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储粮害虫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

常有重要储粮害虫41 种〔一〕1. 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图1〕英文名: ric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 Coleoptera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形态特点: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面形态十分相像。
成虫体长 2.3 ~。
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反面不发亮或略有光彩。
触角8 节,第 2 一 7 节俭等长。
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
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 个红褐色斑,后翅兴盛。
雄虫阳茎反面均匀隆起,雌虫的“ Y"形骨片双侧臂尾端钝圆,双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惯:在世界不一样国家和地域一年发生 4 一 12 代。
在我国贵州省,一年 4 一 5 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 一 52d,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 一 40d。
成虫于 4 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日产卵 2 一 3 粒,在适合条件下雌虫一世产卵多达576 粒。
幼虫在寄主内蛀食为害,经历 4 龄。
在 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 4 d 一 6.5d ,幼虫期 18.4 d一22d,蛹期8.3 d一14d,预蛹期3d,达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 一 40d。
又据报导,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达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在 21℃下需43d,在 18℃下需 96d。
成虫寿命约7 一 8 个月,最多达 2 年之久。
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一 34℃,最适温度为26℃一 31℃;发育的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45%一 100%,最适的相对湿为 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样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散布:内蒙古、四川、福建、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广西。
213图1米象1.成虫;2.雄虫阳茎;3.雌虫“ Y 〞形骨片;2.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图2〕英文名: maiz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 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形态特点:成虫体长3~ 5mm,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反面稍有光泽。
十大重要储粮害虫基础知识

⼗⼤重要储粮害⾍基础知识1、⽟⽶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1)分布与危害⽟⽶象⼜叫⽶⽜⼉、⽜⼦、蛘⼦,象⿐⾍等,在全国和世界各国均有分布。
⽟⽶象⾷性复杂,喜⾷⽲⾕类及其它淀粉性植物,以稻⾕、⼩麦、⽟⽶、⾼粱受害严重,同时还能飞往⽥间危害粮⾷作物,是最严重的初期性害⾍之⼀。
(2)形态特征⽟⽶象成⾍圆筒形,体长3mm~4mm,暗褐或⿊褐⾊,⽆光泽,头部前伸成象⿐状(或称喙状)。
触⾓呈膝状8节。
有前翅和后翅,能飞。
每个鞘翅上有两个橙黄⾊或红⾊斑纹。
幼⾍体长2.5mm~3mm,乳⽩⾊,柔软肥胖、弯曲,⽆⾜型。
⽟⽶象与⽶象⼀般要通过外⽣殖器加以区别。
(3)⽣活习性⽟⽶象主要以成⾍越冬。
⽟⽶象产卵在粮粒内,幼⾍孵化后即在粮粒内部危害,经蛹期化为成⾍才爬出粮粒,被害粮粒⼏乎蛀成空壳。
⽟⽶象⽣长繁殖的最适温度约25℃~30℃,当温度在15℃以下或35℃以上时,⼀般就停⽌活动。
每年发⽣代数因地区不同。
成⾍较活泼,有上爬性、假死性、能飞翔、具负趋光性、趋温性、趋湿性,耐饥寒较强。
成⾍随分层粮温的变化⽽迁移活动。
2、⽶象Sitophilus oryzae(L.)(1)分布与危害⽶象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地区,它严重为害各种⾕物及种⼦、⾕物加⼯品,还为害某些⾖类、油料、⼲果和药材等。
(2)形态特征该⾍与⽟⽶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分相似。
⽶象与⽟⽶象⼀般要通过外⽣殖器加以区别。
(3)⽣活习性⽶象⽣活习性同⽟⽶象,但⽶象耐寒、耐饥能⼒较⽟⽶象弱。
3、⾕蠹Rhyzopertha dominica(Fabricius)(1)分布与危害⾕蠹⼜叫硬壳⾍,⾕长蠹,⽶长蠹,世界性分布害⾍,我国主要在南⽅各省较多。
⾷性复杂,⽲⾕类、粉类、⾖类、⼲果、中药材及⽵⽊器材等均能危害,以稻⾕、⼩麦、⾯粉最严重,也是初期性害⾍之⼀。
(2)形态特征⾕蠹成⾍体长2.3mm~3mm,圆筒形,暗⾚褐⾊⾄暗褐⾊,略有光泽。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种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1.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图1)英文名:ric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
成虫体长 2.3~3.5mm。
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背面不发亮或略有光泽。
触角8节,第2一7节约等长。
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
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个红褐色斑,后翅发达。
雄虫阳茎背面均匀隆起,雌虫的“Y"形骨片两侧臂末端钝圆,两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性: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年发生4一12代。
在我国贵州省,一年4一5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一52d,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 一40d。
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天产卵2一3粒,在适宜条件下雌虫一生产卵多达576粒。
幼虫在寄主内蛀食为害,经历4龄。
在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 d一6.5d,幼虫期18.4 d一22d,蛹期8.3 d一14d,预蛹期3d,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一40d。
又据报道,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在21℃下需43d,在18℃下需96d。
成虫寿命约7一8个月,最多达2年之久。
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一34℃,最适温度为26℃一31℃;发育的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45%一100%,最适的相对湿为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分布:内蒙古、四川、福建、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广西。
2.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图2)英文名:maiz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mm,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泽。
识别储粮害虫

案例22识别储粮害虫一、来源本案例来自粮食仓储、加工等企业的粮情检查环节。
XX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市某粮库,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时常有害虫发生。
为了掌握粮堆中害虫发生的种类、密度、分布、为害情况等,使单位职工熟练掌握常见储粮害虫的识别方法,确保仓储作业的安全,特组织本单位粮油保管员进行“常见储粮害虫的识别(30种)”专项培训。
培训主要内容是常见储粮害虫的识别以及体视显微镜的操作和维护等。
二、背景1.根据害虫密度检测周期要求,检查并识别储粮害虫,确定虫粮等级,为控制储粮害虫提供依据。
2.粮情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水分、害虫和粮食品质等,储粮害虫的识别是检查害虫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便发现储粮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储粮安全。
3.为了解储粮害虫危害与传播、感染情况,掌握储粮害虫在粮堆分布的部位、密度、虫种和虫期,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粮堆、仓库、器材和周围环境等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4.有害生物控制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控制措施应符合“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原则。
5.粮食、油料入仓要求: 已感染害虫的粮食、油料应单独存放,并根据虫粮等级按规定处理;发现粮食与油料中有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虫或杂草种子,应立即封存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三、主要仪器、工具、材料1.害虫实物标本。
2.体视显微镜。
3.手持放大镜。
4.储粮害虫图谱、检索表。
5.培养皿、玻片、蜡盘、毛笔、解剖针、台灯。
四、工作过程本项目参照(或执行)国标“GB/T 29890—2013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一)操作(作业)流程害虫实物→培养皿→放大镜或体视镜→识别害虫→填写记录表(二)操作步骤1.用手持放大镜观察害虫(1)把需要识别的储粮害虫放在培养皿中。
(2)把盛有害虫的培养皿放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底部衬托一张白纸。
(3)用手持放大镜观察害虫的体形、体色、体长、光泽等重要鉴别特征。
图LSAL 22-1 用手持放大镜观察害虫(4)综合上述特征,识别储粮害虫。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1.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图1)英文名:ric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
成虫体长2.3~3.5mm。
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背面不发亮或略有光泽。
触角8节,第2一7节约等长。
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
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个红褐色斑,后翅发达。
雄虫阳茎背面均匀隆起,雌虫的“Y"形骨片两侧臂末端钝圆,两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性: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年发生4一12代。
在我国贵州省,一年4一5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一52d,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一40d。
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天产卵2一3粒,在适宜条件下雌虫一生产卵多达576粒。
幼虫在寄主内蛀食为害,经历4龄。
在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 d一6.5d,幼虫期18.4 d一22d,蛹期8.3 d一14d,预蛹期3d,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一40d。
又据报道,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在21℃下需43d,在18℃下需96d。
成虫寿命约7一8个月,最多达2年之久。
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一34℃,最适温度为26℃一31℃;发育的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45%一100%,最适的相对湿为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分布:内蒙古、四川、福建、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广西。
图1米象1.成虫;2.雄虫阳茎;3.雌虫“Y”形骨片;2 312.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图2)英文名:maiz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mm,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泽。
常见储粮害虫识别

常见储粮害虫识别二〇二〇年五月一、谷象种名:谷象体长:3-5mm主要形态特征:圆筒形,赤褐色,有光泽。
触角膝状8节,前胸背板刻点椭圆形,较稀疏。
鞘翅单一赤褐色,后翅退化,仅留很小痕迹。
二、暹逻谷盗种名:暹逻谷盗体长:2.5-3mm主要形态特征:触角棍棒状,第1节粗大,前胸背板宽而扁,密布小刻点,两前缘角突出,后缘与鞘翅密接。
三、大眼锯谷盗种名:大眼锯谷盗体长:2-3.5mm主要形态特征:形同锯谷盗.头部两侧缘近平行,复眼较大,约有小眼30-50个,触角第九、十节宽大于长。
四、米扁虫种名:米扁虫体长:1.5-2mm主要形态特征:赤褐至暗褐色,触角11节,棒头3节,前胸背板横长方形,前、后缘和两侧有明显的边脊。
五、二带黑菌虫种名:二带黑菌虫体长:2.5-3mm主要形态特征:长卵形,触角11节,自第5节至第11节为串珠状,前胸背板横长方形,鞘翅卵圆形,未端尖,在鞘翅的基部、中部各有一赤黄褐色横纹。
六、长头谷盗种名:长头谷盗体长:2.5-3mm主要形态特征:头大,约为前胸背板长的5/6,触角棍棒状10节,前胸背板近倒梯形。
七、阔角谷盗(雄)种名:阔角谷盗(雄)体长:3.5-4.5mm主要形态特征:形同赤拟谷盗,触角11节,近似棍棒状,前胸背板宽略过于长,每鞘翅上有刻点行9列。
八、仓潜种名:仓潜体长:7-8mm主要形态特征:触角扁平椭圆形,黑褐色,无光泽。
触角11节,从第7节开始逐渐膨大呈锯齿状,前胸背板两侧呈均匀弧形,鞘翅有纵纹9条。
九、花斑皮蠹种名:花斑皮蠹体长:2.4-3.3mm主要形态特征:体呈椭圆形,背面略隆起,有光泽。
触角11节,棍棒状,前胸背板黑色,后缘中央通常具一椭圆形白色斑,鞘翅有赤褐色至暗褐赤色花斑3条,亚基带呈环状或半月形,亚中带和亚端带均呈波状。
十、钩纹皮蠹种名:钩纹皮蠹体长:7-9mm主要形态特征:长椭圆形,密被黄褐色至灰黄色细毛,有光泽,头部圆形,触角11节,末3节膨大,复板侧缘的前角处各有1个钩形暗褐色毛斑。
储粮害虫的识别和检查40页PPT文档

❖ 种名:暹逻谷盗
❖ 体长:2.5-3mm
❖ 主要形态特征:触 角棍棒状,第1节 粗大,前胸背板宽 而扁,密布小刻点, 两前缘角突出,后 缘与鞘翅密接。
❖ 种名:大眼锯谷盗
❖ 体长:2-3.5mm
❖ 主要形态特征:形 同锯谷盗.头部两侧 缘近平行,复眼较 大,约有小眼3050个,触角第九、 十节宽大于长。
❖ 种名:钩纹皮蠹
❖ 体长:7-9mm
❖ 主要形态特征:
长椭圆形,密被黄褐 色至灰黄色细毛,有 光泽,头部圆形,触 角11节,末3节膨大, 复板侧缘的前角处各 有1个钩形暗褐色毛 斑。
❖ 种名:四纹皮蠹
❖ 体长:2.8-4.2mm
❖ 主要形态特征:
长椭圆形,鞘翅亚基 带及亚端带各有一红 褐色斑纹,触角11节, 末节极端膨大近长三 角形,其长度约等于 第2-10节之和。
雄虫,8-9mm翅展20-24mm。
❖ 主要形态特征:雌虫在亚缘线、内横线处各有1条 淡色波状纹,在中横线外方近前缘处有一明显的大 黑色。雄虫在叉状纹的尖端近前缘处有1个小黑点。
❖ 种名:四点谷蛾
❖ 体长:3.1-4.5mm
❖ 主要形态特征:淡灰褐色,在外横线中央处有 1个黑斑点,中、内横线之间上下有2个并列 的黑斑点,内横线近后缘处有1个大黑斑。
❖ 种名:长头谷盗 ❖ 体长:2.5-3mm ❖ 主要形态特征:头
大,约为前胸背板 长的5/6,触角棍棒 状10节,前胸背板 近倒梯形。
❖ 种名:阔角谷盗(雄)
❖ 体长:3.5-4.5mm
❖ 主要形态特征:形 同赤拟谷盗,触角11 节,近似棍棒状, 前胸背板宽略过于 长,每鞘翅上有刻 点行9列。
❖ 种名: 仓 潜
❖ 体长: 褐色, 无光泽。触角11节, 从第7节开始逐渐膨大 呈锯齿状,前胸背板 两侧呈均匀弧形,鞘翅 有纵纹9条。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 种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四)31.四点谷蛾 :Tinea tugurialis Meyrick(图31)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lptera) 谷蛾科(Tineidae)形态特征:体长~,翅展长~,灰褐色。
头顶有一簇直丛毛。
复眼黑色、无单眼。
下梭形,翅端稍尖,翅面淡灰褐色,在外横线中央,有一黑斑点,中横线有一上、下并列的黑斑点,内横线近后缘有一大黑斑点。
生活习性:成虫在温带地区常于3月底至4月初发现。
成、幼虫均喜栖息在粮仓墙基、堆垛边角、加工厂副产品库、有地脚粮的提升机底座等处。
成虫爬行迅速,老熟幼虫常吐丝缀粉屑群集结茧化蛹越冬。
经济意义:主要以幼虫危害面粉、米糠、地脚粮、淀粉、药材等,是米、粉加工厂常见的储粮害虫。
分布:国内除西藏未发现外,其余省区均有发生。
图31四点谷蛾32.粉缟螟P yralis farinalis Linnaeus(图32)形态特征:成虫雄体长8毫米,翅展17毫米,雌体长11毫米,翅展25毫米。
复眼黑褐色,表面有灰白色网状纹,具单眼。
下唇须发达,伸向前方,喙发达约为下唇须长的4倍。
前翅宽大呈三角形,近内横线和外横线处各有一白色波带状带纹,其中内横线的波状带纹中段略向外方凸出,内横线内方外横线为赤褐色,两横线之间为淡黄色,翅脉R3-5共柄,缺1A和3A。
后翅淡黑色,也有不明显的白色波带状带纹,翅脉R S在中室外有一小段与S C+R1靠近,M2和M3共柄。
雄外生殖器抱握器呈片状末套形,外侧缘从端部至中段呈倾斜状。
抱握器上着生短而稀疏的茸毛。
囊形突较短,仅为抱握器长的1/6,爪形突不分裂,额形突出长,端部呈弯钩状,阳茎几乎与抱握器等长,其端部弯而尖。
雌交配节横长方形,前棒较后棒长,交配囊长颈瓶形,囊内无交配刺,交配孔至阴道有一段骨化管道。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仓库上部木板、梁柱缝隙或地板、砖石、泥土下作强韧薄茧并潜伏其中越冬。
越冬虫茧常聚集成团或连绵数尺不易剥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22识别储粮害虫
一、来源
本案例来自粮食仓储、加工等企业的粮情检查环节。
XX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市某粮库,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时常有害虫发生。
为了掌握粮堆中害虫发生的种类、密度、分布、为害情况等,使单位职工熟练掌握常见储粮害虫的识别方法,确保仓储作业的安全,特组织本单位粮油保管员进行“常见储粮害虫的识别(30种)”专项培训。
培训主要内容是常见储粮害虫的识别以及体视显微镜的操作和维护等。
二、背景
1.根据害虫密度检测周期要求,检查并识别储粮害虫,确定虫粮等级,为控制储粮害虫提供依据。
2.粮情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水分、害虫和粮食品质等,储粮害虫的识别是检查害虫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便发现储粮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储粮安全。
3.为了解储粮害虫危害与传播、感染情况,掌握储粮害虫在粮堆分布的部位、密度、虫种和虫期,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粮堆、仓库、器材和周围环境等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4.有害生物控制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控制措施应符合“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原则。
5.粮食、油料入仓要求: 已感染害虫的粮食、油料应单独存放,并根据虫粮等级按规定处理;发现粮食与油料中有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虫或杂草种子,应立即封存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三、主要仪器、工具、材料
1.害虫实物标本。
2.体视显微镜。
3.手持放大镜。
4.储粮害虫图谱、检索表。
5.培养皿、玻片、蜡盘、毛笔、解剖针、台灯。
四、工作过程
本项目参照(或执行)国标“GB/T 29890—2013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一)操作(作业)流程
害虫实物→培养皿→放大镜或体视镜→识别害虫→填写记录表
(二)操作步骤
1.用手持放大镜观察害虫
(1)把需要识别的储粮害虫放在培养皿中。
(2)把盛有害虫的培养皿放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底部衬托一张白纸。
(3)用手持放大镜观察害虫的体形、体色、体长、光泽等重要鉴别特征。
图LSAL 22-1 用手持放大镜观察害虫
(4)综合上述特征,识别储粮害虫。
(5)把识别的储粮害虫中文名称填写在记录表中。
2.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害虫
(1)体视显微镜的调节准备
使用体视显微镜时,先装上低倍目镜(10X),同时调节连续变倍物镜至最低倍。
粗调:松开粗调手轮(通常在镜臂的右侧),使镜身能够上下滑动,从目镜中能较清楚地看到载物台为止,拧紧粗调手轮。
调整两个目镜的宽度与两眼距离相同,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是一个圆为止。
微调:将标本置于载物台中Y,两手同时转动微调手轮,至观察的标本最清晰为止,如需放大倍数时,可旋转变倍物镜,或换高倍目镜,或者再安上2X 物镜。
使用2X物镜时,必须松开粗调手轮,将镜臂下压至最低,旋紧粗调手轮,然后进行调焦观察。
载物台一般用白色的一面,若观察白色标本时可使用黑色的一面。
(2)照明灯的摆放
照明灯应放置在显微镜的左前方,尽量靠近载物台。
将灯光照在载物台的中心。
对于有亮度调节的照明灯,应逐次调节灯光亮度,至目镜中观察载物台的亮度适宜为好。
停止观察时,应随手关掉照明灯。
(3)其他用具的使用
解剖针:用来解剖标本及观察时用于拨动标本特征观察位置。
镊子:用于夹取个体较大的昆虫标本,夹取时用力要轻,不能损坏标本。
毛笔:用来粘取个体较小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