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传

合集下载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永简介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生平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轶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柳永简短简介

柳永简短简介

柳永简短简介1.柳永简介⒈柳永简介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

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有词集《乐章集》.⒉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柳永的个人简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 北宋词人

柳永 北宋词人

柳永北宋词人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

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或987年,任城;史无明确记载)。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

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

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

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科举之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

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

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柳永作词忤真宗的故事

柳永作词忤真宗的故事

柳永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深受后人喜爱。

然而,柳永在创作过程中曾因得罪真宗皇帝而遭遇不幸。

据传,柳永在为官期间,曾写了一首《鹤冲天》的词,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被传到了真宗皇帝的耳中,引起了皇帝的不满。

真宗认为柳永在嘲讽官场和轻视皇权,于是下令将他革职。

柳永被革职后,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他没有放弃创作,继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词作,被誉为“慢词鼻祖”。

后来,真宗皇帝在一次微服私访中听到了柳永的《雨霖铃》,觉得这首词写得非常好,于是重新启用柳永为官。

柳永重新回到官场后,仍然保持着他那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不愿意妥协自己的信仰和创作理念。

最终,他选择了离开官场,专心致志地创作诗词,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信仰和创作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柳永虽然遭遇不幸,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创作理念,最终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巨匠。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信仰和创作理念,不要轻易地去评判和指责别人。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不同。

柳永为什么叫柳三变_柳永生平简介

柳永为什么叫柳三变_柳永生平简介

柳永为什么叫柳三变_柳永生平简介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那你知道柳永为什么叫柳三变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柳永生平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柳永为什么叫柳三变柳永是我国北宋史上杰出的婉约派诗人代表,福建崇安人,柳永的祖上官宦世家,其父亲柳宜去世很早,所以柳永从小便跟随母亲、私塾先生学习诗词,并且才气外漏,在当时小有名声。

柳宜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柳三复、柳三接和柳三变,柳三变就是柳永,柳三变字景庄。

后柳永自己改名为柳永,连自己的字也改了,改为耆卿。

当时柳氏三兄弟的名声很大,被称为“柳氏三绝”。

柳永的仕途之路很是坎坷,四次科举不中,直到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宋仁宗特开恩科,对往年落第的才子放宽了要求,柳永才及第。

当时柳永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柳永依然十分喜悦,被授睦洲团练推官。

柳永前往,睦洲上任的时候路过苏州,并前去拜访了在苏州的范仲淹,到了睦洲后深受当地知府吕蔚的赏识,吕蔚向上举荐柳永,但是被朝廷以“未有善状”给驳回了,此后柳永就一直被调来调去,并且只是做一些小官小吏。

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柳永去世,由于没有亲人,穷困潦倒,柳永死后,是和他交好的青楼女子凑钱埋葬了他。

虽然柳永一身坎坷,但是也正是这坎坷的经历造就了柳永在诗词上的成就,柳永的词很多都体现着他一生宦游浮沉的经历。

柳永还用大量的诗词描写了平民女子的心声,他大众化、平民化的诗词特点,将词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柳永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改革的词人,这对后来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柳永生平简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唐宋词十七讲:柳永

唐宋词十七讲:柳永

唐宋词十七讲:柳永唐宋词十七讲:柳永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词十七讲:柳永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

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

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

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

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

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

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

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认为他写的是俗滥。

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

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

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

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

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

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

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

“到此因念。

”后边是他的感想。

宋代词人柳永简介

宋代词人柳永简介

流寓江淮
● 咸平五年(1002年),柳三变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 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三变作《望海潮·东南形胜》词,前往拜谒。 [2] [5-6]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三变亦因此名噪一时。
宋代词人柳永简介
柳永
●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 寓杭州、苏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 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 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约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
● 天禧元年(1017年),柳三变作有《倾杯乐·上元辞》《望远行·长空降瑞》等词。
● 天禧二年(1018年),柳三变作有《玉楼春·星闱上笏金章贵》词。
● 天禧三年(1019年),柳三变在汴京第三次参加科考,第三次落榜,而其长兄柳三复及进士第。 同 年 , 作 有 《 征 部 乐 ·雅 欢 幽 会 》 词 。
● 天圣二年(1024年),柳三变在汴京第四次应试,第四次落第,愤而离京,因与情人虫娘离别, 作 《 雨 霖 铃 ·寒 蝉 凄 切 》 词 。 而 后 由 水 路 一 路 南 下 , 填 词 为 生 , 词 名 渐 盛 。
漫游天下
● 天圣七年(1029年),柳三变返回汴京,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 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漂泊。

柳永人物生平

柳永人物生平

柳永人物生平
柳永是中国唐宋时期词人之一,出生于南唐末年的吴兴。

他于广陵当官时,曾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学巨匠相识,是宋代文坛上独具才华的一位。

柳永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学艺多才,喜爱读书写诗。

他于乾道年间开始投身于政治事业,成为了南唐官员,但由于南唐的灭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之后,柳永来到了江南地区,加入了王安石的“新党”。


由于他与其他官员存在分歧,遭到了排挤。

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柳永的词作风格清新婉约,主题多为爱情、离别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代表作有《雨霖铃》、《钗头凤·世情薄》等。

其中,《雨霖铃》一首被评为“千古绝世之作”,成为了后
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柳永终身未娶,但他却在爱情方面颇有传奇。

他和美丽的女子李师师曾有过一段动人的恋情,但美好的爱情最终悲剧收场。

此后,柳永一直沉湎于对李师师的思念之中。

柳永的才华使得他在文坛上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但他在私人生活中却颇为苦恼。

柳永的生活晚年,颇为贫困,但他仍然坚持着创作,不忘自己的艺术追求。

总体而言,柳永是一位文学大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生平经历和悲情爱情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才华横溢。

他的经历对历史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今天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唐宋时期的文学氛围和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传
在宋朝的词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仕途却颇为不顺,一生穷困潦倒难入朝堂。

他才情过人,年纪轻轻就凭借所作的词,扬名于民间,但遗憾的是,他的词却不被上流社会接受,从皇帝到臣子,不但否定他的才华,还断了他报效国家的理想。

他一生落第几次,最终离恨而去,流连于万花丛中,虽然内心凄凉,但他还是选择深情地活着,凭借低吟浅唱而美誉天下。

他在所处朝代郁郁不得志,但千百年来,他的词却长盛不衰,被后世称为“奇才”。

他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

出身不俗,自幼得“神童”之名
公元984年,柳永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望着襁褓里的婴儿,柳宜左思右想,最后为小儿子取名为“三变”,出自《论语》的“君子有三变化”: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希望他长大以后可以成为庄重、温和又品格高尚的人。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儒家风气浓厚的家庭,而生在这样的家庭,入仕为官是必须走的路。

殊不知,正是这“奉儒守官”的家风,造就了柳永悲喜参半的一生。

父母对柳永满怀期许,而他也没有让父母失望,自幼就显露出了过人的天赋,外加父亲的亲自辅导,很快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10岁那年,柳永就作了一首《劝学文》,父亲读后拍手叫好,料定此儿必成大器。

13岁那年,柳永又大笔一挥,作了一首《题中峰寺》,此词一出,就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交口称赞,这个孩子了不起啊,柳永也为此得了“神童”之名。

虽然张爱玲曾说:“成名要趁早”,但其实成名过早也未必是好事,在盛赞下长大的孩子,不但抗压能力弱,而且会自信过度,反而在以后的路途中,容易出错。

顶着“神童”光环长大的柳永,就因为太自信,不懂得收敛自己的脾气秉性,才导致仕途不顺。

满腹才情,却留恋烟花之地,蹉跎光阴
1002年,寒窗苦读十几载的柳永,已长成为满腹经纶的翩翩公子,这一年他整满十八,到了可以参加仕途考试的年纪。

于是,柳永背起行囊,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通往京都汴梁的路。

此次离家,他承担着光耀门楣的使命,希望通过可续考试,延续家族“柳氏三绝”的荣耀。

可谁也没想到,柳永刚离家不久,就忘了自己的志向和家人的叮嘱。

当他到达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杭二州时,瞬间被这里的繁花盛景迷住了,望着湖光山色和小桥流水人家,柳永的意志彻底瓦解了。

十八岁正是青春年少的年纪,而柳永骨子里又浪漫多情,他没有抵挡住江南的风情,竟然放慢了进京赶考的步伐,而这一停就是六年的光景。

在这六年里,柳永没干什么正经事儿,他整日要么和官僚士子结伴郊游,要么躲在莺歌燕舞的青楼里,和那些会吹拉弹唱又容貌不俗的歌妓各种买笑。

而在这段时间,他也没有浪费自己的才情,作了很多词,但那些词既不是歌颂朝廷的,也不是抒发远大抱负的,都是些男欢女爱的,譬如“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美人才子、合是相知”等等。

因为这些词,柳永在江南打开了名气,他的自信心又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蹉跎了六年光阴,柳永才想起自己出来是为了博取功名的。

于是,他忍痛辞别那些红颜知己,来到了京师汴梁,准备参加考试。

可是,到了天子脚下,柳永依然没有收敛自己的风流本性,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因才情过人,柳永很快就名满京城,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柳永喜不自胜,但他却不知,他的放荡不羁为他带来的不是潇洒的人生,而是科考的不幸。

像柳永这样有才华的人,若能收敛一下自己的性情,他的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但他太过放纵自己,也毁了前程。

自信满满,却屡屡落榜
1009年,柳永终于迈进了考场。

此时,早已声名远播的他,非常地自信,差点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直言:“定然魁甲登高第。


但柳永哪里知道,他那些深情动人的辞藻,却成为了他的绊脚石,当朝天子宋真宗早就知道他的大名了,可作为皇帝,他更喜欢有斗志、能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的人。

当他看到柳永的卷子时,愤怒地说:“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遣之。


天子无戏言,宋真宗一句话,直接让柳永名落孙山。

放榜那日,柳永瞪着眼睛将名字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找到自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带着使命而来的柳永,自然不能就此回府。

于是,他留在京城继续等待考试。

之后,他又连续参加两次考试,都无缘金榜,接连三次落榜,让柳永愤怒了,他拿笔就写了一一曲《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通过这首曲,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也流露出了对功名的鄙视和轻蔑。

这个高傲到骨子里的人,就是不肯低头,就是不懂得取悦奉承,这也是他人生郁郁不得志的根源。

心有不甘的柳永,决定在参加一次科考,此时,当朝天子已变成了宋仁宗,可皇帝换了,柳永的命运却没有变。

当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时,就对身边人说:“他不是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吗?那就让他去喝他的酒、填他的词吧!还要功名干什么?”一句话,又断了柳永的仕途路。

柳永四考均不中,并非他才学不够,而是掌权者看不上他。

已年过四十的柳永,也释然了,既然和官场无缘,那就继续寻欢作乐吧。

此后,他经常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而自嘲,在烟花巷陌里过着恣意快乐的生活。

远离京都,游走江湖
其实,外人看柳永是自暴自弃,实则备受打击后,他的内心盛满了落寞和孤苦,他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解内心的不快。

在柳永看来,那些歌妓虽然身份卑微,但他觉得她们和出身高贵的女子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命运不济罢了,柳永和她们有种“相知相惜”的感觉。

他懂歌妓的凄苦,歌妓欣赏他的才华。

于是,他把所有的深情都给了那些烟花女子,为她们填词,经他品题的歌妓,身价也会暴涨。

无法入仕途的柳永,在歌妓圈里却是红人,她们奉他为座上宾,还会给他银两,这也让当时京城上流社会的人嫉妒不已。

转眼间,柳永来京都汴梁已十几年了,也没混个一官半职,他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去浪迹天涯。

临别时,青楼红颜虫娘前来相送,俩人依依不舍,泪洒长亭,感情正浓时,柳永写下那首传唱千年的名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远离京都的柳永,过起了浪子的生活,他游走四方,靠填词为生,经历坎坷的他,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词,人们争相传唱。

史料记载:“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时间悠然而过,在日复一日的漂泊中,柳永早已不再是少年模样,他感伤道“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而青丝变白发的他,也颇为伤感,原本被给予厚望,最终也没实现光宗耀祖的心愿,这种“怀才不遇”的落寞,让柳永感到难过。

他纵有一往情深,却只能在文字中发挥,于世人而言,听到他的词是幸,但于柳永而言,郁郁不得志的悲苦,无人体会。

可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会给与你带来惊喜,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柳永等来了生命的馈赠。

公元1034年,宋仁宗特开恩科,对往届科场沉沦人士放宽了录取尺度,柳永闻讯再次赴京赶考,这一次他终于金榜题名。

虽然早已不是鲜衣怒马的少年,但步入官场的柳永确实是个难得好官,他清正廉洁、一切为民,可不管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最高官职只做到了小小的屯田园外员。

公元1053年,被誉为“神童”,词曲满天下,却官场不顺的柳永走完了他的一生。

晚年的柳永,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去世后,还是那些青楼知己筹集资金,为他举行了葬礼,葬礼上歌妓们伤心欲绝,令人感动。

纵然没有在官场上实现的愿景,但在民间柳永却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回望柳永的一生:
他的前二十五年,是顺遂而风光的,他的后半生,虽然才华不减,但却遭到当朝者的不公待遇。

但不管命运如何苛刻他,他都保留了自己的善意,保留了自己的本真,最终成为了万古流芳的伟大词人。

而柳永的经历,也印证了那句:不管世界待我如何薄情,我始终都会深情地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