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拉计算方法
张拉计算书

张拉力及伸长值计算一、T梁张拉力及伸长值计算1、张拉控制顺序张拉顺序:50%N2→100%N3→100% N2→100% N12、张拉力计算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 ,张拉控制应力为αcon=0.75fpk,单股张拉控制力P=193.9KN(设计图提供)。
(1)、25米T梁各梁张拉控制应力为:边跨边梁3束Φj15.2mmN1=8P=8×193.9=1551.2KN N2=N3=9P=9×193.9=1745.1KN边跨中梁3束Φj15.2mmN1=7P=7×193.9=1357.3KNN2=N3=8P=8×139.9=1551.2KN中跨边梁3束Φj15.2mmN1=7P=7×193.9=1357.3KNN2=N3=8P=8×193.9=1551.2KN中跨中梁3束Φj15.2mmN1=6P=6×193.9=1163.4KNN2=N3=7P=7×193.9=1357.3KN(2)、30米T梁各梁张拉控制应力为:边跨边梁3束Φj15.2mmN1=11P=11×193.9=2132.9KNN2=N3=10P=10×193.9=1939KN边跨中梁3束Φj15.2mmN1=N2=N3=9P=9×193.9=1745.1KN中跨边梁3束Φj15.2mmN1=10P=10×193.9=1939KNN2=N3=9P=9×193.9=1745.1KN中跨中梁3束Φj15.2mmN1=9P=9×193.9=1745.1KNN2=N3=8P=8×193.9=1551.2KN3、伸长值计算(1)、计算公式Pp=P*[1-e-(kL+μθ)]/(k*L+μθ)=P*M ΔL= P p*L/A y*E p式中:ΔL——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m;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L——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孔道长度, m;AY——预应力筋截面面积,取140,mm2;E p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MPa,由实验数据取Ep=1.98*105 MPa;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KN;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取k=0.0015;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μ取0.225;M——[1-e-(KL+μθ)]/(KL+μθ)。
T梁张拉计算

张拉计算、计算公式及参数依据1、计算依据: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及 《上社大桥、罗溪中桥、西江溪大桥图纸》。
2、计算公式:①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PLA L = -P ——A p E p式中:AL —理论伸长值P p ——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 两端张拉的曲线筋。
预应力筋的长度(mm)-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 2);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 / mm 2)。
②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计算公式:式中:Pp —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P —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
一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u 一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
AP E在此计算时,切记不能将平均张拉力按照起终点力平均求解,因 为每段钢绞线力的衰减非正比例。
同时,进行分段计算时,靠近张拉 端第一段的终点力即为第二段的起点力,每段的终点力与起点力的关 系如下式:P = P* e -(-kx+u0)P —分段终点力(N) zP —分段的起点力(N)8、X 、k 、u —意义同上其他各段的起终点力可以从张拉端开始进行逐步的计算。
3、计算参数:设计采用标准强度f pk =1860MPa 的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公称直 径15.2mm ,公称面积A P =139mm 2,弹性模量E P =1.95x105Mpa ,孔道 摩擦系数 ^=0.25, k=0.0015;单根钢绞线张拉锚下控制应力为: 8 k =0.75 f pk =1860x0.75 = 1395Mpa单根预应力筋张拉力为:1395x139 = 193905N,取193.9KN二、张拉理论伸长值计算本标段40、35、30mT 梁采用两端对称张拉,钢绞线为曲线计算, 先按图纸计算1/2片梁的张拉理论伸长值,分三段计算,A 、B 、C 段, 其中A 和C 段为直线段,B 段为曲线段。
张拉计算

预应力张拉的计算公式? (先张和后张)2010-3-31 15:14提问者:騎著烏龟闯紅燈|浏览次数:8691次马上要调到桥梁板预制厂工作其他图纸这块没什么但是对预应力很陌生不知道怎么计算还有那个压力表兆帕...等互相的关系请说的通俗预应力的计算公式:F=PSF-张拉力kN,P-压力MPa,S-活塞面积mm2。
根据这个公式转换就行。
通俗些,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预制板中铺设有10条10.7的钢筋(该规格的钢筋横截面积为90mm2,标准抗拉强度为1420MPa),按照一般标准规定,取张拉系数0.7,即每条钢筋的张拉应力为1420*0.7=994MPa。
张垃机的油缸活塞面积为400cm2,则张拉时,压力表值P2计算为。
由于在张拉过程中,钢筋受拉力F1与张拉机的张拉力F2大小是相等的,所以有F1=F2。
即,P1*S1=P2*S2,所以P2=P1*S1/S2=1条钢筋张拉应力*1条钢筋横截面积*钢筋条数/张拉机活塞面积=994*90*10/400*100=22.365MPa。
这样所不知道你清楚没有。
如果还不清楚,加我,联系解决!别忘了给分哦!2010-4-2 10:48 Mclovin_Young|一级先张法计算公式:∆L= PL/(E_g∙A_y )P-预应力钢筋张拉力(N);L-预应力钢筋长度(m);E_g-预应力钢筋弹性模量(MPa)A_y-预应力钢筋截面积(mm2)后张法计算公式:(1).精确计算法∆L= ∫_0^L▒〖(Pe^(-(kx+μθ)))/(E_g∙A_y )〗简单意义上说是一段一段的微小效应的累积,从0到L的积分,相信这位朋友应该不陌生。
(2).简化计算法∆L= (P1∙L)/(E_g∙A_y ) 其中P1 =P[(1+e^(-(kL+μθ)))/2]P-预应力钢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L-从张拉端到计算载面的孔道长度(m);θ-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u-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E_g,A_y意义同上;P1-预应力钢筋的平均张拉力;值得说明的是,后张法公式适用于从一端算到另一段,因为有单端张拉和梁段张拉之分张拉钢绞线目前新规范是三控,即张拉前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龄期的控制,张拉中油压表读数,钢绞线伸长量,持荷时间,但是油压表读数为准,伸长量作为校核,并持荷规定时间。
预应力张拉方法与计算

预应力张拉方法与计算预应力张拉就是在构件中提前加拉力,使得被施加预应力张拉构件承受拉应力,进而使得其产生一定的形变,来应对结构本身所受到的荷载,包括构件自身重量的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作用等等。
在工程现场的你,不懂预应力怎么炫技?!先张法懂不?先张法是在砼构件浇筑前先张拉预应力筋,并用夹具将其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再浇筑构件砼,待其达到一定强度后(约75%)放松并切断预应力筋,预应力筋产生弹性回缩,借助砼与预应力筋间的粘结,对砼产生预压应力。
台座由台面、横梁和承力结构组成。
按构造形式不同,可分为墩式台座、槽形台座和桩式台座等。
台座可成批生产预应力构件。
台座承受全部预应力筋的拉力,故台座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免因台座变形、倾覆和滑移而引起预应力的损失。
墩式长线台座墩式台座由现浇钢筋砼做成,台座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台座设计应进行抗倾覆验算与抗滑移验算。
⑴抗倾覆验算:式中:N——预应力筋的张拉力;e1——张拉力合力作用点至倾覆点的力臂;G——台墩的自重力;L——台墩重心至倾覆点的力臂;Ep——台墩后面的被动土压力合力;e2——被动土压力合力至倾覆点的力臂。
对于与台面共同工作的台墩,倾覆点的位置宜选在砼台面下4~5cm处。
⑵抗滑移验算:式中:K——抗滑移安全系数,不小于1.3;N1——抗滑移的力,对于独立台墩,由侧壁土压力和底部摩阻力产生。
台墩与台面共同工作时,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几乎全部传给了台面,可不进行抗滑移验算。
槽式台座由端柱、传力柱、横梁和台面组成,既可承受张拉力和倾覆力矩,加盖后又可作为蒸汽养护槽。
适用于张拉吨位较大的吊车梁、屋架、箱梁等大型预应力砼构件。
钢模台座:先张法预应力筋张拉流程:预应力筋的张拉:⑴单根钢丝张拉:台座法多进行单根张拉,由于张拉力较小,一般可采用10~20kN电动螺杆张拉机或电动卷扬机单根张拉,弹簧测力计测力,优质锥销式夹具锚固。
⑵整体钢丝张拉:台模法多进行整体张拉,可采用台座式千斤顶设置在台墩与钢横梁之间进行整体张拉,优质夹片式夹具锚固。
张拉计算方法

张拉计算方法
方法一总伸长值=20%的伸长值+100%的伸长值-2X10%的伸长值(100%的伸长值-10%的伸长值)做为10%到100%的伸长值,这个是实际量出来的,0到10%的伸长值是推算出来的,而不是实际量出来的,推算的方法就根据相邻级别的伸长值来代替,也就是10%到20%的伸长值来代替,10%到20%的伸长值就是(20%的伸长值-10%的伸长值),括号里边的两个式子合并后就是
(20%L+100%L-2X10%L)
方法二总伸长值=(100%的伸长值-20%的伸长值)/0.8
(100%的伸长值-20%的伸长值)做为20%到100%的伸长值,这个是实际量出来的,那么0到20%的伸长值无法直接测量,总伸长值推算的方法:(20%到100%的伸长值)/0.8
现场张拉过程中不同步率控制难度较大,施工中两端油表同步无法保证伸长值同步,建议用两端千斤顶油缸伸长量控制不同步率,油缸回至同一起点开始张拉,张拉过程中两端通过油泵控制油缸伸长量同步。
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

一、张拉控制(一)、理论伸长量1、基本参数1)钢绞线:规格φ,公称直径15.2mm ,公称截面积140mm 2,张拉控制应力con pk 0.75f 0.75*18601395MPa σ===。
钢绞线弹性模量按5Ep 1.95*10MPa =。
2)精轧螺纹钢:规格φ32mm ,截面积 con pk 0.9f 0.9*930837MPa σ===。
3)波纹管管道摩擦系数0.17μ=,管道偏系差数k 0.0015=。
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X 2为孔道长度与工作长度之和(工作长度:锚具长度+限位器长度+千斤顶长度)。
X 3为孔道长度与工作长度之和(工作长度:底座高度+千斤顶长度)。
两端对称张拉的钢束以平直段中点断面为计算截面,单端张拉的钢束以固定端为计算截面(锚固长度不计)。
2、计算过程1)纵向、横向张拉 将总和切角α换算为弧度θ:*180πθ=α,钢束的总和切角为计算长度范围之内的角度之和。
计算单束钢绞线最大张拉力:P 1395*140*n =(根数), 平均张拉力:(kx )p P 1e P kx μθμθ-+-=+(), 则有理论伸长量:p 2p p P LA E X ∆=。
2)竖向张拉 竖向预应力筋为32mm 精轧螺纹钢,计算精轧螺纹钢最大张拉力:2con *804.367.3P mm t σ==, 则有理论伸长量:3P L A EX ∆=。
由于精轧螺纹钢伸长量较小,张拉施工时误差影响较大,因此按照设计以张拉吨位为主,伸长量为辅。
(二)、实际伸长量预应力施加顺序为:con con con 015%30%σσσ---,持荷两分钟后锚固。
为保证实际伸长量数据准确性,减少计算预应力损失的误差,采用30%张拉力的伸长量减去15%张拉力的伸长量,代替0-15%张拉力的伸长量。
实际伸长量测量程序为:施加预应力15%时记录伸长量1L ,施加预应力30%时记录伸长量2L ,施加预应力100%时记录伸长量3L ,则有:实际伸长量3121L L L L L =-+-()。
空心板张拉计算书

16米预制空心板张拉计算方案一、基础数据本标段16米预制空心板正弯矩预应力钢束共有N1、N2各2束,设计锚下张拉控制应力:σcon=1860×0.75=1395MP a。
按设计要求空心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7d,方可张拉预应力钢束,并采用两端对称张拉,张拉程序为:0 初应力σcon(持荷5min)锚固,张拉顺序为N2、N1。
二、预应力钢束张拉力计算1、经咨询设计单位,因设计图中张拉控制应力已经考虑了预应力损失,故张拉力按公式:F n=σcon×A×n进行计算,如下:中跨空心板N1钢束锚下张拉力:F1=σcon×A×n=1395 MP a×140㎜2×4 =781.20KN其中:A为每根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积;n为同时张拉的预应力钢绞线的根数;F为钢绞线锚下张拉力。
其余钢束张拉力计算同N1,各钢束张拉力如下表:16米空心板中板预应力钢束张拉力计算明细表(表一)16米空心板边板预应力钢束张拉力计算明细表(表二)三、压力表读数计算本桥采用150吨千斤顶进行张拉,经校验:编号为1#千斤顶对应的压力表编号为21021009,校准方程为Y=0.03309X-0.02762。
对应油压表编号130577484编号为2#千斤顶对应的压力表编号为21021006,校准方程为Y=0.03311X+0.10190。
对应油压表编号130577505Y-油压表读数(MPa),x--张拉力值(KN)故中跨空心板N1钢束采用1#千斤顶张拉时的压力表度数分别为:1)压力表编号为130577484P1=0.03309X-0.02762=781.2×0.03309-0.02762=25.57MP a2)压力表编号为130577505P2=0.03311X+0.10190=0.03311×781.2+0.10190=25.97MP a其余钢束压力表读书计算同N1,压力表度数详见下表:预应力钢束100%бk张拉力所对应的压力表度数明细表(16米空心板中板)(表三)预应力钢束10%бk张拉力所对应的压力表度数明细表(16米空心板中板)表四)预应力钢束20%бk张拉力所对应的压力表度数明细表(16米空心板中板)(表五)预应力钢束100%бk张拉力所对应的压力表度数明细表(16米空心板边板)(表六)预应力钢束10%бk张拉力所对应的压力表度数明细表(16米空心板边板)(表七)预应力钢束20%бk张拉力所对应的压力表度数明细表(16米空心板边板)(表八)三、理论伸长量的复核计算1、预应力钢束的平均张拉力计算采用设计图纸中的标准梁长进行钢绞线平均张拉力的计算,首先要计算出钢束的锚下张拉力,然后采用如下公式计算钢束的平均的张拉力:预应力平均张拉力计算公式及参数:式中:Pp=P[1- e-(kx+uθ)]/( kx+uθ)P p-----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P-----预应力筋张拉端张拉力(N);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取0.0015;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取0.15故16米中跨空心板的平均张拉力计算如下:由设计图纸可知:K=0.0015,μ=0.23,X取7.85m;N1钢束θ为9°,弧度为0.0244,N2钢束θ为4°,弧度为0.06978。
箱梁预应力张拉力和理论伸长量计算

25m箱梁预应力张拉和理论伸长量计算一、张拉力计算〔校核图纸〕1、钢绞线参数Øj钢绞线截面积:A=140mm2,标准强度:R b y=1860Mpa,弹性模量E y=1.95×105Mpa2、张拉力计算a、单根钢绞线张拉力P=5 R b y×A=5×1860×106×140×10-6Knb、每束张拉力(中跨梁)N1~N2〔4索〕:P总=1×4=Kn〔标准〕*1.02= KnN3~N4〔3索〕:P总=1×3=Kn〔标准〕= Knc、每束张拉力(边跨梁)N1~N4〔4索〕:P总=1×4=Kn〔标准〕Kn二、设计图纸中钢绞线中有直线和曲线分布,且有故P≠P P(1)中跨箱梁1.1:N1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87〔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1: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2:N2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87〔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2: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3:N3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87〔为弧度〕竖弯和平弯1.4:N4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4: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2〕、边跨箱梁1.1:N1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87〔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1: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2:N2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87〔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2: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3:N3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87〔为弧度〕竖弯和平弯1.4:N4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4: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备注:以上终点力P P〔KN〕、ΔL〔mm〕伸长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P〔1- e-(kx+μθ)〕〔1〕、P P= kx+μθP P L〔2〕、ΔL= A P E P35m箱梁预应力张拉和理论伸长量计算一、张拉力计算〔校核图纸〕1、钢绞线参数Øj钢绞线截面积:A=140mm2,标准强度:R b y=1860Mpa,弹性模量E y=1.95×105Mpa2、张拉力计算a、单根钢绞线张拉力P=5 R b y×A=5×1860×106×140×10-6Knb、每束张拉力(中跨梁)N1~N5〔4索〕:P总=1×4=Kn〔标准〕*1.02= Knc、每束张拉力(边跨梁)N1、N5〔4索〕:P总=1×4=Kn〔标准〕*1.02= KnN2~N4〔5索〕:P总=1×5=Kn〔标准〕*1.02= Kn二、设计图纸中钢绞线中有直线和曲线分布,且有故P≠P P〔1〕、中跨箱梁1.1:N1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00〔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1: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2:N2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00〔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2: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3:N3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00〔为弧度〕竖弯和平弯1.4:N4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4: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5:N5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5: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2〕、边跨箱梁1.1:N1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00〔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1: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2:N2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00〔为弧度〕竖弯和平弯1.3:N3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100〔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3: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4:N4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4: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1.5:N5钢绞线经查表:k=0.0015 μ5根据图纸计算角度θ〔为弧度〕竖弯和平弯N5:理论计算值〔根据设计〕备注:以上终点力P P〔KN〕、ΔL〔mm〕伸长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P〔1- e-(kx+μθ)〕〔1〕、P P= kx+μθP P L〔2〕、ΔL= A P E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伸长量的计算
与现场测量控制
预应力钢绞线施工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后张预应力技术一般用于预制大跨径简支连续梁、简支板结构,各种现浇预应力结构或块体拼装结构。
预应力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预应力筋张拉是预应力砼结构的关键工序,施工质量关系到桥梁的安全和人身安全,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一般现行常接触到的预应力钢材主要:有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PC光面钢丝、刻痕钢丝、冷拔低碳钢丝、精轧螺纹钢等材料。
对于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时孔道成型方法主要有:金属螺旋管、胶管抽芯、钢管抽芯、充气充水胶管抽芯等方法。
本人接触多的是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PCstrand、1×7公称直径15,24mm,f pk=1860Mpa,270级高强底松弛),成孔方法多采用金属螺旋管成孔,本文就以此两项先决条件进行论述。
1 施工准备:
熟悉图纸:拿到施工图纸应先查阅施工说明中关于预应力钢绞线的规格,一般预应力钢束采用ASTMA416-270级低松弛钢绞线,其标准强度为f pk=1860Mpa,1×7公称直径15,24mm,锚下控制力为Δk= f pk Mpa。
根据施工方法确定计算参数:
预应力管道成孔方法采用金属螺旋管成孔,查下表确定K、μ取值:表1
ΔL=
Pp×L Ap×Ep
ΔL—各分段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mm);
Pp—各分段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L—预应力筋的分段长度(mm);
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Mpa);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附录G-8中规定了Pp的计算公式(2):
Pp=P×(1-e-(kx+μθ))
kx+μθ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将钢绞线分段计算后,为每分段的起点张拉力,即为前段的终点张拉力(N);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分段后为每分段中每段曲线段的切线夹角(rad);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分段后为每个分段长度或为公式1中L值;
k—孔道每束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1/m),管道内全长均应考虑该影响;
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磨擦系数,只在管道弯曲部分考虑该系数的影响。
从公式(1)可以看出,钢绞线的弹性模量Ep是决定计算值的重要因素,它的取值是否正确,对计算预应力筋伸长值的影响较大。
所以钢绞线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测试验,弹性模量则常出现Ep’=(~)×105Mpa的结果,这是由于实际的钢绞线的截面积并不是绝对的140mm2,而进行试验时并未用真实的钢绞线截面积进行计算,根据公式(1)可知,若Ap 有偏差,则得到了一个Ep’值,虽然Ep’并非真实值,但将其与钢绞线理论面积相乘所计算出的ΔL却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要按实测值Ep’进行计算。
公式2中的k和μ是后张法钢绞线伸长量计算中的两个重要的参数,其大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管道的成型方式、预应力筋的类型、表面特征是光滑的还是有波纹的、表面是否有锈斑,波纹管的布设是否正确,弯道位置及角度是否正确,成型管道内是否漏浆等等,各个因素在施工中的变动很大,还有很多是不可能预先确定的,因此,摩擦系数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的精确程度。
在工程实施中,最好对孔道磨擦系数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可参照《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附录G-9),并对施工中影响磨擦系数的方面进行认真的检查,如波纹管的三维位置是否正确等等,以确保摩擦系数的大小基本一致。
实际计算可根据表1选取参数。
3 划分计算分段:整束钢绞线在进行分段计算时,首先是分段(见图1):
工作长度:工具锚到工作锚之间的长度,图1中工作段AB长度=L,计算时不考虑μ、θ,计算力为A点力,采用公式1直接进行计算,Pp=千斤顶张拉力;
波纹管内长度:计算时要考虑μ、θ,计算一段的起点和终点力。
每一段的终点力就是下一段的起点力,例如靠近张拉端第一段BC的终点C点力即为第二段CD的起点力,每段的终点力与起点力的关系如下式:
Pz=Pq×e-(KX+μθ)(公式3)
Pz—分段终点力(N)
Pq—分段的起点力(N)
θ、x、k、μ—意义同上
各段的起终点力可以根据公式3从张拉端开始进行逐步的计算。
根据每一段起点力Pq代入公式2中求出每一段平均张拉力Pp。
根据Pp代入公式1计算出每一段的伸长值ΔL,相加后得出全长钢绞线伸长量。
4 算例:
已知构件钢束布置如图1所示,曲线段钢束半径600cm,预应力筋采用Φ的钢绞线束,f pk=1860Mpa,锚下(张拉)控制力为Δk= f pk=1395Mpa,Ep=×105 Mpa,孔道采用金属螺旋管。
采用分段计算理论伸长量。
解:根据图1所示共分为:AB、BC、CD、DE、EF、GF共6段进行计算。
曲线段CD的θ:arc tg()=
曲线段EF的θ:arc tg()=表2
ΔL1=201159×60 140××105
ΔL1=
根据表2中参数计算当k=,μ=各段伸长量:表3
分段x(mm)θ(rad)kx+μθe-(kx+μθ)起点力Pq终点力Pz Pp△L BC00.
CD0.192549 DE00.189867 EF0.
FG00.
当k=,μ=总伸长量ΔL=+++++≈35mm
根据表2中参数计算当k=,μ=各段伸长量:表4
分段x(mm)θ(rad)kx+μθe-(kx+μθ)起点力Pq终点力Pz Pp△L BC00.
CD0.
DE00.
EF0.
FG00.
当k=,μ=总伸长量ΔL=+++++≈34mm
5 计算现场控制伸长量范围:
根据《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条规定“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置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从上述例题中不难看出,其它参数正确的情况下,当μ=时ΔL=35mm,符合规范规定的控制范围是~,当μ=时ΔL=34mm,符合规范规定的控制范围是32~36mm。
但在实际施工时由于管道成型后表面特征是否光滑、表面是否有锈斑,位置偏差大小,弯道位置及角度是否正确、成型管道内是否漏浆等因素影响,规范中提供的μ是一个变值,根据表1中提供,变化范围为~,所以上述例题计算出的伸长量的实际控制范围应是32~37mm。
6 张拉时钢绞线实际伸长量的测量方法
钢绞线实际伸长量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直接测量张拉端千斤顶活塞伸出量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测量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因为工具锚端夹片张拉前经张拉操作人员用钢管敲紧后,在张拉到10%σk时因钢绞线受力,夹片会向内滑动,张拉到20%σk时,夹片又会继续向内滑动,这样通过测量千斤顶的伸长量而得到的10%~20%σk 的伸长量比钢绞线的实际伸长值长1~2mm,若以10%~20%σk的伸长量作为0%~10%σk 的伸长量,哪么在0%~20%σk的张拉控制段内,钢绞线的伸长量就有2~3mm的误差。
从20%σk张拉到100%σk时,钢绞线的夹片又会向内滑动一点,按最小值滑动量计算单端钢绞线的伸长量就有3~4mm的误差,两侧同时张拉时共计有约6~8mm的误差(误差值的大小取决于工具锚夹片打紧程度),但是张拉力是达到的。
因此用测量千斤活塞的方法一般测出来的值都是偏大的。
对于钢束实际伸长值的测量,建议采用量测钢绞线绝对伸长值的方法,而不使用量测千斤顶活塞伸出量的方法,后者测得的伸长值须考虑工具锚处钢束回缩及夹片滑移等影响,尤其是在钢绞线较长,必须进行分级张拉时,更为繁琐,若直接通过测量千顶活塞的伸出量,则误差累计更大。
推存的测量方法如图2所示,使用一个标尺固定在钢绞线上,不论经过几个行程,均以此来量测分级钢绞线的长度,累计的结果就是初应力与终应力之间的实测伸长值。
7 夹片回缩量补充张拉
在实际张拉控制过程中,在张拉并持荷完毕后千斤顶放松过程中对于夹片式锚具有一个夹片回缩自锚及锚具变形,使锚下控制应力有所损失,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表规定夹片式锚具容许回缩量不大于6mm,但是各个厂家设计是不一样的,基本在3~6mm之间,所以在锚具使用前应详细查阅产品使用说明书,明确夹片的回缩量,具体市公共过程中建议在最后一步持荷并测量完伸长量在控制范围内后应再把每端钢绞线拉长3~6mm(补足夹片回缩量),这样最终的锚固应力才是设计的锚下控制应力。
8 结束语
理论伸长值计算中,如果采取的是两端张拉,钢绞线对称布置,在进行伸长量计算时是计算一半钢绞线的伸长值然后乘以二的方法;如果是一端锚固一端张拉,计算时应从张拉端计算至锚固端;而对于非对称结构,钢绞线不对称布置,在计算钢绞线的伸长值时,计算原则是从两侧向中间分段计算,至某一点时钢绞线的受力基本相等即可,而不是简单的分中计算。
钢绞线的分段原则是将整根钢绞线根据设计线形分成曲线连续段及直线连续段,而不能将直线段及曲线段分在同一段内。
预应力筋的伸长量计算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平均力法及简化计算法在很多工程施工中也能够满足精度要求,这里我仅是将现行规范中精确计算法及施工中误差较小的一种测量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对于锚下控制应力的补张,应和设计单位和监理工程师沟通明确,是否需要补足夹片的回缩应力损失。
由于水平有限,以上方法和观点尚有不足之处,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