿主多,幼虫囊包抵抗力较强,
人们食肉习惯不良
• 预防:加强肉检,改良食肉方法 • 治疗患者
丝 虫 filaria
虫种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帝汶丝虫 盘尾丝虫 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 常现丝虫 奥氏丝虫
防治 1. 防蚊灭蚊 2. 普查普治:将海群生放入食盐中
三、广州管圆线虫Leabharlann 1、成虫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终宿主:鼠类
(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螺类
(褐云玛瑙螺、
转续宿主
福寿等)、蛞蝓
终宿主
转续宿主:黑眶

蟾蜍、虎皮蛙、 金线蛙和蜗牛、 鱼、虾、蟹等


中间宿主
宿 主
35
入侵途径:

感染性幼虫
• 整个生活史都是寄生生活 • 成虫、幼虫可同时寄生在一个宿主 • 自然界中肉食性动物间的传播
致病
• 侵入期 1周±,消化道症状
• 幼虫移行期 2-3周,全身血管炎,水肿,肺炎,出血, 广泛性肌炎,运动、吞咽困难等或累及心脏
• 成囊期 轻者症状逐渐消失 重者可致命,死亡率较高
实验诊断 • 病原诊断
• 在人体内的发育
1 . 感染阶段及方式:丝状蚴经蚊叮咬
2 . 成虫寄生部位
班氏:主要寄生于深层淋巴系统
马来:
四肢浅层淋巴系统
• 微丝蚴夜现周期性及机理 1. 概念: 微丝蚴晚上出现 于外周血液中,
白天聚于肺血管中 2 . 时间:马来:20:00—4:00
班氏:22:00—2:00
白天
夜晚
致病
丝虫 filaria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传播媒介
致病性
蚊 淋巴结淋巴管炎、鞘膜积液、
乳糜尿、象皮肿
淋巴系统
蚊 淋巴结淋巴管炎、象皮肿
淋巴系统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胸腔、腹腔 腹腔
蚊 蚋 斑虻 库蠓 库蠓 库蠓
淋巴结淋巴管炎、象皮肿 皮肤结节、失明 皮肤肿块 常无致病性 无明显致病性 无明显致病性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244~296)×(5.3~7.0 )µm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14
马来丝虫微丝蚴 (177~230)×(5~6)µm 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 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马来丝虫微丝蚴
15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 不等,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生活史 在人体内的发育
活幼虫囊包
幼虫 成虫
脱囊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粘膜 并发育,再回到肠腔发育
头端钻入肠粘膜,5~7天产幼虫
幼虫
进入血循环,到达横纹肌
幼虫囊包 1~2月成熟,6~7月钙化
• 虫体寄生部位 成虫:小肠 幼虫:横纹肌细胞
• 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 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猪肉、野生动物等)
一、形态
班氏微丝蚴:无尾核。
16
马来微丝蚴:有尾核2个,前后 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马来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二、生活史
成虫 雌雄
(卵胎生)
微丝蚴
淋巴 系统
人体
幼虫

18
丝状蚴
腊肠期幼虫
生活史 病人 蚊 正常人
• 在蚊体内的发育 微丝蚴 入蚊胃 腊肠蚴 胸肌内发育,蜕皮 丝状蚴 仅有形态变化,无数量增加
精索、睾丸淋巴结阻塞
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
27
鞘膜积液、阴囊肿大
乳糜尿 由班氏丝虫所致
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受阻→腰 干淋巴压力增高
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
28
经肾乳头黏膜破损处流入肾盂
乳糜随尿液排出→乳糜尿
实验诊断
• 病原诊断 取血时间22:00—2:00
1 . 血检微丝蚴
a . 厚血膜法
病人 蚊 正常人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细长如丝线,体表光滑
幼虫——微丝蚴
•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尖细, 外被有鞘膜
•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
为神经环 • 尾核有或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