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

合集下载

18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分析与设计说明

18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分析与设计说明
正是科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才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教 案
授课时间
2019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依据本章的教学容与逻辑结构,教师可以依照教材容按照两个教学模块展开教学,每个教学模块为2课时,共计4课时。
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
1.新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对此,早在革命时期就提出,新主义“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新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楼梯,将来还要上楼,和联一样”。少奇指出,新主义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状态,其特点是过渡时期。“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主义时期。”周恩来指出,“新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新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特性与社会主义特性“兼而有之”,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两句话。具体讲: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专政。它不是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四个阶级的联盟”,并与其他爱国分子组成了人民专政国家的主体力量。在这里,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属资本主义性质;工人阶级领导,属社会主义性质。在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同时,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残余仍大量存在。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指导属社会主义性质;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残余存在,属资本主义性质。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共同劳动,按劳力和土地多少进行分配,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仍归农民所有,也就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半社会主义性质,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指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属资本主义性质;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属于个体经济畴;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属半社会主义性质,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这些共同构成了新主义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兼而有之的经济形态。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除去这两种经济形式,在新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完整word版)2018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完整word版)2018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授课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授课课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56年底
13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毛泽东视 察上海申新九 厂
20
(4)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因素
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 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相对稳定的国 际和平环境以及 社会主义苏联对 中国的支持与援 助,是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的国 际条件。
21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 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
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 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 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 者变为后者的革命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 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哥达纲领 批判》
4
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 亡着这个的资本主义 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 彼此斗争的时期。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2)如何正确地历史地把握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教学中突出的难点。

教学时数:(讲授8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上一章我们就讲过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的过渡性社会。

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义社会理论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

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我们之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 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 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 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 一个革命 …… 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 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 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 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 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 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 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 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材料二: 1949 年 4 月至 1950 年 2 月,投机 中标价在全国掀起四次涨价风。党和政府组织 两大战役:“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经济状况
1950年国民党对上海的“二六大轰 炸”,使私营工商业者刘鸿生的企业损 失惨重,生产面临极大困难,这使他打 消了共产党这么快拿下大陆,能不能守 得住的疑虑。他说:“然而,有些事我 却也不得不佩服共产党。上海的‘二白 一黑’(米、棉花、煤)是长久以来无 法解决的问题,共产党虽然是空手打下 了上海,却很快地解决了与上海人民生 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我的企业当时都 在困难中,是由人民银行贷款帮助稳定 了企业。”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形成 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 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 行动指南。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953年,杨尚昆陪同毛 泽东视察工作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 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仍需继续完成。
第一,人民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国民党残余势力 还盘踞在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台湾等沿海岛屿, 它们妄图以重庆、广州等作为基地,伺机卷土重来。
电影《江姐》
解放海南岛
第二,在农村大约在3.1亿人 口的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 革,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完全打 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 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中国 财政经济状况十分严峻。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 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
农民社会主义改造宣传画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 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无水印)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无水印)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员
授课单位
教学对象
审批人
审批时间
教案提纲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的
通过教学,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矛盾。

正确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时间4课时
地点西2-201
教学保障多媒体教室;连通校园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教案纸
第9 页(共9 页)。

(推荐)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推荐)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导言)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这一问题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重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书目: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 (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 版 社,1999. 4.刘少奇.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 5.周恩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周恩来选集(下 卷).人民出版社,1984.
• 第一步,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 义萌芽性质; • 第二步,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 会主义性质; • 第三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已成为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1)把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 两极分化,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 制度。 (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 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1)政治上,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 一战线性质的多党联合政府——中华民主 共和国。
民主联合政府
• 指导性的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56名委员中,非中共的 有27位; • 6 位副主席中,非中共的3位:宋庆龄、李济深、 张澜; • 政务院4位副总理中,非中共的2位,政务院34个 部委的正职领导中,非中共的14位(占41、2% );全国政协5位副主席中,非中共的有4位; • 在省市政府主席、副主席中,非中共的有54位。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我们党所制 定的总路线,以及围绕总路线进行的“一 化三改”的具体方针政策和措施。要求学 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然性和 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吸取教训,增强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本章思考题
“四马分肥”
• 第三阶段: 1955年秋 --1956年底,是实行 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领导下,按地区、按 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 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组成一个企业单位。 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 清产核资,定股定息。 至1956年底,私营工 业的99%,私营商业 的82%都参加了全行 业公私合营。合营企 业已具有社会主义国 营企业的性质。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方针、 原则和步骤及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平赎买 (P、99)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 高级形式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步骤:
• 第一阶段:1949--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企业初步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 第二阶段:1954年--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 私合营, 就是在原有的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的公股,企业 的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和国家共同所有,国家派遣干部负责 对企业的领导管理。企业利润仍然实行“四马分肥”,企 业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社改”前后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 首先,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 年相比,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1%上 升到32.2%,集体所有制经济由1.5% 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 上升到7.3%,私营经济则由6.9%下降 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 到7.1%。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已达93%。
中共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
• 从1948年到1951年,中共领导层都认为不要急于过渡于社会主义主 义,至少应经过10到15年的新民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从1952年下半 年开始,毛泽东又急于开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作。为什么?
• 第一、受苏联模式的影响。1924——1936 年苏联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 第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急切向往和 期盼。一方面媒体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 宣传;另一方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新农庄 的介绍,使人民群众急切盼望过上社会主 义的幸福生活。
个体农业改造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 成立到1953年,是组织互
助组阶段。互助组具有社会 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
年上半年,建立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 性质。 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
1956年底,发展高级社,具 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个体手工业改造的步骤:
(3)文化方面:实行发展新民主主 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文化政策
• 第一、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 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 第二、改革旧教育制度; • 第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产业格局 。
(4)社会方面:主要矛盾与 根本任务的变化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2)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并取得支配地位是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 的建立,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4)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毛泽东到工厂视察
存在的问题
• 第一、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 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 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 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 第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经济 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阶 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政 治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1)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在社会改造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2) “一化”与“三改”的关系: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 的条件和手段。“一化”是主体,“三改” 是两翼。
(2)经济上,以发展生产、繁 荣经济为目的,实行新民主主义 的各项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
• 第一、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2年, 国营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 资本主义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 、9%,个体经济占71、8%。 • 第二、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 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 第三、保护公私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 济。
• (参见宗寒:《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红旗出版社 1996年出版,第37-38页)
• 据统计,至1999年,在我国的工 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占28.5%、 38.5%和33.0%,在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中三者的比重分别为24.3%、 18.2%和51.5%
•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前瞻》,载 《科技导报》2000年5月3日)
• 现代工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 基础,是国强民富的支柱,缺乏现代工业 的国家,既难以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又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党 的几代领导集体特别重视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则: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 方针: 积领导 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第二 ,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 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 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第四,体现了不断革命论和发 展阶段论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 方针。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 过渡的方式,对个体农 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3、用和平方法,通过国 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 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 再次,在商业领域中,以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为例,国营经济所占比重 由16.2%上升到34%,合作社经济 由18.2%上升到30.1%,国家资本 主义及合作化经济由0.4%上升到 28.3%,私营经济由65.2%下降到 7.6%。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达到92.4%。(陈文辉主编:《中国经济结
定息
• 为了适应私营企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新情况和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1956年2月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4次会 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在公私合营企业中 推行定息办法的规定》。1956年7月,国务 院对定息制度作了新的规定:全国公私合 营的定息户,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 盈余与亏损,不分地区,不分行业,不分 老合营新合营,统一规定为年息5厘,即年 息5%。
构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