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肾囊性疾病诊治—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四、肾盂旁囊肿(Parapelvic cysts)
出现在肾窦内的囊肿,因此也叫肾窦囊肿
(一)、肾盂旁囊肿从组织学与起源上分为2种: (1)尿源性:起源肾实质突向肾窦肾门生长的单纯肾囊肿
12
Bosniak II级。(a)轴位CT平扫显示左肾上级高密度病变(箭), CT值为82Hu。(b)轴位对比增强CT 病变未见明显强化,CT值为87Hu,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囊肿伴出血。
13
Bosniak Ⅲ级。(a)轴位CT平扫显示左肾低密度肿块,CT值为18Hu。(b)轴位对比增强CT可见病变 内部多个明显强化分隔(箭),CT值为45-75Hu,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囊性肾细 胞癌。
A
单纯性
肾囊肿
B
单纯性肾囊肿
急性出血性肾囊肿
感染性肾囊肿
A B
肾囊性病变CT诊断
(四)单纯肾囊肿治疗
·进展缓慢预后良好,无自觉症状或压迫梗阻者可动态观察
·外科手术指征: 1.有疼痛症状或心理压力大 2.直径>4cm或有压迫梗阻影像学改变 3.继发出血或可疑癌变
·治疗方案: 肾囊肿直径<8cm首选穿刺硬化术,有效率接近80%; 肾囊肿>8cm,去顶术有望成为标准术式。
ⅡF型
Ⅲ型 Ⅳ型
Bosniak CT分级
病变性质 良性单纯性囊肿 良性囊肿(不需随诊)
不能确定(需要随诊)
影像学表现(CT)
囊壁薄呈细线样,无分隔、无钙化、无 实性成分、水样密度、无强化
囊内有少许细线样分隔,壁和分隔略有 强化;壁或分隔有细小或短段稍厚强化; 小于3cm均一高密度病变,边缘光整, 无强化
局限性囊性肾病 锂肾病
多囊肾:成人型 儿童型 髓质海绵肾 von Hippel-Lindau,VHL(希佩尔-林道综合征) 肾结节性硬化症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小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果宏峰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那彦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乔庐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目录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二、指南制定的方法三、说明第二节总论一、基本定义二、分类三、流行病学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五、细菌耐药性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后第三节各论一、单纯性尿路感染二、复杂性尿路感染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一、尿路感染的随访二、尿路感染的预防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治疗指南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3-11-21
目录
• 泌尿外科疾病概述 • 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 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 泌尿外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01
泌尿外科疾病概述
泌尿外科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泌尿外科疾病是指涉及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的各类疾病,包括炎 症、结石、肿瘤、先天畸形等。
泌尿外科疾病可分为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疾 病、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几大类。
泌尿外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01
高发疾病
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前列 腺增生等是泌尿外科领域的高 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质量。
02
年龄和性别分布
部分泌尿外科疾病具有明显的 年龄和性别特征,如前列腺增
生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男性。
生风险。
THANKS
对于存在泌尿外科疾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测,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 低疾病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避免穿着过紧的内裤,减少感染机 会。性生活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引发感染。
泌尿外科疾病的康复管理
遵循医嘱
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 期复诊,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泌尿系统负担。
02
控制饮水量
根据医生建议,合理控制饮水 量,避免过多饮水加重肾脏负 担。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 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尿
路结石的形成。
03
避免久坐不动
长时间久坐不动容易导致泌尿 系统血液循环不畅,增加疾病 风险。患者应定时起身活动,
泌尿系统感染指南简化版

泌尿系统感染指南简化版泌尿系感染诊疗指南一、说明本指南的适用范围为成人的泌尿系统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在指南的制定中,我们没有包括泌尿系结核、泌尿系统特异性感染(寄生虫、真菌感染等)、性传播疾病、生殖系统感染、肾移植相关的感染、小儿泌尿系感染。
二、定义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尿路感染: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
细菌尿:正常尿液是无菌的,如尿中有细菌出现,称为细菌尿。
细菌尿定义本身包括了污染,因此应用“有意义的细菌尿”来表示尿路感染。
无症状菌尿:患者无尿路感染症状,但中段尿培养连续两次(同一菌株),53尿细菌数>10CFU/mL,尿中白细胞计数>10/mm。
脓尿:尿中存在白细胞(WBC),通常表示感染和尿路上皮对细菌入侵的炎症应答。
三、分类单纯性尿路感染(单纯下尿路感染和单纯上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导管相关的感染等)尿脓毒血症男性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精囊炎等(不在本指南中)四、诊断:通过症状、体检和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检查获得诊断。
治疗前的中段尿标本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最可靠的指标。
对女性患者和无法配合的男性患者,推荐通过导尿法获取中段尿标本。
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疾病学会(ESCMID)规定的尿路感染诊断的病原学标准为: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中段尿培养≥103CFU/mL;急性非复杂性肾盂肾炎中段尿培养≥104CFU/mL;女性中段尿培养≥105CFU/mL、男性中段尿培养或女性复杂性尿路感染导尿标本≥104CFU/mL。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标准为基础来制定我们的诊断标准: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011年全文版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小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果宏峰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那彦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乔庐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目录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二、指南制定的方法三、说明第二节总论一、基本定义二、分类三、流行病学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五、细菌耐药性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后第三节各论一、单纯性尿路感染二、复杂性尿路感染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一、尿路感染的随访二、尿路感染的预防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2011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我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是我国泌尿外科领域的重要指南之一。
该指南的出台旨在规范诊断和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
2011年版的我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是该领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让我们从概述2011版我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意义和背景开始。
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泌尿外科领域对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总结和提炼,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权威、科学、规范的诊疗参考。
它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泌尿外科领域的转型升级、促进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角度,深入探讨该指南提出的具体内容。
我们关注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这些内容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深入研究泌尿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探讨该指南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创新之处。
我们将关注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和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引,从中了解该指南对于这些特殊疾病的关注和规范。
通过对2011版我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泌尿外科领域的最新标准和治疗方案,还可以深入思考其中的理论逻辑和临床实践价值。
作为医疗工作者,理解和掌握该指南对于提高临床水平,提升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在总结部分,我们可以回顾整个指南的内容和重点,再次强调其对于泌尿外科领域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2011版我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治指南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学科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就我个人对于该指南的观点和理解进行共享。
在我看来,2011版我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治指南不仅是一份临床指导文件,更是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集体智慧和经验的凝结。
它的发布填补了我国泌尿外科领域在诊疗方面的空白,意义重大。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借鉴和运用该指南的理念和方法,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以上的文章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对于2011版我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治指南的深入探讨和全面理解。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06版第一卷主编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那彦群副主编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孙则禹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叶章群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孙颖浩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编辑委员会主编那彦群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主编孙则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编辑委员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高居忠北京西山医院贺大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翼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米振国山西省肿瘤医院那彦群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宋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孙则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建业卫生部北京医院王晓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行环广东省人民医院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目录序前言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诊治指南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致谢前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国泌尿外科领域各项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患者带来了众多的利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规范和统一。
为了不断规范我们的医疗工作,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组织全国泌尿外科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编辑委员会。
经过前期准备,反复研讨及以循证医学原理为基础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与评价,指南编辑委员会分别制定了膀胱过度活动症、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癌和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指南,在征求国内知名老专家的意见后,经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
今后还将陆续推出泌尿外科其它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南。
这些指南是由泌尿外科学会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希望尽快在全国泌尿外科学界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之。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泌尿外科医生提供诊疗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做出准确和有效的决策。
1. 引言
本指南对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但不限于肾脏结石、尿路感染以及肾肿瘤等。
通过全面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医生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效和个性化的护理。
2. 诊断
2.1 病史采集
-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特点以及相关家族病史等信息。
2.2 体格检查
-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观察患者的腹部、下腹部和腹股沟等部位,以发现任何异常体征。
3. 检查与评估
3.1 实验室检查
- 包括尿液分析、血液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
3.2 影像学检查
- 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MRI以及超声波检查等,有助于准确确定病变的位置和性质。
4. 治疗
4.1 药物治疗
- 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合适的药物处方。
4.2 手术治疗
- 对于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医生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并应进行充分的手术准备和围手术期护理。
5. 术后护理
5.1 术后观察与处理
- 术后患者应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5.2 康复与康复计划
- 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
6. 结论
本指南仅供泌尿外科医生参考,具体的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确定。
参考文献:
1. 引用文献1
2. 引用文献2
3. 引用文献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泌尿外科诊疗指南目录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二、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三、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四、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五、泌尿男生殖系先天性疾病诊治指南六、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七、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八、肿瘤诊断治疗指南九、癌诊断治疗指南十、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十一、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十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十三、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十四、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十五、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指南十六、鞘膜积液诊断治疗指南十七、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以上是2016年泌尿外科诊疗指南的目录。
其中,每一章都详细介绍了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例如,在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中,介绍了该疾病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总之,这份指南为泌尿外科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前列腺癌的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当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可能会出现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
当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是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
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
其他诊断方法包括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穿刺活检以及计算机断层(CT)检查、磁共振(MRI/MRS)扫描、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ECT)等影像学检查。
三、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方面,推荐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
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每区的Gleason分值为1~5,Gleason评分是把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的Gleason分值相加,形成癌组织分级常数。
前列腺癌分期包括原发肿瘤(T)和区域淋巴结(N)两部分,其中T分期包括Tx原发肿瘤不能评价、T0无原发肿瘤证据、T1不能被扪及和影像发现的临床隐匿肿瘤、T1a偶发肿瘤体积小于所切除组织体积的5%、T1b偶发肿瘤体积大于所切除组织体积的5%、T1c穿刺活检发现的肿瘤(如由于PSA升高)、T2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T2a肿瘤限于单叶的1/2(≤1/2)、T2b肿瘤超过单叶的1/2但限于该单叶(1/2-1)、T2c肿瘤侵犯两叶、T3肿瘤突破前列腺包膜、T3a肿瘤侵犯包膜外(单侧或双侧)、T3b肿瘤侵犯精囊、T4肿瘤固定或侵犯除精囊外的其他临近组织结构,如膀胱颈、尿道外括约肌、直肠、肛提肌和/或盆壁。
pT2b肿瘤超过单叶的1/2但限于该单叶,pT2c肿瘤侵犯两叶,pT3突破前列腺,pT3a突破前列腺,pT3b侵犯精囊,pT4侵犯膀胱和直肠。
临床上,Nx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价,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区域淋巴结转移,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M0无远处转移,M1a有区域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结转移,M1b骨转移,M1c其它器官组织转移。
治疗方面,主动监测是指前主动监测列腺癌的进程,在出现肿瘤进展或临床症状明显时给予治疗。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主要术式有传统的开放性经会阴、经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近年发展的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
外放射治疗是前列腺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好、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各期前列腺癌患者。
雄激素去除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方式,包括手术去势、药物去势和抗雄激素药物竞争性阻断雄激素与前列腺细胞上雄激素受体的结合。
这些治疗方式的患者肿瘤相关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基本相同。
对于膀胱癌的诊断,早期症状包括血尿,尤其是间歇全程无痛性血尿。
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is。
Ta。
T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以上),应将原位癌与Ta、T1期膀胱癌加以区别。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泌尿系统平片和静脉尿路造影(KUB+IVU)、CT检查等。
尿细胞学检查是诊断和随诊膀胱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常通过自然排尿或膀胱冲洗来采集尿标本,后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癌细胞,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是诊断膀胱癌最可靠的方法。
通过膀胱镜检查,可以明确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形态、位置以及周围膀胱粘膜的异常情况。
同时,可以对肿瘤和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并结合病理分期。
膀胱癌的TNM分期包括原发肿瘤(T)、区域淋巴结(N)和远处转移(M)三个方面。
分期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方法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和经尿道激光手术。
术后辅助治疗包括膀胱灌注化疗。
对于中危和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建议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并继续每周1次,共4~8周。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时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对于无法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不愿接受该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
尿流改道术是一种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
不可控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乙状结肠膀胱术和横结肠膀胱术。
可控尿流改道包括尿粪合流术和尿粪分流术,例如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输尿管结肠、结肠直肠吻合术、直肠膀胱术和直肠膀胱、结肠腹壁造口术。
另外,还可以进行膀胱重建或原位新膀胱手术。
肾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实验室检查则是对患者术前一般状况、肝肾功能以及预后判定的评价指标。
肾癌的TNM分期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对于局限性肾癌,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肾切除手术、保留肾单位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而对于局部进展性肾癌,可以进行区域或扩大淋巴结清扫术,或进行肾静脉或和腔静脉瘤栓的外科治疗。
此外,内科治疗包括细胞因子治疗和化疗,例如IL-2、IFN-α、吉西他滨、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顺铂等药物。
者常常表现为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成年患者则常常表现为腰痛、血尿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尿流率等功能性检查。
治疗】一)、对于轻度梗阻患者,可通过观察等待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二)、对于中度和重度梗阻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等。
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尿液正常排泄,避免肾功能损害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肾功能和尿路情况。
4、下降不全诊断】一)、下降不全是男性先天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未能下降至阴囊内,常伴有发育不良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及激素水平等生化检查。
治疗】一)、早期治疗可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包括不育、肿瘤等。
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激素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经阴囊或腹腔镜下下降手术等。
三)、治疗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功能和生殖能力。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指膀胱肌肉的非自主性收缩导致尿意突然发生,伴随着排尿困难、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频尿、夜尿、尿急、尿失禁等。
患者常常需要频繁地排尿,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一)行为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定时排尿、膀胱训练等方法,可以帮助控制症状。
二)药物治疗:口服抗胆碱药物是目前OAB的一线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膀胱收缩和尿意,改善症状。
三)神经调节治疗:包括经皮神经调节和经神经调节,可以调节膀胱神经,改善症状。
四)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膀胱扩张术、神经调节术等。
但手术治疗风险较高,需谨慎选择。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由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构成的征候群,通常伴有尿频和尿急。
在病史方面,需要评估排尿日记,包括相关症状如排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和排便状况等,以及相关病史如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及治疗史、月经、生育、妇科疾病及治疗史、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史。
体检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和特殊体格检查,其中特殊体格检查包括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实验室检查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包括尿流率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包括剩余尿测定。
治疗方面,行为训练包括膀胱训练和定时排尿;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训练;其他行为治疗如催眠疗法;药物治疗包括其他M受体拮抗剂、镇静、抗焦虑药、钙通道阻断剂和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外科手术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需要诊断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病变,下尿路功能障碍和泌尿系并发症,以及其他相关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下尿路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和排尿后症状。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和尿细菌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检查,可以选择泌尿系超声、泌尿系平片(高度推荐)、静脉尿路造影(推荐)、泌尿系CT和膀胱尿道造影等方法。
尿动力学检查及相关电生理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及相关电生理检查也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原则包括: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选择治疗方式应遵循逐渐从无创、微创、再到有创的原则。
常用的辅助治疗包括盆底肌功能训练、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和口服药物。
手术治疗方法分为治疗储尿功能障碍的术式、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术式、同时治疗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的术式和尿流改道术式四大类。
肿瘤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肿瘤好发于15~35岁,一般表现为患侧阴囊内无痛性肿块,也有30%~40%患者出现阴囊钝痛或者下腹坠胀不适。
部分患者为偶然发现,但是也有10%患者由于表现为附睾炎症状而延误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肿瘤首选检查,不仅可以确定肿块位于内还是外,明确肿块特点,还可以了解对侧情况,敏感性几乎为100%。
胸部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放射学检查,也是肿瘤的常规检查之一,可以发现1cm以上的肺部转移灶。
腹部和盆腔CT目前被认为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小于2cm的淋巴结。
分期】肿瘤的分期采用TNM分期。
原发肿瘤(T)包括pT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未行切除则用Tx)、p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如瘢痕)、pTis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癌)、pT1肿瘤局限于和附睾,不伴有血管/淋巴管浸润,可以浸润白膜但是无鞘膜侵犯、pT2肿瘤局限于和附睾,伴有血管/淋巴管浸润,或者肿瘤通过白膜侵犯鞘膜、pT3肿瘤侵犯精索,有或没有血管/淋巴管浸润、pT4肿瘤侵犯阴囊,有或没有血管/淋巴管浸润。
临床区域淋巴结(N)包括Nx、N0和N1、N2、N3三个等级。
病理区域淋巴结(PN)包括pNx、pN0、pN1和pN2四个等级。
疗、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