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合集下载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也称自卫机制,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创伤而自动产生的一种防御性机制。

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精神创伤,保持人的心理健康。

下面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1. 抵抗:主动地排斥与潜在打击相关的体验和情感。

2. 否认:不承认或拒绝意识到某事的发生。

3. 精神分裂:把自己分成两个互相矛盾的人格,从而消除内部冲突。

4. 潜意识投射:把自己的欲望、感情及敌意等投射到别人身上。

5. 反移情:转移思想或情感所指向的对象从一个人转向另一个人。

6. 回避:无意识地逃避令人焦虑或紧张的情况。

7. 合理化:为了支持或保护自己的决定、行为或想法,通过解释或理由来减轻负担。

8. 退缩:依赖回到儿童时期的某些行为或思想方式。

9. 延迟满足:推迟满足欲望,以谋求更大的长期满足。

10. 压抑:通过完全忽略、屏蔽或遗忘情绪或需求来避免内部
冲突。

以上就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的讲解。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面对威胁、焦虑、冲突等心理压力时,为了保护心理健康而自动形成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行为反应。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缓解负面情绪,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形成于儿童时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解释:1. 拒绝(Denial)拒绝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个体暂时逃避或否认不愉快的事实或真相。

当个体面临压力、威胁或不愿意承认某个现实时,拒绝会让他们对这些问题保持无知或漠视,以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

2. 投射(Projection)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感受、欲望或想法转移给他人,将这些内心的冲突归咎于他人身上。

通过投射,个体可以减轻内心的矛盾和焦虑,将责任推卸给外在的对象,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安全感。

3. 补偿(Compensation)补偿是指个体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或挫败感时,通过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或强调自己的优点来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

个体借助补偿机制可以提升自尊,减轻挫败感,并保持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4.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反向是指个体为了掩盖内心的不满或冲突而表现出与真实感受相反的情感或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出于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而表现出极度友善和包容。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维持社会关系的和谐。

5. 割离(Displacement)割离是指个体将负面的情绪、欲望或冲动从原本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更安全或更容易应对的对象上。

个体通过割离,可以减少与原本的对象之间的冲突或敌对情绪,从而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6. 否认(Negation)否认是指个体通过否认自己的情感、欲望或冲动,试图从心理上远离不愉快的内心体验。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降低压力和焦虑,并维持自己的心理稳定。

101种防御机制搞笑版

101种防御机制搞笑版

101种防御机制(搞笑版)老伍说明:精神分析理论中,防御机制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简单说就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岀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这些措施就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强度,约等于人格的强度。

曾奇峰老师把101种防御机制译成中文,并在讲课时举例予以说明,使学员获益良多。

我试着用搞笑的方式演绎一下这些防御机制,希望能博各位同道一笑。

班门弄斧,大家多指正。

1投射:曾奇峰翻译版(以下简称曾版):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搞笑版:小男孩问妈妈:“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支支吾吾遮遮掩掩地解释了半天从受精到分娩的过程,儿子听完一头雾水地说:“怎么会这样?我的同桌说他是从河北来的!” 老伍说明(以下简称伍说):妈妈调子起高了。

2内射:曾版: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搞笑版:我要了份鱼翅炒饭,用了三双筷子楞没找着鱼翅,叫来服务员:“你能告诉我鱼翅在哪吗?”服务员叫来厨师,厨师眼珠子叫鱼翅!” 伍说:他人告诉你,鱼翅炒饭一定是用鱼翅炒的饭,其实也可以是名叫鱼翅的人炒的饭。

3幻觉:曾版: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包括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等,没有现实检验。

搞笑版:看这人的脸长得多精神呀,眼睛长得跟丸子似的,耳朵长得跟饺子似的,鼻子长得跟蒜似的,头发跟粉丝儿似的,胡子跟海带似的, 豆皮的嘴,蚕豆的牙,整个一个东北乱炖的脑袋。

伍说:饿狠了。

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a)曾版: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搞笑版:我说的话,大伙儿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还是愿意听啊?我绝不强求!伍说:十面埋伏。

b)曾版: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把自己压抑的东西投射给别人。

)搞笑版:人家给了我一张15元的钱!我听说人民币出新版的了,可好像上面印着都是毛主席呀!这上面怎么印着芙蓉姐姐?不行!我得把这钱花出去!我到了远郊,用这钱买了一块钱的板栗,卖板栗的小贩拿过钱看了半天,揣兜里了。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目的是寻找心理平衡,是人们在在遭受挫折、冲突和紧张情绪是,自觉和不自觉实用的。

当你的肚子咕咕叫的时候,这就是身体提醒你需要补充能量了;当你罹患感冒的时候,这就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了;如果你被上司误会了还不能解释的时候,你不妨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几嗓子;如果你搀扶了一位跌倒的老太太而被误解了,你不妨想没文化没教养的人真的可悲,我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

等等吧,这些都是我们的身体(包括肌体和心理)在做防御了。

仔细观察和想象你就会发现,多数时间里,我们可能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使用某种心理防御,以缓解自身所体验到得痛苦和不快,进而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安全和平和的状态中。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

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

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

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

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

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

"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

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

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
嘿,咱今天来聊聊心理防御机制呀!你知道吗,这就像是我们心里的一个小盾牌。

比如说,当你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难受,你可能就会想“哎呀,这次题目太难啦”,这其实就是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呢!这就好比你在路上摔了一跤,你会跟自己说“是路太滑啦,不是我的问题”。

再比如说压抑,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就是有些不愉快的事情,你不想
去想,就把它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

就像你有个不喜欢的玩具,你把它塞到床底下去,眼不见心不烦呀!我就有过这样的事儿,和朋友闹矛盾了,我不愿去直面那些争吵的画面,就下意识地把它们压抑下去啦。

还有否认呢,这可有意思啦!就像有人被告知生病了,他可能第一反应
是“不可能,肯定是误诊”。

我朋友的爷爷就是这样,医生说他身体有问题,他一开始死活不相信呢!
那投射呢?哎呀,这就像你觉得自己很努力,然后看到别人不努力,你就觉得别人怎么这样呀,其实说不定你自己也有偷懒的时候呢,但你没意识到呀!
至于退行,就好像一个大人突然像小孩子一样撒娇或者闹脾气。

我见过有人工作上遇到挫折了,回到家就像个小孩子一样耍小性子呢。

心理防御机制真是千奇百怪呀!它们有时候能帮我们缓解一下压力和痛苦,但要是过度使用也不行哦。

我们还是得正视自己的内心,该面对的还是得勇敢面对呀,不能老是躲在这些小盾牌后面呀,对吧?咱得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才行呢!。

趣解心理学名词

趣解心理学名词

你一见遇到知己,不由得更加慷慨陈辞义 愤填膺,不料心理医生比你还要激动,她 已经紧紧地拥抱着你号啕大哭直到45分钟 后抽筋翻白眼昏死在你的肩膀上,因为她 想起来自己被骗失身的陈年旧事——这是 咨询师的“反移情”;
你一看咨询师这样,心想自己不是花钱来 送死让她草菅人命吗,遂赶紧找个岔踉踉 跄跄逃出咨询室回到租住的小破茅屋。你 决定还是尝试自我疗伤更保险些。于是, 你沉下心来反观自己,经过漫长的一段时 间,终于走出了心灵的阴霾——这是“修 通”。
你感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末日——现 在你失去了情人,老公也不会要你了,原
来点头哈腰满脸堆笑的宾馆服务员把你横
眉冷对地轰了出门,自己家再也回不去了,
而且你还不得不将手上价值连城的钻石戒 指变卖掉来偿还信用卡上的赤字……然后, 你就已经一无所有了,你将无家可归、被
人唾弃、流落街头,然后在贫病交加中孤 独而凄凉地抽搐着死去……——这是不合 理认知模式之“灾难化”。
不合理认知种种
几个月的欧洲非洲南美洲之游,你们在天 堂中流连徜徉不亦乐乎,直到某一天清晨 梦醒时分,你蓦地发现,不但你的银行储 蓄已经所剩无几,而且你的白马王子也开 始和你顶撞。你冲他气壮山河地狮吼到: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你必须爱 我、必须照顾我的情绪、必须……”——这 是不合理认知模式之“绝对化要求”;
心理防御机制种种
你排长队上厕所,好容易终于轮到你,你 刚要动作,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 足先登了。你站在原地,无动于衷——这 是“压抑”;
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 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 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 没有——这是“隔离”;
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 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 应该。”——这是“合理化”;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说明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说明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说明一、拒绝:这是一种行为上的防御手段,它通常发生在思维上。

通过拒绝,人们可以把一种担心或感受转变为不和谐或不可能。

比如,当一个母亲发现自己孩子把一杯茶弄得满地都是时,她可能会说这个破活都不会做,也不值得她教。

这是一种拒绝,它可以将母亲的担忧转化为不安,让她松口气。

二、移情:这是一种情绪防御机制,它指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对象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它可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真实情况的伤害,从而获得安全感。

比如,一个孩子承受着他父亲的持续抨击,面对父亲,他可能会通过将他的抑郁情绪转移到他的老师和班主任身上来获取心理上的安慰。

三、投射:投射是一种情感上的防御机制,它将内在的愤怒和压抑转移到外部。

例如,有一个男生从来不在家里待太久,每次他到家就发脾气,责骂家人,其实把自己的愤怒投射到家人身上。

四、压抑:压抑是一种行为上的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人们减少认知上的担忧。

例如,当一个女孩面对家人对她的严厉批评时,她可能不会咆哮,而是把一切压了下去,她甚至不会去思考家人批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五、消极思维:消极思维是一种思维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人们降低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期待,使自己不会失望。

比如,有一个员工在工作中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无论他怎么试着去做到完美,他仍然会用消极的思维去覆盖所有可能的失败的情况。

六、反应酸化:反应酸化是一种情绪上的防御机制,它将愤怒和悲伤转移成愤怒、反愤或冷漠。

例如,当一个人受到别人的批评,总是想借口回敬过来,而不是直面批评,试图让人害怕、怀疑或反愤,以此来达到转移责任或掩饰自己对自己失败的情绪的目的。

七、隔离:隔离是一种情感上的防御机制,指的是把不想面对的情绪与自己的真实情感分离开来。

例如,当一个人经历到曾经的悲痛时,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感受隔离开来,不去认真思考,从而避免太多的痛苦和痛苦经历。

八、抗拒:这是一种思维上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人们把可能对自己具有威胁、不利情绪的事情转变为别的思维活动,从而缓解压力。

十二种心理防御机制 幽默 古语举例

十二种心理防御机制 幽默 古语举例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面对心理压力和困难时,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健康而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

了解和掌握心理防御机制,对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十二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并结合幽默和古语举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心理防御机制。

一、否认(Denial)否认是指当面临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时,个体会拒绝接受这个事实,可能是因为害怕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就像古语所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否认对个体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心理保护作用,但长期否认会导致心理问题的积累。

二、回避(Avoidance)回避是指在面对痛苦和不愉快的事情时,个体会避开这些事情,不去面对和解决。

这就好比古语所言:“蜡炬成灰泪始干,丧生之母哭莫休。

”当个体过分回避问题时,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暂时地逃避了罢了。

三、转移(Displacement)转移是指个体将负面情绪、压力和冲突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这种机制可以缓解个体压力,但也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在不恰当的时候、不恰当的场合爆发。

如古语所述:“临深不俱跃,惧乱人心。

”转移并非长久之计,个体在使用转移机制时应尽快面对和处理内心的负面情绪。

四、投射(Projection)投射是指个体将内心不愉快的情绪、欲望或冲突归因于他人身上。

这样一来,个体可以通过批评他人来减轻自我负担,类似于古语所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然而,过度的投射可能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损害人际交往的质量。

五、反作用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反作用形成是指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冲突和情绪时,表现出与其真实情绪或冲突相反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古语所言:“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当一个人喜欢某人时可能会表现出与实际相反的态度,从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六、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合理化是指个体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情感或冲突找到合理的理由和解释。

当一个人在做出错误选择后,可能会用古语中所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式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目的是寻找心理平衡,是人们在在遭受挫折、冲突和紧张情绪是,自觉和不自觉实用的。

当你的肚子咕咕叫的时候,这就是身体提醒你需要补充能量了;当你罹患感冒的时候,这就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了;如果你被上司误会了还不能解释的时候,你不妨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几嗓子;如果你搀扶了一位跌倒的老太太而被误解了,你不妨想没文化没教养的人真的可悲,我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

等等吧,这些都是我们的身体(包括肌体和心理)在做防御了。

仔细观察和想象你就会发现,多数时间里,我们可能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使用某种心理防御,以缓解自身所体验到得痛苦和不快,进而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安全和平和的状态中。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

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

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

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

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

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

"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

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

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第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

第七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越想它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第八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

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它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

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

第九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到葡萄。

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第十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第十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它转了一下眼睛,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铁锹将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虽然最后也解决了问题,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

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

心理分析: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十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
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

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

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第十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第十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

第十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

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发生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第十七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能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第十八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18只狐狸,在面对同种情况下,有着18种不同的行为表现。

18只狐狸,18种心态,也恰恰反应了在人群中存在的常见的心理活动。

每种心态,都代表着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