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
线虫重点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学习要点】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不需在外界友育。
成虫寄生在猪、鼠等动物小肠内,幼虫寄生在横纹肌内,因生食或食含有活幼虫的猪肉而感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寄生,雌虫产出幼虫经血循环散布于全身组织,但幼虫仅在横纹肌内发育形成囊包。
目的要求一、了解旋毛虫生活史。
二、认识旋毛虫成虫及幼虫的形态特征。
项目与方法一、自己观察幼虫切片标本:幼虫长而细,约100×6微米。
在横纹肌内形成柠檬形囊包,囊内多含1~2条幼虫。
二、示教成虫自然形态:虫体细长,雄虫大小1.4~1.5×0.04毫米,雌虫为3~40.06毫米。
食道为长行单细胞组成。
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卵,被人吞食后,幼虫在小肠里,经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
注意鞭虫的成虫及卵形态有何突出的特征?目的要求一、认识鞭虫成虫的形态特征,了解鞭虫生活史。
二、掌握鞭虫卵的形态特征。
鞭虫卵:比蛔虫卵小,呈腰鼓形,黄褐色,卵的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结节,卵内含一未分裂的卵细胞。
鞭虫成虫:成虫马鞭形,头部纤细,雌虫尾部较粗钝,而雄虫尾部向腹而作360°螺旋状弯曲。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又称蛲虫(pinworm ),可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
蛲虫寄生在人体大肠及小肠下部,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卵经短时期发育为感染性卵,主要经口而使人感染,亦可自身感染。
目的要求一、掌握蛲虫的形态特征。
二、认识蛲虫成虫形态特征。
三、了解蛲虫的寄生部位、产卵方式以及用透明胶纸检查烧虫卵的方法。
蛔虫(Round worm)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round worm),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10级护理二班五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一、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均受益。
如海葵和海螺2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如蛔虫与人4、寄生虫: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
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5、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6、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寄生的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8、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在此宿主体内始终保持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发育为成虫。
9、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0、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11、感染期:虫体发育至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1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在体内存活或增殖/繁殖的过程。
13、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14、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15、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6、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
该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7、异位寄生:是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18、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19、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而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继续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20、虫媒病: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钩虫丝虫旋毛虫

旋毛虫病
1、成虫: 细长,线状,前细后粗 雌:3~4mm, 雄:1.4~1.6mm
2.幼虫囊包: 梭形,与肌肉纤维平行, 0.25~0.5×0.21~0.42mm大小 内含1~2条盘曲幼虫
雌虫 3~4mm
雄虫 1.4~1.6mm
旋毛虫成虫
幼虫
500~3000/条
慢性期
阻塞性病 变
1 急性期过敏性炎症反应:
逆行性淋巴管炎(流火),淋巴结炎,精索、附睾、 炎、睾丸炎、丹毒样皮炎,丝虫热等。
2 慢性阻塞性病变:
机械堵塞 成
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
虫 寄
内皮增生,管腔变窄
淋巴管闭塞
生
虫体死亡
丝虫性肉芽肿
栓塞
淋巴液淤积
淋巴管曲张、破裂, 淋巴液进入组织
象皮肿、 乳糜尿、 鞘膜积液
之间有明显空隙。
虫卵结构图:
卵壳 卵细胞 空隙
粪
成虫
(小肠上段)
24h
虫卵
土壤
一
期 杆
2~3d
状
蚴
二 期 2~5d 杆 状
丝 感染期 状 蚴
蚴经
5-7周
皮
成虫
气管 咽 小肠 游 皮下
移
肺
血
管
杆状蚴
丝状蚴
流行环节及因素
1. 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 2. 传播途径:钩蚴经皮肤感染人体
鲜粪施肥致虫卵污染土壤 适宜的温、湿度,阴蔽条件和 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方式
(1) 厚血膜法,取血60µl涂成厚血膜,染色凉
干后,镜下观察,定 种 (2) 新鲜血滴法,或浓集法 (3) 体液或尿液检查、组织活检
2.免疫学:(1) 皮内试验
人体寄生虫学-8线虫概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

粪便里含有受精蛔虫卵的病人和带虫者
• 感染方式
误食感染期虫卵是唯一的感染方式
蛔虫感染十分普遍 的主要原因
1. 生活史简单, 不需要中间宿主 2. 蛔虫产卵量大 ( 24万个/日/雌 ) 3. 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卵壳蛔甙层) 4. 含虫卵的粪便污染土壤 5. 人们不良的卫生行为
六、防 治
卵 壳 中层 —— 壳质层(较厚较硬,对虫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内层 —— 脂层/蛔甙层(可防止虫卵内、外水份的渗透)
• 内含物 (从宿主体内排出时)
• 内含一个卵细胞(蛔虫卵、鞭虫卵) • 内含多个卵细胞(钩虫卵) • 内含幼虫 (蛲虫卵 )
有些线虫为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幼虫(丝虫、旋毛虫)
丝 虫
三、致 病
• 幼虫致病
主要为移行时造成的机械性损害和变态反 应,如发热、咳嗽、咳血痰等一过性肺部炎症, 称为肺蛔虫症(Loeffler 综合征)
• 成虫致病
• 夺取营养 • 变态反应 • 并 发症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 如发热
胃肠病变或食入过多的辛辣食物以及驱虫方法不当等,均
防治原则
• 加强卫生宣教 (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 • 查治病人/带虫者(控制传染源) • 粪便无害化处理 (杀灭粪便中的虫卵)
本节要点
1. 蛔虫成虫(雌/雄)和虫卵(受精/未受精)的形态特征 2. 蛔虫生活史(发育阶段、感染阶段、感染方式) 3. 蛔虫幼虫在人体内的移行途径 4. 蛔虫幼虫和成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5.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6. 蛔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7. 蛔虫感染十分普遍的主要原因
丝虫成虫
新鲜血滴中的微丝蚴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寄生虫——丝虫、旋毛虫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鞘膜积液、淋巴液、腹
水、乳糜尿和尿液等中均可查到微丝蚴。
⑶成虫检查法:
1)直接查虫法: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 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 查成虫。 2)病理切片检查:丝虫性结节——结节中心有成虫, 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象 皮 肿
马来丝虫病人
Elephantiasis due to Brugia malayi, complicated by severe dermatitis and 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
2、睾丸鞘膜积液: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性病变,使淋巴 液流入鞘膜腔内而引起。 积液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阳性检出率仅50%。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 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腹股沟等处。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一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 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昼伏夜出,夜多昼少 的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班氏微 丝蚴10PM-2AM,马来微丝蚴8PM-4AM 。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 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 奋、抑制有关。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 肠和横纹肌细胞内,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的 保虫宿主。
线虫比较

钩 虫
丝
虫
旋 毛 虫 旋毛形线 虫
似蚓蛔线虫
毛首鞭形线 虫
十二指 班氏丝虫、 肠钩虫、 马来丝虫 美洲钩 虫 1cm左 右,雄 尾膨大 伞状 3~10cm, 丝状
成 虫
15~35 cm
3~5cm
0.5~1.3c m
0.1~0.4cm
虫 卵
受精卵、未 受精卵,椭 圆 成虫:小肠
幼虫:肌肉 损伤
检 查
直接涂片
直接涂片
透明胶 粘贴
饱和盐 水漂浮
血涂片查微 丝蚴
肌肉组织活 检
梭形,两端 有透明塞, 内C 成虫:盲肠
柿核状, 椭圆, 内为幼 内为多 虫 个卵细 胞 成虫: 回盲部 感染性 虫卵 成虫: 小肠上 段 丝状蚴
无(直接产 微丝蚴)
无(直接 产幼虫)
寄生部 位 感染阶 段
成虫:淋巴 系统,幼虫 血液 丝状蚴
成虫:小 肠;幼虫: 肌肉 囊包(幼 虫)
感染性虫卵
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
经口
经口
肛-手 -口
皮肤粘 膜
蚊子叮咬
吃猪肉内囊 包
幼虫移行
血液、呼吸、顺自然 消化 卵随粪 卵随粪
顺自然
血液、 呼吸、 消化 卵随粪
顺自然
顺自然
排出体外
雌虫晚 肛周产 卵
微丝蚴被蚊 人不是传染 携带(夜现) 源
致 病
成虫:蛔虫 成虫:鞭虫 成虫: 病 病 肛周痒
成虫: 贫血
成虫:象皮 肿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

流行因素:
旋毛虫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猪、犬、羊、牛、鼠等多种哺乳动物成为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 流行与猪最为相关,猪主要是由于吞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屑或被污染的饲料而感染。 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动物肉类
头间隙(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无
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生活史(Life cycle)
生物源性线虫
• 中间宿主:蚊虫 • 终宿主:人
蜕皮2次
从蚊子口器中逸出的丝状蚴
丝状蚴
(二)在人体(终宿主)内发育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皮肤)
成虫(大淋巴管、淋巴结)
微丝蚴(大淋巴管、淋巴结→胸导管→血循环)
淋巴管
幼虫(大淋巴管、淋巴结)
蜕皮两次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血管,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简称 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 ( Brugia malayi)简称马来丝虫。
由蚊传播,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班氏丝虫的危害较马来丝虫严重。
1.成虫:两种丝虫成虫形态相似。 虫体乳白色,细长丝状,表面光滑。 雄虫尾端向腹面呈螺旋状卷曲2-3周,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雌虫大于雄虫,尾端钝圆,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 雌虫 雌虫 雄虫 形 态(Morphology)
线 虫 概 述 ( introduction of the nematode)

The lips of A. lumbricoides
• The three lips are seen at the anterior end. • The margin of each lip is lined with minute teeth which are not visible at this magnificat 形状 • 颜色 • 卵壳 • 内容
两种蛔虫卵比较
大小 形状 颜色 卵壳
内容
受精蛔虫卵 6045m 宽椭圆形
棕黄色 厚、外披蛋白膜, 凹凸不平 含一个圆形卵细胞, 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蛔虫卵 9040m 长椭圆形 棕黄色
壳及蛋白膜均薄
含大小不一的 折光性卵黄颗粒
2.3 感染期卵
3. 内部器官: ① 消化系统:简单但完全;口→咽→中肠→直肠→肛门 ② 生殖系统:发达,管状结构,雄虫属单管型,雌虫属双管型
4. 生活史:分直接和间接发育型 ① 基本过程:虫卵、幼虫、成虫(三阶段) ② 幼虫发育特征:蜕皮,一般蜕皮4次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lum Nematoda
• 全球分布最广泛的肠道线虫。
形态
蛔虫头部 “品”字形3个唇
瓣
1. 成虫
• 圆柱形,似蚯蚓;雌雄异体 • 雌虫:20-35 cm,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 雄虫:15-31 cm,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单
管型,镰刀状交合刺一对
✓雄蛔虫交合刺
Tangled mass of Ascaris lumbricoides
膜(卵黄膜)、壳质层和蛔甙层。 壳外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 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 内含一大而圆的受精卵细胞(卵 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流行环节及感染方式
钩虫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北方婴儿常可通过穿上“土裤子”或睡沙袋受到感染。
六、防治原则
1.查病治病
西药:噻嘧啶、左旋咪唑(十二指肠钩虫),甲苯咪唑(美洲钩虫)
中药:雷丸、槟榔、苦楝树根皮
2.管理粪便
3.防止感染
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工具和个人防护用品;涂防护剂(25%白矾溶液、2.5%松香酒精、2%碘酊);左旋咪唑涂肤剂治钩蚴性皮炎。
大小:60×40um
形状:椭圆形
颜色:无色透明
卵壳:无卵盖、薄
内容物:4-8个卵细胞
3.幼虫
杆状蚴: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
丝状蚴:感染阶段
二、生活史
1.基本过程
2.总结:(六大环节)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
体内移行:皮肤—血—心—肺—咽—小肠
离开人体:卵随粪便排出
体外发育: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
重点与难点:
一、钩虫
1.两种钩虫成虫形态的区别、虫卵的形态特征(重点)
2.生活史,幼虫的迁延移行现象(难点)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重点)
4.实验诊断方法
5.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重点)
二、旋毛虫
1.生活史(重点)
2.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重点)
即:旋毛虫生活史特点(在一个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幼虫的致病作用。
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
2.寄居
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
寿命:雌虫1~2个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但最长可达30年。
3.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人等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更换
人等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人是死角宿主
2.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
3.流行原因
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六、防治
1.预防感染
加强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没有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类。
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为卵胎生寄生虫,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三、致病
1.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主要)
2.致病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2.1虫体侵入期:引起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
2.2幼虫移行和肌肉受累期:肌肉损害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过敏症状和全身肌肉疼痛,严重者可累及心脏导致心衰而死亡
第六节旋毛形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形状:线状。
大小:细小,雄虫长1.5mm左右,雌虫长3~4mm
颜色:乳白色。
结构特点:咽管很长,约占体长的1/3 - 1/2
2.幼虫
新生蚴虫体极小,长度100um左右。寄生于宿主肌肉中的成熟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又称幼虫囊包
二、生活史
1.感染
阶段:幼虫囊包。
三、致病性
1.丝状蚴侵入皮肤与移行发育阶段
1.1皮肤的损害:钩蚴性皮炎(灼热、针刺、奇痒感),继而出现斑疹或丘疹,1-2日内成为水泡,一般于数日内消失。
1.2肺部的损害:局部出血和炎性病变
2.成虫寄生
2.1慢性失血:使宿主长期、不断地丧失血液
A、其钩齿或板齿咬破肠粘膜
B、分泌抗凝素,使伤口不凝血而易吸血
三、丝虫:
1.丝虫生活史及主要媒介(重点)
2.致病机理(难点)
即:丝虫生活史:在中间宿主(蚊)和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过程,两种丝虫成虫在宿主体内的寄生部位,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的特点。丝虫致病机理:早期急性过敏性淋巴结炎和晚期慢性淋巴管阻塞所致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
(mm)♂:8-11×0.45♂:7-9×0.3
体态头和尾向背侧弯曲,略呈“C”形头向背、尾向腹弯,略呈“S形
口囊腹侧有两对钩齿腹侧有一对板齿
交合伞略圆略扁
背辐肋由远端分二支,每支又分三小支由基部分二支,每支又分二支
交合刺二根、末端分开二根,末端合并成一个倒钩
阴门在体中略后在体中略前
尾刺有无
2.虫卵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第三十五章线虫
第五节钩虫
一、形态
1.成虫
体细小圆柱状,长约10mm左右,活时呈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
两种钩虫形态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大小♀:10-13×0.6♀:9-11×0.4
2.3囊包形成期:导致慢性肌肉病变,导致慢性肌痛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肌肉活检查囊包
2.免疫学诊断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五、流行
1.地理分布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猪等动物感染较普遍,人体病例也见于全国各地,并且近年有增多趋势,在云南、西藏和河南还曾有过局部流行。
四、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
1.1直接涂片法
1.2饱和盐水浮聚法
1.3钩蚴培养法
2.成虫检查法
可鉴定虫种或考核疗效,服药后淘洗大便收集虫体。
五、传播与流行
1.地理分布
全世界分布,多见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2.钩蚴习性
A、丝状蚴生活在泥土表层
B、向温向湿性
C、侵入人体主要靠机械作用,也有酶的作用
C、边吃边拉(血)
D、吸完血后,伤口继续流血,吃了多少还流多少
E、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危害:造成贫血、异嗜症、妇女闭经、早产或流产,并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2.2损伤肠粘膜:成虫咬在肠粘膜上,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也可有大块出血性淤斑出现。造成宿主消化功能紊乱,加重贫血程度,油样黑便。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三十五章线虫(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
授课教师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院
所属教研室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职称
讲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班级
专业(本科√专科□)级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病原生物学(第4版)罗恩杰科学出版社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12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
2.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
3.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
4.掌握钩虫、旋毛虫、丝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5.了解钩虫、旋毛虫、丝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