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十一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部分实现共同富裕

合集下载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坚持一切为了人民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4.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2)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3)经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4)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有?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次,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特点是?答: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4、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毛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 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 求 ;稳固党执政地位的社 会根底、实现党执政历史 任务的必然要求 。
1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8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9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开 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开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 据国内外形势的开展变化,强调实 现经济社会协调开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11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 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 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12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7
2. 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 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 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开展了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 会建设理论。
8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 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 民内部矛盾 。
9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 达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开展生产 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 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 10

毛概课后答案

毛概课后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答:(一)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我国过去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答: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

毛概复习资料

毛概复习资料

毛概复习资料P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答: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P3 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科学内涵是?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P1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答: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答:“邓小平理论”P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是?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P27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2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答:一切从实际出发P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答:实事求是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35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答:五四运动P36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是由谁提出来的?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哪一年提出来的?答:1927年,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P3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革命的动力是?基本的动力是?主力军是?答: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P41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答: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毛概》 思考题与参考答案(第十一章)

《毛概》 思考题与参考答案(第十一章)

《毛概》思考题与参考答案(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思考习题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毛概第十一章

毛概第十一章
•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
•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 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
中特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 积极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 系的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服务 • 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事业的根本力量
中特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中特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民族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加以解决。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 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 主体和基础。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2、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其次,是由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再次,是由工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历史地位决定的。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二章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二章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2: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3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五: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当前如何改善党的领导?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毛概十一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部分实现共同富裕

毛概十一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部分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根本原则。 ——邓小平
历史行进的巨轮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
私有制下必然产生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 社会主义确立公有制为主体,是与以往一切旧 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重要体现。
你认为社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重要价值诉求。 2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重要体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重要价值诉求。
空想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 度中,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将如此迅速,以 致生产将以所有人富 裕为目的。 ——马克思
1、“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 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 穷” 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共同富裕” 3、“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 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 主义”
——邓小平
所以我们要坚信: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共同富裕; 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 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 护和支持。
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
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 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同等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 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 目标。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 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 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 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 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 穷” 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共同富裕” 3、“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 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 主义”
——邓小平
所以我们要坚信: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共同富裕; 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 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 护和支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根本原则。 ——邓小平
历史行进的巨轮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
私有制下必然产生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 社会主义确立公有制为主体,是与以往一切旧 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重要体现。
你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 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 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 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成就
不足和目标 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
2015年中国国民生 产总值已超过67万亿 元,一大批重要工农 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 首位,经济总量跃居 世界第二。
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 中国的果断决策 和政策效应 ,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 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 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 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 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实现共同富裕共同ຫໍສະໝຸດ 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
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 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同等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 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 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重要价值诉求。 2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重要体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重要价值诉求。
空想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 度中,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将如此迅速,以 致生产将以所有人富 裕为目的。 ——马克思
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个突出问题。
目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成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大 课题和重要目标。
Thank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