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4)
李可: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闯了5大关!

李可: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闯了5大关!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经历了无数困苦磨难,闯过五大关(明理关、医德关、临症关、剂量关、毒药关)。
现在盖棺定论,不过勉强及格而已。
现在扼要叙述一下我闯最后两关的经历,或许对青年一代有点借鉴作用。
”1剂量关医界共识:剂量问题是经方不传之秘。
剂量,是方药治病的核心一环,犹如将军的刀剑。
自81年东汉度量衡器——大司农铜权——出土,证实了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一斤等于250克,液体一升,等于200ml,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
李时珍之后400多年,以“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仅取经方原量的十分之一为临床应用的标准,显然是错了。
按古今度量衡标准,重新厘定经方剂量,可以体现仲景当年用药风貌,可以大大发挥经方的神奇功效。
用治疑难大症,可以药到病除;救治急重危症,可以起死回生。
《伤寒论》在人类防疫治病史上,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善结合的东方医学体系。
第一部可以救死生于顷刻的临床急症学宝典,伤寒疫病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救生死于顷刻。
现代用法剂量过轻,悬殊过大,不堪大任。
由于达不到仲景学说的基础有效剂量,所以不能治大病,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不担风险,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夺去了将军手中的刀剑,在近代两大医学体系的竞争中,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退居附庸地位。
这是老中青三代中医的奇耻大辱!要雪耻,先闯剂量关:在仲景先师《伤寒论》的理法方药的大环节之中,基础有效剂量是一大关键!我闯剂量关,曾经碰的头破血流,一次偶然的机遇,误打误撞,终获成功。
60年代之前,我曾用小剂量四逆加人参汤治心衰重症6例,死去5例,存活1例。
死亡病例,皆因久病耗伤五脏精气竭绝,中气败亡,土不伏火,阳回复散而死。
救活的1例,受张锡纯来复汤的启发,加入了生山萸肉,龙骨,牡蛎,活磁石,因深昏迷又加入了麝香,得以康复。
传奇大医李千方

传奇大医李千方在荆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晓华佗仲景张,只道荆楚有千方”被人叫做李千方甚至拿他和华佗张仲景等医道圣贤做比较,其实李老欣慰之余也很无奈。
一方面别人这样叫他,是对他医术的认可;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道医,本就讲求一颗平常心,哪怕自己这些年来确实掌握不下千余的方剂,但真要过于追求外在的虚名,只会坏了道心医道一途就很难有所进展了。
辩症论证方子对了,病就没了千方本名李明,湖北钟祥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药王门第九代传人,同时他也被评为北京第五代名老中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武当修行,入道以来他就一直跟随朱诚德道长学习传统医学和道家引导术。
因为他性格敦厚聪敏,短短几年就已经在医药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师父更是将“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的三大济世救人绝技都传给了他。
后来在师父诚德公的引荐下,他又拜在了隐居终南山的李乐长公门下修习道家方药、养生术以及中草药采挖及炮制技术,得赐道名李逍遥。
到了八十年代末,为了更好的融合现代医学,在恩师安排下,他开始学系统的学习现代医学。
九十年代初,他开始在襄阳、广州、北京、武汉等地游历行医。
经他治愈的患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头百姓无不被他精湛的医术所折服。
因为他通晓近千种丹药方剂,掌握的独门秘方也多达上百种,后来别人都叫他李千方。
现在中医药在国外一片大火,在国内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老祖宗们传下来了很多丹药方子,有的因为保护不当已经流失海外,还有的方子只是在民间口口相传,更有一些祖传秘方因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也只能悄然泯灭断了传承。
奇药“百宝丹”或许你不知道,但若是换个名字你就该晓得——云南白药,它的丹方便是出自武当道医姚连钧,不是中医药不行了,只是你没用对方子罢了。
守医者本心道地用药,锱铢必较医者行医在外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药都准备齐全,那么就需要就地取材,识药、辨药、采药必不可少,不同年份,不同产地,不同品阶的药,其药效也是截然不同。
就拿最普通的枇杷叶来说,它具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的功效。
李可老下学生梁浩的学医和行医笔记

李可老下学生梁浩的学医和行医笔记父亲四十几岁时母亲才生了我。
我八岁便加入了地方的游泳队,常年泡在水里,一游便是数年。
每次训练结束,父母说我辛苦,叫我补维生素、多吃水果,我最爱吃香蕉,但每次吃了它都会拉肚子,却不明原因,让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
上了高中,我逐渐出现了怕冷、腰酸、腰痛、尿频的症状,夜晚睡觉不能平躺。
不久就检查出了双肾结石。
我到解放军303医院做了体外碎石术,手术颇为痛苦,还吃了诸多排石药。
时日不长,右下腹又感觉隐隐的针刺一样的疼痛,做了胃镜,又遭一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自此开始吃了胃药。
第二年结石复发,且越来越大,我跑了很多医院,每次医生都问我先治疗结石还是胃病。
得过肾结石的人都知道,结石发作时剧痛异常,极难忍受。
因此我总回答先打结石,于是医生就会开很多苦寒的排石中药,他们都说我内热,甚至教我可以尝试多喝啤酒,做跳跃运动,结果是结石未去,身体则每况日下,一塌糊涂! 那时的我彷徨而悲观,觉得前途一片迷茫。
2004年10月份,刘力红博士邀请李可老到广西坐诊,我幸运地挂上了他在广西的最后一个诊号,当时刘博已声名雀起,但他还在身旁虚心地给这位长者抄方,我心想这位必定是一位中医界的耆宿。
只见李可老一头银发,淡淡的眼镜后透着矍铄的目光,脸型削瘦,岁月的褶皱写着几分异相,几分飘逸、几分仙风道骨。
李可老左手夹着的香烟,从未间断,右手时常挠挠后脑,询问不多,就操笔为我写方:制附片45克白芍30克茯苓45克白术30克川牛膝30克乳香5克金钱草125克滑石30克鸡内金30克肉桂10克生姜45克。
因药量极大,抓药时,捡药的人劝我不要吃。
而我久病已经麻木,没有想什么叫量大,什么叫中毒,当日上午就吃了一付。
午睡起来便有了不同的感觉,常年不出汗的身体,开始发热、微微出汗,手脚开始有劲。
结果结石很快打掉了,十年久病,旬日得解,连多年拉肚子便溏的情况也有了好转!我见识了李可老精湛的医术,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中医治病的神奇!我保留了李老的这个方子!后来学医了知道这是《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加味,也才知道中医界畏乌附有如蛇蝎。
李玉奇——以痈论治 脾胃名家

李玉奇——以痈论治脾胃名家2009-06-24 阅读: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作者: 编辑:李玉奇,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玉奇:以痈论治脾胃名家李玉奇教授带领高徒会诊◆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
◆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
◆他在湖北义诊,群众夹道欢迎,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
9月的沈阳,天气转凉,秋意渐浓。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的名老中医工作室里,92岁的国医大师李玉奇身穿中式对襟上衣,腰背挺直,双目有神,显得精神矍铄。
“我活了快一个世纪了,把一辈子献给了中医,也见证了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所做的只是尽心尽力去医治患者、教授后学,把中医国粹传承下去。
”恪守医德悬壶济世解苍生疾苦1993年,古稀老人李玉奇坐了2天硬座,赶赴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义诊,欢迎的乡民站满了山包,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仅月余诊治数千病人,未收群众一分挂号费。
1917年,李玉奇出生在辽宁银州(今之铁岭)。
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于乡试大考中独占鳌头。
按照当时的情况,李玉奇本可以选择仕途,但乡里穷苦百姓身染疾疴无法医治倍受折磨的景象深深触动了他年幼的心灵,于是他立志学医。
1932年他进入银州中西医学校学习,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刻苦攻专医术。
孜孜七载寒窗、彻夜握卷长读,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
1939年,李玉奇毕业留校任教,22岁登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温病条辨》。
在此期间,他继续跟随三位老师研读《内经》、《伤寒》,学习临床技能。
1944年,李玉奇开始在银州天和堂独立应诊,悬壶乡里。
1947年,李玉奇凭借精湛的医技,良好的医德,被推选为奉天省西安县(现吉林省辽源市)中西医师联合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中医师资力量的培训,1952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举办师资班。
国医圣手

国医圣手作者:来源:《祝您健康·养生堂》2018年第05期与李老的会面是在节目录制结束次日的一个清晨,八旬的李老昨夜录制养生堂节目为大家推广养生知识,今天便要赶回安徽准备接下来的门诊。
“养生堂节目是一个很好的节目”,84岁高龄的李老不辞辛劳,携夫人、学生奔赴北京做客养生堂,为大家带来了许多养生功法与知识。
面对年轻人都觉得辛苦的奔波,李老却十分淡然:“都是想更好地帮助大家嘛。
”打开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李老硬朗而精神的身姿,虽显清瘦,但精神奕奕。
几句寒暄,便折服于李老洪亮的声音、清晰的思维、儒雅的谈吐。
与李老握手,方知56载推拿功力深厚,满是老茧的大手厚重有力,竟没有丝毫推拿医师常见的关节变形与增粗。
从医56载,李老诊治的患者已有数十万。
李老对待病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真诚、友善,很多患者都与李老成为很好的朋友,保持着长期的联系。
采访过程中,李老的曾经的患者前来拜访李老,尽管坐着轮椅但仍一早就赶来酒店,专程感谢李老曾经的治疗、照顾,言语中无不恭敬感谢。
李老看到曾经的患者如今生活质量大大改善,甚是喜悦。
“当医生嘛,就是一个原则——救死扶伤,一视同仁,不问贫富贵贱。
医生就是要关心患者。
”解病人所患,忧病人所忧,悉心医治,尽心照顾,这便是李老56载行医路的真实写照。
李老从医尤重医德,李老告诉我们:“中医尤其重要的就是医德,就是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去看待。
”时至今日,已然八旬的李老仍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每周出诊四次。
外地患者慕名前来就诊,路途遥远多有不便,李老也会尽量安排加号,帮助外地患者。
“外地患者来一趟不容易”,李老总是尽可能地医治、帮助。
李老虽获“国医大师”称号,但其挂号费并不昂贵,就是为了方便更多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前来就诊。
李老崇高的医德、平易近人的态度、年至八旬仍然奋斗在临床一线的热情、坚守,都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有关。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仙风道骨的“国医圣手”,竟在18岁那年才第一次走进课堂。
1934年,李业甫出生在安徽省定远县一个贫寒的回族家庭,父亲是地主家的佃户。
国医大家郭宏昌坚守中医正道以初心赢民心

105医者仁心|纪实▁Literature国医大家郭宏昌:坚守中医正道 以初心赢民心文/许国华他,幼承庭训,家中世代从医,从读《黄帝内经》开始,便踏上了学医之路。
他,心系百姓,研读经典,立志悬壶济世,做苍生大医,把患者的健康与幸福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他,从医40余年,潜心临床,著书立说,积累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病、慢性病,尤其是肿瘤疾病的丰富有效的临床医疗经验,被医学界称之为“发明独特疗法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
他是郭宏昌,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验方研究会分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医学专家。
幼年立志,学用结合郭宏昌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在世医之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更容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我在上大学以前,就跟着老辈的人看病,做一些基础的简单的工作,主要是一种独门疗法,这个方法很有效,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很强,在老百姓当中容易推广,老百姓容易接受。
”1978年,郭宏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乡医学院(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在豫北医专求学期间,学校里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临床带教老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都深深感染着他,使他立志做一位名医。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课上课下学习都非常刻苦,大学三年就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毕业后,郭宏昌自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医疗工作,很快就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医生。
虽然身处乡镇,郭宏昌一刻也没有中断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他自费订阅了学术刊物,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业务新进展。
1989年,不安于现状的他来到了省会郑州。
妙手仁心,济世扶危在郑州最初的几年里,郭宏昌供职于河南省生殖研究所,期间在理论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接触临床的机会少了。
为了实现自己做名医的人生目标,郭宏昌在1995年毅然下海,开办了一家诊所。
随着业务的扩大,他在诊所的基础上创办了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
说到行医之路,郭宏昌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中医临床经验贴:一位二十几年经验中医谈成医经历

中医临床经验贴:一位二十几年经验中医谈成医经历论文精选中医临床经验贴发表者:李跃进 1205人已读从事中医临床近二十年了,多少总是积累了点经验,本来准备将来老了经验更丰富的时候传给子女的,可惜儿子根本不打算学医。
在这个论坛里也混了不短了,感觉这里的风气很纯正,也有不少立志于中医的人士。
为此,我决定把自己多年使用,包括传自师门的有效验方陆续贡献出来,以和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同时,由于这些验方好多也是历代名方的加减应用,所以我将尽量附上自己的验案,以体现我对该方的具体应用体会。
本帖长期有效,验方将不定时陆续贴出。
先简单地谈谈我的师承渊源,因为好多思路、理念和方子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他们,了解这一的过程,也有助于对我用药的特点进行解读。
同时,饮水思源,这么多年磕磕绊绊地走过来,没有这些老师们的悉心教诲是不可能的,从来就没有写过有关他们的文字,所以这也就权当是一种纪念吧。
首先,我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与我的外祖父密不可分。
我妈妈原来兄弟姐妹一共五个,但实际上曾经有六个。
最小的一个,再某一年温病流行的时候未成年就死了。
当时,我外祖父是个小学教师,目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激发了他奋发学医的决心。
这个故事很老套,和恽铁樵的从医经历也有点类似,或许那个年代的医生,都是这样从医的吧!就是从这个动机开始,外祖父开始自己购买书籍,完全自学中医,经过近十年,还居然成了享誉一方的名医。
他去世时,我还很小,说实在的,要说传授,还真没有传授我多少。
但由于我父亲虽然不从医,但却从我外祖父那里拿来了许多的医书,父亲浏览之余,也就归我看了。
我这人,可能从小就有点不务正业,课本不一定爱看,与课本无关的书,却是什么都爱看。
现在想来,也就是些入门的书,如《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药性四百味》,《中医学概论》等。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还有"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就是在那个时候背下去的。
行医初心未曾改

行医初心未曾改作者:李景晨李春芬来源:《时代报告》2018年第12期▲ 杨增文为病人诊治“病人信任,敢把生命托付,责任重大,只有拿出良心解除病人的病痛,才能对得起病人。
”副主任中医师杨增文,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杨增文出身岐黄世家,自清乾隆年间至今,他已是第六代传人。
六世业医,躬耕杏林,德似董奉,术类仲景,常起沉疴,名震一方。
杨增文幼承家训,从事医道,继乃潜心研究中医经典,每有质疑,不耻下问。
由于志坚切勤,积久遂博览群书,深造自得,而有取之左右逢源之妙,多出奇制胜。
他悬壶济世几十年,深知医道之难,关系之大,不容掉以轻心。
每遇病人皆如至亲好友,望闻问切,尽力救治,唯恐不及。
选方用药破叔和之窠臼,造仲景之精微,或从经方所化,或以时方而裁,辨症施治,不拘泥古,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
夹津口申沟村12岁患儿,大小便失禁,四肢强直,嘴角歪斜,口不能言,不会站,不会坐。
病人父母用床单将孩子包裹抱来,追问病因,患儿父母告诉他孩子曾患有乙脑,在医院抢救治疗一个多月。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症认为他属温病,温热病最易耗气伤津,甚至气、阴两脱;气血津液耗伤过多会出现高热;津液的缺乏会导致筋脉失养,引起肝风内动,出现抽搐、四肢强直;气随津液外泄,形成“气随液脱”,导致神昏之危候。
针对病症开了几副中草药,患儿大有起色,继续服药三个月康复。
他常说,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就是同样病,辩症应根据患者就诊时的体质状态、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临床表现、生活环境等灵活应用治疗方法。
不孕不育和习惯性流产,都属于妇科疑难杂症,同样两个人都是治疗不孕不育和习惯性流产,但因人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崔女士体质偏胖,全身乏力、倦怠,月经量少或多,白带多,舌质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舌边有齿痕,属痰湿体质,在治疗上从健脾、祛湿、化痰做起;另一张女士,平素体质差,易于感冒,面色发黄,月经量少甚则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属虚损之脾肾两虚,治疗上从健脾补肾为原则,结果两人都很快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4)作者:李宏奇石家庄市行唐县西街71号行唐县西街村卫生室编辑/ 冰无双⊙ 校对/ 刘刚I导读:从今天开始连载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讲述他的学医行医的历程。
第七章师父教导很独特,激发兴趣主动学除了在临床中学习药物,研究药物在每个方子中的运用之外,还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把理论夯实,临床实践才能有很好的可依赖的基础,才能开出更精准的方子。
开方用药就像布阵杀敌,要做到面面俱到,药味精准,方子才能药简效宏。
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很独特,总是欲擒故纵,每次给病人开方了,老师说你们现在不要看方子,先好好学习,以后有机会开方用药,然后等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会好奇的赶紧看老师开的方子,那时候看一眼往往过目不忘,有时候老师看书却说你们现在不要看这些书,看多了脑子就乱了,但那样更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就赶紧到书店买一本用心看,都是有用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学生填鸭式的培训,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师父在教的过程中不可能耳提面命,传授秘籍,更没有任何技巧性的东西,而是在平常要用心读书,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去用心挖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熟读四小经典和四大经典,对各家学说都要有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体悟,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
那时,看的最多的书是《医宗金鉴》和《寿世保元》,师父说《医宗金鉴》和《寿世保元》是临床中最实用的运用最广泛的书,值得每天去研读。
那时候买书不方便,我就利用晚上不忙的时候借阅师父的书,然后把有价值的段落都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反复琢磨并背诵,在临床跟师的时候遇到特殊的患者就会在脑海里搜索,书上对于这种病是怎么定义的,然后治疗方法是什么。
那时候遇到简单的病例,师父就鼓励我开个小方,简单的用一两味药去治疗,因为都是一个村里的乡亲,就能清楚的了解到患者在喝了这两三味药后病情有什么改善。
以此来积累经验,每次疗效显著的时候,我就用心的在本子上记录,并用这些真实的病例验证我掌握的理论知识,然后对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也就加深了了解。
看到师父书上有价值的资料就抓紧时间抄录下来,积累知识,那时候买本书都是奢望。
记得那时候我们村有一个中年大伯,身体魁梧壮实,看着身体挺好的,但就是有个小毛病长年累月的折磨着他,他舌头嘴唇常年的长满了溃疡,别人形容他的溃疡严重程度就说他的嘴都烂了,经常看见他在哪个犄角旮旯蹲着流口水,疼的吸溜吸溜的,看了好多位大夫都见效甚微,都是给他用泄火清热类药物,为了治疗他这个严重的口腔溃疡他还辗转找到那个年代的伤寒大家任应秋给开方,也没有彻底治愈,后来还是反复发作。
后来找到我师父看的时候他的口腔溃疡特别严重,说已经长了长达二十年之久,师父就说这个病别人看来都觉得是小病,通常的治疗思路就是清热泻火,但别人都这样用过了,却不起效,就问我说你看应该怎么治疗呢?我一看舌质淡而且糜烂,就说他应该吃理中汤,师父听后点头称赞,说你考虑的很对,这位患者常年吃一些寒凉药,久病体寒,再用清热泄火类药物无疑是雪上加霜。
患者拿了药回家服用,效果很好,两天后嘴就不疼了,后来让他多年备受煎熬的口腔溃疡未在犯过。
我当时学徒时期把他这个病看好了,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年了他周围的亲戚朋友无论大病小灾总要先找我过来开药。
从那时我就形成一个习惯,越是疑难棘手的疾病,越冷静思考,以寻求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见效了,不仅能为患者解决病痛减轻负担,还能以此积累经验,精准的知道药的治疗部分和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效果不好,还可以改变思路。
这样对每味药和每个方子就能够运用的驾轻就熟。
如果理不清思路,开方贪大用药贪多,就会尾大不掉,如果不起效果想改方换方都不知道从哪入手。
师父看我每天在临床跟师学习的时候,空闲下来就会埋头查阅书籍,想弄明白刚才病人的病到底是什么情况,用药开方的依据是什么,于是就经常教导我们看书一定不能死记硬背,不能教条主义,看不懂有疑问的地方不要强解,记下来,一定要从临床慢慢体悟,有时疑惑多年的问题,在临床看病时一下就明白了。
师父经常鼓励我们多临床,注重实践,不要过多的受那些书本理论的束缚。
师傅最喜欢讲行医的事例,一有时间就给我们讲故事,为我们讲的最多就是医案故事,然后通过医案给我们提问题,让我们深入学习,比如一个病人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老师就让我们找出补中益气汤的治病原理,我们找到补中益气汤的创始人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然后以补中益气汤为突破口,全面了解李东垣的处方思想,从一个兴趣点转到另一个兴趣点,如饥似渴的主动的学习了李东垣的全部著作。
这样由点及面的学习,慢慢的各种知识就渗透到脑子里了。
现在回想当年学徒的时候,真是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心无杂念,一心一意的沉浸在中医知识中,每当小有成就或者有了自己的心得体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快乐。
师父经常说要抓住一切可以实践的机会,比如身边的人生病了,一定要敢于开方用药,而且治疗后还要关注用药后的效果。
我大伯家的堂姐从小就得了慢性胆囊炎,经常发作,发作时胃疼,呕吐,不能吃东西,特别痛苦,治疗多年也没有治愈,后来结婚了做了胆囊摘除的手术,术后没有好转,还是经常复发,身体非常虚弱,结婚多年也不能怀孕,听说家里有了老中医水平很高,还能治疗不育不孕证,就专门从山西赶回来治疗。
我师父看了后说,你跟我学了一段时间了,这个病人是你姐姐,就交给你开方用药,我不干涉,然后我给他开了十全大补汤加减,三付药就明显见效,后来根据病症和体质用十全大补汤和肾气丸加味连续吃药2个多月,身体各种不舒服都好转了,身体一下子强壮多了,并且怀孕了,后来三十多年胆囊炎从来没有复发过,并且有了两个儿子。
通过这个病例也给我带来很好的影响和口碑,也更提高了我诊病的信心增加了我学医的动力。
师父看我刚开始看病就把握的很准,就兴趣盎然的跟我讲,你考虑的方向很对,虽然你堂姐的病表面上是被医院定义为胆囊炎,但我们中医看病的时候不能受西医病名的干扰,中医看病一定要把控全局,从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疾病。
在后来多年的临床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被西医定义为五花八门病名的患者,但是我开方用药并没有受其病名的干扰影响,而是从患者脉象体质和具体存在的病症见病知原,开方遣药,才能从根本上扼制发病的源头。
初学医临床的时候那些病例到现在还是历历在目永远不会忘记,无论成功的病例,还是无效的病例,都为我以后学习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八章抓住机会临证多,随师南下出风头那个时候我师父对我喜爱有加,总是说我这个徒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还多次向人提起,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做什么老师都不反对,总是鼓励我大胆尝试。
虽然在别人看来师父的脾气乖戾,喜怒形于色,让外人觉得不容易亲近,甚至靠近说句话都要战战兢兢的。
但在我眼里,高人就应该有不同于常人的脾气秉性。
师父特别看重我,虽然因为一些琐事经常冲别的师兄弟发火,但从来没有跟我生过气,对我诊病也是信任有加。
我的一个邻居因为严重的肺心病住院了,那个年代的急救措施还很落后,看老太太全身浮肿,呼吸急促随时就有生命危险,医院束手无策,眼看着老太太都已经奄奄一息了,家人就把老太太从医院拉回家准备后事。
家人看着老太太还有口气在,就把我师父请过去看能不能有什么办法。
师父看完后回到诊所给患者开方,对我说你也去给这位老太太看看,你考虑应该怎么治疗。
我听师父说让我看病开方,不敢懈怠,赶忙去病人家给老太太摸脉查看一番,回到诊所毕恭毕敬的写了一张方子拿给师父看。
师父看了后会心一笑,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眼神,然后从自己抽屉里拿出自己开的方子一对照,小青龙汤加味,一味药都不差。
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缓解效果很好,事后师父说把经方用的得心应手了就很不简单了,真正做到药简效宏是始终离不开经方的。
从那时起,师父的引导就为我以后很好地运用经方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总感觉师父不但对经方运用自如,对历代各家学说都能够了然于胸,集众家之所长,治疗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杂症甚至危重的患者能够力挽狂澜。
治疗中风证尤其推崇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风篇,无论从理论方药和临床实用方面,全面系统指导中风证的辩证治疗。
我师父给我讲过一个看病的故事,一个干部得了半身不遂,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听说农村出身的师父治疗半身不遂医术好,就请师父来看,同时也请了医院的一个有名的老中医,想让两个中医会诊一下。
我师父看了病人半身不遂,神志萎靡不清,四肢冰凉,汗出如油,脉微欲绝,断为脱证,就开了四逆汤加人参山萸肉回阳,那个医生开了补阳还五汤的方子,我师父看了他的那个方子,说现阳气欲脱,赶快回阳急救还兴许有救,现在还补那门子阳啊,这个方子千万也不能服,活血必然阳脱而亡,那个医生解释这个是治疗半身不遂的经典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效,见两个争论不下,病人家属说你们先走吧,我们自己决定吧。
事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后,师父也已忘了这回事。
有天那位患者的家属在街上碰见我师父了,师父问患者现在身体怎么样了,患者的家属叹息道,我家老人没喝您开的药,喝了那位中医的方子,喝了那个什么补阳还五汤,结果真是被您言中了,没多久就去世了,我们真是悔不当初啊。
我师父听他这样说,表情凝重,说道你们也节哀吧,我也甚为遗憾啊。
通过这件事,师父告诉我们临证中不论什么样的病症,保津液护阳气,是我们看病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我师父经常说用药如用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对每个方子的制方原理搞明白,明白每个方子和每味药作者的真正的原意,每个方子的作用点和用药后的反应,明白在心,在临床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些都是在临床中师父通过一些实例给我们传达的一些信息和导向。
那个时候师父还曾经被湖北省蒲圻县(今湖北赤壁市)的民政部长和干休所长亲自来请去给他们的老县长治疗半身不遂。
非常荣幸,我是唯一一位师父点名要求一同前往的徒弟,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们县余底村一个86岁的老大爷突然得了半身不遂,半个身子不能动,脑子昏迷,不能吃东西,在医院拉回来,靠输液维持等儿女回来见最后一面,这位老大爷看着普普通通,但他的女儿女婿却是大有来头。
女婿是蒲圻县的(今赤壁市)南下老干部人大主任,女儿是蒲圻县的(今赤壁市)县长,他女儿经别人介绍过来找我师父看看,出人意料的是老大爷这个女儿和我师父还是解放前的同学。
他女儿说家里打电报让回家戴孝,回来了看老爷子还有气,别人都说孟医生治疗半身不遂特别拿手,所以找到你来了,我师父问了情况后,说我们先在这里叙叙旧让我徒弟去看一下就行,我去了一看,病人昏迷不醒,半身不遂,但脉弦浮迟,典型的中了外风,就开了小续命汤,回来向师傅汇报,师傅说就按你的方子抓三幅,吃了我徒弟这个药肯定效果好,结果一付药就清醒了,吃了7付药后就基本恢复自理了。
他们回蒲圻后不久,他们的一个老县长得了同样的病,半身不遂在医院治疗很长时间没有效果,就和老县长推荐了我师父。
县里专门派了一个民政局长和干休所长,过来请我们师徒二人到蒲圻给老县长治疗半身不遂,吃药扎针,不到一个星期老县长说话就有明显的进步,半身不遂也明显的好转,县里广播专门采访报道了我们师徒不远千里治病救人的事,在蒲圻干休所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排满了来就诊疑难杂症的患者,效果很好,以至于县里的领导和我师父谈话,让我们师徒留在蒲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