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建议

合集下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1]29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1]29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1〕2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已翻印下发)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城乡规划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做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行,并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实现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重点,合理确定本区域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城镇空间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和规划实施措施。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提出城镇化发展目标,确定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围绕中心建制镇建设和发展重点提出发展要求;要结合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城乡居民点的布局。

重点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强化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为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切实解决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问题。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经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后,逐级上报审查和审批。

各市、县要于2002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本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审和报批工作。

二、抓紧做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审工作城镇总体规划是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抓紧做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审工作。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目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3)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 (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预测 (8)第三章城镇空间布局 (10)第一节城镇空间结构 (10)第二节合肥经济圈 (11)第三节芜马经济圈 (12)第四节沿淮城市群 (12)第五节沿江城市带 (13)第六节淮合芜宣城市带 (14)第四章次区域发展指引 (15)第一节皖北片区发展指引 (15)第二节皖中片区发展指引 (16)第三节沿江片区发展指引 (17)第四节皖西片区发展指引 (19)第五节皖南片区发展指引 (20)第五章城镇规模与功能 (22)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 (22)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 (24)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 (25)第四节合肥 (27)第五节芜湖 (28)第六节安庆 (29)第七节蚌埠 (30)第八节阜阳 (31)第九节马鞍山 (32)第十节铜陵 (33)第十一节宣城 (33)第十二节六安 (34)第十三节池州 (35)第十四节滁州 (36)第十五节淮南 (37)第十六节淮北 (38)第十七节宿州 (39)第十八节亳州 (39)第十九节黄山 (40)第六章乡村地区发展 (42)第二十节总体思路 (42)第二十一节镇 (44)第二十二节乡村 (46)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48)I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第一节原则、战略与目标 (48)第二节交通布局框架 (48)第三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48)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50)第一节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50)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51) 第三节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 (51)第四节旅游与人文资源发展利用 (51) 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2)第六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 (52)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 (53) 第一节区域供水设施 (53)第二节区域能源基础设施 (53)第三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 (53)第四节区域污水与环境卫生设施 (53)第五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 (54)第六节区域公共设施 (54)第十章空间管制与区域协调 (55)第一节管制分区 (55)第二节管理分类 (55)第三节区域协调 (55)第一章近期行动计划 (57)第二章实施规划机制与措施 (59)第一节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 (59)第二节改革城乡管理体制 (60)第三节政策建议 (61)第三章附则 (62)附录 (63)II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10年底已实施到期。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安徽省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概况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安徽省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截至目前,安徽省已有许多城市成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

三、存在问题1. 城乡差距在安徽省的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仍然比较明显。

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2.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问题也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吸引力,许多农民工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多,资源压力增大,同时农村地区也面临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的问题。

3. 城市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的规划不够科学,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

另外,一些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发展机遇1. 人才优势安徽省人才资源丰富,拥有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可以进一步提升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

2. 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安徽省的产业已经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可以为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支撑。

五、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

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2. 完善人口政策要制定更加灵活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口政策,鼓励人口有序流动,并关注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安徽城镇化的对策与措施

安徽城镇化的对策与措施
安徽城镇化 的对 策与措施
… 一 … 一 … … 一 … …
■曹 发 义
2 0

的特 点, 科学预测 各级城镇 发展空 间利用需求 , 有针对性
的 提 出省 域 空 间 分 区 的 发 展 重 点 和 途 径 , 括 空 间组 织 、 包 核 心 城 市 、 域 空 间发 展 战 略 、 设 协 调 重 点 内 容 和 行 动 区 建
资体 制 , 筹 城 乡 市政 公 用 设施 的 规 划 建 设 , 步 实现 公 统 逐
用 服 务 向城 郊 延 规划》
立足优化省域空 间结构 , 健全 区域空间管治机制 , 引
导 区域 性 的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共 建 共 享 ,协 调 区域 间 矛 盾 冲 突 , 筹 区域 城 乡 发 展 , 现 ( 划》 较 为 单 一 功 能 的 城 统 实 觎 从
( 戈 , 于 20 觑 )并 0 6年元月正 式实施 。 ( 戈 觎 实施近 四年
来 , 其 目标 设 置 的 战 略 性 、 间布 局 的 前 瞻 性 、 策 策 因 空 政
计 划, 明确省域分 区空 间的管治协调重点 内容 , 包含城镇 布局 、 交通设施布局 、 水资源 、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 生态环 境、 土地资源利用和重要 基础设施廊道等 , 并将之充实到 ( 划) 觎 ) 中。针 对不同空 间层次和不 同类型地区的调控对 象, 完善 以区域空 间开发 管治和协 调为 主的 ( 划》 觎 实施 机制, 明确相应调 控的内容 、 段 、 手 方式 、 标准 、 程序 等管 治和协调的政 策措施 ,既为城 乡可持续 发展提供监督管 理依据 ,也 为全 社会空间资源利用活动提 供共同遵守的 社会准则 。因地制宜 , 强 ( 姗 对不 同地区城镇化的分 加 觎 类指导 , 促进城镇化与 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与区域 人 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业经省政府批准,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四年一月七日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设市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应当遵照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城市建设用地使用和空间布局的各项控制指标做出的具体安排。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规范,指导和规范全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设市城市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城市中心地区、旧城改造地区、城乡结合部、近期发展地区、下一年度建设用地以及其他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八条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的要求,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确定的规划原则,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

当前安徽城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当前安徽城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C i ni t i 】 Ct Srt iL ct n hn A c n t a e Cy i t e c oa o y ag i

当前安徽城镇化 的发 展 困境 与对策 串
陈俊 峰 宋雨洁 钱 永佳

要 : 目前 安 徽 城 镇 化 已进 入 快 速 发 展 时期 ,但 仍
城 市 是 社 会 文 明 进 步 的 集 中表 现 ,城 镇 化 是 社 会
4. 66 6 34 5 79 5 . 56
泰 山 北 江 湖 安 河 西 I湖 西 南 徽 南
4 83 4 60 4 57 4 32 4 32 4 21 3 77
数 据 来 源 :根 据 各 省 2 0 年 统 计 公 报 整 理 。 09
2 8 8 1
5 万 一 O 万 0 10
18 1
2 万 ̄ 0 - 0 5  ̄
11 8
2 万 以 下 O
24 6
安 徽
2 2
2市统计年 鉴 ・20 》以及各 省统计信 息 网整理。 09
Ci cn i Cytecotn ha ne t i  ̄ ti ci nA it y【 t r g a C a L o
镇 化 发展 阶段 理 论 ,城镇 化 水 平介 于3 %~ 0 之间 是 0 7% 城 镇化 快 速发 展 阶段 ,安 徽 已经进 入城 镇 化加 速发 展 时 期 。安 徽 只有 抓住 机遇 ,因地 制宜 ,积 极推 行 合理 有效 的城 镇 化 战 略 , 才能 在 新 一 轮 的竞 争 中获 得 突 破 性 发
后 。 世界城 镇 化 的经 验 显示 ,在 完 全市 场经 济 条件 下 ,
合 肥市 ,市 辖 人 口2 35 ,其 次 为阜 阳市 ,市辖 人 口 0 .万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附件3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排水防涝、污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是城市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总结“十三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形势,阐明“十四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指导未来五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建设成就“十三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一尊重五统筹”为遵循,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以“四创一建”为抓手,以增强城市承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先后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行动、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以及城镇“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等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持续向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225亿元,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城市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4.29平方米,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7.05%。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19〕64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19〕64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19〕6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行动。

全省三年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00个左右。

以完善功能为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推进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完善道路、消防、安防、停车、充电、照明、养老、智能信包(快件)箱等公共基础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邮政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等配合)二、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

全省设区的市三年计划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17.2万个,并按照标准配建充电桩。

以新建配建停车泊位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助,路内临时停车泊位为补充,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建,通过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拆违征迁腾退土地新建,公共建筑配建,以及平面停车场立体扩容改造、新建立体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公共停车泊位10.2万个;充分利用单位内部停车泊位和地下人防工程等停车资源,盘活存量公共停车泊位4万个;兼顾城市道路通行能力,规范施划路内临时公共停车泊位3万个。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人防办、省市场监管局等配合)三、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空间推进具体策略:“六大策略”
空间推进总策略为“强化一圈、两群先行、多极联动、四轴牵动、四 片拓展”。
策略一:强化核心,打造区域增长极
进一步强化合肥市作为省域核心城市的作用,培育合肥市都市圈,做 美做优做特合肥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
2、规划调整主要依据
(1)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建设部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意见》,《关于加强省域城 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3)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4)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 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
(5)省城镇化发展纲要。
3、规划调整的主要思路
(1)从较为单一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传统的“三个结构、一个网络” 规划)向以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为核心的综合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转变,满 足全省各地发展和省域空间资源保护双重需求。
(2)更好地发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各行业规划、专业规划和指导下 一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职能。
一、规划调整背景
1.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2.规划调整主要依据 3.规划调整的主要思路 4.规划调整主要成果
1、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根据《城市规划法》及国发[2002]13号文件规定,需要适时对原 《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化完善。由于原规划编制较早,某些内容已经 不适应新时期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的需要,许多 区域性重大建设项目尚未纳入本规划,原《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不够明 确;因此有必要按法定程序调整完善原《规划》。为此,经省政府同意, 省建设厅以建规[2003]89号向建设部提出《关于对<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1995-2010年)进行调整的请示>》,建设部以建规[2003]10பைடு நூலகம்号复函同意, 并列为国家建设部2004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试点省份。
(2)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战略 (3)以集聚、集约为目的的空间发展战略
实行省域空间管治,分类管治、分级管理体系,划定不同类型开发 管治空间,提出发展策略和管治要求,实现城镇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4)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以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合巢芜高速—皖 赣铁路组成的城 镇发展轴。
二条副轴 312国道,蚌宁
高速公路—淮阜高速—阜亳高速。
①一圈: 合肥都市圈 ②两群: 马芜铜城市群和蚌淮 城市群 ③多极: 各地级市。
(2)城镇空间发展总策略 :东向发展,奋力崛起
强力打造以合肥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发展轴形成带动区域发
展的矢,以马芜铜城市群为领跑的皖江城镇带、蚌淮城市群为增 长极的蚌宁高速公路—淮阜高速—阜亳高速城镇发展轴为两翼, 以合徐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皖赣铁路组成的省域城镇南北发 展轴为弦,弯弓方向面向中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地 区,东向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与周边省市错位发展;抢抓机 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安徽省在中部区域的崛起。
三、省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1、空间组织规划 2、产业发展战略与城镇职能结构调整 3、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规划 4、省域城镇分区建设引导
1、空间组织规划:“东向发展、奋力崛起”
(1).总体空间结构:“两
条主轴、两条副轴,一圈、两 群、多极”
二条主轴 东西发展轴: 皖江
城镇发展轴, 南北发展轴:合徐高速公路—
到远景(2020 年后)形成 “井字格局, 多极联动,优 势互补,协调 发展”的省域 城镇空间发展 格局。
(3)城镇空间发展分区:“四大片区”
根据省域内自然地理特征 和产业空间布局的差异性和相 似性,有利于城镇经济协调发 展和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将 省域空间利用按四个空间分区 进行组织:皖江城镇片区、皖 北城镇片区、皖中城镇片区、 皖南城镇片区
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2005年6月21日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安徽省建设厅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6
汇报主要内容
一、规划调整背景 二、省域发展目标 三、省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四、省域城镇体系支撑系统规划 五、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七、近期行动计划
(4)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城镇与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 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实施“五大”战略
(1)以融入长三角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①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突出比较优势,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③释放后发潜力,实行以东部为参照系的追赶或赶超战略。
(2)社会目标
(3)城镇化目标
“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重点做大核心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 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强化省域核心城市合肥的主导地位,加 快马芜铜城市群和蚌淮城市群的培育,做大做强其他省辖市,有序培育城镇发展轴和特色 中小城市,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6550万人以内, 城镇化率40%以上;2020年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710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50%以上, 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规划主要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含强制性条文内容)、规划综合报告和5个 专题研究报告;
2、规划图纸,包括:区位分析图、省域综合现状图、城市竞争力综合评 价图、城镇发展规划图、省域空间格局规划图、省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省域空间管治规划图、省域空间区划图。
二、省域发展目标
1、省域总体发展目标 2. 省域分类发展目标 3、实施“五大战略”
1、省域总体发展目标
(1)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风 景旅游基地
(2)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首选地”和“中转 站”
(3)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能源、基础原材料基地 (4)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类发展目标
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长期发展社会动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经济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