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合集下载

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营养干预专家共识(2023)解读 (1)

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营养干预专家共识(2023)解读 (1)

三、适当多进食有促进睡眠作用的富含色氨酸等的食物
• 色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在小肠吸收,是血清素(5-羟色胺)和褪黑素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前体,参 与情绪、睡眠和生物节律的调节,并用于治疗失眠、睡眠暂停和抑郁症。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来源包括牛 奶、鸡、鱼、鸡蛋、豆类和绿叶蔬菜等。
• 该共识建议存在睡眠障碍的老年人适当进食富含色氨酸等促进睡眠的食物;不建议单独大剂量补充色氨 酸制剂。《更年期妇女睡眠紊乱的营养管理实践指南》推荐每日色氨酸摄入量250 mg~425 mg,相当于 3.5 mg/(kg·d)~6.0 mg/(kg·d)。
五、补充益生菌
• 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通过脑肠轴或脑肠菌轴双向应答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参与睡眠觉醒机制的调节。研究表明,含有不同菌株的短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可以改善睡眠质 量和情绪及睡眠持续时间。
Thanks
2024.03.03
作者:医学解读
• 采用普通维生素D2或D3制剂,不推荐使用活性维生素年人,建议补充剂量为1600 IU/d~2000 IU/d,不建议单次超大剂量补充,长
期补充维生素D的老年人宜监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其为反映机体维生素D水平的较为合理指标) 水平。 • 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增加日照的方法来补充维生素D,建议老年人每周日照3次~4次,每次20 min~30 min。
四、限制含咖啡因饮料的摄入
• 常见含咖啡因的饮料包括可乐、茶水、能量饮料、咖啡等。该共识指出,目前成人每日摄入含200 mg咖 啡因的饮料是可以的。
• 适量饮用含咖啡因(50 mg/d~200 mg/d)饮料可能有改善情绪和认知、糖代谢等益处,而大量摄入咖 啡因(>400 mg/d)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焦虑、紧张、失眠、心动过速和颤抖)。存在睡眠障碍的 老年人可以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合理选择用量,避免过量饮用和在睡前饮用。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

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

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睡眠是人体休息和修复的重要过程,在脑卒中后的康复中,睡眠障碍成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管理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为此,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一系列管理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介绍这些策略,并探讨其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管理中的应用。

一、睡眠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根据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睡眠障碍主要分为三类:入睡障碍、睡眠维持障碍和醒来过早。

入睡障碍是指难以入睡或入睡时间延长,睡眠维持障碍是指睡眠中频繁醒来或难以重新入睡,醒来过早是指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

诊断睡眠障碍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测量数据,如睡眠日志和睡眠监测记录。

二、非药物治疗策略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策略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药物治疗策略:1. 睡眠环境的调整:保持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避免光线刺激和噪音干扰。

2. 睡眠卫生教育:教育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和睡前习惯,如避免午睡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3. 行为治疗:采用行为治疗技术,如睡前放松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改善睡眠质量。

4. 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晚间锻炼。

5. 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促进睡眠。

三、药物治疗策略药物治疗可以考虑在非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策略:1. 催眠药物:短期使用催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类药物,用于帮助患者入睡和改善睡眠质量。

2. 抗抑郁药物: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3. 抗焦虑药物:对于伴有焦虑症状的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四、康复治疗策略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

《心血管疾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

《心血管疾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1 CVD患者OSA的筛查1.1 病史采集临床问题1 接诊CVD患者过程中,若怀疑合并OSA,采集病史时应注意哪些要点?推荐意见1 在采集CVD患者的病史时,应详细询问OSA相关症状和CVD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尤其要关注中老年男性、绝经后女性、肥胖患者以及有OSA家族史的患者,以初步辨识高危OSA患者。

(证据等级:C;推荐强度:强推荐;共识水平:100.00%)1.2 体格检查临床问题2 接诊CVD患者过程中,若怀疑合并OSA,体格检查时应注意哪些要点?推荐意见2 在CVD患者体格检查时,应仔细评估体重指数(BMI)、颈围、腰围、颅面部形态、鼻腔和咽腔阻塞情况(运用改良Mallampati分级),以更全面地评估OSA风险。

(证据等级:C;推荐强度:强推荐;共识水平:90.32%)1.3 量表评分临床问题3 临床上哪种OSA筛查量表更适用于CVD患者?推荐意见3 使用STOP-Bang问卷对可能合并OSA的CVD患者进行初步筛查。

(证据等级:C;推荐强度:强推荐;共识水平:96.77%)2 CVD患者OSA的诊断2.1 睡眠呼吸监测设备种类临床问题4 常用的睡眠呼吸监测设备种类有多种,哪种睡眠呼吸监测设备是诊断CVD患者OSA的金标准?推荐意见4 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是各类CVD患者确诊OSA的金标准。

(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强推荐;共识水平:100.00%)临床问题5 便携式监测(PM)是否适用于CVD患者OSA的初步诊断?推荐意见5 对于CVD患者,PM(尤其是Ⅱ型和Ⅲ型)在评估中重度OSA的准确性方面与标准PSG接近,可用于OSA的初步诊断。

(证据等级:C;推荐强度:强推荐;共识水平:83.87%)临床问题6 如何选择睡眠监测设备类型进行OSA的诊断?推荐意见6 在选择睡眠呼吸监测设备类型时,应根据CVD患者情况、筛查目的和可行性进行权衡,以确定最佳的OSA诊断策略。

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3(全文版)

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3(全文版)

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3(全文版)引言本文为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3的全文版。

该共识旨在提供针对卒中患者情感障碍管理的最新指导,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方法本共识的制定过程包括了以下步骤:1. 文献综述:对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选取相关研究作为依据。

2. 专家讨论:组织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制定管理方案和指导原则。

3. 问卷调查:对临床医生和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共识提供参考。

共识内容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定义和分类卒中后情感障碍是指卒中患者在生理和心理因素作用下出现的情感困扰和调整困难。

根据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类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情感障碍。

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情感障碍管理方案,包括心理支持、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2. 多学科合作:医生、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多学科专家应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管理方案。

3. 持续关注:情感障碍管理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的策略1.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情感困扰,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治疗。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可以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来减轻症状。

3. 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卒中后情感障碍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提供了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3的全文版,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指导,促进情感障碍管理的规范和有效性。

请注意,本文所述内容仅为卒中后情感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卒中之后,警惕“睡眠障碍”再将一军

卒中之后,警惕“睡眠障碍”再将一军

卒中之后,警惕“睡眠障碍”再将一军睡眠障碍为脑卒中病患常见并发症种类。

详细类型包含异常状态睡眠、失眠、白天嗜睡、昼夜节律紊乱、发作性睡病、睡眠呼吸障碍、睡眠相关运动障碍。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疾病的发生和诸多原因存在关联性。

在此其中,包含了社会、心理学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

睡眠障碍会出现在全部年龄段。

当脑卒中患者发生睡眠障碍之后,生活质量变差。

最新出版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把这种疾病分为八类,详细是: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障碍、异态睡眠、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睡眠相关运动障碍以及其他运动障碍。

最近几年,以来睡眠障碍和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临床中研究的热点话题。

脑卒中急性期睡眠呼吸障碍在临床中相当常见。

这种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脑室速患者的疾病预后。

脑卒中之后非呼吸相关睡眠障碍、日间嗜睡、异态睡眠、失眠昼夜节律紊乱、发作性睡病。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并没有引发医生的重视。

当前有很多证据表明:非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日间嗜睡也是引起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特此,笔者与您谈一谈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脑卒中患者睡眠结构1.1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睡眠结构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在疾病急性期之内睡眠效率降低,这些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缩减,N1睡眠增多、N2和慢波睡眠减少或者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这些病患没有出现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改变。

也有文献表明:REM潜伏期和脑卒中3个月之后功能结局成正比。

和疾病预后比较好的脑卒中患者相比来讲,基本预后比较差的脑卒中患者REM潜伏期显著下降,丘脑卒中急性期病患睡眠结构紊乱,具体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N2和慢波睡眠减少。

脑卒中急性期病患睡眠结构改变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其一为神经组织受损以及水肿。

其二为脑卒中之后肢体活动受限疼痛。

其三为医院环境因素。

比如病房内噪音以及持续性光照。

最新: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超过半数的卒中患者存在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troke-related sleep disorders , SSD ) o SSD 危害严重,甚至增加卒中后患者残疾、卒中复发及死亡风险,但在临床诊疗中,SSD易被忽视。

规范评估与管理SSD ,对于患者卒中的预防和结局的改善至关重要。

2019 年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及相关领域专家制定并发表了《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19版〃共识〃。

2019版〃共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近期,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卒中与睡眠领域新临床研究成果,对2019版〃共识〃进行更新,形成《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为2023版〃共识〃。

2023版〃共识〃主要聚焦有循证医学证据的SSD评估及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2023版〃共识〃在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循证证据较少的睡眠障碍亚型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专家推荐意见,更具有临床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医师规范诊疗SSD ,从而提高卒中诊疗质量及患者生活质量。

1、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SSD指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根据卒中与睡眠障碍出现的时间顺序,SSD分为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类型主要包括失眠、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 SDB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 RBD )、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 EDS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 , RLS ) / 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 , PLMS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 , CRSWDs ) o2、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分类本共识的推荐意见和证据等级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 , ACC ) /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 AHA )的循证医学推荐分类及证据级别(表1 )。

2023中国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中国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中国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许多患者的死亡和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中国专业脑卒中医生和研究人员制定了2023中国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共识内容1. 脑卒中的定义和分类:共识明确了脑卒中的定义以及各种脑卒中的分类方法,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

2.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急诊处理:共识指导医生如何在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并给出了在急诊情况下的处理方案。

3. 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共识明确了脑卒中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的评估标准和选择方法,包括CT扫描和MRI等技术。

4. 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共识列出了常用的脑卒中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等。

5. 脑卒中的手术治疗:共识指导了脑卒中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包括血管瘤切除和动脉瘤栓塞等。

6. 脑卒中的康复管理:共识强调了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包括康复评估和康复训练等内容。

实施建议为了促进共识的落地和实施,以下实施建议被提出:1. 将共识内容纳入脑卒中的相关培训教材和临床指南中。

2. 举办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分享共识内容并讨论实践经验。

3. 加强脑卒中诊治团队的沟通和合作,提高整体水平。

结论2023中国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中国脑卒中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并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准。

共识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脑卒中患者的生存和康复率。

>注意:此文档内容为2023中国脑卒中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概述,具体细节和操作方法请参阅原始共识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超过半数的卒中患者存在卒中相关睡眠障碍。

SSD危害严重,甚至增加卒中后患者残疾、卒中复发及死亡风险,但在临床诊疗中,SSD易被忽视。

规范评估与管理SSD,对于患者卒中的预防和结局的改善至关重要。

2019年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及相关领域专家制定并发表了《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19版“共识”。

2019版“共识”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近期,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卒中与睡眠领域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对2019版“共识”进行更新,形成《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为2023版“共识”。

2023版“共识”主要聚焦有循证医学证据的SSD评估及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2023版“共识”在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循证证据较少的睡眠障碍亚型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专家推荐意见,更具有临床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医师规范诊疗SSD,从而提高卒中诊疗质量及患者生活质量。

1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SSD指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根据卒中与睡眠障碍出现的时间顺序,SSD分为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类型主要包括失眠、睡眠呼吸障碍、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日间思睡、不宁腿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

2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分类本共识的推荐意见和证据等级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的循证医学推荐分类及证据级别。

3文献检索、评价及筛选3.1中文检索词及检索数据库检索词包括与卒中相关(缺血性卒中、脑梗死、TIA及脑出血)和与睡眠障碍相关(睡眠障碍、失眠、睡眠增多、睡眠呼吸暂停、RLS、周期性肢体运动、异态睡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或RBD)两组。

中文检索数据库为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

3.2英文检索词和数据库与卒中相关的检索词包括: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stroke、cerebrovascular event、poststroke、apoplexy、cerebrovascular accident、brain vascular accident、CVD、cerebral/brain infarction、brain ischemia、intracranial embolism、cerebral/brain h(a)emorrhage、intracranial h (a)emorrhage;与睡眠障碍相关的检索词包括:sleep、sleepiness、insomnia、hypersomnia、OSAHS、OSAS、CSA、restless legs syndrome、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arasom nias、RBD。

英文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3.3文献入选和排除原则入选标准①循证医学证据包括系统回顾、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非RCT研究、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指南、共识和其他类型研究,证据等级高者优先。

②相似文献以证据等级高、发表时间近者优先。

③在上述检索范围内如果某个专题文献过少,则扩大检索范围查找。

④结合2023版“共识”内容需求,新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并根据需要纳入部分2019年之前研究。

文献排除标准:非临床试验、重复文献、与主题无关文献等。

4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SSD的患病率因诊断标准、诊断方法、评估时段、纳入人群标准的不同差异很大,整体明显高于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

SSD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影响神经功能预后与康复,因此及时评估及管理SSD对卒中二级预防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5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5.1评估的一般原则睡眠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良好的睡眠可能促进卒中后的神经可塑性和功能恢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因此,及时筛查和评估睡眠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卒中患者各个阶段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均较高,特别是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更严重,部分患者同时存在两种亚型的睡眠障碍,甚至部分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会迁延数年。

SSD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睡眠相关问卷调查、体动记录仪和(或)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m,PSG)等;明确睡眠障碍类型与伴随疾病,明确卒中与睡眠障碍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推荐意见建议对所有卒中患者在卒中发病后不同阶段,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睡眠障碍评估(Ⅰ类推荐,B-NR级证据)。

评估时应关注卒中部位、严重程度以及与SSD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关性(Ⅱb类推荐,B-NR级证据)。

对符合SSD诊断的患者,建议尽可能明确睡眠障碍的亚型及病因,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处理措施(Ⅰ类推荐,B-NR级证据)。

5.2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管理的一般原则首先,强调积极进行卒中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

在对SSD规范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正确的处理,以达到在整体上降低卒中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标。

SS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卒中所致局灶性脑损伤,卒中急性期和康复期的治疗药物、环境、心理因素等,上述情况均可能导致SSD发生、持续或加重。

meta分析显示,与SSD风险增加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习惯性打鼾、皮质型卒中等。

积极、规范地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对于改善卒中及SSD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意见按照指南规范治疗卒中(Ⅰ类推荐,A级证据)。

根据S SD亚型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法(Ⅰ类推荐,C-LD级证据)。

全面筛查及积极处理与SSD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药物、心理、饮酒、共病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习惯性打鼾)等(Ⅰ类推荐,B-R级证据)。

指导患者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Ⅰ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SSD的处理应依据动态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调整(Ⅰ类推荐,A级证据)。

6卒中相关失眠6.1评估卒中相关失眠诊断需同时满足卒中和失眠的诊断标准。

研究表明卒中后各阶段失眠现象均较为常见。

met a分析显示,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失眠整体患病率分别为40.7%、42.6%和35.9%。

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符合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比例分别为32.5%、34.8%和37.1%。

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有失眠症状但不符合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比例分别是47.1%、50.4%和36.9%。

此外,抑郁和焦虑并存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失眠症状,说明仅用失眠障碍诊断标准评估有时是片面的。

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可导致卒中后失眠,如睡眠环境、焦虑、抑郁、卒中脑损害部位、药物(包括降压药、利尿剂、5-羟色胺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等。

卒中合并失眠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焦虑、抑郁及死亡风险,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及延缓神经再生。

对卒中患者进行失眠评估需要关注失眠症状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准确信息,并制订相应的干预策略。

卒中患者失眠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睡眠日记、潜在躯体或精神疾病的识别、生活质量和日间功能问卷,选择合适的睡眠量表评估失眠严重程度等。

PSG仅用于药物难治性或合并认知障碍,或怀疑存在其他睡眠障碍的患者。

体动记录仪可以用于描述昼夜节律,尤其适用于自身睡眠感知能力较差的患者。

推荐意见卒中患者失眠障碍及失眠症状患病率很高,对卒中患者应尽早进行失眠症状评估及必要的干预(Ⅰ类推荐,B-NR级证据)。

卒中相关失眠患者的失眠病因评估应包括:环境因素、情感障碍、药物及脑损害部位等,同时要明确是否共患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疾病,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策略(Ⅰ类推荐,C-LD级证据)。

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相关量表评估和选择性应用PSG/体动记录仪进行评估(Ⅰ类推荐,A级证据)。

6.2管理6.2.1 睡眠卫生与健康教育良好的睡眠卫生与睡眠健康教育可以改善S SD。

研究显示应用睡眠健康教育治疗卒中相关失眠,治疗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

应鼓励卒中患者康复锻炼,限制烟、酒、咖啡或茶等兴奋性物质摄入,晚餐不宜过饱,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固定作息时间、卧室只用来睡眠等)和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减少噪声和夜间光线等)。

6.2.2 认知行为疗法一项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随机、盲法、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接受标准护理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患者的PSQI和雅典失眠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且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

另外,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联合药物治疗或联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卒中相关失眠及焦虑、抑郁情绪。

此外,认知行为治疗对卒中患者短期焦虑情绪有改善作用,并有利于卒中后抑郁的康复。

6.2.3 药物治疗(1)苯二氮䓬类(第二代镇静催眠药):包括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等,具有镇静、抗焦虑、肌松和抗惊厥作用。

这类药物可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但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依赖、药效减退、药源性失眠、成瘾等问题,甚至会增加认知障碍及卒中风险。

另外,此类药物明显的中枢抑制、肌松作用等可加重SDB并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2)非苯二氮䓬类(第三代镇静催眠药):此类药物包括唑吡坦、右旋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此类药物半衰期短,药物依赖风险较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低。

小样本研究显示唑吡坦片、右旋佐匹克隆可以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3)褪黑素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包括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等,可以稳定睡眠觉醒节律、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质量。

meta分析显示,阿戈美拉汀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失眠症状,且一定程度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4)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老年原发性失眠研究显示,雷美替胺及苏沃雷生等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改善老年人主客观失眠症状,且耐受性良好。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老年急性伴失眠的卒中患者每晚服用8 mg雷美替胺的基础上联合苏沃雷生较联合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可以更明显改善其主观睡眠质量、减少谵妄缩短住院时间。

6.2.4 光照治疗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轻中度卒中早期患者应用光照疗法(早晨8~9点采用白光10 000 Lx,持续光照30 min)可以显著改善日间嗜睡、疲劳、抑郁和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