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常见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这样治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
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2.1 从肝辨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
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刘弼臣教授治疗抽动_秽语综合征的经验

刘弼臣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北京汽车仪表厂医务室(100034) 刘昌艺关键词 刘弼臣 抽动-秽语综合征 老中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从医近60载,精于儿科,善治小儿疑难重症。
今将其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撷要介绍如下。
1 辨证分析抽动—秽语综合征最初在1825年由法国人图雷特氏发现,故又称为图雷特氏综合征(简称TS征)。
本病以具有两组症状(抽动、秽语)和四大障碍(运动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人格障碍)为特点,多发于5~12岁儿童,男多于女。
刘老认为,中医文献中虽无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早在2000年之前的《内经》中即有记载,隶属于“肝风”、“”、“筋惕肉”、“痉病”、“慢惊风”等病证范畴。
患者表现有眨眼、斜视、扬眉、张口、努嘴、做怪象等面部抽动,点头、摇头、挺颈、斜颈、扭脖、耸肩等头颈部抽动,挺胸、扭腰、鼓肚、撑肛等躯干、腹部抽动,搓手、甩手、捏指、握拳、举臂、踮脚、抖腿、跷脚等四肢抽动。
根据中医“风胜则动”的理论,任何部位的抽动,均属于“风”。
风的特性是“善行而数变”,临床上当一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组抽动,或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新的抽动症状。
而喉中干咳、吼叫、尖鸣,或如犬吠,或发出“吭吭、啊啊、嘘嘘、喔喔”声,或秽语,或随地吐唾,这些异常发声和行为,则属于顽痰作祟,痰阻气道,梗塞喉间所致。
风和痰的关系,在病理方面至为密切。
往往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气逆而窍闭。
既可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致抽搦;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形成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主柔静,阳主躁动,守使相依,则阴阳协调,病安从来?肝主风,体阴而用阳,肺属金为清净之府。
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肾常不足的特点,一旦风痰鼓动,往往阳亢无制出现刚躁掣动,而且肝风最易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金鸣异常,形声不正。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陈梁教授(2014年元月广东省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声秽语为特征并伴有社会功能、心理行为改变的疾病。
近10年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率在我国骤增,除非这些患儿以前根本不到医院就诊,否则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事实。
如今的高发病率与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偏高,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
近年来,我们临床运用中药和针灸、耳针等外治及心理情志疗法治疗该病,显示出了中医综合疗法的独特优势。
现就试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其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并对五音相关情志疗法治疗提出些思考。
一、辩证求因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抽动为主,而且易于反复。
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崇,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
此即为“百病皆有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性的情志症状。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如土虚,气血化生不足,肝无以制,则木火愈旺,肝风扰动愈甚。
且久病耗损肝肾阴血,致肝阳偏亢,导致患儿性情急躁、秽语失聪、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愈加严重,病程迁延。
故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审因论治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应立足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拟方选药紧扣病机。
由于本病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所致,故临床上以脾虚痰聚、脾虚肝亢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但均表现为肝风内动。
风木旺必克脾胃,故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因此法疗上首重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在此基础上注重化痰通络药物的应用,以使脾气得健,痰湿自化,肝木条达,抽动得以平复。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摇头、皱眉、吸鼻、清嗓,甚至发出“吭吭”等怪声。
有的还有耸肩、仰颈、噘嘴、做鬼脸、甩胳膊、踢腿、挺胸、扭腰、鼓肚、身体不自主抽动等。
患儿抽动发作频繁,少则一日数次十几次, 多则可达每日数百次,30%~40%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性、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半数有秽亵言语。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认为多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
发病率约为0.3%~1%,男女比例约为4:1,以2~15岁儿童多见。
由于此时期儿童本身好玩多动,容易使家长忽视以致病情加重。
当然,每个患儿并非上述症状全部出现,大多患儿有以上几个症状。
许多家长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坏习惯,有的还责备、恐吓、打骂孩子,耽误有效治疗,更会加重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中枢神经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对控制症状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停药复发等副作用。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笔者发现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扶正固本、祛风止痉、标本兼治,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优势,可谓在本病治疗中大显伸手。
今举例示之。
【案例】相某某,男,7岁,临沭。
2021年7月6日初诊:抽动症加重半年,患儿眨眼频作,左眼皮不自主眨眼尤甚,并有咬指甲、摔手、多动等不自主动作,睡眠可,大便稍干,小便正常,食欲可。
患儿足月剖腹产。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黄芪天麻白术全蝎防风钩藤蜈蚣炙甘草 7付冲服。
7月13日二诊:患儿服中药后诸症大减,眨眼大大减少,咬手指减少,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白芍 7付冲服。
7月20日三诊:诸症减轻,咬指甲很少出现,有时仍有眨眼,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7付冲服。
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处方用药用量,随症加减,共治疗用药3月,患儿恢复正常,眨眼、咬手等动作均消除。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先报 道 本病, 又称 托 力特 ( o rt ) 台 征。 西医 T uet 综 e 学认 为 是一种常 染 色体 显 性 遗传 伴 外 显率 表 现高
度 变 异 的 疾 病 。 是 一 种 较 常 见 的 儿 童 行 为 障 碍 性 疾 病 。以多 发性 抽 动 、 发性 发 声及 猥秽 语 言、 爆 模
抽动
记载 , 根据 临床表 现似 属于 “ 瘕” “ 惊 风” “ 痔 、慢 、 筋
维普资讯
2
陕西 中医函授 2 0 0 2年第 2期
人 语 言 或 横 仿 某 句 话 的 最 后 几 个 字 , 反 复 说 一 些 或 骂 人 的 词 句 ( 语 ) 秽 。 病 初 往 往 是 面 部 的 异 常 动 作 , 种 或 多 种 动 作 一 同 时 存 在 或 不 断 变 换 , 渐 发 展 到 颈 部 、 部 或 躯 逐 肩 干 其 他 部 位 。 抽 动 的 部 位 、 量 、 度 、 杂 程 度 或 数 频 复 严 重 程 度 可 随 时 间 而 改 变 。 抽 动 虽 为 不 自主 地 发
病肾 炎、 小儿神 经 内科 疾 病有深入 研 究, 并取 得一 系列 成果。近年 来A事 “ 儿智 能低 下 ”“ t 小 . 、脑性 瘫 痪 ” 的
研 究, 以调补脾 肾益 智为 主, 屡起沉 疴 。造 福于 儿童 , 奉献 于社会 。 抽 动 秽 语 综合 征 ( 简称 ’ ) 又称 多 发性 抽 I , s
邪 后极 易热 化 , 火热炼 液 成痰 , 热 互 结, 扰 心 痰 上 神, 心神不 宁 , 则呼 叫不安 , 托漉 窜经络 则摇头 耸 痰
中医 儿科 学> 陕西省教 委 科技 成 果奖。 < 用 儿科外 治 手 册) 国 内 第一部 儿 科 外 治法 专 著。 参 编 “ 获 实 为 九
中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并脑白质病变1例

中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并脑白质病变1例【关键词】中药疗法;抽动秽语综合征;脑白质病变;病案患者:朴某,男,9岁,学生。
颜面抽动,手抖动2月余,经各级医院诊治,最终在省级医院诊断为“抽动症”。
影像提示“脑白质病变”。
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求中医治疗来吉林省镇赉县中医院。
症见颜面抽动,手抖动,活动欠灵活,写字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学习,伴有呕吐,头痛,寐不安,脉弦略涩。
治以活血化瘀,活络通窍。
方药:当归10 g,川芎10 g,羌活10 g,细辛3 g,赤芍10 g,僵蚕15 g,桑枝15 g,牛膝10 g,地龙15 g,珍珠母20 g,红花10 g,丹参15 g,胆星5 g,郁金10 g,远志15 g,桃仁10 g。
7剂,2日1剂,水煎200 ml,3次/d口服。
二诊:上述症状中颜面仍时有抽动,手抖动缓解明显,活动比较灵活,呕吐止。
寐安神清,唯头痛缓解不明显,上方去桑枝、红花,加远志15 g,菖蒲10 g,白芷15 g,藁本10 g。
4剂,煎服方法同上。
三诊:诸症悉缓,调整处方如下:当归10 g,川芎10 g,羌活10 g,细辛3 g,赤芍10 g,僵蚕15 g,牛膝10 g,地龙15 g,珍珠母20 g,丹参15 g,胆星5 g,郁金10 g,远志15 g,桃仁10 g远志15 g,菖蒲10 g,白芷15 g,藁本15 g。
4剂服用8 d。
四诊:抽动缓解,手可握笔,已返学校。
当归10 g,远志15 g,益智仁15 g,菖蒲15 g,山萸肉15 g,生地15 g,炒枣仁15 g,甘草5 g。
7剂服用14 d。
健脑益智,以巩固疗效。
随诊数年,未再复发。
按: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科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本病是以不自主抽动,伴有言语障碍症状的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时期起病,临床上以多发性不自主抽动及发声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同时又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精神疾病,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的外显率。
发病年龄2~14岁之间,平均年龄5~7岁。
李素卿教授以钩藤益宫散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证治验

中 医 中 药
7典型病例 宋某 , , 4 女 3 岁。患银屑病 l 余年 , 0 病起 因汗 出后被雨淋而 得 ,2 0 年 7月 l 07 3日初诊 。皮损大部分融 合成片 ,有 明显浸润 , 基底色黯 , 痒剧烈 , 瘙 皮损 以四肢 为多 , 舌尖红 , 有瘀斑 , 苔黄 ,
【 中图分类号l R 4 .4 【 7 9 9 文献标识码 l B 【 文章 编号l 1 7 - 0 5 2 0 ) 2 0 0 — 2 6 2 5 8 (0 9 0 - 2 7 0 【 关键 词】李素卿 小儿抽动 一秽语综合征 钩藤 益宫散
阴 虚 火 旺 等 四 种 类 型 , 个 类 型 中脾 虚 肝 旺 最 为 常 见 , 篇 就 主 四 本 要论 述此型 。由于小 儿脏腑特点 常为脾常 不足 , 肝常有余 , 属 肝 木 , 属土 , 的疏泄太过 , 会导致木 旺乘土 , 上情绪不稳 , 脾 肝 就 加 饮 食 不 调 , 虚 肝 旺 便 成 为 本 病 主 要 的 发 病 机 制 。 而 出 现 性 格 脾 从
4治疗方法
治 疗组 :口 服 消 银 祛 毒 丸 ,一 次 6 g,一 日 3 ,连 服 1 月 次 个 为 一 疗 程 ;对 照组 :口服 郁 金 银 翘 片 , 次 3 , 日 3 , 服 每 片 一 次 连
1 个月为一疗程。
脉涩l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 ,口服 消银 祛毒丸 ,1 6 1日3 , 次 g, 次 治疗 1 月痊 愈,至今未 复发。 个 治愈 :皮损全部 消退 或仪留色素沉着斑 ,1 年后 随访 无复发 者。好转 :皮损大 部分消退者t无效 :皮损 未控 制者。 8体会 . 对于银 屑病的病 因 , 内外 专家 曾作种 种假设 , 国 如: 病毒 感 6治疗结 果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马丙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
该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易反复发作,症状变化不定,且病程较长。
西医治疗该病多选用以氟哌啶醇、硫比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因副作用较多不宜持久运用。
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减少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少。
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有不少固定组合的对药或组药,可以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现将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
1葛根、钩藤、夏枯草多发性抽动症可归为中医学“慢惊风”“肝风证”范畴。
小儿“肝常有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头面抽动。
“风善行而多变”,故风药引经药尤为重要,因“高巅之上,唯风可到”。
葛根,性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舒筋缓急之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枟医学启源枠谓其“通行足阳明之经”;钩藤,性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泻肝火、明目的功效。
3者合用,既能平肝疏肝,又能熄风止痉,直取肝风证肝失疏泄、肝风内动的病因,可缓解抽动症以头面部症状明显者的症状。
2辛夷、苍耳子、白芷肺为娇脏,主皮毛,司开阖。
小儿肺常不足,且皮肤柔嫩,外邪易从皮毛入侵,肺金有病,不能克制肝木,肝木有余,肝肺相通,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有余而亢动。
在抽动症的中医分型中,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者多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亦与抽动症的发病和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伴随呼吸道感染时,抽动症状多以面部、喉部为主,如皱鼻、吸鼻子、清嗓子等。
辛夷,性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通鼻窍;苍耳子,性辛、苦、温,归肺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通鼻窍。
在运用平肝熄风止痉药的同时,3者合用,散外风而通鼻窍,引诸药归肺经,多用于伴有呼吸道感染者;且3者性均温,亦多用于风邪犯肺属风寒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来越常见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这样治
据小编的教师朋友反映,在一个小学班级
里,经常出现有一两个孩子的脸部或者身体出
现突然的快速抖动,如眨眼、皱眉、歪嘴、摇
头、点头、耸肩、抬臂、踢腿、扭腰、干咳、
骂人、吼叫等,把老师和同学都吓一大跳。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抽动秽语综
合征了。
那么,抽动秽语综合征究竟该怎么治
呢?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吧!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中医“肝风”“筋惕肉”“瘛疭”“慢惊风”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
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
1中医辨证施治
(1)肝肾阴虚,精髓不足
症状:眨眼,目涩、目赤或目痛,寐少多梦,烦躁不安,伴有眼睑抽动,口舌生疮,胸闷胀满,叹息,手足抽动,舌红,苔少,或呈地图舌状,脉细。
治法:滋水涵木,降火息风。
方剂:大定风珠加减。
白芍10g,阿胶9g(冲服),沉香粉6g,龟甲6g,麦冬9g,熟地6g,麻仁6g,钩藤6g,五味子6g,牡蛎12g,炙甘草12g,鳖甲6g。
(2)阴虚风动
症状:挤眉眨眼,摇头耸肩,手足瘛疭,心中憺憺大动,噘嘴嗅鼻,喉中痰声吭吭,口渴唇干,大便干结,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潜阳息风,养血柔肝。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
炙鳖甲6g,牡蛎6g,白芍15g,炙甘草6g,桂枝3g,全蝎6g,茯神9g,钩藤9g,阿胶6g,石菖蒲6g,佛手6g,鹿角霜6g,丹参3g。
(3)痰火扰神
症状:起病急骤,头面、躯干、四肢肌肉抽动,伴喉中痰鸣,粗言秽语,谩骂,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火涤痰。
方药:礞石滚痰丸加减。
青礞石6g,黄芩3g,制大黄1g,沉香3g,鹿角霜6g,石菖蒲6g,郁金3g,陈皮3g,半夏3g,钩藤6g,沉香粉6g,天竺黄3g,全蝎3g,胆南星3g,竹沥6g,川贝母6g。
(4)脾虚肝旺
症状:纳呆食少,情绪不稳,易怒烦躁,沉默寡言,眼红或胸胁闷痛,全身肌肉多呈不自主抽动,如眨眼、努嘴、皱眉、点头、摇头、踢腿,大便溏,四肢冷,形体消瘦,咳声阵阵,谩骂,大喊,舌红,苔薄白,脉弦或缓。
治法:缓肝理脾,强土制木。
方药:太子参10g,茯苓3g,白术6g,白芍6g,灵芝6g,茵陈6g,炙甘草3g,钩藤6g,陈皮3g,半夏3g,焦三仙6g,鸡内金6g,麦芽3g,佛手6g,全蝎1g,生姜1g,大枣3枚。
(5)风痰壅肺
症状:风痰上壅咽喉,则咽痒不适,怪声连连,骂声不断,流窜经络,肢体抽动,喉中吭吭作声,偶有秽语,伴不自主摇头,挤眉,耸肩,四肢抽动,舌红或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化痰息风。
方药:辛夷、苍耳子各6g,玄参、板蓝根、肉桂3g,山豆根、半夏、伸筋草各6g,钩藤、白芍、全蝎、石菖蒲各3g,川贝母6g,蝉蜕、天麻各6g,菊花3g。
(6)肝经郁热
症状:紧张时眨眼、摇头、耸肩、手足抽动,发作频繁,放松时发作次数减少或减轻,可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宁,易怒,舌红,苔黄、花剥或少苔,脉弦或细数。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熟地6g,天麻、钩藤、山萸肉、枸杞子、山药各6g,茯苓、丹皮、沙参、麦冬、当归、菊花各3g。
2单方验方
(1)珍珠粉
每次取1g,开水冲泡,每日3 次,有镇惊安神的作用。
(2)蝉蜕粉
取蝉蜕适量,焙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每次取2g,开水冲泡,每日2次,有祛风止惊、安神的作用。
(3)银花、菊花、胖大海泡茶饮
取上药各3g,开水冲泡,每日1剂,当茶饮。
有消除咽部异物感的作用。
(4)钩藤饮
取钩藤10g,开水冲泡,当茶饮,每日1剂。
小编温馨提示
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进行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
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
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有目的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
另外,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深感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
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
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分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犹如雪上加霜。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像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使患儿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疾病康复,避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有效方法。
推荐书目
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
作者在康复战线工作了25年,研究中医针药并用的康复技术疗法。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篇,系统阐述了中医对脑病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脑病的心理康复、肢体康复等;第二部分为临床篇,从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及典型病例等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