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避险绿地
防灾避险绿地探究课件

04
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与管理
建设程序与要求
选址要求
建设规模
防灾避险绿地的选址应优先考虑城市中的 地震、火灾等灾害易发区域,同时要满足 居民疏散和避险的需求。
根据人口密度和灾害易发程度等因素,确 定防灾避险绿地的规模,确保能够容纳足 够的避险人群。
建设标准
建设程序
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应遵循相关标准和规 范,确保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安全可靠 。
发的中暑等风险。
生态修复功能
改善空气质量
防灾避险绿地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还能 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空气质中的植被能有效地调节 地表温度和湿度,改善局部微气候环 境。
植被的根系能有效地固定土壤,减少 水土流失,同时土壤中的水分也能通 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得到有效的利用。
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 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 市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各国 政府开始加强城市防灾体系建设,防 灾避险绿地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03
目前,防灾避险绿地已经成为城市规 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府纷 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和推动 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防灾避险绿 地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为城市安全和抗灾能力提供了更加 有力的保障。
生态化建设
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 2 3
资金投入不足
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资金来源有限,制约了绿地的建设和发展 。
公众认知度低
由于宣传和教育的不足,公众对防灾避险绿地的 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绿地的建设和使 用效果。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1月前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科学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10章。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4)。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需要,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2 设计原则 (2)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2)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3 分类 (3)3.1长期避险绿地 (3)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3)3.3 紧急避险绿地 (3)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4 级配 (5)4.1 分级配置 (5)4.2 服务半径 (5)4.3 有效避险面积 (5)4.4 防灾避险容量 (6)5 选址 (7)5.1 基本要求 (7)5.2 其它要求 (7)5.3 调研评估 (8)6 分区设计 (9)7 竖向设计 (10)8 道路与铺装设计 (10)8.1 避险、救援通道 (10)8.2 铺装 (10)9 种植设计 (11)9.1防护绿带 (11)9.2篷宿区 (11)9.3直升机停机坪 (11)10.设施配置设计 (12)10.1总体要求 (12)10.2 具体要求 (12)1 总则1.1 为规范和引导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以下简称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计,特编制本导则。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作者:黄志勇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9期摘要: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要求各地应尽快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
关键词:防灾避险绿地疏散通道规划原则1.防灾避险绿地与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1)防灾避险绿地的等级划分。
①中心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整个城市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心公园结合布置,拥有最完备的防灾综合配套设施和最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②固定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城市局部和组团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小型公园结合布置,拥有较为完善的防灾配套设施和较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③紧急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街道和社区的防灾避险绿地。
④防护绿地:一般分布于火源、辐射源、污染源、噪声源周围及防灾避险绿地周围。
(2)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
①救灾干道:城市灾后实施救援的主要通道,应保证机动车量的通行条件,与城市出入口有快捷沟通,与城市中心避险场所相连或相邻,两侧人行道、绿化带较宽,建筑退红较大,质量较好。
②疏散主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主要通道,应保证大量人流的通行条件,并与城市救灾干道相连,与城市固定避险场所、各级医院相连或相邻,两侧留有一定的人行道、绿化带,建筑退红符合规范,质量较好,层高合适。
③疏散次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直接通道,应保证人流的快速通过的条件,并与城市疏散主干道相连,与城市紧急避险场所、医疗急救点相连或相邻,两侧建筑退红符合规范,层数合适。
2.防灾绿地与疏散通道的规划标准(1)防灾绿地的配置要求:①面积:防灾大区必须安排中心避险场所,单个中心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小于50万平方米;防灾组团、防灾街区必须安排固定避险场所,单个固定避险绿地场所的有效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防灾街区必须安排紧急避险场所,单个紧急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宜小于0.1万平方米。
有效面积是指防灾避险绿地总场地面积扣除其中的水域面积、大于7°的陡坡面积,文物古迹占地面积及建筑物倒塌的影响面积后的防灾避险面积。
城市街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分析及旧区新区比较-以武汉为例

城市街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分析及旧区新区比较-以武汉为例城市建筑 2017.9|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ep. 2017一、研究背景1.国内背景中国是世界上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人们需要城市绿地是为城市防灾避险提供场所。
另外,城市绿地中的开敞空间及其周边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是防灾避险的优良场所。
2008年的汶川和2010年的玉树,因为地震灾害而被人们所熟知。
虽然武汉处于地质灾害较少的地区,但是近些年夏季突发的特大洪水对人们的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
201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也明确指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2.国外研究背景及发展动态美国芝加哥失火重修规划是防灾绿地系统规划的前驱。
在经历大型火灾之后,提出了以系统性的绿地开敞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的想法。
同样,日本在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强调防灾绿地体系的网络化。
在阪神、淡路受灾后,日本制定的震灾重建规划中,根据城市再生提出了“创造性重建”方针,“将绿地与开敞空间作为城市规划的骨骼”(表1)。
[1] 3.研究方法规划调研采取空间景观单元手法。
在城市设计层面,空间是人们感知城市的重要因素,研究把各个地区公共空间200 m2以上的空地作为城市设计成眠的空间单元景观,并分为若干级,使其成为防灾避险空间景观单元。
二、武汉市总体概况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措施武汉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建设区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及地质灾害频发区。
按照《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要求,到2020年,武汉市抗震防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震作用下城市功能基本正常,中震作用下重要系统和设施基本正常,大震作用下城市功能不瘫痪,巨震作用下外部救援和对外疏散可实施。
2.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图1)目前,武汉市建成并正式挂牌的普通避难场所共有42 处,可容纳约53 万人应急避难。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
计导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8.01.03
•【文号】建办城〔2018〕1号
•【施行日期】2018.01.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的通知
建办城〔2018〕1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海南省规划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我部组织编制了《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城市建设司。
附件: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18年1月3日。
我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体系

功 能评估 、 划编制和 实施管坦 3 了 系统 认 理 规划荷 传 满 键 :风 目杜 中 圈分类号 T 8 U 96 避畸绿地 文赫 标志码 现的后譬 悍 在 功能评 什体 容 指 兽 素, 培出 , 划蝙制体 幕 i 规
埘 工1 体 f A
我国城市 防灾避 险绿 地系统 规划 工作体 系
T e P n i g Wo k S s e f r U b n D s s r P e e l n a d A o a c r e p c f C i h l n a n r y l m o r a i l r v n i n v i n e G e n S a e o h n a e o d a
esa l h tbi men yt m ar po e te c t ̄ h m pe s ts se d pr o s s h one lof e i lmenain 1 tl man g o a eme t y a oc l l ; gre s c o ds s e p eenin r s a d c pe hi ur r ec e n pa e f a t r v l an a oda c ; pln wo k y tm ;l n t n e r o d vi ne a r s se u ci o
陈存 友
胡 希 军
摘
要 :在目鼬 关 究的基础 根 据避难行 为 研 特 Ⅱ 灾后 建安 置善求 , 提出完善 的防灾避 陆缛地规 划 [ 伫体 系包 能评 估 观 赶上作的前 提与基 础. 珏是规 划 上体 与咳 , 蝙- 博 殳施管 筛 选出 e 目 , 大 【 估 构建 能 估 栏 绕场 和 谜道2 交体 管 体系府 包括健全法 律和 规 , 定 范 标 准, 强 政 引 r 及 辟
乐山市城市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

乐山市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专项规划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12目录第一章概况 (1)一、城市概况 (1)二、自然条件 (2)三、经济条件 (3)四、城市环境状况 (4)五、主要灾害类型与分布 (4)六、防灾避险绿地现状及主要问题 (6)第二章相关规划概要 (7)一、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7)二、乐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2)第三章规划总则 (15)一、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编制的意义 (15)二、指导思想 (15)三、规划原则 (16)四、规划依据 (16)五、规划目标 (17)六、规划范围 (17)七、规划期限 (17)第四章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17)一、防灾避险绿地分类 (17)二、规划结构 (19)三、规划布局原则 (19)四、规划布局 (22)第五章避灾设施配置引导 (26)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6)二、建设机构及占地要求 (27)三、物资储备 (28)四、交通运输 (28)第六章防灾避险绿地植物规划 (29)一、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的功能 (29)二、植物选择原则 (29)三、植物选择建议 (30)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31)一、规划原则 (31)二、规划期限 (31)三、规划目标 (31)四、规划指标 (32)五、重点建设项目 (32)第八章实施措施及建议 (34)一、健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法规 (34)二、加强城市避灾绿地体系研究 (34)三、示范、推广城市避灾绿地建设试点 (35)四、建立监管制度 (35)第一章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与基本情况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北连成都平原,西接川南山地、东及东南跨川中丘陵。
其东邻自贡与宜宾市,南靠凉山彝族自治州,西连雅安市,北接眉山市。
市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02°50′—104°14′,北纬28°25′—29°23′之间,下辖4个区(市中区、五通桥、沙湾、金口河)、1个开发区(高新区)、4个县(犍为、井研、夹江、沐川)、1个市(峨眉山市)和2个彝族自治县(峨边、马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https://img.taocdn.com/s3/m/46f69b0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f.png)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营房部: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避险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国内外的诸多案例证明,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地缓解灾害损失。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建设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不适应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不仅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地要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一)做好前期调查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以佛山市南海区怡翠公园改造项目为例
沐潇潇叶华盛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防灾避险是城市公园绿地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防灾避险的需要,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怡翠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改造设计为例,对该类型的设计改造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改造设计
1概况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的绿化用地。
其防灾避险的功能,包括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有效减轻爆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后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等。
相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和规划建设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1993年北京最早提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至2003年北京建成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遗址公园。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防灾避险场所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
震后各级政府对城市应急防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加紧了城市防灾规划的步伐。
苏州、厦门、武汉、烟台、佛山等众多城市纷纷开展了防灾规划的修编。
防灾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一轮建设高潮。
2项目介绍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措施,2009年8月,依据桂城中南片区总体规划,结合桂城东板块现状,按照“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布建设,逐步完善”的规划理念,桂城有关部门着手开展了桂城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计划通过改造将怡翠片区建成桂城应急避难疏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多功能场所。
怡翠片区应急避难场所整体规划以东校区为依托,怡翠公园为核心,覆盖周边科教板块,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露天操场面积约6万平方米,按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具备一般设施配置,服务半径约为1公里,当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其他突发重大灾害时,可紧急疏散群众4万多人。
3改造措施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核心组成部分的怡翠公园位于片区的中心位置,周围人群密集,可达性好。
公园占地4.2公顷,设有滨湖区、林荫休闲区和趣味活动区和公园服务区等区域,园内地势平坦,植被茂密,设施齐全,基本具备了应急避难场所改造的条件。
依据《佛山市南海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及《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要求,2009年底桂城对怡翠公园实施了改造:
3.1设置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怡翠公园西南面的公园管理处平时用于公园的日常管理用房,发生灾害时即成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作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办公室和会议室。
3.2增设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增加建设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
在公园隔入口、应急指挥部、重要区域及制高点设置监控点,安装监控设备。
视频监控点和广播中心应设在应急指挥中心内。
广播系统包括一套高音喇叭,,平时可播放音乐等,让市民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休闲娱乐,发生灾情时,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转变功能,及时向灾民发布灾情等有关信息,讲解避难场所各类设施配置情况,对灾民开展防灾应急、自救互助的宣传教育,起到宣传和指挥疏导作用,制止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的社会秩序。
3.3划定应急避难篷宿区
在公园中心区地势平坦的开阔地设置应急篷宿区,应急是,周边居民进入安置区域指定位置搭建帐篷霍活动简易房临时居住。
3.4划定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区
公园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的固定用房设置在公园的管理处内,必要时可根据气象情况在下风位开阔场地搭建临时应急医疗救护站。
救护站主要是发放常用药品,进行简易医疗处理和卫生防疫等工作,遇到伤重患者,再转入附近的医院。
3.5规划应急供水设施
利用公园已有的供水管网设置2个应急供水点,必要时供水部门根据公园水质情况配置自来水净化设备。
应急时,由市政部门和供水部门提供若干紧急供水车进行临时供水。
3.6配备应急供电设施
利用公园原有电网供电系统,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配置可移动的小型发电设备和一定数量的油料,以备紧急情况时能提供照明和通讯设备用电。
电源控制室设在应急指挥中心内,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3.7规划应急排污设施
检查和清理现有片区的排水排污系统,设置忙着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水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
3.8规划应急厕所
一方面利用公园内现有的固定厕所,保证排污管道通畅;另一方面要在公园的下风位预留出一定面积,供紧急情况时从片区外调运若干移动式应急厕所放置。
3.9划定应急物质储备用房
利用公园管理处的办公用房,作为食品、饮用水和其他救灾物品等应急物质储备用房。
储备用房前的开阔场地作为食品、救灾物资发放场地。
3.10预备应急消防设施
检查公园北端及西端市政道路的消防用水管网,检查现有的防火设施并保证防火设施的正常使用,坚持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对上述消防设备定期保养检查,确保在发生灾情时能立即投入使用。
3.11规划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设置在公园现有停车场附近,应有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帐篷区应大于5米,且位于公园的下风位。
3.12增设应急标志
在公园外围的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指引标志,标明方向、场所名称和大致距离,以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在公园的各个入口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标志和各功能分区示意图,附文字说明,简要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使用时机及各种应急设施的位置等。
结语
建设防灾避险绿地,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前期防灾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公园绿地在规划初期,就要引入防灾的功能,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建设;另一方面,要着力对现有
公园绿地进行改造。
经过多年的建设,各城市已建成大量的公园绿地,这些绿地中相当一部分在防灾避险功能方面考虑不够周全,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对具备条件的公园、绿地合理、有效的加以改造,完善其防灾避险功能,从而实现防灾避险场所的全面覆盖,这对实现城市防灾避险场所的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怡翠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该项目在绿地、公园的改造方面意义较大,通过合理改造,满足防灾避险的基本要求。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对原有设施、空间重新规划,以满足灾时应急的需要;二是增加不足的设施,如加装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应急标志等,应尽量不影响原有的景观;三是加强宣传、定期进行防灾避险的演练,让民众掌握灾时生存的必要知识,熟悉应急救灾绿地的使用方法等。
目前,怡翠公园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作为佛山市首个应急避难场所,2009年12月24日怡翠片区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并进行了应急避险的演练,通过演练,充分证明了场地改造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2~263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作者:沐潇潇, 叶华盛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国土城建和水务局
刊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
年,卷(期):2011(1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llyj2011161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