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策网络研究的理论审查

合集下载

政策网络:政策科学的理论创新

政策网络:政策科学的理论创新

网络分析方法是 西方 社会科 学界近年兴起的一
种理 论分析工具 ,具体 到政 治学与行政学领域 ,则 形成 了政策网络的理论体 系。2 世纪 8 0 0年代 以来 , 政策 网络 (oi e ok p ly nt r )的研 究方兴 未艾 .并逐 c w
渐成为美 国、英 国、德 国 、荷 兰等西方 国家政 治学
理 与社会 政策 ”( 目编 号:D W9 7 、上海 市教 项 Z 0)
委重点学科建 设项 目 “ 行政管理 学科” ( 目编 号: 项 者 ,反之会寻求与其合作并建立一种相互依赖关系。② J0 0 )的研 究成果之一。 5 6 4
8 1 汉 论 坛 0 江
‘ 注在 具体 的问题 领域 中 的小 政 治团体 ,有政 府
和史 密 斯 ( J S i ) M. . m t 。他 们 重 视 从 中观 的层 面 来 h 分 析 利 益 集 团 与 政 府 机 构 之 间 的关 系 .认 为 社 会 团
政府 官员与利益 集 团在政 策制定 过程 中相互 作 用 、

政 策 网络 的理论 流派
紧密联系 ,形成 了密切 的 、排他 的合作 关系 。学者 们 形象地称之为 “ 铁三角 ”( o r nl) i n ta g 。在 此基 r i e
础 上 ,学者们 又发展 出 “ 亚政府”理论 ,亚政府是
“ 政策 网络 ”一词最早 出现 在 《 权力 与财 富之
间》 (9 7 17 )一书 中 。作 者卡赞斯 坦 ( .K t n P az — e s i)在 比较有 关 国家经 济政策 制定过 程 时指 出 , tn e
资 本主义 国家并 不会 将强 制力 强加 给非 国家 行 动
本 文系上海 师范大学重点 学科 项 目 “ 共管 公

近年来国内政策网络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近年来国内政策网络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作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政策网络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现代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与分析范式。

处于深化改革的中国,学者们也逐步注意并重视政策网络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运用。

本文立足于政策网络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政策网络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客观述评,全面回顾政策网络的科学内涵与相关类型,深度阐释政策网络主要特征及核心功能,进一步厘清政策网络与政策过程、政策变迁及政策工具的关联,深化对于政策网络的理性认知建构,并从多个维度详细论述了政策网络在中国的勃兴、实践运用及相关影响,通过对既有研究的讨论有利于凝练政策网络理论与实践的价值要义,以期推动政策网络在国内学界研究与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政策网络的内涵、类型及主要特征(一)科学内涵充分理解政策网络的科学内涵是有效运用政策网络的重要前提。

概括来看,目前国内学界就政策网络的科学内涵并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定义。

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分析工具说。

坚持该观点的学者主要是将政策网络视为一种公共政策分析工具,是当前政策科学领域颇受认可的一种观点。

在学者谭羚雁、娄成武认为政策网络作为政策分析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分析与治理工具,提供一种兼有解释性与建构性的框架①。

冯贵霞则在其基础上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观点,他认为政策网络是政策过程中用以解释与分析,进而获得对于政策过程更深层次认知的一种工具,并进一步指出具体的分析策略可以有效借助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文化网络、价值理念等相关理论来增强对政策过程的解释力②。

2.主体互动说。

主体互动说观点主要从政策网络中各相关主体相互之间互动视角出发,分析系统内部各主体互动对政策网络产生的影响。

学者胡伟等认为政策网络是政策过程中互相依存的国家与社会行动者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统称,并进一步强调政策网络理论中的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过程中具有更加突出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理论与方法工具,政策网络逐步演变为政策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主导理论述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主导理论述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主导理论述背景介绍公共政策是政府和其他政治行为者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决策、行动和成果的综合体现。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公共政策已成为与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相互交叉的重要议题之一。

因此,研究公共政策领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主导理论,以期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主导理论1. 利益群体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即政策制定者在政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来自于利益集团,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和资源的利益集团。

研究者包括Ted Lowi 等学者。

利益群体理论认为,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以及利益集团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

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政府内部的利益集团,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到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尤其是在政治利益和资源的分配上。

2. 政策网络理论政策网络理论被视为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研究公共政策制定者在政策过程中的社会网络。

该理论主要著作包括Marin Reiss等学者。

政策网络理论主要认为,公共政策中的政策制定者与利益集团、媒体、公众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网络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政策网络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了政策制定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由许多利益集团和其他行动者相互作用而成的。

政策网络理论还将政策制定者看作是一组结构紧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带来潜在的制约和鼓励行为。

3. 活动家理论活动家理论被看作是结合了利益集团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研究的是社会活动家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来影响和塑造公共政策。

该理论主要著作包括John Kingdon等学者。

活动家理论主要认为,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通常受到一些社会活动家的影响。

活动家通常通过在政策制定中的受众中影响政策议程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活动家所组成的复杂网络通常是该理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4. 利益转化理论利益转化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如何通过利益转换来影响政府对某些问题做出决策的。

政策网络理论及其对我匡政策过程的启示

政策网络理论及其对我匡政策过程的启示

40
中共浙江 省委党校学报 2 1 0 2年第 2期
的运作机制。因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策网络作为政策治理 的新 范 式, 日益 引起 了政 策理 论与 实 践者 的关 注 与重 视 。
( ) 传 统控 制模 式 与 多元 行 动 者 模 式 的 一 二 对 种 变革
民社会所构成的精神 内核也得 以迅速发育, 开始强 调 和倡导 公 民个人 或公 民社 会 组 织 , 以多 种 方式 积 极参 与社 会公 共生 活 , 并进 而形 成 了包括 志愿 精神 、 人本精神 、 法治精神、 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在此背 景下 , 快速发展 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快捷与方便 , 无 所不包 的网络渠道与沟通机制 , 无论对社会公众的 生活方式还是对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都带来 了颠覆
性 的影 响 。如此 , 政 府 的政 策 治 理 思路 与模 式 的 对 理 解 与认识 也必 须做 适应 性 的调 整 。 虽 然政 策 网络 的概 念和 在政 策过 程 中的适用 性
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 , 政策 网络理论是对传 统控制模式与多元行动者模式的一种变革。 现代 ①
国家出现后 , 传统的公共治理模式大致经历 了传统 控 制模 式 与多元 行 动者模 式 两种 形 态 。采用 传统 控
财 经学 院行 政管 理专 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是杭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 目“ 于政策 网络 理论视 角促进 我 国社 会阶层关 系和谐 基
的公共 政策研究 ” A1Z 0 ) ( 0 F5 。

4 . 1
Ma n B ad M  ̄t, . e s . oc ew rsE pr a vdn ea dT ert a C niea os M] Weti B udrC 19 . . i t , .n a z R ( d ) P l yN tok : m icl iec n hoe cl os rt n [ . s c ole, O,9 1P i i E i d i v w,

政策网络理论:档案信息研究的新视角

政策网络理论:档案信息研究的新视角

政 策在制定 和执行 的过 程 中
政 府 和 其他 行 动者 围绕 共 同的 实 际

是 不 断 协 商 的 信 念 和 利 益 而 结 成 的 正 式 的 非 正 式 的联 系 这 些 行

时 又 可 以 体 现 政策 的透 明度 非政 府 组 织 ( 利 益 团 体 ) 和 社 会 民 众


动者是 互 相 依赖 的 而 政 策就 是从 他 们 之 间相 互 作 用 中产 生 的


档 案 信 息部 门 要 转 变 观 念 重 新 认 识 正 视 政 策 网 络 的 存


其 中参与 主 体 是 指 网 络 中各种 非政 府 的组 织

利益 集 团 的 代

在 长 久 以 来 在我 国


元 化 体 制 下 大 家认 为 不 存 在利 益 集 团 政


表 这些 代 表通 过 网 络渠道 把 自己 的诉求 向政府 及 其机 构 反 映 以

府及 其 机 构代 表 人 民 的 利益 不 存 在 自己 的 私 利 在 市 场 经 济 飞 速


期 达 到维护 自己 所 代 表 的组 织 集 团 的 利 益 ;网 络 渠 道 是沟 通 政府

发展 的今 天 这 种认 识 发 生 了变 化 围绕 着 公 共 资源 的分 配 政府 及


机 构 和 非政 府 组 织 利 益 集 团之 间 的 桥 梁 ;政策 网 络 中不 同 的 参与




、 .
圈园圃囡

广 东 松 山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杨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
• ⑴公共行政部门与私人产业部门均呈现功能 专业分化的情形;
• ⑵专业化组织与政策制定机构普遍出现; • ⑶互动关系频繁与密切。
• 罗茨IGR模型与威克与怀特GIR模型的主要不同 处,在于前者强调将政策网络研究焦点置于 政府部门层次(sectoral level),分析政策领域 中个别行动者的利益如何汇集为团体利益; 而后者认为将研究焦点置于部门层次时,涉 入的行动者过多,造成分析时的困扰,因而 将分析层次置于政策次级部门,并集中在网 络间人际互动关系的讨论。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 或政治科学领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 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te)推行公共政策 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有必 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 者的合作,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 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 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系所形成 的互动型态。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概述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在西方的政治学和政府的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为我 们所熟悉。一是通过分析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 分配,明确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这属于一种宏观 的结构研究方法,其方法论基础为整体主义;
• 二是通过分析个人和单个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 和行为机制,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的理 论依据是理性选择,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的方法论基础 。
• 2.本森(J. K. Benson)以政府间关系概念界定政策网 络,他认为因为资源的互赖而使行政与利益结构形 成一体,以确保共同的政策偏好被满足,并排除其 它异议团体。
3.麦克法兰(A. McFarland)认为议题网络是在政 策领域中,与该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 人形成的持续沟通网络,参与者包括行政官 僚、国会议员、游说团体、学者专家与大众 传播业者,并指出议题网络不同于铁三角关 系,其是开放途径且有多元参与者。

政策网络与治理网络:概念辨析与研究维度

政策网络与治理网络:概念辨析与研究维度

政策网络与治理网络:概念辨析与研究维度李勇军【摘要】在网络分析范式应用于管理领域时,产生了政策网络与治理网络两种极易混淆的概念与理论.尽管两者都借用了其他理论,但是作为分析范式,政策网络是一种主要融合网络与政策理论而形成的分析范式,而治理网络则是一种主要融合网络与治理理论而形成的分析范式.作为两种治理结构,两者在历史性解释、网络构成、内容与空间上的关注焦点、网络的本质以及两者对待权力与政治方面、研究维度与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期刊名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5)001【总页数】7页(P11-17)【关键词】政策网络;治理网络;治理机制【作者】李勇军【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天津3001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0一、前言作为一种倾向于从关系、背景和系统的角度理解人类社会现象的解释与分析范式,网络与个人主义、本质主义及原子式的社会解释与分析范式存在区别。

英国学者拉德克利夫·布朗在《论社会结构》(1940)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社会网”这一概念,以解释社会分配和社会支持。

之后,巴恩斯、伊丽莎白·伯特分别运用这一概念研究了挪威一个渔村的阶级体系、及英国家庭与社会关系。

[1]美国学者此后的研究初步奠定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体系与研究方法。

其中,以林顿·弗里曼为代表的擅长社会计量的学者确立了诸如紧密性 (closeless)、中距性(betweenness)、网络中心性 (network centrality)等网络分析的核心概念,为网络的可视化奠定了基础。

以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er)、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te)、林南 (Nan Lin)为代表的学者则关注了个体行为如何受其人际网络的影响,个体如何通过人际网络结合为社会团体。

[2]到20世纪70、80年代,社会网络的概念不断扩大,网络范式也开始在政策、治理领域大大拓展,逐渐形成了政策网络与治理网络等理论。

政策网络的理论审查和完善途径研究

政策网络的理论审查和完善途径研究

政策网络的理论审查和完善途径研究作者:刘强强邱明红来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产生于“政策科学”范式向“政策分析”范式转变视域下的政策网络整合了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理论成果,并超越了传统的“过程阶段论”为导向的政策分析视野,成为一种新的政策分析路径和治理工具。

但对政策网络理论审查发现,它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并对“网络”怎样影响政策结果这一问题的回答过于笼统和模糊。

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网络结构中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综合,包括制度规范、文化、关系、信任、合作等。

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和政策网络的逻辑关联有同构基础:信任/认同、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互利的规范。

基于此,社会资本在政策网络中对政策结果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可以将社会资本作为政策网络中关键变量,寻求政策网络的完善途径——与制度分析发展框架和“上下来去”模型的整合。

【关键词】政策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审查;范式【中图分类号】F831.59;F4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5)03-0052-10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网络思想被引进政治学,进而促成了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理论在欧美国家的兴起、传播、发展和广泛接受。

究其政策网络的本质,意指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参与者的多个组织或个人形成的一种网络状结构,[1]网络结构和关系是影响政策结果的重要变量。

在公共政策话语体系下,存在着两个前后相继且相互弥补的范式——“政策科学”范式和“政策分析”范式。

在这种范式转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审查的是政策网络是如何超越传统的政策过程阶段论而成为一种新的分析途径。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涉及对过程阶段论乃至对政策科学范式的客观评估。

一、政策过程的图景转换与政策网络的兴起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学术界公认拉斯韦尔(Haroldsswell)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他在1950年和卡普兰(A.Kaplan)合著的《权力与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中使用了“政策科学”概念,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又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做了详尽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1期天津行政学院学报V 0I.12,N 0.12010年1月JOURNA L OF TIAN JIN ADMINISTRATI ON IN STITUTEJ an 12010 收稿日期:2009209220 作者简介:陈建国(1980-),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对政策网络研究的理论审查陈建国(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摘 要:政策网络分析路径有着宏伟的抱负,试图调和多元主义与反多元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矛盾,超越以往的公共政策研究范式。

但就其现状来看,政策网络分析的这种雄心并不成功,它为此而丧失了理论的严谨性、并未脱离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的两难困扰。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政策网络分析的解释力受到限制,因而也招致了激烈的理论批评和质疑。

政策网络研究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其对政策选择的解释力,具体方向是走向制度主义和回归网络本质。

究竟何者更优,既需要理论的争论,也需要实践对理论解释力的继续检验和鉴定。

关键词:政策网络分析路径;多元主义与反多元主义;反思与批判;理论审查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0)01-0067-06 政策网络分析①(Policy Network )源于美国,兴盛于英国等欧洲国家。

政策网络是20世纪最后20年里西方国家政治与行政科学的文献中,尤其是在英国、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中,出现最频繁的字眼之一。

在理论的发展上,就美国的文献而言,主要代表的主题有弗里曼(Freeman )的“亚政府理论”(Sub -government Theory )及赫克罗(Heclo )的“议题网络理论”(Theory of Issue Network ),分析的焦点置于利益集团与行政立法部门及其组织内部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非法的政治运作过程,强调的是重要的行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非着眼于机构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在英国的文献中,罗茨(R.A.W.Rhodes )强调政策网络中因资源依赖而形成的组织之间的关系,他在分析中尤其注重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政策过程的影响,他将政策网络分为政策共同体(Policy Community )、专业化网络(Professionalized Network )、府际网络(Inter -G overnmental Network )、生产者网络(Pro 2ducer Network )及议题网络(Issue Network )等。

人们对政策网络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望,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政策网络”逐渐成为了政治学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和研究范式。

在一些学者看来,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与拉斯维尔开创的政策阶段分析相比较,政策网络理论开创了政策过程研究的新方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政策网络理论超越了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的两分,综合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缺陷;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有些学者认为,政策网络理论的产生,就是试图填补在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空间,弥合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裂痕。

政策网络理论能否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新范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我们怎样对过去的公共政策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关乎对当前公共政策研究所处的阶段进行判断,还关乎今后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本76文将通过对政策网络理论的梳理和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对政策网络研究进行审视。

一、政策网络研究的渊源政策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解释的传统理论困境不无关系。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

通过公共政策进行资源分配的行为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多种因素会对公共政策的结果产生影响,并在各方之间的互动和博弈中达平衡。

在解释公共政策过程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最为典型的是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多元主义的解释占有主导地位,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模式的批评。

多元主义认为,影响公共政策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分散的、非层级的、自决的,它们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这些主体之中没有一个会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也没有一个可以获得国家的特别许可去影响公共政策。

所以,在多元主义的视野中,影响公共政策的利益群体的状况是清晰可见的;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是被动消极的。

法团主义则和多元主义相反,认为影响公共政策的利益群体是少数的、有组织的、具有层级秩序的、受到控制和影响的,他们相互之间是非竞争的关系,这些利益群体会得到国家的特别许可。

毫无疑问,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的理念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解读各有其优缺点;当然他们在各自的范围内对公共政策过程具有解释力。

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之间缺乏辩证的思考,都有顾此失彼之嫌。

他们在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缺乏灵活性,认为国家或弱或强,只能有一种情况,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要么由社会利益团体左右,要么由国家主宰。

面对复杂的政策过程实践,如何超越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的缺陷,形成一种新的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无疑是实践向研究者提出的挑战。

理论源于实践。

政策网络理论的提出不仅仅是研究者进行理论思考和抽象的结果,更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政治现实的变革尤其是公共政策过程实践的变革促成了“政策网络理论”的提出。

肯尼斯和斯科尼德认为,政策网络理论的提出是对当时公共政策过程实践的不可避免的一种反映。

现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组织化的社会的出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分部化趋势的出现;日渐增多的动态的利益竞争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国家政策制定面的扩大———也许是竞争选举的结果,这一结果使得政党成为提供解决方案的突出角色;国家的地方分权化或者碎片化;公私界限的模糊化等。

政治现实的变化需要研究者采用新的术语来表达这种不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群体决策安排机制。

那么,政策网络正是这样的一个词语。

二、政策网络研究的理论抱负“政策网络”一词最早出现在《权力与财富之间》(1977)一书中。

作者卡赞斯坦(P.Katzen2 stein)在比较有关外国经济政策制定过程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会将强制力强加给非国家行动者,反之会寻求与其合作并建立一个相互依赖关系。

什么是政策网络,学者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甚至不同的学者界定政策网络的出发点都是不一致的。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一部分学者从政策主体或者主体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政策网络;有的学者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来界定政策网络;有的学者从国家自主性的角度来界定政策网络;有的学者从治理的视角来界定政策网络。

不难看出,政策网络的研究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尽管政策网络的概念系统见仁见智,但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概念界定非政策网络研究集大成者罗茨莫属。

他接受了该理论的奠基学者本森(J.K. Benson)的观点,将政策网络定义为“一群人或复杂的组织因资源依赖而彼此结盟,又因资源依赖结构的断裂而相互区别”。

也就是说,政策网络是政策过程中相互依赖的国家与社会行动者之间不同互动关系模式的总称。

政策网络理论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1)多元、异质的关系主体。

这些关系主体主要指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等众多行动者,如政治官员、行政人员、国会议员、学者专家、利益团体、大众媒体等与某项特定政策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他们以个体身份参与政策网络,但往往是组织的代表。

(2)关系主体的相互依赖性。

在这里,相互依赖是指政策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行动者(无论国家或社会的)都不可能独立地完成某项政策活动,而必须依赖其他行动者方可有效解决政策问题,并86通过互动来达成政策利益的双赢或多赢。

(3)复杂的网络关系。

多元、异质的主体关系要么是部门结构,要么是人际结构。

这些关系结构,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或正式或非正式。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网络理论更加强调非正式关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弥补了政策分析中的变量不足。

政策网络界定的模糊性不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名词或者标签来表示他们所指的政策网络,不仅仅是因为意涵的差异;更为根本的是体现了多元主义者和反多元主义者之间对政策过程的不同阐释,表明了政策过程利益互动的不同模式。

根据研究者提出的名词所指意涵,我们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利益联盟和多元主义。

利益联盟包括:政策子系统(Policy Subsystem),指介入某个特定政策领域的参与者的互动模式,对政策制定封闭模式的描述;亚政府(Sub-government),强调利益集团、官僚机构及政府中个体之间的常规联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铁三角(Iron Triangle)属于亚政府的特例,特指利益集团、政府机构及国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对外封闭的系统;政策共同体(Policy Community),指分化的政府部门与分化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强调共同的理念、互惠以及成员间多方面的互动关系。

这些都是反多元主义的核心概念,他们往往表达某种比较稳定、封闭的对政策发生影响的系统。

这些概念多源起美国。

与此相对应,一些英国的学者则发现诸如铁三角等模型不适用于对英国的政策过程的分析。

20世纪70年代,多元主义的阵营对亚政府和铁三角的研究进行了回应。

多元主义者虽然也承认亚政府的存在,也承认这些系统影响政府的政策,但否认亚政府的普遍存在,反对用亚政府和铁三角来解释美国的政策过程。

他们认为亚政府和铁三角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政策类型的分析。

在对亚政府和铁三角进行了批判和清算的基础上,休赫・克拉提出了“议题网络”的概念,以此来抗衡亚政府和铁三角。

议题网络的提出者虽然未否定亚政府和铁三角的存在,但也指出了对政策过程的另外一种解读,认为政策过程的群体并不都是稳定的、对外封闭的,有些可能是流动的、开放的。

议题网络认为在有些政策领域没有一个统一的支配公共政策的网络群体,没有谁能够真正控制公共政策。

政策网络理论的理论雄心之一是要超越国家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的两难困境,突破多元主义和反多元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种抱负主要体现在政策网络理论研究者对政策网络的分类上,政策网络理论要超越在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解读上的两个对立的极端,而是将这种关系解释为一个光谱。

多元主义和反多元主义仅仅是光谱的两个极端,但在这两个端点之间还有多种网络关系。

这些网络关系的紧密程度、网络的稳定程度、网络的整合度以及网络的开放程度等都是不一而足的。

具体可如下表所示:政策网络理论的三维分析表议题的范围参与群体的数量一个群体两个有冲突的群体有限数量群体大量群体(较低门槛)部门内 专门竞争/压力多元主义 稳定 半社群主义(Meso Corporatism) 群体亚政府(Group Sub-government) 委托主义② (Clientelism)群体多元主义(Corporate Pluralism)铁三角(Iron Triangle)政策共同体(Policy Community)协商经济(Negotiated Economy)跨部门 专门开放议题网络 稳定 国家社群主义(State Corporatism)社会社群主义(Societal Corporatism)96 上表从三个维度分析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分别是参与网络关系的实体个数、网络是否跨部门、网络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