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Ⅲ—3种群和群落

一、必背术语——这是高考命题的源泉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

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必明易误——这是考场失分的迷点

1.判断有关种群叙述的正误

(1)一个森林中所有的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2)调查蚜虫、跳蝻、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后更难被捕捉,则所调查的种群密度较实际值偏大()

(4)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6)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7)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不变()

(9)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2.判断有关群落叙述的正误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一座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4)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5)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三、必知特例——这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首选

记住以下八个“不一定”

四、必记规律(方法)——这是快速破题的法典

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2

.种群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

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曲线表示法

4.捕食、竞争、互利共生数量关系的坐标图表示法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图①,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2)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如图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如图③。

必明易误:1.(1)×;(2)×;(3)√;(4)×;(5)×;(6)×;(7)√;(8)×;(9)√ 2.(1)×;(2)×;

(3)√;(4)×;(5)×

Ⅲ—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必背术语——这是高考命题的源泉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6.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载体,能量流动是动力,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释放。

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

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1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二、必明易误——这是考场失分的迷点

1.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3)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都是分解者,生产者都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

(4)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

2.判断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2)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4)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就获得了兔子能量的10%~20%()

(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6)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7)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8)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9)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10)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3.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负反馈调节只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3)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4)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5)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做到禁止开发和利用()

三、必知特例——这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首选

记住以下十二个“不一定”

四、必记规律(方法)——这是快速破题的法典

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双向箭头A 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①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②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三类变动情况分析法

(1)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三种分析法

解答能量流动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从不同角度分析,能量流动的去路可有三种分类方式。即:

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能量都是守恒的,即输入=输出。 4.能量传递效率及相关计算法

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10%~20%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

(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2)关于“定值”的计算

①同一食物链不同环节能量传递效率往往不完全相同,不涉及“最多”、“最少”,计算时不能按10%或20%,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如在食物链A →B →C →D 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 %、b %、c %,若A 的能量为M ,则D 的能量为M ×a %×b %×c %。

②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

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坐标图像分析法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能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 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 值。

(3)x 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 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 表示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 与y 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必明易误:1.(1)×;(2)×;(3)√;(4)√ 2.(1)×;(2)√;(3)×;(4)×;(5)×;(6)√;(7)×;

(8)×;(9)×;(10)√;(11)×

3.(1)×;(2)×;(3)√;(4)√;(5)×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及措施建议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及措施建议 摘要:针对我国矿区废弃地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恢复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包括土壤改良、土壤重金属治理、植被恢复、构建综合生态农业等。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 1 前言 矿区废弃地是指在矿产开采过程中被开采活动所破坏、不通过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露天矿的外排土场、煤矿的矸石山、尾矿库、井工矿形成的采空区和塌陷区,以及矿区辅助建筑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废弃地的产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宝贵的耕地资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水体和土壤;矸石山自燃污染大气环境。 2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 1988年出台的《土地复垦规定》,使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作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速度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型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率几乎为零。对我国389座乡镇矿区调查表明,乡镇小型矿区对土地破坏十分严重,且基本未对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恢复率几乎为零 [1]。(2)片面强调植被覆盖率。目前我国生态恢复工作只强调植被的覆盖率,把覆盖率作为评价生态恢复工作的唯一指标,而忽视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多样

性,以及生态恢复后的环境效应、水土保持情况和经济的可持续性。(3)忽视生态系统对多样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人工建设的矿区生态系统往往物种单一、年龄结构大体相同、空间排列整齐有序,而天然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多样性等,这样才能为多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存条件[2]。(4)大量使用外来物种。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为追求高的植被覆盖率往往大量引进生命力强的外来物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排挤当地土著植物物种。 3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措施 3.1 废弃地土壤改良 废弃地土壤由于采矿活动对地表的破坏,以及排土场、矸石山和尾矿库堆积造成的污染,使得废弃地土壤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给生态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土壤改良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前提。目前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有: (1)客土覆盖。选择合适的取土场,在不破坏取土场土地的情况下,取适量土壤覆盖在需要恢复的废弃地上。该方法简单有效,但费用高,适用经济条件较好的矿区。(2)土壤增肥改良。大部分矿区废弃地土壤缺乏氮、磷等营养物质,需要向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适合植物生长,加快生态恢复进程。土壤增肥改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添加肥料,一种是生物固氮。 添加肥料可以施加化肥,也可以施加有机肥,由于有机肥比化肥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资料

精品文档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oλ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 J型 增长的公式: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 ? ?? ?? ? ??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对象 活动范围大、活动 的动物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1.种群的概念 调查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程序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随机取样 注意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活动无影响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种群密度(2)曲线图和柱形图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曲线图 (1) 含 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2)类型 柱形图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增长模型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 前提条件 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生物制约制约 K值有无无K值有K值 种群 增长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初捕数 ×N 再 捕数 N 总=N 再捕中 标记数 ; 率 变 化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种群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增长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速率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变化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 联系 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5.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 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6.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7.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种群和群落知识整理

种群和群落知识整理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NO.XA017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014-5-15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 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 基本单位。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种群,是的打√,不是的打×。 1)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 2)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 3)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 4)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 二、种群的特征: 2

3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 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 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一)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 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原理 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决定种群数量变化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核心问题)

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2)方法步骤 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 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 4

浅谈煤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问题

Ope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 2018, 6(2), 13-1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042550.html,/journal/ojsw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042550.html,/10.12677/ojswc.2018.62003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Areas in Coal Mine Fei Kang1, Cuixin Song2 1Kunming Ruiq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nsulting Co. Ltd., Kunming Yunnan 2Kunming Green Isl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Oct. 10th, 2018; accepted: Oct. 23rd, 2018; published: Oct. 30th, 2018 Abstract Coal mine abandoned land is the most typical type of mining project abandoned land to mine en-vironment damage; its site conditions are extremely bad and plant growth is difficul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soil erosion caused by coal mining process,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abandoned land in mining area, and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measures system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coal mine. Keywords Coal Gangu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oil Erosion, Construction Measures 浅谈煤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问题 康斐1,宋翠欣2 1昆明睿清水土保持咨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2昆明绿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10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 摘要 煤矿废弃地是矿业类项目废弃地中对矿区环境破坏最为典型的一种类型,其立地条件极其恶劣,植物生长困难。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煤矿开采过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和水土流失,对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煤矿不同区域生态恢复的建设方案和措施体系。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

知识点18种群和群落讲解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8 种群和群落 1.(2014·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D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 2.(2014·江苏高考·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解析】选C。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3.(2014·四川高考·T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染色体、DNA和RNA的染色剂不同、提取色素和鉴定色素的方法不同、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不同。 (2)关键知识: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用于DNA和RNA的染色、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梳理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1)样方法:见表(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nM/m (N 为种群数量,M 为第一次捕捉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捉数量为n,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显微计数法 取样器取样法 对象 活动 范围大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和虫卵)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或血细胞)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计算 种群内个体总数=标记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总数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为n 1,n 2,n 3,n m ,则种群密度=(n 1+n 2+n 3+…+n m )/m 计数室体积为0.1mm 3(10-4ml),1ml 样液中个体数=每小格中个体数×10-4×稀释倍数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 注意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的大小适中:乔木 100m 2、灌木16m 2、草本1m 2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①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要对照(自身对照);②浓度过大需做稀释处理;③吸取前需振荡摇匀;④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培养液→滴盖玻片边缘→自行渗入→吸去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⑤压线计数规则:计数左、上线及夹角处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破坏及其生态恢复_师雄(2)

Serial No.458Jun.2007 矿 业 快 报EXPRESS INFORMAT ION OF MINING INDUS TRY 总第458期 2007年6月第6期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破坏及其生态恢复 师 雄 许永丽 李富平 (河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 要: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己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大量未经治理的矿区废弃地是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大隐患,所带来的后果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环境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83(2007)06-0035-03 Destruction of Mining Wasteland to Environ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hi Xiong Xu Yongli Li Fupi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bstract :At present,ec 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wasteland has been already concerned by all over the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042550.html,rge untreated mining wasteland is significant hidden danger resulting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oil erosion and land desertification.All these consequences cause severe threats to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survival.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of the min -ing wasteland. Keywords :Mining wasteland;Ecological restoration;Environment 师 雄(1980-),男,河北唐山人,在读研究生,063000河北省唐山市。 1 引言 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区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坝、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 [1] 。矿区废弃地是一种极端裸 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可造成矿区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引发一系列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露天煤矿矸石山排土场含有煤粉、高硫煤矸、深层岩石,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污染危害如果不加速治理,将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矿区废弃地治理已经成为制约矿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是促进采矿业与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和保护矿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矿区废弃地上进行快速、高效的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 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破坏2.1 水土流失 我国矿区大多地处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雨季 常引发洪流,大量土壤被冲蚀,水土流失严重。而矿区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 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挖掘和排土场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坡面冲刷强度加大;而新移动的岩土在风雨作用下极易风化成岩屑,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因此,矿区开采往往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2.2 诱发地质灾害 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区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而开采闭坑后形成的巨大采空区,几亿吨水量的地下水涌入将导致周围边坡岩体内的地应力重新分布。地下水浸入后会使围岩体内软弱夹层的力学强度降低,从而造成采场边坡的大规模滑坡,并在周围地区诱发一系列地质活动和规模不等的地震[2] 。 35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目前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我国矿区采矿的历史,分析了矿区采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问题,并归纳出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最后,展望我国未来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修复技术 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区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坝、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1]。矿区废弃地是一种极端裸地, 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可造成矿区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 引发一系列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露天煤矿矸石山排土场含有煤粉、高硫煤矸、深层岩石, 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污染危害如果不加速治理, 将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矿区废弃地治理已经成为制约矿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是促进采矿业与农业的持续协调展的主要手段和保护矿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矿区废弃地上进行快速、高效的生态恢复, 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与特点 矿业废弃地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 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根据其来源可划分为4种类型: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2)随着矿物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和塌陷区,即采矿坑废弃地;3)开采出来的矿石经各种分选方法分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排放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由于受采矿活动的剧烈扰动, 矿业废弃地具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 其主要特点如下[2]。 (1) 表土层破坏导致缺乏植物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水分缺乏、营养物质不足、毒性物质含量过高。 (2) 极端贫瘠, N、P、K 及有机质含量极低, 或是养分的不平衡。 (3) 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 如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H 值或盐碱化等。2.矿区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2. 1 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 一般而言, 露天采矿所占用土地面积大约相当于采矿场面积的5倍以上。我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8000 多个,个体矿山23万多个。我国矿区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2.88万km2,并且每年以大约467km2的速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2012·全国新课标·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分析坐标图,得出年龄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熟悉种群特征和各特征间的关系。 (3)明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精讲精析】选D。由图所给信息可以直接看出,6月份~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而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该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种群的密度也将降低,D错误。 2.(2012·福建高考·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种数量不等于生物的数量,即物种数量多代表营养结构复杂,不代表种群密度大。 【精讲精析】选C。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因此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2012·广东高考·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填空 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概念: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样方大小的确定: 选取样方的方法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 计算方法 影响结果的因素 (3)灯光诱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①增长型: ②稳定型: ③衰退型: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概念:(略) 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和,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 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 1、两个曲线的对比:①产生条件分别是;②增长特点分别是; 2、③有无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3、种群增长速率: 在什么时候最大: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 应用:①;②鼠害的控制方面。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包括: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类型: ①: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分布。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2、演替的类型: 大致过程: 两种演替的区别:起点上: 时间上 速度上: 初生演替有、、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有、、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最先在裸岩上定居的生物是,该生物能够分泌,从而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发生在阶段。鸟类开始明显增多发生在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样做事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的关系,走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