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15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十五种自我保护机制

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1.压抑:就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的作用。
是精神防御机制最根本的方式。
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
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
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2.否定: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3.退化: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而不积极求治自己的疾病,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
4.幻想: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实际处理这些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
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
5.转移: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例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6.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
虽然这理由常常是不正确的,在第三者看来是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强调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即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7.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也称自卫机制,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创伤而自动产生的一种防御性机制。
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精神创伤,保持人的心理健康。
下面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1. 抵抗:主动地排斥与潜在打击相关的体验和情感。
2. 否认:不承认或拒绝意识到某事的发生。
3. 精神分裂:把自己分成两个互相矛盾的人格,从而消除内部冲突。
4. 潜意识投射:把自己的欲望、感情及敌意等投射到别人身上。
5. 反移情:转移思想或情感所指向的对象从一个人转向另一个人。
6. 回避:无意识地逃避令人焦虑或紧张的情况。
7. 合理化:为了支持或保护自己的决定、行为或想法,通过解释或理由来减轻负担。
8. 退缩:依赖回到儿童时期的某些行为或思想方式。
9. 延迟满足:推迟满足欲望,以谋求更大的长期满足。
10. 压抑:通过完全忽略、屏蔽或遗忘情绪或需求来避免内部
冲突。
以上就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的讲解。
常见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潜抑
是指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 "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仰了。
合理化(文饰法)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
仿同
是指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比如,模仿明星造型或行为。
投射
是指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反向
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
躯体化
是指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六度心理咨询)心理防御机制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
),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经症,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1?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 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
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
最常见的22种心理防御机制,你知道几个?

最常见的22种心理防御机制,你知道几个?鸟学者说请勿对号入座,因为你也无法对号入座,你中枪的类型肯定不只一种。
心理防御机制简称心理防御,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潜意识的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按行为性质可分为:1.逃避性防御机制:压抑,否认,退化情感2.自骗性防御机制:反向形成,合理化,仪式与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歪曲3.攻击性防御机制:转移,投射4.代偿性防御机制:幻想,补偿5.建设性防御机制:认同,升华,幽默6.其它防御机制:情感隔离,理智化,固着,利他下面,我们根据性质分类对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简要介绍:一、逃避性防御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1)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本我的欲望冲动常常与超我的道德原则相对立并发生冲突,又常常不被现实情境所接受,于是个体(自我)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被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潜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个体对压抑的内容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焦虑,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性遗忘和主动抑制。
精神分析理论中,有时将抑制单独列为一种防御机制,其定义是指将思维活动的范围缩小,以免由于这些思维/活动引起焦虑。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抑制既可以是一种防御机制,同时也可以视为一种病状。
只是抑制是功能不足,而症状则是功能紊乱。
(2)否定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事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
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这一过程可以使个体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
否认是一种原始又简单的自我防御机制,意志薄弱、知识结构单纯的人,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否认机制。
【心理百科】常见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百科】常见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编者按:自我保护机制,自己的保护色。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能够由此更坚强一些,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有所淡化,从而得到自我解脱。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
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文饰)、仿同、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以及补偿和升华。
潜抑是指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
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
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
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仰了。
合理化(文饰法)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
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
仿同是指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
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
比如,模仿明星造型或行为。
投射是指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
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反向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
101种防御机制

101种防御机制一、身体防御机制1. 免疫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2. 皮肤屏障: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起着隔离外界环境的作用,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侵入。
3. 骨骼系统:骨骼提供身体的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对外界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
4.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通过鼻腔、气管和肺部等器官,将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过滤掉,保持呼吸道的清洁。
5.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通过胃和肠道等器官,将食物消化吸收,同时阻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
二、心理防御机制6.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令其不适或困扰的现实,以避免情感上的伤害。
7. 转移:将自己的情感或欲望转移至其他不容易引起焦虑或困扰的对象上。
8. 投射:将自己的感受、理念或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以避免对自己的认可和承认。
9. 冲突解决机制:个体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和紧张情绪,以保持心理平衡。
10. 转化:将个体的负面情感和欲望转化为积极的行为和成就。
三、社交防御机制11. 社交支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支持,缓解个体面临的压力和困扰。
12. 合作:个体积极与他人合作,以共同应对外界的威胁和挑战。
13. 社交规避:当个体面临社交压力时,选择避免参与特定的社交场合。
14. 侵略性防御:在面临威胁或攻击时,个体采取积极的行动,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15. 归属感:拥有一个支持和鼓励个体成长的社交群体,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
四、健康防御机制16. 锻炼:定期参与体育活动和运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17. 健康饮食:合理搭配食物,摄取各种营养素,维持身体的能量平衡和健康状态。
18. 睡眠保健: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和恢复能力。
19. 心理疏导:通过参与放松和减压活动,缓解紧张和焦虑,保持心理平衡。
20.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五、安全防御机制21. 安全卫生:保持个人和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减少病菌和细菌的滋生。
自我防御机制

反向连锁:逐步增加,逆向后退; 例:炒菜、较难但有规律的题目;
3、强化技术
正强化:进行奖赏(代价券、积分制) 负强化:可以逃避惩罚 正惩罚:加大练习、扩充补偿、随因体罚、
引导服从、身体限制。 负惩罚:取消奖赏,不予关注;
间歇强化——形成时间长,消退阻抗也大。 部分强化——小于100%,但反应更快与有力。
诱因: 与个体需要有关,推动个体去行动的刺激物。
4、试误与顿悟的区别与联系
试误:(美)桑代克, 学习的本质就是形成一定的联结, S(情境)—— R(反应)。 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的。
顿悟: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对其问题豁然开 朗的过程。
人们对某些问题经过反复思考、琢磨,突然悟彻。有时还须经 历一个“睡眠效应”的过程。 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知识积累的必然性; (2)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3)有必要的“契机”因素。
潜意识,包括各种原始的冲动、本能、欲望、性欲, 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以“力比多”——生而具有 的寻求快乐的力量为动力源,并总是按照快乐原则去 追求满足。潜意识影响着人的意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使个体激发和维持其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 的心理倾向。根据引发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 动机。
成年后,争强好胜、目中无人;不会谦和,没有教养; 而在社会上稍遇坎坷,便会一蹶不振;缺乏自主性, 独立性。属于“我行,你不行”类型。
3、反叛性儿童:
双亲大都是对子女十分冷淡的人,孩子只有靠自己的 调皮才能唤起父母们的注意。但是结果往往是严酷的, 甚至是皮肉之苦。但是与其冷落相比,还是充实的, 引起了他人的注意和对自己存在的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15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
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1、合理化(文饰法)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
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
2、仿同
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
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
比如,模仿明星造型或行为。
3、潜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
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
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
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压抑了。
4、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
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5、反向
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
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
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
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
6、躯体化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
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7、置换
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
例如,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常把对同学和老师的怨气转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静心情。
8、幻想
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9、升华
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足。
例如攻击性的愿望不能随处乱用,但可能从打球或射门中得到满足。
10、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11、否定
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等等。
12、退化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而不积极求治自己的疾病,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
13、转移
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例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14、隔离
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如老人常不说死而说“归天”“长眠”等。
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
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15、抵消
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
例如,按我国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
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
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
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用好自我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