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四版)下册期末复习部分要点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下册知识概要

分析化学下册知识概要
1羰基 大部分羰基化合物的羰基吸收峰都集中在1900~1650c 之间
2
3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70~1600c 之间,强度中等或较低
4
5苯环的骨架振动约在1600,1580,1500及1450c 处
46.
47.红移和蓝移:当改变溶剂或在有机物中引入官能团使其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长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向短波长移动的现象称为蓝移。
48.
49.生色团/助色团:含有 键的不饱和基团叫做生色团;本身没有生色作用但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使生色团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并且强度增强,常为含杂原子的基团主要生色团有羟基、烷氧基、氨基。
20.
21.自吸: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从光源中心部位的辐射被光源边缘处于基态或较低能态的同类原子吸收,使发射线强度减弱的现象叫做谱线的自吸b 1b=1无自吸现象,b越远离1自吸现象越严重
22.
自蚀:当元素含量很小,即原子密度低时,谱线不呈现自吸现象,大原子密度很大时,谱线便产生自吸,当元素含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自吸现象严重,谱线的峰值强度会完全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谱线的自蚀(谱线上“边强中弱”,呈现马鞍状)
84.
85.
86.振动自由度: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每个振动的自由度相应于一个基本振动。
87.
88.在中红外区,光子的能量较小,不足以引起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只有分子中的平动、振动、转动这三种运动形式的能量变化。分子的平动能量改变不产生振动-转动光谱;分子的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红外光谱。因此,在中红外区,应扣除平动与转动两种运动形式,只考虑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
粒子性:根据量子理论,电磁辐射是在空间高速运动的光量子(光子)流。可以用每个光子所具有的能量来表征。
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关系有普朗克方程描述:E= h=6.63

分析化学总结期末复习大纲2

分析化学总结期末复习大纲2

九、纯碱的组成成分
双指示剂法
NaOH Na2CO3
PP H2O
NaHCO3 V1
MO
V2
H2CO3
滴定NaOH的HCl体积为V1-V2
滴定Na2CO3的HCl体积为2V2
双指示剂法不仅用于混合碱的定量分析, 还可用于未知碱的定性分析
V1 和V2的变化
试样的组成
1 V1>0 V2=0
NaOH
2 V1=0 V2>0
(3)、共轭酸碱对只差一个质子。--要会判断
酸碱的强度
1、定性:酸碱的强弱取决于物质给出质子或接 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
如果酸越易给出质子,酸性越强,它的共轭碱 接受质子的能力越弱,碱性弱。 2、定量
衡量酸(碱)强弱的尺度—— 酸(碱)的解离常数
酸在水中给出质子的能力用质子转移平衡常数的大小
来表示.
[H+]计算式 滴定前 [H+]= Kaca
sp前
[HA] [H+]= Ka [A-] -0.1%:pH=pKa+3
sp [OH-]= Kbcb
sp后:[OH-]=cNaOH(过量)
1、滴定曲线
结论
起点高;前半段陡--缓--陡(缓冲)
后半段与强—强相同。
2、突跃范围明显变窄,且均在碱性范围pH7.76-9.70, NaOH滴HAc,只能选酚酞!
Y(H) ≥1
共存离子效应系数 Y(N)
[Y]
[Y]+[NY]
NaHCO3
3 V1=V2 > 0
Na2CO3
4 V1> V2 > 0
Na2CO3+NaOH
NaOH(V1-V2) ,Na2CO3 (V2)
5 V2 >V1> 0

分析化学要点精编(武汉大学 第四版) 第2章_酸碱滴定法(2)

分析化学要点精编(武汉大学 第四版) 第2章_酸碱滴定法(2)

第4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4.1 氧化还原平衡一、概述1、电对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可逆电对: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一瞬间,电对的氧化态和还原态都迅速建立氧化还原平衡,其电势基本符合能斯特公式计算出的理论电势。

++23/Fe Fe , -I I /2不可逆电对: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一瞬间,不能迅速建立起真正的平衡。

实际电势与理论电势差别较大,一般有中间价态的含氧酸及电极反应中有气体参加的电对多为不可逆电对+-24/Mn MnO , +-3272/CrO Cr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不可逆氧化还原反应2、电对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对称电对:在氧化还原半反应中,氧化态与还原态系数相同++=+23Fe e Fe不对称电对:氧化态和还原态系数不同--=+I e I 222对称氧化还原反应与不对称氧化还原反应二、条件电极电势d ne Ox Re =+ (可逆电对) dOx a a n E E Re lg 059.0+=θ θE 是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5℃),仅随温度而变。

由于实际上知道的是氧化态或还原态的浓度,要得到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考虑到氧化态、还原态发生副反应以及离子强度的影响,必须引入相应的副反应系数.Re ,d O x αα和相应的活度系数d O x Re ,γγ进行校正。

Ox Ox Ox Ox Ox c Ox a αγγ/][⋅=⋅=d d d d d c d a Re Re Re Re Re /][Re αγγ⋅=⋅=dOxOx d d Ox c c n n E E Re Re Re lg 059.0lg 059.0+⋅⋅+=αγαγθ当1Re 0.1-⋅==L mol c c d O x 时, θθαγαγ'=⋅⋅+=E n E E Oxd dOx Re Re lg 059.0 所以 dOxc c n E E Re lg059.0+='θ θ'E 称为条件电势,它表示在一定介质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 时的实际电势,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

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

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

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前言《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是针对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答案进行全面解析和详细讲解的文档。

本文档将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常用分析方法以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

第一章:分析化学基本概念本章将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详解。

主要包括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基本原理以及分析化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解析,读者将能够对分析化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第二章:常用分析方法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来确定其成分或组分,而定量分析方法则可以精确地确定物质的含量。

本章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具体的步骤、原理和操作技巧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掌握这些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实验室技术在分析化学中,实验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章将介绍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如称量、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滴定、萃取等。

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读者在实验中准确、安全地进行操作。

第四章:酸碱滴定和中和曲线酸碱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常用于测定溶液中酸、碱的浓度或相互转化的反应。

本章将介绍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形状、如何选择指示剂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将对中和曲线进行详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五章: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在分析化学中,准确配制和稀释溶液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将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稀释方法以及相关计算。

我们将讲解如何根据需要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以及如何稀释已有溶液。

同时,还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如容量瓶的使用和溶液的准确称量等。

第六章:质量分析质量分析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将介绍质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以及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我们将详细解释质量分析的步骤和操作技巧,并附上具体的实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质量分析的知识。

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校合编《分析化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校合编《分析化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校合编《分析化学》(第4版)考研笔记绪论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概念分析化学是关于测定物质的质和量的科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其他学科为分析化学提供新的原理、方法、技术、仪器;(2)分析化学为其他学科提供数据源。

3、作用(1)制定各种检测方法和标准;(2)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新的测试方法;(3)为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应急监控手段。

二、分析化学的内容1、分类(1)按任务分类①定性分析;②定量分析;③结构分析。

(2)按分析对象分类①无机分析;②有机分析;④药物分析。

(3)按原理分类①化学分析法;②仪器分析法。

2、分析方法的选择明确每一种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来源:https:///BoVJDuXm)1、发展趋势(1)对生物活性相关物质的分析;(2)对单细胞、单分子的分析;(3)对生物和环境等复杂体系的分析;(4)对薄层、表面、界面微区及形态的分析;(5)分析仪器智能化、小型化、仪器联用、在线实时监测;(6)分析对象损伤程度转向无损及遥测方向。

2、研究热点(1)极端条件下的分析测试;(2)痕量活性物质的在线、原位和实时分析;(3)功能纳米材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4)联用技术与联用仪器的使用等。

四、仪器分析简介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基于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是指基于测量某些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被测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方法(1)光学分析法①定义光学分析法是指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

②分类a.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法、磷光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Raman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电子能谱法等。

b.非光谱法折射法、干涉法、浊度法、旋光法、X射线衍射法及电子衍射法等。

分析化学要点精编(武汉大学 第四版) 第1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要点精编(武汉大学 第四版) 第1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1 概述一、定量分析过程1、取样。

要有代表性2、试样的分解和试液的制备。

一般采用湿法分析,根据试样性质选取不同分解方法将试样分解转入溶液,然后分离、测定3、分离及测定。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含量和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4、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根据反应计量关系,计算待测组分含量,应用统计学方法评价测定结果及误差分布情况二、分析试样的制备及分解1、试样的采集和制备(1)首先选取合理的取样点和采样量。

(2)然后将采集到的试样经过多次粉碎、过筛(全部)、缩分(四分法)到200~300g。

缩分目的是使粉碎后试样量有代表性的逐步减少,缩分一次后试样量为原先的一半。

采集量和缩分时应保留的试样量由m Q2决定kdm Q试样量(kg)k 缩分常数,试样均匀度越差,k值越大d 试样的最大粒度(直径mm)2、试样的分解根据试样的性质及测定方法来选择适宜的分解方法(1)无机试样A. 溶解法,分解样品常用溶剂见P6HCl:电位序在H前的金属或合金、碱性氧化物、弱酸盐;软锰矿(MnO2);赤铁矿(Fe2O3).HNO3:不能溶解:铂、金及某些稀有金属;能被硝酸钝化的金属(铝铬铁);与硝酸作用生成不溶酸的金属(锑锡钨)H2SO4:多种合金、矿石;分解破坏有机物;(加热硫酸至冒白烟可除去溶液中的HCl、HNO3、HF.)H3PO4:合金钢、难溶矿HClO4:强氧化性、脱水性,分解含铬的合金及矿石HF:络合能力强,与硫酸或硝酸混合分解硅酸盐. (使用铂或聚四氟乙烯坩埚) 王水:浓HCl +浓HNO3=3:1,难溶的贵金属,合金,硫化物HNO3 +HClO4:分解有机物B. 熔融法 熔融法是将试样与固体熔剂混匀后置于特定材料制成的坩埚中,高温熔融,分解试样,再用水或酸浸取融块。

酸性熔剂:K 2S 2O 7,KHSO 4,用于分解铁、钛等氧化物矿石,用石英或铂坩埚 碱性熔剂:Na 2CO 3,Na 2O 2,用于分解酸性矿物,使用铁、镍、银或刚玉坩埚。

分析化学(第四版)下册期末复习部分要点

分析化学(第四版)下册期末复习部分要点

定量分析方法评价指标: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灵敏度、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等。

标准曲线:又称校准曲线,是指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检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一般来说,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越宽越好。

灵敏度:被测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一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

精密度:指使用统一方法对同一式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能够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电磁波通常用频率(ν)、波长(λ)和波数(σ)等波参数来表征。

C=νλ(c为光速,ν表示频率,λ表示波长)σ=1/λ(波数表示1cm内波的数目,单位cm-1)E=hv=hc/λ(h=6.626×10-34J·S)可见光区:400—780nm分子光谱:分子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产生分子光谱。

根据跃迁类型,分子光谱可分为电子光谱、振动光谱和转动光谱三类。

电子光谱:分子在电子能级间跃迁产生分子光谱。

振动光谱:分子在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振动光谱。

转动光谱:分子在不同的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转动光谱。

自吸: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从光源中心部位的辐被光源边缘处于基态或较低能态的同类原子吸收,使发射线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谱线的自吸。

自蚀:当元素含量很小,即原子密度低时,谱线不呈现自吸现象,当原子密度增大时,谱线便产生自吸,当元素含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自吸现象严重谱线的峰值强度会完全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谱线的自蚀。

光栅光谱仪的光学特性:色散率:它表示将不同波长的光谱线色散开来的能力,dl/dλ(mm/nm)和倒线色散率dλ/dl(nm/mm)表示。

Dl/dλ=kf/d或dl/dλ=kfb在实际工作中,光栅光谱仪的色散率习惯用倒线色散率表示,即:dλ/dl=d/kfd=1/b(d:光栅常数,k光谱级数,f物镜焦距单位mm,b光栅刻痕密度)分辨率:光谱仪的分辨率R是根据Rayleigh准则分辨清楚两条相邻光谱线的能力。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汇编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汇编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汇编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化学工业和生物科学的基础。

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化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组成,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

如何学好分析化学,掌握其理论和实践技能,是每位学生都需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在复习期末考试时,各种资料和复习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的汇编和分析。

一、教材和课堂笔记教材和课堂笔记是考试复习的重要资料来源。

教材是分析化学知识和理论的载体,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实验操作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而课堂笔记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和记笔记的成果,它们记录了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授课内容的补充和细化。

因此,认真复习教材和课堂笔记是提高分析化学成绩的重要手段。

二、试题库和历年试卷试题库和历年试卷是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试题库是学校或公共教育资源库中收集的各种分析化学试题,按照难度、类型、知识点等方面分类归类,供学生查找和练习。

历年试卷则是学校或教育部门每年举行的分析化学考试的真实试卷,它们记录了每年的考试难度和类型,是复习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做试题,可以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找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复习策略,提高分析化学成绩。

三、名师讲义和网络课程名师讲义和网络课程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辅助资源。

名师讲义是一些分析化学领域杰出教授所编写的精品讲义,其中包含了许多知识点和实验操作技巧等,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学习分析化学的好工具。

而网络课程则是一些优秀教师开设的线上分析化学教学课程,包括视频讲解、PPT讲义、习题讲解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学习,较为灵活和便捷。

四、真题解析和复习指南真题解析和复习指南对于学生考试复习很有帮助。

真题解析是对分析化学考试真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试题的出题思路和选项的区别,批判性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量分析方法评价指标: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灵敏度、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等。

标准曲线:又称校准曲线,是指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检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一般来说,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越宽越好。

灵敏度:被测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一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

精密度:指使用统一方法对同一式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能够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电磁波通常用频率(ν)、波长(λ)和波数(σ)等波参数来表征。

C=νλ(c为光速,ν表示频率,λ表示波长)
σ=1/λ(波数表示1cm内波的数目,单位cm-1)
E=hv=hc/λ(h=6.626×10-34J·S)
可见光区:400—780nm
分子光谱:分子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产生分子光谱。

根据跃迁类型,分子光谱可分为电子光谱、振动光谱和转动光谱三类。

电子光谱:分子在电子能级间跃迁产生分子光谱。

振动光谱:分子在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振动光谱。

转动光谱:分子在不同的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转动光谱。

自吸: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从光源中心部位的辐被光源边缘处于基态或较低能态的同类原子吸收,使发射线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谱线的自吸。

自蚀:当元素含量很小,即原子密度低时,谱线不呈现自吸现象,当原子密度增大时,谱线便产生自吸,当元素含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自吸现象严重谱线的峰值强度会完全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谱线的自蚀。

光栅光谱仪的光学特性:
色散率:它表示将不同波长的光谱线色散开来的能力,dl/dλ(mm/nm)和倒线色散率dλ/dl(nm/mm)表示。

Dl/dλ=kf/d
或dl/dλ=kfb
在实际工作中,光栅光谱仪的色散率习惯用倒线色散率表示,即:dλ/dl=d/kf
d=1/b
(d:光栅常数,k光谱级数,f物镜焦距单位mm,b光栅刻痕密度)
分辨率:光谱仪的分辨率R是根据Rayleigh准则分辨清楚两条相邻光谱线的能力。

R=λ/Δλ=KN=klb
(其中k为光谱级次,l为光栅宽度,b为光栅刻痕密度)
灵敏线:指元素特征光谱中强度较大的谱线,通常是具有较低激发能和较大跃迁率概率的共振线。

最后线:谱线强度与试样中元素的含量有关,当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随着元素含量较少而最后消失的谱线称为该元素的最后线。

最后线往往是元素的最灵敏线,即元素的共振线。

分析线:在光谱定性分析中,根据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不同,可选择不同程度的灵敏线作为分析用的谱线,这些被选作分析用的谱线称为分析线。

谱线宽度及变宽
1、自然宽度:在无外界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与谱线的其他宽度相比,自然宽度可以忽略不计。

2、多普勒变宽:它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又称热变宽。

温度升高,原子的相对热运动加剧,热变宽增大。

3、碰撞变宽: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

辐射原子间互相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又称为共振变宽。

4、其它:电场致宽、磁场致宽和自吸致宽。

以峰值吸收测量代替积分吸收测量的必要条件:
1、锐线光源辐射的发射线与原子吸收线的中心频率v0(或波长λ)完全一致。

2、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更窄,一般为吸收线半宽度的1/5~1/10。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有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和电源同步调制系统五部分组成。

锐线光源:是发射谱线宽度很窄的元素共振线。

原子化系统:将试样蒸发并使带测定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蒸汽分光系统:使锐线光源辐射的共振发射线能正确地通过或聚焦于原子化区,并把透过光聚焦于单色器的入射狭缝。

检测系统:将待测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检波放大、数据处理后显示结果。

化学发光反应过程:反应体系和中某些物质,如反应物、反应产物、反应中间体或者加入的荧光物质吸收了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从基态跃迁道激发态,当这些激发态的物质回到基态是,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部分能量,产生化学发光。

生色团: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

祝色团:本身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无吸收,但能使生色团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是基团称为祝色团。

光电管:光电管由一个半圆形光敏阴极和一个金属丝阳极组成,以铯锑为阴极的光电管,适用波长范围为220~625nm,称为蓝敏光电管;以银和氧化铯为阴极的光电管,适用波长范围为600~1200nm,称为红敏光电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需同时配有红敏和蓝敏光电管。

分子震动形式:水分子V型,CO2直线型。

震动自由度:非线形3n-6,直线型分子3n-5,n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条件:
1、辐射应具有刚好满足震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只有能使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形式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液体接界电位:它产生于具有不同电解质或浓度不同的同种电解质溶液界面之间,由于离子扩散通过界面的速率不同,有微小的电位差产生,这种电位差称为液体接界电位。

使用盐桥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液接电位,使之近与完全消除。

碱差:ph玻璃电极,只能用于ph1~10的溶液,当试液的ph大于10是,测得的ph比实际数值(真值)要低,这种现象称为碱差。

它来源于溶液中一价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的干扰,故又称为钠差。

酸差:当试液的ph小于0.5时,测定的ph比实际值(真值)要偏高一些,这种现象称之为酸差。

敏感膜对响应离子和对其他离子的响应差异可以用电位选择性系数来定量表征。

电位选择性系数越小,电极对被测离子的选择性越
好。

极限电压:当外加电压增加的一定数值时,电流不在增加而达到一个极限值,此时的电流称为极限电流。

半波电位:当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的一半时相应的滴汞电极电位,称为半波电位。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半波电位,这是极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充电电流:由于滴汞的不断生长和落下导致滴汞面积变化和双电层变化,进而引起电容变化和充电电流变化,充电电流是残余电流的主要部分。

色谱柱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类:
1、柱色谱:(包括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是指固定相装在金属(或玻璃)色谱柱内或涂在柱壁上。

2、薄层色谱:以涂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的吸附剂作固定相,或将固定相直接制成薄板装。

3、纸色谱:用滤纸作固定相或固定相载体。

保留时间t R:指某组分通过色谱柱所需时间,即从进样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最大值的时间。

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有一个确定的保留时间,这是色谱定性的依据。

死时间t0: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色谱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也是组分在流动相中说消耗的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t R’:保留时间减去死时间。

反映了组分在色谱过程中与固定相相互作用所消耗的时间,即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时间。

t R’=t R-t0
保留体积V R:从进样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的最大值是所通过的载气体积。

V R=t R·q0
q0为色谱柱出口的载气流量(ml·min-1)
死体积V0:指在t0这段时间内通过色谱柱的载气体积。

死体积实际上就是色谱柱内载气所占的体积。

V0=t0·q0
调整保留体积V’R:指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即:
V’R=V R-V0
分配系数: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浓度之比。

分配比k:分配比亦称容量,容量因子,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中到达分配平衡时,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和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