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适应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并“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也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急需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然当时国家面临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的局面,需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上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他还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并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作用: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汉武帝尊儒:(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实施是儒家正统地位逐步确立的重要步骤!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此后,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知识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在位)是汉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杰出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君主,在其统治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以下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改革官制为了运用人才,提高行政效能,汉武帝改革了官制。
他创立了“三公九卿”制度,设立了尚书、少府、大理、大司农等一系列中央行政机构和部门,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改革使得朝廷的决策更高效,同时也减少了地方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加强军队汉武帝十分注重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他增加了帝国的领土,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
同时,他还通过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士兵的待遇,加强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使得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推行国家政策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国家政策。
他推行农业政策,鼓励人民耕种和开垦荒地,提高了国家的粮食产量和财政收入。
他还实行了开疆拓土的政策,通过赏土地和设立郡县来吸引边境地区的居民,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经济、加强文化和教育,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四、推行封建礼制汉武帝重视礼制的作用,大力推行封建礼制。
他规定了各级官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礼仪来行事,同时也鼓励百姓遵守礼仪,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封建礼制的实行,加深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结起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主要通过改革官制、加强军队、推行国家政策和推行封建礼制等措施来实现。
他的统治期间,国家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社会秩序得到了巩固,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述只是关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该历史事件的详细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汉武帝高三知识点

汉武帝高三知识点汉武帝(前247年-前87年),汉朝第七位皇帝,名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政策调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汉武帝在高三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您对该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1. 王莽篡汉:汉武帝后期,统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宦官干政、豪强割据等。
而在武帝去世后,汉朝陷入王莽篡权的混乱时期。
王莽自称“新皇帝”,建立西汉的过渡性政权——新,史称“新莽”时期。
2. 西汉的国家制度:在汉武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武帝推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大大加强了皇权。
他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成立太学培养人才。
同时还建立了都尉制度,规范地方行政管理,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3. 刘邦与匈奴:匈奴是汉朝最顽强的威胁之一,常常入侵中国。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匈奴,如设立边塞重镇,修建长城,实行军事威慑等。
此外,他还进行了多次远征,收复了失地,实现了对匈奴的遏制。
4. 文化与教育发展:汉武帝时期,文化与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他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提倡礼仪之邦。
为了培养人才,他设立太学,选拔优秀学生,培养士人。
这一时期文人辈出,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和学术成就。
5. 中国的交通与经济: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他大力开发水利,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他加强对丝绸之路的掌控,促进了与西域的贸易,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总结: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之一,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辉煌发展。
他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制度,抵御了匈奴的威胁,推动了文化与教育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汉武帝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世中国王朝树立了榜样。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制度,即选拔低级官吏,加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大将军共同组成决策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即中朝,也称内朝;而原来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则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内外朝的划分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布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通过将王国土地进一步分封给王国庶子,以削弱王国力量的法令。
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还可以分得一块土地,成为列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了。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左官律和附益法汉武帝时期,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才。
附益法,即规定诸侯不得与地方官结交。
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
(3)创办太学,改革官制,通过征辟和察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拔官吏子弟入太学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汉朝初期的官吏来源主要是功臣和通过任子、赀选进入政府的。
任子,即两千石官,为官三年,可以推荐子弟一人入朝为官;赀选,即家资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资财,以获取官位。
任子和赀选很难获得真正的人才。
因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入朝为官。
察举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至东汉末年,此制因为战乱和自身弊病逐渐废弛。
(4)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事务。
经济:(1)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
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

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里程碑。
汉武帝出色地运用了中央集权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首先,汉武帝实施了严格的法律制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
他下令编纂了《法经》,将各地的法律规章整理成一部法典,并通过推行统一的司法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他还设立了群臣的请示制度,凡是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都需要请示中央政府批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地方官员的权力,确保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其次,汉武帝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他实行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
他还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货币流通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此外,他还鼓励商业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政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实施中央集权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在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他设立了太学,选拔人才,为中央政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
他还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对官员进行官品的分类和评定,以确保官员质量和职务晋升的公正性。
通过加强教育和选拔制度,汉武帝提高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运转效率。
此外,汉武帝还重视文化和宗教的统一,推行道家思想,使道教成为国家的主流宗教。
他将一些有影响力的儒家学者聚集在朝廷中,对儒家思想进行整理和推广。
同时,他也加强对其他宗教的管理,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过于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抑制了地方的发展和自治。
此外,一些史书中也提到了汉武帝的残暴和专制倾向,对待异己的手段过于极端。
这些批评反映了汉武帝中央集权政策的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
总体而言,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在推动国家统一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在法律、经济、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推动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董仲舒的倡导、汉武帝的推崇,使儒学在汉 代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 1.政治上:起用儒学之士参政。汉武帝继位 后,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 职务。 2.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建议,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以 文化“一统”巩固政治“一统”。 3.教育上:设置太学及郡国学校,表彰六经,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实行内外朝制;颁布推恩令,加强 对王国的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2.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 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 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 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 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 的大一统。
科举制的特点
1.考试的自由性和公开性:士人自由报名应 试,考试者不论出身、等级、地位、家世, 不必由官员推荐。唐代以来面向社会公开 考试。 2.考试的定时性:科学考试每三年定期举行。 3.考试的严格性:考试程序严格,分乡试、 会试和殿试,内容统一,组织严格,以考 试成绩为标准,轻门第,重才学,名声德 望不再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
1. 责令各地设立郡县官府,并设立太守和县令,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2. 设置各级官员,包括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等,以加强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的管理。
3. 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4. 加强对军队的统一管理,设立卫队和卫尉制度,以确保朝廷的军事力量。
5. 推行招贤纳士政策,选拔人才并使其服从朝廷控制。
这些措施的影响主要包括:
1. 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藩侯的势力受到限制,稳定了国家政权。
2. 十分有力地推动了行政和军事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治理能力。
3. 增加了中央对地方资源的调配和征税权力,提高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4. 通过选拔和任用人才,促进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5. 奠定了后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皇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上,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
二、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三、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四、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进行“焚书坑儒”。
五、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灵渠。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二、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三、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四、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
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
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断制造事端,边境不宁。
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 改革中枢体制 建立中朝“中朝”亦称“内朝”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大。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
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
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
武帝又选用一些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
从此以后,尚书台的权力日重,大臣要参预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
“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设置刺史:秦朝于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
西汉初,省废。
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
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
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
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推恩令》和《附益法》“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制度和诸侯王本身都大大削弱了。
可是这些皇子皇孙的地位特殊,有恃无恐,常常有不法行为;又有很多人趋炎附势,为之出谋划策,所以诸侯王问题仍是封建国家的一大问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推恩》之策。
建议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庶子由皇帝分割原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很弱;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在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就在这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又招结宾客,暗造兵器,阴谋反叛。
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下令逮捕了二王,二王皆自杀,列侯和大小官吏、宾客因牵连被杀的数万人,二国废为郡。
武帝又制定《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zhòu宙)金助祭。
他又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
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掉一些侯国。
加强法治西汉初年,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增《户》、《兴》、《厩》三篇,制成《汉律》九章。
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三百五十九章,大辟(死刑)四百九条,一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判例)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汉律一再增补,是西汉王朝加强统治的需要,为维护社会秩序,安定人们的生产、生活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武帝为了维护他的统治,重用“酷吏”。
酷吏主要是因曾对某些豪强地主或宗室、外戚进行过“严酷”打击而著名,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他们多为非作歹,嗜杀成性,妄杀无辜,鱼肉人民。
后多为汉武帝罢官或杀掉。
2. 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以正卒两支守卫京师。
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归卫尉率领;另一支为北军,保卫京师,归中尉率领。
两支各有两万人。
武帝时,各减至一万人。
正卒一年一轮换,不利于保卫京师。
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
期门军和羽林骑:侍从军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林孤儿。
期门军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能骑射者组成,共约有一千人,归光禄勋掌管。
因常为侍从武帝而期待于殿门,故有“期门”之名。
羽林骑是于太初元年(前104年)选六郡良家子组成,约七百人,亦属光禄勋。
羽林骑原叫做建章营骑,因守卫建章宫而得名。
后更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
羽林孤儿是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的,因养在羽林官署,教习战射,而有此称号。
八校尉:禁卫军是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的,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
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这是中国古代有募兵制的开始。
这支军队后来发展为西汉王朝的军事主力,经常用于镇压劳动人民或进行民族战争。
3. 改革财政汉武帝初即位时,国家十分富庶。
《史记·平准书》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jiào叫);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可是后来汉武帝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财政困难,但战争仍在进行。
汉武帝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在桑弘羊的协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改革。
改革币制西汉前期,币制很不稳定,经常改变。
时大时小。
又除中央铸造外,各郡、国官府和地主、商人,都可仿铸货币。
同一种货币的大小、轻重、规格、质量都极不相同,货币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商业发展。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而且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
旧时的货币一律作废。
五铢钱有周郭,钱上有“五铢”二字,式样规整,重量为五铢,盗铸不易,流通方便。
这种货币相当稳定,一直沿用到三国时期。
总一盐铁西汉前期,封建国家对盐铁业实行自由经营政策。
当时有国营(归大司农)、官营(郡、国)、民营,以民营为主。
民间的盐铁商向国家承包某些资源,自由经营,国家征收承包税(即占租、顾租)。
至汉武帝时,因长期对匈奴战争,财政十分困难。
汉武帝认为:许多大盐铁商家累万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从不支援国家之急。
于是他断然采取了废止盐铁自由经营、代之以国家垄断经营的政策。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支援对匈奴的战争和其他经济需要。
国家经营盐铁的方式,中央,是在大农令(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的盐铁经营事业。
各郡(国)、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不产铁的地区设小铁官,主收集废铁,改铸农具。
盐、铁生产者有刑徒,也有雇工,由国家供给生产工具。
盐、铁国营是首先由东郭咸阳和孔仅提出的。
东郭咸阳是大盐商出身,孔仅是大冶铁商出身,二人同被汉武帝任为大农丞(盐铁丞),管盐铁事。
他们“乘传(zhuàn撰)举行天下盐铁作。
”所有盐、铁官,几乎都是商贾出身。
至此,旧时的“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已不存在,刘邦在西汉初年制定的“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废除。
汉武帝还曾下令由官府垄断酒的产销,称为“榷沽”,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
这项政策是由大农令孔仅和大农丞桑弘羊创行的。
起初是由官府专营盐铁的运输销售,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后来桑弘羊任治粟都尉(领大农事),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掌管各郡国的均输事。
各郡国多设均输官和盐、铁官,扩大均输业务。
凡商贾所贩运的货物,只要有利可图,均输官都以地方所收租赋为本钱,购置当地物产,转运到外地牟利,亦或运到首都长安,储于大农令(大司农),供给国家各部门的需要或作出售之用。
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
其办法是由国家在长安和其他主要城市中设置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样打击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行为,使市面物价保持稳定。
算缗、告缗算缗(mín民)就是征收财产税。
汉武帝于前119年(元狩四年)实行算缗钱政策,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都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二千钱,纳税一算(一百二十钱);经营盐、铁、铸钱(时尚未国营)已纳租者,其财产每四千再纳一算,商贾的轺(yáo尧)车一辆纳二算,船五丈以上纳一算。
又规定匿(nì昵)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判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资产。
有揭发的,奖给所没收资产之半。
算缗令下后,豪富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具报。
元鼎三年(前114年),武帝令杨可主持告缗事,鼓励揭发。
《史记·平准书》曰:“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
国家没收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它亦如之。
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封建国家利用没收的大量田地,到处设农官,经营农田。
没入的奴婢分到诸苑养狗马禽兽,或从事手工操作。
分到长安为官奴婢的有十万多人。
在西、北边郡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有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没收的其他财物充满了府库。
算缗、告缗事件是与汉武帝的财政改革联在一起的,虽然打击了许多大、中商人,但也有大量的地主。
此事件并非刘邦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汉武帝的财政改革为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打败匈奴的侵扰,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前期,最高统治集团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
汉武帝即位,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家。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置明师,培养人材,以选拔官吏。
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于建元五年(前136年)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均为今文学家。
元朔五年(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太学正式开学。
充当博士弟子的条件是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由太常负责选拔。
又从各郡国县道中选拔有文学、有教养的青年到太学与博士弟子一同受业,称“如弟子”。
每年考试一次,优秀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
如是下材则罢斥之。
从此,汉朝官吏中多文学之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