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合 学
思政在“(牙合)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思政在“(牙合)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思政”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
在现代大学中,学生们需要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出具有广泛知识和人文素养、拥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品德素养的全面人才。
而“牙合学”则是指一门综合性的人体解剖学课程,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因此,在思政与牙合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课程目标,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注意到思政与牙合学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点,开始进行教学创新和探索,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平衡对于传统的思政和牙合学课程而言,往往存在目标平衡问题。
在牙合学课程中,主要需要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深入了解人体骨骼结构、牙齿生长发育等相关内容,以便在日后成为优秀的口腔医生。
而在思政课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如何在这两门课程中建立目标平衡,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教学难题。
因此,有些高校在教学中尝试将思政与牙合学进行有效融合,通过相互交汇,达到目标平衡。
在口腔医学院,对牙合学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牙合学中的人体结构解剖和牙齿微观结构课程与思政课程中的人品、良心课程相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既能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又能在教学中深入领会人文主义思想、富有社会责任感,实现不同科目目标的整合。
二、教学方法创新由于思政和牙合学的教学内容相比,学科性质较为不同,而且口腔医学院中的牙合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因此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令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为此,一些高校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份教学协议中,专门要求教师使用互动式讲授,积极邀请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牙合学解剖学课程中,教师经常邀请学生进行手部骨骼解剖练习,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体会思政教育的精髓。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一、名词解释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
2.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保持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盘-髁复合体)紧贴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同时,下颌从该位置可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
此时下颌的位置称~3.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休息位/息止颌位: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约2~4mm,称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下颌所处的位置称~4.铰链运动:开口约为18~25mm时,髁突的单纯转动。
(髁突运动:转动/铰链运动,滑动运动)5.铰链位:铰链运动过程中,髁突始终处于关节窝的生理最后位,RCP又称为(髁突的)铰链位6.铰链开口度:下颌髁突从闭口位开始作单纯转动运动,在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可有18~25mm距离,该距离称~7.正中关系(CR):髁突做铰链运动时,可使切牙处降颌约25mm,此运动范围内(铰链开口度范围内)下颌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
(RCP是CR的最上位,具唯一性)8.铰链运动与铰链位: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CR)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在铰链运动的过程中,髁突不离开后退接触位这一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置,故又可将后退接触位称为(髁突的)铰链位(hinge position),在该铰链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开口范围,称为铰链开口度,其在上下颌切牙切缘之间可达18~25mm9.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用鼻下点到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表示。
《牙合学》教学大纲

《牙合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Gnathology总学时:16 讲授学时:16学分:1先修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牙合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
它是以咬合为中心阐述咀嚼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功能、功能异常和临床应用等;也是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等临床学科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牙合学理论是口腔医务工作者处理咬合的准则和依据。
国外牙合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是口腔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牙合(3学时)教学内容:1.1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关系1.2牙合的接触特征1.3牙合的分类1.4牙合紊乱1.5牙合的检查教学要求:1. 掌握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关系。
2. 掌握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的关系。
3. 了解咀嚼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4. 掌握静态咬合接触特征。
5. 掌握形态学分类及临床分类。
6. 了解功能分类。
7. 理解检查项目及检查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二章颞下颌关节及其生物力学(1学时)教学内容:2.1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及其生物力学2.2颞下颌关节软骨2.3颞下颌关节盘、盘后组织及其生物力学2.4颞下颌关节囊、关节韧带及其生物力学2.5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教学要求:1.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及其生物力学。
2. 理解关节软骨的结构、成分和代谢。
3. 理解关节盘的形态、组成和结构。
4. 理解关节盘后组织的结构与生物力学。
5. 掌握关节硬、软组织的改建。
6. 了解颞下颌关节的形态改变和关节退行性变。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三章咀嚼肌(1学时)教学内容:3.1咀嚼肌的功能特点3.2牙合、颅面形态与咀嚼肌3.3咀嚼肌的肌电特征及肌电图的临床应用教学要求:1. 了解咀嚼肌纤维构成与分布。
牙合学(2)

《牙合学》第一章一、何谓支持尖与引导尖及其解剖特点是什么?支持尖:下后牙颊尖和上颌后牙舌尖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支持尖。
引导尖:而下后牙舌尖和上后牙颊尖的主要作用,一般被认为是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
1、从牙冠的颊舌向测量,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55%--60%,有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2、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
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且锐。
二、为什么说尖---窝三点接触是最稳定的接触形式?1、颊舌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A、B、C接触点):从冠状面观察,牙尖交错位时,上颌颊尖舌斜面与下颌颊尖颊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A点;上颌舌尖颊斜面与下颌颊尖舌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B点;上颌舌尖舌斜面与下颌舌尖颊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C点。
当A、B点接触C点无接触,或B、C点接触A点无接触时,由于接触点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有明显的夹角,使得整个牙的接触比较稳定,咬合关系比较稳定,而当A、C接触B点无接触时,咬合关系不稳定。
因此B点的接触十分重要。
ABC接触点为颊舌向的稳定点。
2、近远中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终止点和平衡点):近远中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又称为闭合的终止点和平衡点。
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闭合终止点;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平衡点。
如果在闭合时,平衡点与闭合终止点同时接触,则闭合的力相等而方向相反,达到稳定;若平衡点先于终止点接触,平衡点则成为闭合的偏移点。
三、试述下颌运动中咬合的接触特点?咀嚼运动咬合期的牙合接触是以ICP为中心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接触时间很短每天上下牙平均接触时间仅为17分钟左右。
咬合动态接触的主要特征是有咬合面的引导作用,除尖牙保护牙合者的引导作用外。
其他多个牙的引导,通常在建牙合初期,机体可通过一定的生理性磨耗,来建立这种一致的咬合引导模式。
对牙合学的认识和感悟

对牙合学的认识和感悟哎,牙合学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深,其实它就是研究我们牙齿咬合的学问。
说白了,就是研究我们嘴巴里这群小家伙是怎么相互配合的。
想想吧,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咬东西,嘴巴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颗牙齿都在它的位置上默默地工作。
要是咬合不对劲,那可真是“闹心”了!想象一下,吃个苹果,结果一咬就咬到嘴巴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说到牙合,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些整牙的朋友。
嘿,他们的那一口整齐的牙齿,真是让人羡慕啊!不过,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牙合学可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哦。
它能影响到我们的咀嚼、说话甚至是面部的美观。
咬合不正还会导致一些奇怪的声音。
比如,吃个东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旁边的人一脸疑惑,这就尴尬了。
牙合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嘴巴。
大家可能不知道,牙齿其实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
如果有谁不乖,整个家庭的和谐就会受到影响。
牙齿之间的关系就像人际关系,有些牙齿“爱争吵”,这时候就得好好调整调整。
有的牙齿会咬得比较紧,有的则松松垮垮的,这样可不行,得让它们找到最佳的“默契”。
牙合学还告诉我们,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多么重要。
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得,刷牙就是为了好看,其实刷牙可不仅仅是为了美丽,更是为了健康。
想象一下,牙齿之间积聚的那些细菌,真是个不速之客,绝对让你肠子都悔青了。
别以为刷个牙就完事,牙缝里也得好好清理清理,不然小细菌可不客气。
提到牙合,肯定少不了正畸这块。
正畸医生简直是现代的“牙齿魔法师”。
他们能把那些歪歪扭扭的牙齿变得整整齐齐,像是画家的画笔在瓷砖上轻轻一划。
通过一系列的矫正器和牙套,牙齿就能乖乖地排成一行。
看到那种焕然一新的效果,真是让人心潮澎湃,忍不住想给他们竖个大拇指。
不过,整牙的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
有些小伙伴在整牙期间,嘴巴里的金属器件“咯吱咯吱”的声响,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吃东西的时候更是个技术活,咬东西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把自己的牙套弄坏。
牙合学 教案

牙合学教案教案标题:牙合学教案目标:1. 了解牙合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牙合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知识。
3. 能够识别和分析牙合学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培养学生对牙合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起学生对牙合学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咬合方式?为什么牙合学对我们的口腔健康很重要?”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他们对牙合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知识讲解:1. 介绍牙合学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在口腔健康和咀嚼功能中的重要性。
2. 解释牙合学的基本术语,如中线、牙弓、咬合关系等,并通过示意图或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介绍牙合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牙合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典型的牙合学问题案例,如牙齿拥挤、错颌畸形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供专业建议。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牙合学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答案,加深对牙合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牙合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牙合学,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源。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其他牙合学相关的内容,如正畸学、口腔种植学等。
2. 提供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牙合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领域。
教案评估: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问答题作为教案评估工具,检验学生对牙合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牙合学的知识。
口腔牙合学大题目

1.什么叫牙合(occlusion)?什么叫咬合(occluding)?2.试述牙尖交错牙合(ICO)的基本研究特征。
3.什么叫静态咬合?什么叫动态咬合?4.牙合检查项目包括哪些?5.试述牙合、颞下颌关节、咀嚼肌三者之间的关系。
6.人类咬合具有哪些特点。
7.试述静态牙合接触特征有哪些?8.试述动态牙合接触特征有哪些?9.什么叫支持尖(supporting cusp)?什么叫引导尖(guiding cusp)?10.什么叫止接触(stopper)?11.试述牙合的临床分类?。
12.试述牙合面形态改变对承载特点的影响。
1.什么叫应力应变曲线的坡脚区(toe region)?2.试述人类颞下颌关节与咬合功能的相关性。
3.什么叫关节形态改变(DIF)?4.试述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及其生物力学。
软骨压缩特征有哪些?6.试述人类颞下颌关节解剖形态和组织学特点。
7.什么叫关节液膜润滑(fluid film lubrication)?8.什么叫关节盘后区“双板区”?1.试述颌骨肌的解剖形态特点。
2.试述咀嚼肌与咬合的相关性。
3.什么叫肌电图?4.什么叫肌电静息期?5.试述咀嚼肌的生物力学特征。
6.常用的肌电信号参数有哪些?7.试述肌电图检查的影响因素。
8.分析一例牙列缺失患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图的特征。
9.评价肌功能的指标有哪些?1.什么是后退接触位(RCP)?什么叫下颌姿势位(MPP)?2.什么叫铰链位(hinge position)?什么叫正中关系位(CRP)?3.什么叫长正中(long centric)?什么叫肌位(MP)?4.试述RCP的生理意义。
5.试述影响MPP的因素。
6.什么叫无牙颌位(EP)?什么叫牙尖交错位(ICP)?7.什么叫转动(rotation)?什么叫滑动(translation)?8.什么叫切点?什么叫磨牙点?9.咀嚼肌中的感受器有哪些?10.颞下颌关节中的感受器有哪些?11.试述与下颌运动有关的神经肌肉反射。
牙合学终极

1.牙弓:牙按照一定的顺序、位置和方向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2.牙合平面:是指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3.解剖学牙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
4.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5.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6.牙合关键其原因主要有:①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其面形态复杂,尖窝多,因而在上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达到接触以后,易于保持稳定。
②第一磨牙的牙根多、粗壮、长大。
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骨颧弓根的颧牙槽嵴内,这也使得该牙萌出后位置比较恒定,可成为引导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的引导因素。
③第一磨牙位丁牙列的前后方向的中段,接近咀嚼肌在颌骨上附丽部位,各肌的合力作用点与该牙很接近,使该牙承受的力最大。
而且由丁该牙的形态特征(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使其成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的最重要的牙。
由于以上这些特点,第一磨牙的关系成为牙尖交错的最重要的标志。
7.覆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颌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
8.覆盖: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颌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前后水平距离。
9.牙尖交错牙合正常标志:(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当不存在牙列拥挤时),正对着上颌唇系带。
(2)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
(3)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4).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侧)楔状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牙合学:是关于咬合生理病理特性的科学,是以咬合的功能特点为中心,研究咬合的形态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咬合的生理病理特征及其与相关组织结构(例如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牙合:是指上、下颌牙列间的接触关系。
咬合:是指上下颌牙列之间的接触动作或接触过程。
3.牙尖交错牙合(ICO):上、下颌牙达到其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合关系,包括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
(牙尖交错牙合可称为静态咬合。
动态咬合,指在各种咬合运动中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关系。
)
4.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支持尖。
上颌后牙颊尖和下颌后牙舌尖的主要作用,一般被认为是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
5.前止接触:上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和下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
后止接触:上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和下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
(前止接触和后止接触构成牙尖交错位稳定的前后向接触关系)
6.牙合干扰: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了下颌在保持牙接触情况下所进行的平滑协调的各向运动,而迫使下颌发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接触。
7.早接触:下颌由姿势位闭合,到上下牙发生最初接触的颌位,如果只有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而不是牙尖交错广泛的紧密接触,这种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称为早接触。
8.(后退接触位(RCP):正常情况下RCP是一个张力性边缘位置,位于ICP的后下方,水平向距离约为0.5-1.5mm,垂直向约为1-1.5mm,距离的大小和方向与后牙的牙尖高度有关。
)
9.铰链运动: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
范围为18-25mm(上、下颌切牙的切缘之间)
10.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为同一个位置,这种现象称为一位,将具有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两个明显不同位置的现象,称为二位。
11.长正中:将CRP-CO的这种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
(CRP,正中关系位。
(即RCP)CO,正中牙合位(即ICP))正中自由域:从RCP到ICP的前后向及左右向的运动范围称为正中自由域。
12.下颌姿势位(MPP):是指端坐或直立,且不吞咽、不说话、不咀嚼时,下颌所处的位置。
(稳定性最差)(息止颌位、休息位)
13.牙合间隙:是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与牙尖交错位时的垂直距离之差。
(约为1-3mm)(息止牙合间隙)
14.牙尖交错位(ICP):是指当下颌处于牙尖交错牙合这种咬合关系状态时,下颌相对于上颌的位置。
15.肌筋膜痛:是局限性的肌疼痛和肌筋膜疼痛。
在紧张的肌或筋膜内,可触及过度敏感点,即扳机点,触压激惹这些扳机点可改变疼痛的方式,并出现牵涉痛,甚至头痛,所以肌筋膜痛又可称为扳机点肌痛。
16.咬合治疗:是指通过改变牙合的接触状态和颌位关系,以改善咀嚼系统的稳定、功能和美观而采取的所有牙合治疗措施的总称,一般分为可逆性的咬合治疗和不可逆性的咬合治疗。
17.咬合板:是一种可摘矫治器,一般由硬质树脂组成,覆盖在一侧的牙弓牙合面和切缘表面,同对颌牙弓有良好的牙合接触关系,也称为牙合夹板、牙合垫,牙合护板、矫形器等。
1.牙合学的诞生与发展的三大理论体系:铰链轴理论、下颌边缘运动、生理牙合与病理牙合的研究
2.肌力闭合道、肌接触位、肌牙位三者的关系.
当开口后再闭口时,下颌将随升颌肌作用方向而向前上运动,下颌在升颌肌收缩作用下的闭口运动轨迹称为肌力闭合道,该闭合道的终点,即肌收缩引导下闭口至咬合刚一接触时的颌位,为肌接触位(MCP),由于它主要由肌收缩确定,故又简称位肌位(MP)。
肌接触位正好就是牙尖交错位,称为肌牙位一致;当下颌闭合到刚有咬合接触时,仅有个别牙接触,这些个别接触的牙引导着下颌闭口到异常的牙尖交错位上,此状态称为肌牙位不一致。
(肌牙位不一致时,那些个别或少数牙先接触的现象称为早接触)
3.下颌运动分析常用的观测角度.矢状面、水平面(眶耳平面)、冠状面
4.牙合架的分类简单牙合架、半可调节牙合架、全可调节牙合架
5.常见的引起TMD的牙合因素有:
1)牙合干扰及早接触2)错牙合3)多数后牙缺失4)颌间距离的改变5)医源性牙合因素
6.试述TMD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颌面部疼痛、TMJ杂音、下颌运动异常、头痛、耳症、眼症、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反射性痛。
7.TMD的治疗方法。
1)家庭治疗及医嘱2)心理情绪治疗3)对症治疗4)暂时性牙合治疗(咬合板)5)恒久性牙合治疗6)外科治疗7)其他,如组织工程、基因、免疫疗法等
8.磨牙症的临床表现
症状:1)磨牙2)紧咬牙3)口腔相关组织损伤:牙体、牙周4)其他
体征:1)牙齿磨耗面超过功能范围,前牙:覆牙合丧失;后牙:牙尖锐利2)磨耗不均匀3)牙本质暴露、牙髓症状4)紧咬牙咬合面磨成杯状5)咬肌发达6)咬肌、颞肌与翼内肌可有触压痛7)TMD
9.磨牙症的危害性。
对牙体组织的损害(牙体硬组织的大量丧失);对牙周组织的损害(牙周创伤、牙周膜间隙增宽、牙周炎);对颌面肌的影响(肌过分疲劳而功能异常、肌痛、触压痛);对TMJ的损害及与TMD的关系;对患者精神的影响。
10.磨牙症的治疗原则。
1)消除精神紧张2)消除异常咬合刺激3)降低咀嚼肌的肌张力4)保护牙齿免受磨损
11.试述调牙合的适应证。
1)为减小牙合因素对咀嚼系统任何部分的损伤,包括引起原发性和继发性牙合创伤的咬合因素,导致TMD和磨牙症的牙合因素。
2)产生错牙合、由不均匀磨耗导致食物嵌塞或影响修复治疗时。
3)口腔治疗(正畸、修复、口内、口外)后,为达到稳定的牙合接触关系。
4)美观需要。
12.调牙合的目的是什么?
1)髁突位于稳定的位置,关节盘-髁突位置正常;
2)存在稳定的RCP,存在一致或协调的RCP与ICP接触关系;
3)使ICP有最大的正中止接触,牙合力趋于轴向;
4)使引导接触点(或接触面)能够保证下颌在闭口、前伸和侧向运动自由无偏斜,无早接触和牙合干扰的存在;
5)有可接受的牙合平面和牙合曲线;
6)有可接受的牙合垂直高度和息止牙合间隙。
13.调牙合的注意事项(肯定要知道)1)明确肌功能状况2)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3)在确定调牙合的治疗结果有困难时,可以取研究模型,在牙合架上进行分析4)调牙合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征6)注意调牙合应少量多次进行。
14.咬合板的作用是什么?(理解)
1)将原来存在于肌的习惯记忆型抹掉,重新建立新的记忆型。
2)暂时提供使TMJ更稳定的矫形位置。
3)减少异常的肌活动。
4)用于保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免受异常牙合力的损害。
5)可以减少紧咬牙和夜磨牙等副功能活动。
7)前牙松弛咬合板有一定的矫治深覆牙合的作用。
6)建立适当的垂直距离和适度的切导关系。
15.七种咬合板各自的适应症、特点、不同点:
(一)稳定咬合板适应症:肌功能亢进、肌痉挛以及颌位关系的调整;也可用于减少与压力有关的副功能活动;局限性肌痛或者关节痛;继发于外伤后的盘后组织炎症。
特点:覆盖全牙弓,第二磨牙区升高2mm,咬合板牙合面光滑、平坦。
具有良好咬合接触,有明确的尖牙引导区,可做在上颌,也可做在下颌。
治疗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
(二)松弛咬合板(也称前牙平面咬合板或者小平面导板)适应症:牙合与颌位关系的不稳定、由牙合状态的突然改变所造成的肌功能紊乱,也可用于副功能活动的控制。
特点:只有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戴用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三)再定位咬合板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盘突关系紊乱,也可用于慢性或间断性关节弹响患者的治疗,对盘后组织的炎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特点:一般戴用4-6个月。
(四) 后牙咬合板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垂直距离过低,Spee曲线过陡以及个别下颌需要大量前伸的情况。
特点:通常制作在下颌后牙区,咬合板覆盖后牙,通过舌杆相连,使上颌后牙与咬合板相接触,保持平坦而稳定的咬合接触区。
戴用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
(五)枢轴咬合板适应症:主要用于不可复性关节盘脱位伴有张口受限或闭口绞锁症状的患者,也适用于对骨关节炎的对症治疗。
特点:只有第二磨牙区有牙合接触,借助颏兜牵引产生枢轴效应。
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1周。
(六)软弹性咬合板适应症:用于口腔组织的防护;紧咬牙、夜磨牙;反复性和慢性上颌窦炎。
特点:是用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弹性义齿材料在真空压膜机上制作而成,戴在上颌使用,要求达到与对颌牙均匀同时接触。
可以长期戴用。
(七)牙合调位性咬合板适应症:用于颌位调整后的咬合重建,或作为全牙列咬合重建前肌关节适应性能力判断试验的依据。
特别适用于因咬合距离过低而需要升高颌间距离进行咬合重建的患者,上下颌都适用.特点:一般需要1-3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