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厌氧消化(沼气、生物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沼气的起源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
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
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
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
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
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
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
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
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
其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占总体积的55~70%,二氧化碳含量为30~45%。
沼气起源与发展历史

沼气起源与发展历史沼气起源与发展一、沼气起源当人们走到池塘旁边,经常会发现从池底冒出许多小气泡,如果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由于这种可燃气体最初是从沼泽中发现的,所以叫做沼气。
因为沼气是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称为生物气。
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沼气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不仅池沼中有,其他许多地方,象沼泽、粪窖、阴沟、水田、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存在。
譬如,牛的瘤胃就相当于一个沼气池,每天吃进去的饲料,经瘤胃中微生物的作用,产生出大量的气体,其中就含有甲烷成分,并在嗝气时逸出。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是厌氧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微生物产生甲烷的作用,每年从这些地方释放到大气中去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中含有约95%的甲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就发现了所谓“火井”,并利用它来熬盐。
二、沼气发展中国沼气发展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绝大数城镇均无电力供应,制取沼气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一些商店、寺庙的照明。
但由于条件限制,对影响发酵工艺的一些具体因素只有概念性的了解,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有由于建池成本较高,原料要求也较高,加上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沼气池发展不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国沼气事业出现第二次高潮,全国很多省市都修建了沼气池,目的是想解决农村的炊事用能。
但因为技术上没有新的进展,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留下来能够使用的沼气池为数很少。
中国沼气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沼气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沼气应用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发展历程(一)初始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沼气建设初始而曲折的发展阶段。
60年代初期,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要好好推广”的指示以及国务院批转农业部等部委《关于当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的精神,各地大力推进沼气建设。
快速建造的大量农村沼气池,为缓解当时农村烧柴短缺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到位、建设成本较高和服务跟不上等原因,沼气发展的势头没有保持住,曾经出现了两次较大的回落,导致不少户用沼气池和沼气工程在短期内报废,每年的报废量远大于新建量。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70年代初中国的沼气用户快速发展到600多万户,但运行很短时间后多数报废;70年代中期各地再次掀起发展沼气热潮,短短几年时间便累计发展了700多万户,但由于多数是土法上马,没能持久运行,在80年代初又回落到400万户以内,降到了低谷。
这种“两起两落”的发展经历,严重挫伤了农民建池以及各级政府投入的积极性。
(二)技术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为沼气技术成熟阶段。
其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沼气工艺不断完善,综合效益开始显现,影响逐步扩大。
这一阶段,我国沼气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研究推广了多种池型,开发出安全、方便、实用的进出料装置,采用了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制定了一系列沼气池建设国家标准。
同时,将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南方“猪—沼—果”和北方“四位一体”为代表的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
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达980万户。
同时,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开始起步。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到2006年为沼气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沼气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
沼气基本知识

沼气基本知识第一节沼气基本知识一、沼气的命名沼气是有机物在无氧(厌氧)的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其主要成份是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
早期人们发现湖泊或沼泽中,常常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水底污泥里冒出,将这些气体收集起来可以点燃,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沼气”。
沼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见的地方有:水塘、污水沟、粪坑、城市下水道。
根据其来源、产气地点及气体性质,沼气又被人们称之为污泥气、生物质气、瓦斯等。
沼气可分为天然沼气(分布于自然界中)和人工沼气两大类,人工沼气属可再生能源,就是以多种有机物质,比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秸杆、杂草、有机废水、有机垃圾等作为原料,在密封沼气池中发酵而获得,用于煮饭、点灯、发电等。
二、沼气的成份沼气的成份是(个变量)变化的,各种气体的含量受发酵条件(浓度、温度、酸碱度等)、发酵原料成份和工艺流程的不同而变化。
一般农村户用沼气池所产沼气中含甲烷(CH4)55~75%,二氧化碳(CO2)25~40%,氮气(N2)2%左右,氧气(O2)0.3%左右,硫化氢(H2S)0.05%左右,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2.65%左右,有时还有少量其他碳氢化合物(CmHn)。
三、沼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沼气是一种可燃的混合气体。
其性质是由沼气中各种气体性质和相对含量而决定。
沼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因此沼气的一些特性受这两种气体影响较大。
1、物理性质。
沼气中的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氮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沼气中的硫化氢、有时含极少量的氨气(NH4)是无色、略带臭味的气体;沼气中少量的硫化氢、一氧化碳是无色有毒气体。
所以沼气是一种无色、有毒、略带臭味的气体。
经燃烧后都会变成无毒、无臭味的气体,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没有影响,所以沼气是一种卫生的生活燃料。
2、化学性质。
使用沼气主要是利用甲烷,甲烷是一种简单的饱和烃类碳氢化合物,化学性质极为稳定。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可以用水密封的方式来贮存沼气。
沼气应用发展历程

沼气应用发展历程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由有机废弃物在无氧条件下经发酵产生的气体。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沼气应用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许多
欧洲国家开始将粪便和废物堆肥成沼气,并用以照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沼气的热值和能源含量,开始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
20世纪初,沼气应用范围扩大到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
沼气
可以为农用发动机提供燃料,供应农机作业所需的动力,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村地区开始逐渐普及沼气池,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
20世纪中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沼气应用的重
点逐渐转向城市和工业领域。
城市垃圾填埋场开始利用垃圾中的有机物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和供热。
工业企业开始对沼气进行利用,如利用废水处理厂产生的沼气为工厂提供热能。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沼气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沼气发电站开始建设,将沼气转化为电能并并网供应。
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和企业开始利用沼气作为替代传统能源的清洁燃料,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总之,沼气应用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家庭照明到农田灌溉和工业供热,再到现在的沼气发电和清洁燃料替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沼气应用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世界沼气发展历史

世界沼气发展历史
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
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
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
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
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
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
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0.7~1.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
1985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500万个。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沼气的起源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
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
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
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
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
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
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
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
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
产生沼气的基本原理

产生沼气的基本原理1?沼气定义?沼气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泥、工业有机废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
沼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燃料,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甲烷(CH4?)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50~70%,二氧化碳(CO2)约占30~40%,此外还有少量氢(H2)、氮气(N2)、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和氨(NH3)等。
?在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除了矿物质和木质素外,几乎所有的生物质都可以用来产生沼气,包括动物和人的排泄物、污水污泥、农作物秸秆、含碳工业废物等,所以沼气的成本相当低廉。
沼气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一个农村家庭就可以建造自己的沼气池。
沼气的用途也很广泛,它不仅能用于燃烧和照明,还可以作为燃料用于发电。
沼气这种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质气体燃料,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得到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主要从保护环境出发,建立了很多沼气工程,以处理城乡有机废弃物,并获得煤气替代品。
在发展中国家,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的一项重要途径,印度和中国是最早大力开发沼气的国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沼气是一种高热值、高品位的能源,它是最合理利用、多次利用和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最有效形式,可以将植物机体的肥料、饲料、热能3种机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广大农村牧区普及沼气,可以把人畜粪便和杂草、秸秆、枯叶等一起投入沼气池发酵,制取沼气作燃料。
沼气池中的水和沉渣,保存了植物和粪便中的绝大部分氮、磷、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使生物质能利用3次至4次,使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各种成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城镇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物和生活污水来生产沼气也正在迅速发展,造纸厂、酿酒厂、屠宰厂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均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废物都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城市污染,造福市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沼气的起源
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
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
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
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
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
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
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
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
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
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
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
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
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
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
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
其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占总体积的55~70%,二氧化碳含量为30~45%。
其它几种气体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总体积的2%。
沼气燃烧主要是甲烷的燃烧。
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无毒,分子式为CH4,分子量为16.04,它和适量的空气混合后即可燃烧,每立方米纯甲烷发热量为34000焦耳,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并放出大量热能。
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焦耳,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公斤无烟煤提供的能量。
由于沼气中含有硫化氢,常会闻到臭鸡蛋的气味,点火
燃烧后,这种气味就没有了。
沼气燃烧就是沼气中的可燃成份(CH4,H2,CO,H2S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发生激烈的氧化作用,并产生大量的热和光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燃烧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2CO+O2→2CO2
2H2 +O2→2H2O
2H2S+3O2→2SO2+2H2O
沼气的燃烧需要供给适量的氧气,氧气过多或过少均对燃烧不利。
当沼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则引起爆炸。
但若空气浓度低于一定限度时,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散失的热量时,沼气则无法燃烧。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自制沼气,观察其燃烧。
其方法是将菜皮、菜根、萝卜之类切碎捣烂,紧紧地堆在一起。
把一根玻璃管插在堆积物中心,堆积物周围用稀泥糊起来,封成小丘状,玻璃管的一端管口露在土堆外面。
为了保证清洁卫生,可将这堆材料装在一只塑料袋里,玻璃管口应露在袋外。
用一只曾吹过一次的气球套在玻璃管口,用棉线扎紧,使整套装置不漏气。
如果气温在25~35℃,经过3-5天,可以观察到气球慢慢地鼓了起来,待气球膨大后,可将棉线剪去,取走气球。
找一个瓶子,瓶口向下套在玻璃管口上,几小时后将瓶子缓缓抽出,瓶口仍应保持向下。
此时迅速地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到瓶口,可见瓶内气体着火燃烧。
原来,沼气比空气轻,因此我们采取瓶口向下,用排气集气法来收集沼气。
当瓶子移出玻璃管口时,瓶中充满了沼气,所以点火能燃烧。
三、沼气的发展历史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沼气,但对沼气微生物的研究仅有一百年时间。
1776年,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塔通过分析,测定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1781年,法国科学家穆拉发明人工沼气发生器。
之后,沼气逐渐被人们所利用。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沼气生产使用技术的日趋完善,沼气生产发展较快。
目前世界约有农村家用沼气池530万个,一些大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迅速发展。
我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沼气,但是真正开始推广应用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
一位叫罗国瑞的人,在广东的潮梅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混凝土沼气池,并成立了“中国国瑞瓦斯总行”(当时称“沼气”为“瓦斯”),专门建造沼气池和生产沼气灯具等,推广沼气实用技术。
到了30年代,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这种类型的沼气池。
解放后,我国政府曾多次组织推广沼气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兴建沼气的热潮,全国建起了600多万个
沼气池,基本上都是农村家用沼气池及少量大中型人、畜粪便沼气池。
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及发展速度过快,沼气池的设计和施工都很不规范、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能有效使用的沼气池为数很少。
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沼气建设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了沼气工作中的经验教训,1988年又成立了中国沼气协会,组织1700多名沼气技术工作者,对沼气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提出了“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积极稳步发展”的沼气建设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厌氧研究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规范标准的水压式沼气池及相配套的科学建池技术、发酵工艺及配套设备,使我国沼气建设进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阶段。
至1997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638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00多处,年产沼气1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1000万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100多处,城镇污水沼气净化池近10万处。
同时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地、县的沼气管理、推广、科研、质检及培训体系。
探索了一些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生态模式,将农村沼气和农业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沼气更具生命力。
如广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赣州的“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辽宁的塑料大棚、沼气池、禽畜舍和厕所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北方能源生态模式等。
这些模式将厕所、猪圈和沼气池、种植业结合在一起,人畜粪便自动排入沼气池,经发酵后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液、沼渣用来发展种植业、养猪、生产蚯蚓食用菌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很高,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发展速度较快。
与此同时,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较快发展。
1936年,由中华国瑞天然瓦斯总行宁波分行负责承建的浙江舟山普陀山洪筏禅院内的一个125.172m3的沼气池,用于煮饭照明,发酵原料为粪便、厨房废物和青草。
1958年在广东番禹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农业沼气工程,即番禹市桥沼气发电站,容积为3000m3,开动44kw的沼气发电机。
1964年在我国河南南阳酒精厂建成了一座2000m3的工业沼气池,利用酒精废料生产沼气,80年代又修建了两个容积为5000m3的大型工业沼气池,使该厂拥有沼气池12000m3,贮气罐30000m3,日产沼气4万多m3,为南阳市215个单位和12751户居民提供燃气;同时利用沼气生产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1993年产量已达1020吨,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100多万元。
酒精废料经厌氧消化后,COD除去率达84%以上,BOD除去率为90.8%,悬浮物降低96.5%,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南阳酒精厂大型沼气工程的示范作用下,80年代全国有很多酒厂、糖厂、食品加工厂和畜牧厂修建了大中型沼气池。
至90年代,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渐达到标准化。
我国沼气的基础研究始于80年代。
1980年北京师范学院在国内首次分离获得了甲
烷八叠球菌的培养物。
接着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相继派人到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修或合作研究,陆续分离出多株产甲烷细菌、产氢产酸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探索了厌氧食物链中各菌类的相互关系。
随后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农业部成都沼气研究所等许多院所相继建立了厌氧微生物实验室。
其中成都沼气研究所建立了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沼气发酵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多项成果,使我国在沼气基础研究的某些方面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