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历程 美国人总是震惊
神机妙算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举世瞩目

神机妙算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举世瞩目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20年第04期如果将计算机比喻成在近代科学史上冉冉升起的太阳,带领人们看到希望,那么,超级计算机无疑是那最炫目的光芒。
超级计算机一直以来都应用于工业、科研、国防中最尖端的一些领域,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国外相比,晚了约10年。
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各种困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如今,中国已经研制出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微型计算机生产基地和主要市场。
中国计算机事业开始起步与国外计算机发展历程相同,中国计算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早期的基于电子管、晶体管的第一代计算机,到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一直到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过程。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开始了对计算技术的探索。
但是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初始阶段,中国主要是学习、模仿苏联的计算机技术。
在1956年制订实施的《1956_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开创中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被列为四大紧急措施。
1956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
筹备委员会确立了“先仿制,后自行设计”的原则,引进了苏联的M一3计算机和63CM-||计算机图纸资料,通过对这2台计算机进行仿制与改进,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计算机科研队伍、工业生产队伍、应用队伍和管理队伍。
1958年8月,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數字计算机(103计算机)研制成功。
1959年9月,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计算机)研制成功。
这两种电子管计算机的相继推出,解决了经济和国防等领域中大量的计算难题,填补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空白,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作者:陈卓王笑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02期在最新发布的超级计算机全球排行榜中,无锡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排名世界第一,它的运算能力达到每秒93.01千万亿次。
这意味着,“神威太湖之光”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近3000年。
如此惊人的运算速度,使超级计算机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家的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他的应用与国计民生密不可分,诸多重大国家工程都依赖于这种运算能力超强的机器。
可能很多人觉得超级计算机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高端领域取得的进展会直接影响中低端领域,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一、什么是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是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的电脑。
其基本组成组件与个人电脑的概念无太大差异,但规格与性能则强大许多,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把普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做成人的走路速度,那么超级计算机就达到了火箭的速度。
这样的运算速度,人们可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和解释以前无法實验的自然现象。
二、我国超级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起步于6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从事大型机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第二阶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从事向量机及并行处理系统的研制;第三阶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MPP系统及工作站集群系统的研制。
早在1958年,我国成功研制了首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开启了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探索之路。
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至此,我国具备了进行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能力。
中国超算发展历程

中国超算发展历程
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引进技术、自主研发、超越世界和应用拓展四个阶段。
1978年,因为“玻璃房”,中国科研人员走上了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的道路。
2008年,中科
院的曙光5000型超级计算机研发成功,运算速度达超百万亿次。
如今,随着天河一号、天
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等超级计算机的相继诞生,中国超算一次次登顶世界之巅。
40多年来,我国超级计算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局部领先、从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到
实现自主可控的艰难发展历程。
勇于突破封锁,我国超算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首台超级计算机问世后,
国际上对超级计算的需求猛增。
发达国家在重点产业领域,利用超级计算机取得了多方面的
突破。
当时,美国、日本等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对中国全面封锁。
目前,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等国产超级计算机,在国际超级计算大赛上,共拿下10
个世界第一。
Classified as Internal。
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在计算机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以下是中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的主要里程碑:1. 1972年-中国首台电子管超级计算机1972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首台电子管超级计算机-银河-1号,该机器性能在当时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 1983年-国产微机时代的开始1983年,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微型计算机,打开了国产计算机的新纪元。
这个时期,中国在计算机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3. 1994年-首台国产超级计算机问世199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首台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1号。
该机以其高性能和多用途特点,成为世界上首台进入TOP500超级计算机排行榜的中国自主研发机器。
4. 2010年-天河一号的问世2010年,中国推出了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个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研制的超级计算机。
其理论峰值性能达到10.59 PetaFlops,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5. 2013年-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破百2013年,中国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峰值性能首次达到100 PetaFlops,再次创造了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纪录。
6. 2015年-占据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2015年,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正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连续三年占据了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
7. 2016年-原创处理器的诞生201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大规模并行处理的超算芯片“申威26010”,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中国自主设计和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处理器。
8. 2018年-天河三号新纪录2018年,中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问世,其峰值性能达到101.6 PetaFlops,创下了新的纪录,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9. 2020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占比大幅增长2020年,中国现有的超级计算机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并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占据了约36%的份额。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事记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事记2009年10月30日08:04 新华网新华网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喻菲、白瑞雪、王玉山)历经5年研制,中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1983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
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10亿次,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曙光1000,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 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使用。
200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的曙光4000A 实现了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
2008年,“深腾7000”是国内第一个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的异构机群系统,Linpack 性能突破每秒106.5万亿次。
2008年,曙光5000A实现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
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网格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
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概括100字

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概括100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概括如下:经历了跟踪引进、自主设计制造、研发创新三个阶段。
1964年,我国引进了苏联第一代超级计算机Ural-1,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自己的超级计算机。
1978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FD-1型纯粹英特尔兼容的超级计算机,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的STAR-100超级计算机问世,成为国际上第一台商用超级计算机。
其计算速度较Ural-1提高了数百倍,为国家科研、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研发创新阶段。
1990年,我国首次成功研制出自主开发的“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
这一系列计算机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具备相当竞争力,成为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突破。
2002年,我国再次取得重大进展,发布了首台自主研发的Asia-Pacific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APC)系统,成为国内领先的大型超级计算机。
随后的年份,我国继续加大对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和创新投入。
2010年,我国研制成功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首次问世,成为世界上首台超过百万亿次计算速度的计算机,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研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8年,我国再度取得突破,发布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其峰值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亿次,是世界上最快、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
至今,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已经能够为我国在科学研究、天气预报、气候模拟、基因工程等领域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
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概括就是如此,从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研发创新。
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成就不仅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仍将继续向前推进,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支撑。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超导计算机:DNA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网络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微型化(或体积微型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网络化(或资源网络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或处理智能化) 超导计算机:光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分类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 个单位参与协作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 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计 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简述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
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 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 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 机。该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 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8台。
已发挥重要作用。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 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 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 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 产了40多台。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中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

中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2010-04-06 21:12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
这台计算机每秒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本文将简略介绍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概况,包括天河一号及2010年即将面世的曙光6000的简介。
1、什么是超级计算机简单来说,超级计算机就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运算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
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高运算速度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和解释以前无法实验的自然现象,多应用在工业、科研和学术等领域。
2009年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走鹃(Roadrunner)在过去的11年,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从Gigaflops(1986年推出的Cray 2)、到Teraflops(1997年推出的Intel ASCI Red)、再到Petaflops(2008年推出的IBM Roadrunner),性能增长了1000倍!虽然性能提升速度迅猛,但是高性能运算领域将越来越快被刷新纪录。
2、国内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1983年我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后,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它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为国防方面和高科技发展的要素,超级计算机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竞争利器。
时至今日,我国拥有超级计算机22台(中国内地19台,香港1台,台湾2台),居世界第5位,就拥有量和运算速度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三连冠2014年06月24日09:51:47 新华信息化新华网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林小春)国际TOP500组织23日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三次获得冠军。
TOP500榜单每半年发布一次。
自去年6月以来,“天河二号”就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稳居榜首。
除了芯片技术外,这一系统大多由中国自主研发。
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则连续3次屈居亚军,其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7.59千万亿次。
第三名至第五名分别是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红杉”、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和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米拉”,这一排名与上一期榜单无异。
与上一期相比,前十名的唯一变化是第十名,新入选的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克雷”XC30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不到“天河二号”的十分之一。
国际TOP500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从榜单看,“超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提升速度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例如,在1994年至2008年间,榜单最后一名的计算性能平均每年提升90%,而过去5年每年只提升了55%。
从整个榜单来看,美国进入前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从上一期的265个下降至本期的233个,但优势依然明显。
第二名中国大陆则从63个增至76个。
日本和英国分别以30台并列第三。
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础工具,在地质、气象、石油勘探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汽车、航空、化工、制药等行业的重要科研工具。
TOP500榜是对全球已安装的超级计算机“排座次”的最知名排行榜。
从1993年起,由国际TOP500组织以实测计算速度为基准每年发布两次。
广州跻身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行列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穗全面运行2014年06月29日19:52:28 新华网新华网广州6月29日电(记者陈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应用推广大会6月29日在广州召开,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健林向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授予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中国(广州)计算科学服务中心”牌匾,这标志着广州跻身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行列。
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也在广州全面开通运行。
据介绍,为抢占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基础平台,在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重大项目支持下,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联合共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项目位于广州大学城,总投资25亿元。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落户广州超算中心。
6月23日,“天河二号”在德国莱比锡世界超级计算机大会上发布的最新TOP500排名中再次位居榜首,喜获世界超算“三连冠”,实现“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四次问鼎世界超算之巅。
目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已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全面投入运行,向国内外用户开放使用。
应用领域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能源、宇宙、经济学等领域,在大型基因组组装、基因测序、生物医学、高通量药物筛选、污染治理、高超声速发动机燃烧模拟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科学、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云计算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获得了成功应用。
在当日推广大会上,广州超算中心理事长、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向有关人员颁发了广州超算中心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顾问的聘书。
广州超算中心与8家战略合作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广州超算中心重点用户座谈会,举办了从大数据到大科学到大产业、高性能科学与工程计算前沿等主题演讲。
回顾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历程美国人总是震惊2014年07月14日11:45 瞭望东方周刊吴铭银河超级计算机中国超级计算机:国运与国策微电子为主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眼看就要到头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一强劲势头没有减退,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非常认真地考虑这些变化2014年6月下旬,国际TOP500组织公布2014年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来自中国的“天河二号”再次击败美国的“泰坦”,位居榜首,至此达成“三连冠”。
由于超级计算机涉及国防等领域的应用,这一成绩再次引发外媒热议。
所谓超级计算机,也称高性能计算机。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家族是一个以“银河一号”为始祖,包括“银河”、“天河”、“星云”、“神威”等系列产品在内的谱系。
就神秘的中国超级计算机,《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中科院院士周兴铭。
周兴铭曾是“银河一号”的主机系统负责人,此后相继以总负责人、总设计师的身份主持了“银河仿真机”、“银河二号”的研制。
此次专访中,他回顾了自“银河一号”开始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历程和经验,以及那些当年因此而英年早逝的同事们。
他强调,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要综合、协调、高效、务实,不要片面追求某些方面的高指标。
作为一种产业,要大力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性能提升100倍《瞭望东方周刊》: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如何起步?周兴铭:高性能计算机起源于大型计算机。
70年代,我国有几家单位研制成功了大型机,主要有北京大学的150机、国防科技大学的151机、电子部15所的DJS机等。
151机是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后来成为“远望一号”的中心计算机。
因为都是在电子部738厂生产,在他们的序列里排序,北京大学的机器是150,国防科技大学是151。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也研制成功大型机,还援助出口给朝鲜等国家。
当时大型机的指标是每秒钟计算100万次。
70年代中,国外成功发展超级计算机,在此背景下,慈云桂教授于1977年向国家提出研制每秒计算一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理由是它对国防、产业、技术的发展都很重要。
这是性能提升100倍的跨越,是国家行为。
在慈云桂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于1976年就开始酝酿超级计算机。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国家还是下决心做。
主管部门是国防科委,当时主任是张爱萍,由副主任张震寰主管。
目标是军民两用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当时张爱萍还给我们下了军令状。
1978年5月召开了方案论证会,通过专家评审,开始立项、研究,命名为“785超级计算机”。
后来,张爱萍为其命名为“银河”。
最初国家为这项任务安排了2亿元人民币,慈云桂教授带领我们精打细算,只花了5000万元,还包括建科研楼、“银河”机房的费用。
1983年“银河一号”做成后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瞭望东方周刊》:“银河”研制过程中的特点是什么?周兴铭:“银河”的研制与之前自力更生的路子有所不同,我们瞄准最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条件,国外没有的或封锁的,我们自主创新,国外有又不限制的就采用“拿来主义”。
直到现在的“天河”系列,都是按这条道路发展的。
没有改革开放,不会有“银河”、“天河”。
5年时间,当时技术骨干月工资只有七八十元,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
“银河一号”做成后,骨干人员每人发了几百元奖金,最后大家都没要,都捐了出去。
在那些加班的日子,最好的待遇就是每晚12点之后食堂里的免费水饺。
吃饺子的待遇一直持续到“银河二号”完成。
从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因工作强度大、伙食太差、营养不足、医疗条件落后,“银河”科研团队有一批年轻人因肝炎、癌、肺病等去世,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美国人总是震惊《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研发“银河二号”?周兴铭:“银河二号”非常具有戏剧性。
“银河一号”后,国家没有继续部署新的研究计划。
1986年,国家气象局给中央写报告,说要做5至7天以上的中长期天气预报,需要10亿次级的计算机做数值计算。
当时他们和美国人谈判时,对方答应卖机器,但是要在机房建监控中心,派美国人监督使用,中国还要花很多钱支付报酬,并提供生活、居住条件。
国家气象局出于无奈,向中央提出了购买申请。
我们听说后,联名向中央写信,说我们自己可以做10亿次计算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准。
这样,国家气象局和我们签订了购机合同,购买经费是3000万元。
但是,当时资金少——远少于“银河一号”,性能要求高——“银河一号”的10倍,技术难度大——元器件水平只比“银河一号”提高4倍,任务艰巨。
所以,“银河二号”是做得最艰苦的。
20世纪80年代,航天部的导弹、火箭、卫星等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是否达标需要地面计算机模拟,美国首先做成全数字仿真计算机。
航天部把这个消息带到了国内,希望我们用“银河”的技术,实现与美国仿真计算机相当的功能。
于是就有了1982年到1985年研制的“银河仿真机”。
美国原来卖给中国每台机器一百二三十万美元,配置也很低。
我们做成后,每台100多万元人民币,配置很高。
研制成功后,美国人看到报道,非常惊诧。
而之前在1983年国庆节天安门游行时,圆筒状的“银河一号”模型走过天安门广场,也引起了美国的震惊。
他们认为圆筒状说明是抄袭他们的,实际上我们没有他们任何图纸,只是根据他们的广告宣传,学习了圆形连线短的设计思想。
“银河一号”许多关键技术是我们自主创新的,美国没有。
还是被外国人赚了很多钱《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当前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以及产业化、高精尖发展的两条道路?周兴铭:经过“银河”问世至今的30年发展历程,现在我国呈现出国防科技大学“银河”“天河”、北京“曙光”“星云”、无锡“神威”三箭齐发的格局。
我们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实现了产业化。
高性能计算机普遍使用,动力来源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
流体力学计算、天气预报、影视制作、汽车设计、生命科学信息处理、新药研究等重大应用,都需要高性能计算。
随着网络快速扩张发展及惠及民众的广泛应用,更多的计算中心、更多的网站需要更多服务器支持,也需要更多的高性能计算机。
国内产业化的标志性事件是成立曙光公司,通过OEM降低了机器的价格,切入市场。
另外,华为通过通信系统的销售应用,实际上也成为服务器生产大户。
浪潮集团服务器产业化做得也很好。
不过,我们要认识到我国的服务器产品在国际上占有量很少,国内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对于“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我认为应该是公司主导,由市场竞争去发展。
但“高端高性能计算机”应由政府主导。
从世界范围看,包括美国在高端机器研制、运行都是政府出资。
高端机器必须高投入地支持研究,但也不能说高端机器就不能产业化。
比如我们的“银河”、“天河”系列产品,已卖出50多套,最近两三年就卖出了近20套,销售资金达20亿。
主要用户是科研部门、企业、军队。
国外来讲,CRAY公司、IBM公司的产业化程度也非常高。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863”计划中的“天河”系列产品的问世,是我国攀上世界高峰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