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地震】

合集下载

辽宁海城大地震

辽宁海城大地震


• 积极防备 •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 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 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 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 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 袭击……”
• 时刻关注 •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 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 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 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 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 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 的可能。
• 启示之二,辽宁各级政府在海城地震发生前后,所作出的 果断决策及其所采取的有效防震减灾紧急措施,始终对我 国的防震减灾产生着积极影响。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开创 了地震的科学预测、政府的风险决策和应急救援工作紧密 结合相互协调的先例,获得了一整套地震预报决策的经验, 直到今天仍对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和决策发挥着重要的借鉴 作用。 • 启示之三,地震预报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与会专家认为,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说明在现阶段,在 一些有利的情况下,对一些破坏性地震,作出一定程度乃 至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一旦预报成功,减灾实效是十分 明显的。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约占全球陆地面积1/14 的国土上,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却占全球陆地地震次数的 1/3以上,而且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因此我国必须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 预报工作不动摇。任何无所作为的悲观认识和盲目的乐观 情绪都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才能一点 一点地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成功预报的总结
一、大胆推测: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 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 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 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 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 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 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 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33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

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是震前6小时发布的,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准确的地震预报。

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

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

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

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

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

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

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

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

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5年第2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高继宗1975 年2 月4 日19 时36 分,辽宁海城发生7.3 级地震。

这次大地震的Ⅶ - Ⅸ度区,人口比较稠密(总人数834.8 万),经济比较发达,但由于震前有预测、预报与预防,灾情大大减轻,震亡人数只占Ⅶ - Ⅸ度区人口总数的0.16‰,经济损失也至少减少了数十亿元。

这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方针,实行群众、专家、领导三结合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地震测报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是他们为地震科学史和防震减灾史书写的光辉篇章。

坚持不懈地预测辽宁南部地区的地震预测,可以追溯到1970 年初。

1970 年1 月17 日至2 月9 日,在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沈阳—营口地区就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

当年5月,在辽宁省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上,营口、海城等14 个县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

1974 年6 月,国务院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

报告指出:渤海北部地区一二年内可能发生5?6 级地震。

1974 年11 月25 日,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明确指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区,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监视,充分做好捕捉大震的准备。

”1974 年12 月20 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提出:近期在丹东、金县、盘山- 营口等地可能发生5 级左右地震。

1975 年1 月10 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认为:各种宏、微观异常还在继续发展,以后还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发生。

会后,省革命委员会于12 日下发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等地区仍有发生五级左右地震的可能,但具体时间和地点尚难以判断。

各专业台站和各地区要继续加强观测,认真做好防震工作。

1975 年1 月13 日,沈阳地震大队提出《关于七五年大震趋势意见》:1975 年上半年,或在一、二月份内,在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可能发生6 级左右地震。

(4)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地震预测、预防成功

(4)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地震预测、预防成功

(4)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地震预测、预防成功汪成民(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研究员)1975年2月4日在渤海地震引起的熊岳异常区附近发生了海城7.3级地震,由于1969年渤海地震后熊岳的异常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根据地方要求经国家地震局批准於1971年建立沈阳地震地质大队,该队由当时派往熊岳进行科学考察的队伍为基础抽调部分地质部物探队等力量组成。

这支队伍大力贯彻中央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综合分析”方针。

尤其借贯彻国务院69号文的东风地震工作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已建立台站13个,群测点2000余个,采用电影、幻灯等形式宣传地震知识1000余次,发出宣传材料十几万册。

在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捕捉到大量地震信息,根据这些资料,1974年11月提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

”1974年12月至1975年2月初,辽南地区台站与群测点发现大量异常,如:冬眠的蛇出洞、水井起伏、土地电突跳,尤其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记录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地震部门于2月3日深夜写出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的紧急报告。

2月4日上午8时,省政府立即召开有海城、营口等县负责人参加的防震紧急会议。

上午10时30分省政府又向有关部门发出通知,采取具体的防震措施。

在辽南地区各界人民有一定准备的情况下,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

由于事先采取了措施,大大减轻了伤亡与损失。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有实效的地震预报,受到国内外高度赞扬,国务院对有功单位作出了通报表扬与奖励。

这次胜利不仅是地震专业人员的胜利,也是当地广大群众、省、地、县各级领导敢于负责果断决策的胜利。

1. 为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奠基的两位杰出领导海城地震取得世界瞩目的胜利,国内外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与咨问。

为什么地震工作起步较晚的中国,尤其在刚建队仅三年的辽宁,竟然取得世界性的突破?当时正处“宣传工作要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更增加了对海城地震成功的不信任态度。

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

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
1
摘要 广为报道的 1975 年中国海城 7. 3 级地震四阶段预报(长期、中期、短 期和临震)曾令世界瞩目。但因为当时的文件没有公布,而且预警发布详情也 没有描述,海城地震的预报过程一直显得神秘。本文通过对已解密的文档资料 的研究和与主要见证人的访谈,重现这一重要历史。研究表明,海城地震前有 两次正式的中期预报,但未正式发布短期预报;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 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 震预报。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但震区当时的建筑方式和傍晚发震 的时间亦有助于减少地震的伤亡。灾区各地疏散工作极不均衡,由最低层的行 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最重要的临震前兆是一前震序列,但诸 如地形变异常、地下水水位、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动物行为异常亦有其 贡献。
2.1 全国和多省会商会文件
国家地震局经常组织全国或多省地震预报会商会,对全国或地区未来一两年的地震做 出预报,一般是一年一两次。在这些会商会上,参与者就各地发生地震的前景阐述科学论 据并进行辩论。与学术会议完全不同的是,会商会要求就发震可能性形成共识,并提出具 体预报意见。广为宣扬的海城地震“中期预报”就是在这样一个会商会上做出的。
实况记载文档当初不可获取的一个客观原因是所有关键材料都属于内部文件或保密文 件,包括会议记录和电话记录等。文革中不鼓励及时发表科研成果,而将预报信息透露给 外国人更是犯罪行为(“泄密”)。但是,根据中国的保密法规,这些文件现在都已解 密。今天的政治环境与文革和文革后那时也大不一样。因此,重新审视海城地震时机已 到。
所有对于海城地震预报的描述都包括下述几点:预报分为长期(几年)、中期(一到 二年)、短期(几月)和临震(几小时到数天)四阶段;专业和大量业余监测使得预报的 地点和时间逐渐准确;前震序列导致最终的临震预报;一些疏散命令在震前发出。

辽宁重大历史事件

辽宁重大历史事件

辽宁重大历史事件辽宁海城大地震----历史上唯一准确预报的地震08年汶川地震演绎的一幕幕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的故事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中国十几亿人民在地震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人间最温馨的大字,那就是“真爱”,真爱不仅感动着中国,同时也震撼着世界。

中国另一次震动世界的地震便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

海城地震是历史上唯一准确预报的地震。

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

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

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

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

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

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

地震造成城镇房倒屋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

地面喷沙孔大的直径达2.5米。

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处达40米。

营口市破坏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1%。

震后,及时展开了救灾工作。

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l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

派进灾区的医疗队达到101个,人员3480人。

震后两天供水修复;2月7日灾区全部恢复供电。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测之一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测之一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测之一海城地震,成功探测减少损失1975年2月4日晚,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按通常估计,这样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应该超过10万人,而实际死亡的人数却只有1000多人!辽宁省地震局原局长徐心同,揭开了多年前的秘密。

大震前的1974年上半年,当时设立在辽宁省内的地震台站开始发现大地深处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

比如,1974年5月22日的地磁场强度发生了大幅度变化;1973年来渤海海面明显上升。

从1975年2月1日开始,异常情况大量出现:冬眠蛇出洞,猪、狗、牛、马等大牲畜的异常活动开始猛增,岫岩县的一个已经上冻的池塘出现了池水挟气冲出两米多高的“喷泉效应”。

徐心同说:“2月3日深夜,由于营口地区监测到的小震突发得特别频繁,我们连夜写出震情简报,提出在营口、海城地区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凌晨零时30分,我们把震情简报和预报意见送往省里。

2月4日上午10时30分,省上通过紧急电话向海城和营口有关部门部署了防震的具体工作后,当地人员开始有序地疏散。

各种急救车开赴当地待命,大型化工企业停放气,重点监测地区的大型会议和娱乐活动暂停……”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地区地摇天晃,7.3级的强烈地震把海城地区变成了一片废墟。

由于震前准备充分,这次地震没有出现“尸横遍野”的景象。

:未来两周内中国还将发生7级以上随着撞击大陆板块破裂,震中向东偏移30度左右,可能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鉴于福州连江5月19日出现的大规模蛤蟆迁移,并结合地质学家的预言,向福建及外围地市的所有朋友提议:以后一段时间一定留心身边的几件事情1、家里的猫、狗或者鸡鸭等家禽是否异常的暴躁,狂叫、狂跳,死命外跑。

鸡鸭不归笼。

2、河里、水田、水井中是否突然冒泡、翻腾。

井水是否突然变色、变满或者变干!3、自己所在地的天空云彩,是否在早晨或者傍晚,出现条状、肋骨状、辐射状、鱼鳞状地震云。

这些都是地震前的征兆,请转发自己熟悉的群或者论坛,做到资源消息互通,也许救的就是自己亲人的命,•2010-4-24 10:48无图片无链接无真相。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海城大地震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海城大地震

倒 塌 ,墙 壁 也 只 是掉 下 了些
墙 皮 ,我 们 幸 运地 躲 过 了这
次劫难 … …” 时 间紧 迫 ,地 震 观测 站
疏 散 了群 众 ,全社 3 7 6人 , 58 只有 4 4人遇难 。
重 大科技成就 。
据 姜 成 田 回忆 ,为 了详
细记录 观测 到的宝贵数据 ,
维普资讯
临震前 6个小 时的准确 预 测 六位 年 轻 人靠土仪 器成 功 测 出地震
烟 囱 ,房 顶 掉 瓦。县 地 霹
也 在 当天 接 到群众 反 映 , 黄 鼠狼 搬 家、大 牲 畜跳 目
跑 、老 鼠发 呆不 怕 人及 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j 这 期 间 ,辽 宁 省 、革
大 。地 倾 斜 仪 、土地 磁 等 仪 器 也 都 出现 了从 未 有过 的强 烈 反 应。我 们 几 个 人都 守 在 自 己的仪 器 旁 ,谁 也 没 有说
话 ,大家 用 目光进 行 着 简 单 的 交流 。我 自 己也 不 知 道接 下来 会 发生 什 么 ,只好 听天
回来。据如 今 已搬 迁
决定立 即向东南 1 4个重 点公
社 发 通 知 ,做 好 预 防。 由观 测 员 王力 华 骑车 到 县里 送 书 面 报告 。在 送 报 告 途 中 ,王
在 强 烈的 颠簸 中屋 子 上 自
皮 哗 哗地 往 下掉 ,每 个
上 都 白花 花 的 一 片 。 虽
成 田记 下 笔记 : 9 5年 1 17 月 8日晚 ,天 阴 沉 沉 ,对 面 不
生 了剧 烈的 颠簸 ,但 我
就 商量 好 了 ,坚 守 阵地 ,
见人 ,而且还有 硫磺 味……1
海城 地震 中的地 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今天: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人类史上第
一次成功预报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省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全球首次在政府主导下成功预报地震并且有效减少人员伤亡的地震。

1970年初在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上将辽宁省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域,1970年又同时成立了辽宁省的地震工作机构,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支野外综合探测队,11个专业地震台站,8495个业余地震前兆测报点组成的地震预测预报队伍。

1974年6月7日至6月9日在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上辽宁有关地震专家提出了渤海北部可能发生5至6级地震。

1974年11月25日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明确指出辽东半岛大连-营口地区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

1974年12月22日辽阳参窝水库库区发生4.8级地震后在1975年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震情会商会上认为这个4.8级地震并不是预期要发生的地震,在辽宁南部地区仍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而且估计在1975年上半年发生可能性更大。

1975年2月3日18时开始辽宁海城-营口一线区域接连发生多次有感地震活动后认为在辽东半岛上即将发生大地震,随后在1975年2月4日00时向辽宁省省政府发布了相关的预报,1975年2月4日上午10时辽宁省政府正式向各级政府发布通报要求辽东半岛各级政府居民近期做好防震措施,当时大连,营口,海城等多地居民搭起防震棚或者组织在户外观看电影以躲避地震。

这次大地震受灾人口约400万人,建筑破坏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这次地震造成1328人遇难,1.8万人受伤。

这次大地震的成功预报主要有2个原因,首先由政府主导+民间群测群防是本次地震得以成功预报的主要因素,另外其次这次大地震震
前也有大量的前兆现象被观测到。

这次地震有大量的前兆现象被发现,首先是动物异常,在1974年12月10日至1975年1月1日辽宁出现了数百条冬眠的蛇爬出洞穴被冻死的现象,另外还出现了大量的鱼群跃出池塘的现象以及大量老鼠逃跑的现象。

1975年1月20日至1月30日10天时间里先后出现蛇,鱼,鹅,狗,猪等较多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惊恐,奔跑,吼叫或者痴呆,特别是鼠群。

1975年2月1日也就是海城大地震前3天除了蛇类突然很少见之外其他动物例如鼠类,猪,狗,大牲畜等异常表现均猛然增长,特别是出现大量鹅出现惊飞的现象,有多处共51只鹅竟然惊飞狂叫,飞出距离达到了100米至200米,实为少见。

即使是距离地震震中较远的鞍山,辽阳等地区鹿场养殖的梅花鹿和马鹿也在主震前1至2天有乱叫,乱撞,闹场不安的现象,而震后转入平静。

另外还有地震前兆则是出现大量的地下水异常现象,主要的地下水异常是井水异常和少量温泉异常,例如井水水位异常上涨或者下降,发浑冒泡变色变味漂油花等现象。

在海城地震震中周边250千米内25个县市共测得118口井水有异常表现,其中水位下降共有28口【大部分水井水位下降达到0.5米左右】,水位上升的有79口【大部分水井上升水位达到1米以内】,另外还有43口井水是发浑,翻沙,冒泡等现象。

最后还有地震前兆例如震前海城-大石桥一带出现高温现象【1975年1月20日夜间海城地区升温达到5.4摄氏度,1975年2月3日08时至10时升温至12摄氏度】。

另外震前月余出现的强烈的怪味现象,怪味现象出现在1974年12月20日至震前。

另外在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震前还发生了数百次前震现象【主震前4天一共发生了335次1级以上的前震活动,其中3级以上前震9次】,最大前震为1975年2月4日07时50分发生的4.8级前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