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经典语段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2.难点:理解《音乐之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音乐之声》原文、教案、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音乐之声》原文,准备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音乐之声》的作者、故事背景及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一部分,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马利亚:善良、乐观、热爱音乐。
上校:严肃、负责、关心家庭。
2.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马利亚与上校之间的感情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音乐之声》原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二部分,理解故事的发展。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探讨马利亚如何影响上校一家的生活。
2.讨论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音乐之声》原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之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三部分,理解故事的结局。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故事结局,探讨马利亚与上校一家的感情升华。
2.讨论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如何体现主题思想。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音乐之声》的读后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萨尔茨堡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部影片自1963年开始拍摄,先由威廉·惠勒执导,后改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执导。
影片上映后,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项大奖,是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最多的影片之一。
其中的歌曲《铃儿响丁当》尤其为人们所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主要借众嬷嬷之口表现女主人公活泼可爱、热爱歌唱的天性,其中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和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表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二)学法引导1、阅读本文,首先是理解玛利亚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
2、课外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结合揣摩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心灵的震颤。
问世于五十年前的《音乐之声》,是一部反映奥地利人民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影片。
电影《音乐之声》由同名音乐剧改编,在1965年推出时,曾造成了万人空巷的鼎盛卖座场面,并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剧、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五项大奖,在好莱坞影坛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
而由音乐剧大师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制作的《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更是驻留在排行榜上长达233周之久!剧中的歌曲,如热情真挚的《音乐之声》、轻松诙谐的《孤独的牧羊人》、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由于它们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因而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并被广为传唱。
九年级语文下册 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人教版

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语文九年级下册目录1 诗两首2 我用残损的手掌3 祖国啊,我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单元自我测评(一)5 孔乙己6 蒲柳人家7 变色龙8热爱生命单元自我测评(二)9 谈生命10 那树11 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单元自我测评(三)13 威尼斯商人14 变脸15 枣儿16音乐之声单元自我测评(四)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单元自我测评(五)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单元自我测评(六)期末自我测评参考答案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目标·兴趣」一、我知道,艾青原名叫,成名的诗篇是《》。
《我爱这土地》寄予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二、古诗中写思乡之情的诗很多,我能列举的是:三、我们以前积累了一些有关读诗的常识,我认为,读诗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积累·运用」四朗读课文,给两首诗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感悟·探究」五、小组同学大声朗读背诵两首诗,探讨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爱这土地》两节诗的内容。
我认为:第一节: 第二节: 。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我的理解:3、在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有哪些象征意蕴?用线把它们的象征意义连接起来。
土地满腔的悲愤河流受蹂躏的国土风光明的未来黎明愤怒的反抗4、对《我爱这土地》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辛酸和执著的爱。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下册)[1]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下册)[1]](https://img.taocdn.com/s3/m/06eb63d39ec3d5bbfc0a7401.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sī yǎ) 嘶哑 (hïu lïng) 喉咙 (xiōng yïng) 汹涌《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锦幛zhàng 荇xìng藻zǎo 蘸zhàn(qiáo cuì) 憔悴 (lïu yǐ) 蝼蚁《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干瘪biě纤qiàn绳簇cù新笑涡wō绯fēi红淤yū滩《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
第4课外国诗两首虔qián信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晨曦xī瞰kàn望1.《祖国》作者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休斯,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第5课孔乙己羼chàn水阔绰chuî绽zhàn出拭shì模mú样《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
写出我们学过的他的任意两篇课文的篇名《雪》、《故乡》。
第6课蒲柳人家(节选)痱fâi子擀gǎn面杖梆bāng 腌臜āzā捯dáo气咯kā吧隐匿nì名讳huì戏谑xuâ荣膺yīng 跳跶da 檎qín嘬zuō捎shào马子断壁残垣yuán(1)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2)断壁残垣: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
(3)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
(4)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5)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蒲柳人家》选自《十月》,作者刘绍棠是当代作家(称谓)。
2016届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音乐之声(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

读《音乐之声》的歌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找出这段话用到的所有的修辞手法。
排比 前三句和后三句。 比喻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 ……
夸张 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音乐之声》这首歌暗含了玛利亚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她对故乡、大自然、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
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 音乐故事片,我们品读节选的部分,已经 感受到了影片明快的节奏、幽默的情趣, 认识了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 女玛丽亚,领略了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清澈 的溪流、明媚的阳光,还有玛利亚迷人的 歌声。让我们再次倾听电影中的插曲,让 美妙的歌声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些美好! (播放歌曲《雪绒花》)
2.学习课文对比的写法和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 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音乐 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故事背景
1938年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冯·特拉普 上校和他的七个孩子及妻子,在纳粹德国吞 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 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 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 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 花》《多来咪》《晚安,再见 》等。
2.大声朗读玛丽亚的唱词,从这些唱词中你 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玛丽亚?
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 情感丰富、心灵美好;自由活泼。
3.众修女和院长眼里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天性活泼、热爱唱歌;不守常规、无 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自己快乐 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十分可爱又让人 头痛。
4.在众人对她议论纷纷时,玛丽亚出现了,作者对她进行了 怎样的描写?在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玛利亚什么性格?
语文:4.16《音乐之声》课件(2)(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音乐之声》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峥嵘zhēng róng 山麓lù鳞次栉zhì比
涟漪lián yī嬷嬷mómo
弥撒mísa 远眺tiào
2.解释下面词语。
(1)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2)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3)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4)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5)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高山的山崩上尚未化尽的残雪魔魔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2.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音乐之声》的作者是勒曼,是美国剧作家。
2.电影文学剧本是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时间的限制。
但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3.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飞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玛丽亚在院子里独自唱歌跳舞,模仿鸟叫,还跑了很远到森林里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她对这些事物的热爱和专注深深地打动了上校一家。
赏析:
《音乐之声》是著名的音乐剧,也是一部温馨感人的家庭电影。
这段课文描述了玛丽亚在院子里的自然表现,展现了她纯真、热情、充满活力的性格。
通过她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音乐的热爱,这种情感也深深感染了上校一家。
同时,这也反映出玛丽亚的教育观念,即鼓励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段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充满了音乐、舞蹈和自然的元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玛丽亚的形象也被描绘得十分生动,让读者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整段课文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描写手法上,这段课文运用了生动的叙述和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玛丽亚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好。
同时,通过上校一家的反应,也展现了玛丽亚的影响力和教育观念。
整段课文语言流畅、生动,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这段课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音乐之声》中玛丽亚纯真、热情、充满活力的性格和教育观念。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语段训练
16.《音乐之声》精典语段
一、阅读理解。
(一)《音乐之声》节选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娅嬷嬷,你说呢?”
索菲娅:“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1、在众修女的眼中,玛丽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众修女说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
3、“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院长的这句唱词该怎样理解?
4、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
(一)《音乐之声》节选
1、天性活泼,热爱唱歌;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快乐,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感到头痛。
2、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
3、院长在这句唱词中,把玛丽亚比作“天上的云彩”,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一样。
4、侧面描写。
这样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表现出来。
活泼风趣的议论,又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