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丝虫-旋毛虫yy14PPT课件

合集下载

寄生虫-旋毛虫PPT参考幻灯片

寄生虫-旋毛虫PPT参考幻灯片

(0.25-0.5)mm(0.210.42)mm
一个囊包通常含1~2条幼
虫,个别囊包有6-7条
5
6
生活史
新宿主
48h
消化酶
幼虫囊包 幼虫
(宿主吞食) (小肠)
成虫
(交配)
5-7d
新宿主
淋巴 新生蚴
血循环
囊 包
横纹肌细胞
钙化
7

成 虫 ==同一宿主(猪、鼠
羊、牛、人等)
幼虫囊包
转 换 宿 主
转 换 宿 主
云南省最为严重 流行特点
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19
2.流行因素:
旋毛虫病是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在哺乳动 物之间传播,已知有150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 染,是旋毛虫的重要保虫宿主。 (1)主要传染源:猪 猪与鼠的相互感染是人群旋毛虫病流行的重要来 源。人不是传染源。
20
(2)传播途径
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猪肉
人工消化法:可采用人工胃液消化横纹肌,取沉渣或
离心后检查有无幼虫以提高检出率,多用于动物旋毛虫 病检查。 检查患者吃剩的动物肉,以资佐证。
17
2. 免疫学诊断
环幼沉淀实验:取活幼虫50~100条,放入凹载玻
片内,加待检病人血清,37℃孵育24小时,镜检在
虫体口周或肛周表皮出现泡沫状或颗粒状沉淀物为
如在云南等地,居民有食“杀片”、“酸 肉”、“生皮”和“剁生”等习俗,极易引 起本病的暴发流行。
21
杀片
侗族酸肉
22
动物间传播
猪的感染
主要因吞食含有旋毛虫囊包幼虫的肉屑和鼠类
鼠及其他野生动物
通过相互残食或因吃了含有活幼虫的动物尸体而 感染。

旋毛虫病演示课件

旋毛虫病演示课件
传播途径多样
人们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有旋毛虫幼虫的肉类而感染,此 外,接触感染动物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土壤等途径也可 能传播旋毛虫病。
社会危害严重
旋毛虫病可引起人体严重病变,甚至导致死亡,对社会造 成危害。同时,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和社 会不稳定。
06
研究进展与展望
诊断技术进展
免疫学诊断技术
深入研究旋毛虫生物学特性
完善诊断技术
进一步了解旋毛虫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 生物学特性,为研发新型抗旋毛虫药物提 供理,降 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同时研发新的诊断技 术,以满足临床需求。
加强疫苗研究
应对耐药性问题
开展旋毛虫疫苗的研究工作,预防旋毛虫 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疾病负担。
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肌肉或组织中分离 出旋毛虫幼虫或成虫,是 确诊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骨骼X线平片可显示骨膜反 应和软组织肿胀
CT检查
可显示肌肉肿胀、密度不 均等改变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 示肌肉水肿、炎症等改变 ,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严重程度
03
治疗措施及方案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 ,减少体力消耗。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2周,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幼虫在肌肉组织内发育,患者逐渐出现肌肉疼痛、僵硬、肿胀等肌炎症 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全身症状。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以消化道症状和 肌炎为主;缓解期症状逐渐减轻;慢性期则以长期肌肉疼痛和僵硬为主要表现 。

医学寄生虫学 旋毛虫优秀ppt

医学寄生虫学 旋毛虫优秀ppt

六、流行
旋毛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六、流行
2、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
3、流行原因
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 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七、防治(Treatment)
1、预防感染
加强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没有熟透的 猪肉及野生动物肉类。
2、治疗患者
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vol 18(1) P.131
医学寄生虫学 旋毛虫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可寄生于 人和猪等多种哺乳动物,引起的旋毛虫 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 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幼虫寄生在肌肉 组织,是主要的致病阶段。人可因食入 不熟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而感染。
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es)
但最长可达30年。
三、生活史
3、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既是终宿 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 更换;
为卵胎生(ovoviviparity)寄生虫; 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为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
钻入肠粘膜,
囊包 消化液 幼虫 24h内返回肠腔
蜕皮4次后,经
48h发育
♂交配
♀、♂交配
后死亡
成虫
♀ 受精卵 新生蚴 入肠壁 囊包
3-5 天发育
随血流致
横纹肌
三、生活史
1、感染
阶段:幼虫囊包。 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
2、寄居
阶段及部位: 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 寿命:雌虫1~2个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

《旋毛虫》ppt课件

《旋毛虫》ppt课件

免疫学检查(2)
国内ELISA试剂盒有检测IgM和IgG两种, 由于IgM和IgE在寄生虫感染的急性期常明 显升高,对早期诊断更有特殊意义,而IgG 在血清中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较易检测, 且酶结合物来源方便,价格便宜,故在进 行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时,一般实验室仍是检测IgG。
免疫学检查(3)
旋毛虫和旋毛虫病
⒈旋毛虫形态 ⒉旋毛虫生活史特点 ⒊旋毛虫病的病原学诊断 ⒋旋毛虫病治疗 ⒌旋毛虫病的预防
成虫形态
成虫形态
形状:微小,细线状,乳白色,表皮光滑,头端较尾 端稍细
大小:雄虫为 (1.0-1.8)mmx(0.030.05)mm, 雌虫为(2.5-3.5)mmXO.5mm
咽管:体长的1/3-1/2 杆状体: 咽管后段的背面有50个左右单层串珠状杆
囊包

成熟幼虫卷曲于横纹肌内的梭形囊包中。
囊包大小为
(0.25~0.5)mmX(0.21~0.42)mm;
其长轴与横纹肌纤维平行排列。一个
囊包内通常含有1~2条幼虫,也可多达
6~7条。囊包壁厚,分内外两层,内厚
外薄是成肌细胞退变及结缔组织增生的
产物
旋毛虫囊包内的幼虫抵抗力
⒈耐低温 旋毛虫囊包内的幼虫耐低温,在一15℃ 下可存活20天,在一12℃时可存活57天,腐肉中 可存活2~3个月。在我国长春市曾发生一起9人因 摄入室外冰冻(一l5℃~一22℃)保存11~33天的狗 肉而患旋毛虫病。乡土旋毛虫对低温的抵抗力特 别強,在一18℃可存活4年,在一20℃可存活20 个月。
细胞组成的杆状体, 杆细胞分泌物经小管排入咽管 腔,具有消化功能和抗原性。
卵胎生:子宫后段充满虫卵,近阴门处已有发育成熟 的幼虫,成熟幼虫自阴门排出。

丝虫旋毛虫实验(共60张PPT)

丝虫旋毛虫实验(共60张PPT)

Morphology(microfilaria)
成虫的外层为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称原体腔或假体腔。
体形
头端与尾端均向背面弯曲, 头端向背面弯曲,尾端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口囊
口囊
美洲钩虫交合伞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
背辐肋分为四小支
背辐肋分为六小支
钩虫卵
椭圆形,大小约57~76μm×36~40μm,两端钝圆。卵壳较 薄,无色透明,卵内通常含2~4个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 明显空隙。
十二指肠钩虫
成虫
美洲钩虫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 vs 美洲钩虫
两种钩虫成虫主要形态鉴别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mm) ♀ 10~13×0.6
9~
♂ 8~~0.5
7~
体形
头端与尾端均向背面弯曲,
头端向背面弯曲,尾端
虫体呈“C”形
向腹面弯曲,虫体呈“S”形
口囊
背辐肋
交合剌
尾刺
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 远端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
我国重要人体线虫
重要目 重要科
重要属
重要种
感染期 感染途径 寄生部位
蛔目 蛔科
蛔线虫属 似蚓蛔线虫
虫卵 经口 小肠
圆线目 钩口科 钩口线虫属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幼虫 皮肤钻入 小肠
美洲板口线虫 幼虫 皮肤钻入 小肠
丝虫目 丝虫总科
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幼虫 蚊媒 淋巴系统
鞭尾目 毛形虫科 旋毛形线虫属 旋毛形线虫
线虫基本知识
鼠肉压片查旋毛虫幼虫囊包 雌虫寿命一般为1~2个月,长者3~4个月。 幼虫所致损害:幼虫进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移行过程中可造成相应的组织或器官损害。 寄生于人体的钩虫(hookworm)主要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微丝蚴 鼠肉压片查旋毛虫幼虫囊包 在肠道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不但可损伤肠粘膜,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而且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重度感染者会产生严重贫血。 而一些寄生于犬、猫等食肉哺乳动物的线虫幼虫如进入人体后,由于人体不是起正常宿主,这些幼虫可引起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腺体。 多数虫种在输卵管近端有一受精囊,受精囊与子宫相连。 两性成虫的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 大小(mm) ♀ 10~13×0. 体壁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 8~~0. 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肉内可导致肌炎和全身症状。

《丝虫、旋毛虫》课件

《丝虫、旋毛虫》课件

环境卫生
改善环境卫生,清除一切污水 长滞留区,渗滤池,垃圾堆放 处等等。在危险地区限制血液 交换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
药物预防
预防用药是预防丝虫和旋毛虫 感染的另一个选择。这种药物 可以通过杀死病毒来防止感染, 并且它们通常是安全有效的。
丝虫和旋毛虫的区别
1
传播方式
2
丝虫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旋毛虫却
《丝虫、旋毛虫》PPT课 件
丝虫和旋毛虫是常见的寄生虫,它们经常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在本课件 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寄生虫的特征、症状、传播方式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丝虫的特点
形态
传播方式
丝虫通常是很细的、长形的蠕虫, 身体可以弯曲成弧形。它们的体 表有细小的厚壳,呈链状排列。
丝虫通常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 丝虫通过被蚊子叮咬的人的皮肤 进入体内,繁殖和生长。
症状
感染旋毛虫通常会引起鼻窦炎、肺炎和肝脏/肾脏问题,导致头痛、胸痛、咳嗽和呼吸困难。 不易引起初期自主症状,但是后期纹痕很难舍去。
丝虫和旋毛虫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措施是预防丝虫和旋 毛虫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保持身体清洁,不穿露出皮肤 的衣服,使用蚊帐等都可以有 效减少感染的概率。
旋毛虫感染是由于人类接触污水、痰、糞便等渠 道而受到的感染,引起呼吸困难、头痛、皮肤红 斑等症状。
症状
丝虫感染的症状包括肿胀、麻木 和疼痛,因此也被称为淋巴丝虫 病。某些丝虫感染可能导致失明 和肾损害。
旋毛虫的特点
形态
旋毛虫也是一种寄生虫,身体像长条形,旋转时像电线杆。它们的体表覆盖着短而柔软的毛, 外壳表面有不规则的纹路。
传播方式
旋毛虫感染通常是通过接触能够传播虫卵的土壤、糞便或面包糠等渠道而受到传染。传播过 程中会出现口腔、鼻子或眼睛等部分的病症表现等。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PPT课件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PPT课件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大理名菜——生皮!
生活史(Cycle parasitaire)
幼虫 宿主吞食 幼虫 侵入肠粘膜
囊包
(十二指肠)
成虫
(肠腔)
Larve enkystée
囊包
♂虫死亡♀ 虫产新生蚴
(肠粘膜内)
入 血
幼虫 (横纹肌)
生活史(Cycle parasitaire )
生活史(Cycle parasitaire )
幼虫 宿主吞食 幼虫 侵入肠粘膜
囊包
(十二指肠)
成虫
(肠腔)
囊包
♂虫死亡♀ 虫产新生蚴
(肠粘膜内) 入 血
幼虫 (横纹肌)
生活史(Cycle parasitaire )
旋 毛 虫 幼 虫 在 肌 肉 内 形 成 囊 包 的 过 程
生活史(Cycle parasitaire )
(肠粘膜内)
入 血
幼虫 (横纹肌)
生活史(Cycle parasitaire )
♀虫产新生蚴
入血
(肠粘膜内)
幼虫
(横纹肌)
幼虫移行期(migration de larve)
变态反应 Allergie
心肌炎Myocardite
肌肉酸痛 Myalgie
脑炎 Encephalopathie
肺炎 Pneumonie
幼虫
(横纹肌)
囊包
囊包形成期(Calcification)
急性症状消退
肌肉酸痛 Myalgie 恶病质Cachexie
心肌炎Myocardite
毒血症 Toxé mie
Pré paration: Comment diagnostiquer la maladie?

《旋毛虫、丝虫》课件

《旋毛虫、丝虫》课件
分类
旋毛虫属于线形动物门,丝虫属 于节肢动物门。
分布与传播
分布
旋毛虫和丝虫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 ,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传播途径
旋毛虫主要通过食用被感染的动物肉 制品传播,丝虫则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生物学特性
生命周期
旋毛虫和丝虫的生命周期都较长,通 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完成一个完整 的生命周期。
经验总结
防控旋毛虫、丝虫需要政府、 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协
调配合。
某地区旋毛虫、丝虫研究案例
案例概述
某地区开展旋毛虫、丝虫生物学特性 及防治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研究内容
研究旋毛虫、丝虫的生态习性、传播 途径、致病机制等,开发新型检测技 术和防治方法。
研究成果
成功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为早期 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禁止食用或接触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防止交叉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严格控制食品的卫生质量,防止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进 入食物链。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以降低感染风 险。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蝇等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旋毛虫、丝虫》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旋毛虫、丝虫概述 • 旋毛虫、丝虫对人类的影响 • 旋毛虫、丝虫的预防和控制 • 旋毛虫、丝虫研究进展 • 案例分析
CHAPTER
01
旋毛虫、丝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旋毛虫和丝虫是两种常见的寄生 虫,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群 ,但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 公众对旋毛虫、丝虫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1、临床拟诊为什么病?依据是什么?
2、该怎样处理?
.
2
诊断依据: ➢特殊症状。 ➢所有肠道蛔虫B超下纵切呈弯曲平行 管征,内径3~5mm不等,横切为 “O” 号征, 有时可见蠕动。
.
3
治疗原则:解痉止痛、早期驱虫和控制 感染 。
胃镜引导下取虫。
.
4
讨论:肠道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 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 不当后)易使蛔虫骚动,并可引起并发 症。
.
12
肝功正常参考值: 总蛋白(TP):60-80克/L; 白蛋白(A):40-55g/L ; 球蛋白(G):20-30g/L; 白蛋白(A)/球蛋白(G):1.5-2.5:1
.
13
人院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 予以输血、补液及垂体后叶素、血凝酶等 药物止血治疗,患者虽出血量减少,但仍 每天有暗红血便2~3次,约200ml/d。人院 3d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疾患;4d后胃镜检 查示,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见数条长约1cm 大小的线样寄生虫,活检报告为美洲钩虫。 胃镜检查后,多次粪便找虫卵、饱和盐水 漂浮法找虫卵均阴性。
临床病例1例
王某,10岁,突起右上腹剧痛,呈阵发 性钻顶样痛,疼痛放射至右侧肩背部, 伴有恶心及呕吐1小时。
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
1
B超右上腹加压检查,GE—LOGIQ5型超声诊断仪,探 头频率为24MHz。声像图特征为:肝外胆管扩张, 扩张的胆管内可见均匀性中等回声条索状影,与胆 管壁分界清楚,由虫体、假腔形成的无回声带使虫 体回声呈现为两条光滑的平行线“等号”状,横切 面呈 “同心圆”状,可见虫体蠕动。
3、了解丝虫和旋毛虫的流行与防治。
.
20
丝虫
( filaria)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
21
寄生于人体的有8种 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引起淋巴丝虫病
(lymphatic filariasis)
盘尾丝虫引起河盲症,危害严重
国内有: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
22
一、形态
(一) 成虫: 1、细丝线状, 白色,头端膨 大;乳突 2、雌虫生殖 器官双管型, 产幼虫
③钩虫病所致消化道出血,单纯的止血、输血、扩容等 治疗可能效果不佳,须驱虫治疗。一旦确诊为钩虫, 驱虫治疗后出血可以较快停止。
.
19
丝虫 旋毛虫
教学要求:
1、掌握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的区别; 掌握丝虫生活史、致病、诊断;掌握夜现周 期性的概念。
2、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形态、生活史、 致病与诊断。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到0.05 (3)嗜碱性粒细胞(B):0到0.01 (4)淋巴细胞(L):
成人:0.20到0.45 儿童:0.30到0.56 (5)单核细胞(M):
成人:0.02到0.06 儿童:0.02到0.08
.
11
Hale Waihona Puke 血小板正常参考值: (100 ~ 300) ×109/L 凝血酶时间正常参考值:(16 ~ 18)秒 延长3秒以上异常,缩短无临床意义
.
17
针对本例,我们有以下体会:①对于无 明确出血诱因、溃疡等基础病的农村患 者,突发消化道大出血时,除考虑溃疡、 肿瘤等常见病因外,临床医师应详细询 问病史,考虑到钩虫病并发的消化道大 出血可能。应反复大便检查,以免误诊; 必要时,高危患者亦可考虑诊断性治疗。
.
18
②钩虫多寄生于小肠,胃镜能检查到十二指肠降部近段, 对于吸附在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钩虫检出有帮助。 胃镜下虫体常发现在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虫体较多时 球部甚至结肠亦查到。对于高度怀疑钩虫感染者,而 多次粪检阴性者,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的有 效手段。
.
14
修正诊断:钩虫病并发消化道大出 血。予以阿苯达唑片40Omg顿服,患 者出血停止,大便转黄。出院后个1 个月,复查血常规、大便及潜血均 正常。
.
15
讨论:钩虫病临床主要表 现要是贫血、营养不良、 胃肠功能不全。
.
16
钩虫病导致贫血多为慢性失血所致。钩 虫口囊咬附在患者的肠壁上,经常更换 吸附部位;且吸食血液同时分泌抗凝物 质,引起黏膜伤口渗血,甚至大出血。 钩虫病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见,但若是 钩虫病感染严重,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大 出血。钩虫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因无特 异性症状、体征,临床上常被误诊。
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 ~ 60次/分。婴儿每分钟120 ~ 140次,幼儿每 分钟90 ~ 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 ~ 90次。
.
8
血常规:RBC1.6×1012/L, Hb41 g/ L,WBC5.5×109/L,N0.76,L0.12, E0.03,患者血小板计数60×109/L。 大便常规+,潜血:褐红色, RBC+/Hp, 潜血4+。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凝血 象正常。肝功能:白蛋白19.8g/L,余 正常。
蛔虫厌酸习性。
.
5
钩虫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
王 乔 章礼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30601)
患者男,60岁,农民。因解暗红色血便3d,晕厥1 次,于2012年l0月1日人院。入院前3d患者无诱因 下解暗红色血便,每日>6OOmL;无呕血、腹痛,伴 头晕、出汗。2d前晕厥1次,就诊于当地县医院予 输血、止血等治疗,因效果不佳转入我院。否认既 往有内外科疾患史,平素体力可,从事田问劳动。
.
6
人院查体:T36.8℃,P104次/分钟, BP100/65mmHg 神志清,重度贫血貌; 无皮疹,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 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
.
7
体检指标正常值
• 血压:(90 ~ 140)/(60 ~ 90)mmHg; • 呼吸:16 ~ 18次/分钟; • 血糖:80 ~ 120毫克/每百毫升血; • 脉搏:60 ~ 100次/分钟;常为每分钟70 ~
.
9
血象
RBC正常参考值: 男(4.0 ~ 5.5 ) ×1012/L 女(3.5 ~ 5.0) ×1012/L
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男大于120 g/L 女大于110 g/L
.
10
• WBC正常参考值: (4.0 ~ 10.0 ) ×109/L WBC分类 (1)嗜中性粒细胞(N): 成人:0.40到0.75 儿童:0.30到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