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权才交易机制下企业碳减排的决策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碳排放交易与减排政策研究报告

碳排放交易与减排政策研究报告

碳排放交易与减排政策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全球范围内,碳排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并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

碳排放交易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减排机制,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报告拟对碳排放交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减排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背景和原理碳排放交易是指将碳排放权看做商品进行买卖的行为。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碳市场,让企业之间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从而实现减排的目的,并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减少碳排放量。

碳排放交易机制主要包括碳配额分配、碳市场建立、碳交易、监测与报告等环节。

三、碳排放交易的优点和挑战碳排放交易机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可以根据市场供需状况灵活调整碳排放权的价格,激励企业减少排放。

其次,可以吸引投资者参与碳市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可以促进跨国企业进行碳排放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减排目标。

然而,碳排放交易机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碳排放权分配的公平性和准确性需要提高。

其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监管和监测体系仍然不完善,容易出现欺诈和不公平交易。

此外,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碳减排目标的差异也给碳排放交易带来了挑战。

四、全球碳排放交易案例分析1.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2. 美国碳排放交易系统(RGGI)3. 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五、碳排放交易与减排政策的关系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市场化的减排手段,其与减排政策密切相关。

各国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来实现减排目标,并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同时,减排政策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以确保碳排放交易的公平和有效性。

六、未来碳排放交易的发展趋势未来,碳排放交易将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国将加大减排力度,进一步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此外,碳排放交易也将与其他减排手段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减排体系。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44卷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4,No.3㊀2024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2024文章编号:2095-4654(2024)03-0040-07㊀㊀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㊀㊀㊀郑燕广,杨㊀文(福建农林大学㊀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㊀福州㊀350002)摘㊀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在促使企业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仍有待探讨㊂本文利用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使用PSM-DID等方法检验稳健性㊂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显著正向促进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但对企业低成本战略无显著影响,且组织冗余在两者间起正向调节作用㊂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环境规制;企业竞争战略;组织冗余中图分类号:X19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㊀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意㊂碳达峰被列为 十四五 规划的重要内容,承诺到2030年中国将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1]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减排手段,已在欧洲经过实践检验㊂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并结合本国实际于2013陆续开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㊂学者们对碳排放权交易的微观后果展开了诸多研究,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企业竞争战略间的关系目前未有定论㊂企业竞争战略作为全局性㊁系统性的规划,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对引导企业绿色㊁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㊂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利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企业竞争战略间的关系㊂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在于: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战略层面影响的相关研究,探讨了组织冗余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企业竞争战略选择间的调节作用,并为我国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完善提供政策启示㊂一㊁文献回顾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属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㊂学界围绕着环境规制的微观后果展开广泛的讨论,观点大致可分为 挤占效应 和 刺激效应 两类㊂第一种观点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出发,认为环境规制增加企业治理㊁生产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消极应对规制压力㊂第二种观点则从 波特假说 出发,认为适当的规制压力能够促使企业调整战略㊁优化资源配置㊁重新设计流程和产品,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2]㊂部分学者重点关注环境规制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环境规制促使企业积极调整战略㊂吕鹏等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压力越大,企业越倾向进行绿色转型升级[3]㊂Damert等提出在应对气候目标压力时,企业会积极采取治理㊁创新㊁补偿和合法化四种措施[4]㊂Rubashkina等也认为环境规制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显著提高企业生产力[5]㊂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指出企业会设法规避环境规制压力,使∗收稿日期:2023-11-29政策无法实现预期效果㊂Zhang等研究表明企业会采取漂绿行为规避规制压力[6]㊂也有学者提出环境规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㊂如Li等研究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显著负面影响工业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对重污染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7]㊂王勇等也提出环境规制抑制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并促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8]㊂随着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启动,环境规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㊂科斯认为,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市场化的手段代替命令型环境规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㊂但现实中交易成本并不为零,也就意味着难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效果还有待检验,因而学界开始关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宏观经济以及企业微观层面的影响,也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展开研究㊂部分学者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引导企业调整战略从而获得收益㊂Patnaik认为欧美碳排放权交易计划对企业事前战略无显著影响,本土企业能够通过事后战略提高企业收益[9]㊂Du等提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显著提高企业产品和收入多元化水平[10]㊂也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带来的战略影响并非总是有益的,沈洪涛等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生产,企业主要通过减少产量这种短期方式控制碳排放量[11]㊂从上述文献综述可知,有关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企业战略间关系的研究尚有扩展的余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并验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这是本文最大的边际贡献㊂二、研究假设Porter将两种竞争战略划分为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二者之一建立起竞争优势㊂差异化战略注重创新,通过创造出行业内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产品和服务来建立自己的优势,但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而成本领先战略则强调企业应实现比同行业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高的效益和竞争优势,这类企业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供应链㊁管理费用等方式来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㊂一方面,根据战略管理理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获得与环境协同的能力,必须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才能长久生存㊂企业制定战略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特质,还应结合外部环境变动适时调整㊂另一方面,根据制度理论,企业面对不同的制度压力时会采取不同的战略行动,Olivera作为近代新制度学派的代表,认为组织不仅被动受环境影响,还会根据环境主动进行战略选择[12]㊂因此,本文认为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后将进行竞争战略调整㊂具体选择何种竞争战略,还应结合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来看㊂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存在市场流动性差㊁碳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容易引起 碳风险 ,即企业将面临碳价格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现金流风险,使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㊂而已有文献表明,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会加剧市场竞争,当企业面临潜在亏损时,更倾向于采取冒险行为降低亏损[13,14]㊂本文认为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将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剧烈的行业竞争,有业绩下滑甚至被淘汰的可能,因而倾向于实施差异化战略以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㊂同时,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拥有更高的柔性和应变能力,能够更好地把握变动环境中出现的机遇[15,16]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会促进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㊂从碳排放权交易作用机制来看,被纳入碳交易的企业拥有初始碳排放配额,若一个履约期内的碳排放量超过初始碳排放配额则需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补足配额㊂初始碳排放配额由企业的历史排放量决定,若企业按照原有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碳排放量将超出配额㊁造成额外生产成本,影响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实施㊂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看,企业在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后将涉及更多利益相关者,如碳交易市场主管部门㊁绿色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来自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将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㊂具体来说,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企业侧重精简生产流程㊁降低生产成本,并不重视对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物的治理[17],在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后可能面临来自碳交易市场主管部门更为严格的管控及投资者更为严格的考察,从而限制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空间㊂但环境规制政策的成效与其强度密切相关,目前我国㊃14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郑燕广,杨㊀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碳交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碳排放初始配额免费发放且较宽裕㊁碳价格较低㊁企业违约成本低,规制力度较弱[18]㊂这导致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于企业低成本战略的抑制作用可能不显著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a: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会抑制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实施㊂H2b: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实施无显著影响㊂组织冗余指组织内部超出了实际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㊁人力等[19]㊂随着学界研究深入,组织冗余根据其使用状态被划分为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两类㊂未吸收冗余指尚未被组织利用的资源,在组织有需求时能够快速响应;已吸收冗余指被充分利用㊁并且难以再次利用的资源[20]㊂组织冗余对企业的影响是利是弊,不同学派之间存在分歧㊂代理学派认为组织拥有冗余资源会使管理层产生安全感,危机意识淡薄,管理松懈,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还可能因不当使用冗余资源造成负面影响㊂组织理论学派则认为,在正常范围内的冗余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及时调整战略,提高风险承担能力㊂本文认为企业竞争战略变动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变化,需要消耗大量资金㊁人力资源㊂已吸收冗余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从而针对性地开发差异化产品和服务㊂未吸收冗余可能包含一些未被利用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企业可以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差异化战略的实施㊂因此,拥有适量已吸收和未吸收冗余资源的企业更有能力和意愿实施差异化战略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3a:未吸收冗余能够正向调节碳排放权交易对差异化战略的促进作用㊂H3b:已吸收冗余能够正向调节碳排放权交易对差异化战略的促进作用㊂三、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我国自2013年起在深圳㊁上海㊁北京㊁广东等九省市陆续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㊂其中四川㊁福建两省试点实施时间偏晚,重庆市试点交易积极性差,本文只研究深圳㊁上海㊁北京㊁广东㊁湖北㊁天津6个交易试点㊂为保持面板数据相对平衡,样本年份区间设为2010年 2017年㊂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研究对象为试点名单中的上市公司㊂双重差分法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发生前具有相似的特征,本文选取试点名单中的上市公司作为实验组,选取试点企业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对照组㊂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㊁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样本期间被取消试点资格的企业;(3)剔除区间内被ST的样本;(4)剔除主要数据缺失的样本;(5)对主要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㊂最终获得样本观测值12750个㊂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1)从各省市发改委网站整理获得碳交易试点企业名单;(2)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处获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从巨潮网获取企业年报㊂(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识别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参与交易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可以克服一定的内生性问题,构建模型如下:diff i,t=α0+α1treat∗After+λ+μ+ΣControl+ε(1) cost i,t=β0+β1Treat∗After+λ+μ+ΣControl+ε(2)其中λ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μ表示个体固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㊂模型中已经控制了时间和个体层面的固定效应,因此只需放入交乘项Treat∗After 即可㊂模型(1)㊁(2)中的主要变量定义如下: 1.被解释变量㊂企业竞争战略,分为差异化战略(diff)和低成本战略(cost),参考胡楠等人的做法[21],采用 种子词+Word2Vec相似词扩充 的方法对企业竞争战略进行度量,使用年报平均每100字出现成本领先战略相关词集的总次数衡量成本领先战略,使用年报平均每100字出现差异化战略相关词集的总次数衡量差异化战略㊂2.主要解释变量㊂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策效应,即Treat∗After㊂其中, Treat为分组变量,若该企业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实验组),则赋值为1,否则(对照组)赋值为0; After为时间虚拟变量,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于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陆续开启,本文选择2014年为政㊃24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策年,After在2014年及以后的年份(政策发生后)赋值为1,在2014年之前的年份(政策发生前)赋值为0㊂政策效应为分组变量Treat和时间虚拟变量After的交互项,当年份为2014年及以后,且该企业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时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㊂3.控制变量㊂为一组控制变量,本文选择企业规模㊁企业年龄㊁盈利能力㊁资产负债率㊁是否两职合一㊁董事人数㊁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㊁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㊂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㊂表1㊀变量定义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差异化战略Diff 年报平均每100字出现差异化战略相关词集的总次数低成本战略Cost 年报平均每100字出现低成本战略相关词集的总次数分组变量Treat见上文时间虚拟变量After见上文企业规模Size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企业年龄FirmAge企业成立时间的自然对数盈利能力ROA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资产负债率Lev年末总负债除以年末总资产两职合一Dual 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个人为1,否则为0董事人数Board董事会人数取自然对数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Top5前五股东持股数量/总股数企业性质SOE 国有控股企业取值为1,其他为0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㊂差异化战略最小值为0.082,最大值为1.037,标准差为0.200;低成本战略最小值为0.225,最大值为0.906,标准差为0.142,均存在较大差异㊂表2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variable N mean sd min max treat127500.0330.1780.000 1.000 after127500.6820.4660.000 1.000 diff127500.4220.2000.082 1.037续表2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variable N mean sd min maxcost127500.4780.1420.2250.906 Size1275022.026 1.26319.52526.250 FirmAge12750 2.8180.338 1.386 3.526㊀㊀(二)回归结果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㊂在列(1)中,未加入时间固定效应㊁个体固定效应及控制变量,政策效应Treat∗After系数为0.211,p值为0.80,在10%的水平上显著㊂在列(2)中,控制时间和个体固定效应,修正后的R方为0.7743,有了较大提升,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良好,政策效应Treat∗After系数为0.255,p值为0.015,在5%的水平上显著㊂在列(3)中,加入控制变量,进一步控制部分企业层面因素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效果的干扰,政策效应Treat∗After系数为0.272,p 值为0.010,在1%的水平上显著㊂从整体来看, Treat∗After的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示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差异化战略,即假设H1得到验证㊂表3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影响(1)(2)(3) Treat∗After0.211∗0.255∗∗0.272∗∗∗(1.75)(2.38)(2.58) Controls No No Yes Year Fixed No Yes Yes Company Fixed No Yes Yes N12,75012,75012,748 Adj-R20.00020.77430.7793㊀㊀注∗∗∗㊁∗∗和∗分别表示变量在1%㊁5%㊁10%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t值㊂下同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㊂在列(1)中,未加入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且未加入控制变量,Treat∗After系数为-0.346,p值为0.000,在1%的水平上显著㊂在列(2)中,加入时间个体固定效应,Treat∗After系数为-0.074,p值为0.381,不显著㊂在列(3)中,加入了控制变量,Treat∗After系数为-0.028,p值为0.739,不显著㊂从整体来看,Treat∗After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示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低成本战略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即假设H2b得到验证㊂㊃34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郑燕广,杨㊀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表4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影响(1)(2)(3) Treat∗After-0.346∗∗∗-0.074-0.028(-3.95)(-0.88)(-0.33) Controls No No Yes Year Fixed No Yes Yes Company Fixed No Yes Yes N12,75012,75012,748 Adj-R20.00100.72310.7309㊀㊀(三)稳健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㊂使用双重差分法要求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发生前的竞争战略选择不存在系统性差异,即整体时间趋势是相同的㊂本文采用 事件研究法 进行平行趋势检验,以政策发生前一年为基准,经检验,政策发生前,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保持大致相同的趋势,平行趋势得到验证㊂PSM-DID㊂为了控制样本选择带来的估计偏差,本文选择企业年龄㊁规模㊁产权性质㊁资产回报率㊁资产负债率等作为匹配变量,计算每个企业的倾向得分,采用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匹配㊂匹配后,匹配变量的偏差值减小,并且均小于10%,说明匹配变量和方法选取合理㊂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结果具有稳健性㊂解释变量滞后一期㊂考虑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本文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并重新进行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上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㊂安慰剂检验㊂通过虚构政策实施时间来进行安慰剂检验,考虑到部分地区2013年已开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本文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发生的年份提前2年(即2012年),设置新的时间虚拟变量after_ new,去掉2014年及以后的样本后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虚拟的的政策效应treatˑafter_new不显著,说明2014年政策时点的选择具有合理性㊂注:篇幅有限,具体结果可向作者索取㊂(四)调节效应检验本小节主要检验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是否能够正向调节碳排放权交易对差异化战略的促进作用㊂为排除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影响,将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进行中心化处理后分别与政策效应项Treat∗After生成交互项,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㊀组织冗余调节效应(1)未吸收冗余(2)已吸收冗余Treat∗After0.370∗∗0.330∗∗(3.07)(3.14) Treat∗After∗UnAbSlack/AbSlack0.152∗∗ 2.938∗∗(2.05)(2.59)UnAbSlack/AbSlack0.045∗∗∗-0.032(6.11)(-0.17)Controls Yes YesYear Fixed Yes YesCompany Fixed Yes YesN12,71312,713R20.78010.7793㊀㊀由结果可知,Treat∗After与未吸收冗余的交互项的系数为0.152,t值为2.05,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未吸收冗余能够显著正向调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差异化战略的促进作用,即假设H3a 得到验证;Treat∗After与已吸收冗余的交互项的系数为2.938,t值为2.59,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已吸收冗余能够显著正向调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差异化战略的促进作用,即假设H3b得到验证㊂(五)异质性分析产权性质㊂从企业产权异质性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政治职能㊁企业资源㊁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在研究环境政策对企业战略层面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企业产权因素㊂分组回归后发现,民营企业样本Treat∗After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国有企业样本Treat∗After系数并不显著㊂这说明相较于国有企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差异化战略㊂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与政府联系更加紧密,能够更加深度解读政策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与政府的紧密联系寻找更加宽松的规制,因而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国有企业无明显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倾向;而民营企业生存压力较大,更注重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且高管的经营决策权较大[22],在被纳入排放权交易后会积极寻求变革,通过施行差异化战略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㊂企业规模㊂企业规模不同,所拥有的资源㊁文化等也不尽相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㊃44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选择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分组回归后发现,大规模企业样本Treat∗After系数不显著,小规模企业样本Treat∗After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㊂这说明相较于大规模企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小规模企业更愿意采取差异化战略㊂这可能是因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抵御风险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更强[23],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后可不进行大幅度战略调整;而小规模企业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生存更为困难[24],需及时适应环境才能积累更多竞争优势,因此在加入碳交易后,小规模企业更倾向于实施差异化战略,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㊂企业生命周期㊂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从创立到消亡的客观规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影响可能也不同㊂本文参考Dickinson[25]和黄宏斌等[26]的划分方法,把企业划分为成长期㊁成熟期㊁衰退期三个阶段,分组回归后发现,生命周期处于 成长期 的企业样本Treat∗After 系数不显著,生命周期处于 成熟期 的企业样本Treat∗After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生命周期处于 衰退期 的企业样本Treat∗After系数不显著㊂这说明处于 成熟期 的企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后更倾向于采取差异化战略,而处于 成长期 和 衰退期 的企业则无明显选择差异化战略的倾向㊂这可能是因为企业进入 成熟期 后,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企业有能力和动机进行差异化战略部署,而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成长机会较低,在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没有足够的动力实施差异化战略[27]㊂企业融资约束㊂本文根据企业融资约束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融资约束高和融资约束低两组,进行分组回归发现,融资约束低的企业Treat∗After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融资约束高的企业Treat∗After系数不显著㊂这说明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后更倾向于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则无明显选择差异化战略的倾向㊂本文认为这是因为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高,而实施差异化战略需要企业增加研发投资㊁市场投资㊁人才投资等相关内容,更要开发新产品㊁开拓新市场,融资需求迫切,需要拓宽外部融资渠道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㊂因此融资约束低㊁容易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企业更愿意施行差异化战略㊂注:篇幅有限,具体结果可向作者索取㊂五、结论与启示本文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分析㊂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显著促进试点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但对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影响不显著㊂组织的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企业差异化战略实施间起正向调节作用㊂此外,企业产权性质㊁企业规模㊁生命周期和融资约束等因素会影响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作用㊂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微观后果方面的文献,也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后续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1.碳交易主管部门应完善市场监管机制㊂目前碳交易市场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有碍碳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主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交易规则和标准,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从而有效发挥碳交易市场的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㊂应充分发挥碳交易的市场激励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政府可以考虑加大经济资源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处于 成长期 的企业在战略调整过程中面临的经济资源不足等问题,促使企业向着绿色㊁可持续的大方向发展㊂2.金融和投资机构可提供碳金融相关服务㊂进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必然会面临碳价格波动等风险,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承担的风险则更高,金融和投资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碳风险管理服务,例如进行碳交易市场研究,为企业提供关于碳市场发展趋势㊁价格预测和风险评估,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战略调整㊂也可提供碳金融衍生品如碳期权㊁碳期货等,来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格波动等风险㊂3.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应抓住发展机遇㊂企业可以将碳减排作为差异化战略的一部分,通过积极推行低碳技术㊁能源效率改进和减排措施,降低自身的碳排放量,并通过出售剩余的碳配额获取收益㊂同时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于低碳和可持续项目的投资需求不断增长,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碳减排项目㊁研发低碳产品㊁推进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在提高差异化程度㊁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㊂㊃54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郑燕广,杨㊀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分析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分析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分析随着全球对于环境污染的认知度不断提高,碳排放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环境挑战,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碳排放权交易便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机制。

本文将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和分析两个方面出发,深度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问题。

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市场。

它采用了“排放许可证”这样一种机制,通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控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环保发展的目标。

1. 碳排放权的分配碳排放权的分配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

在分配碳排放权时,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量、行为调整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2. 碳排放权的交易方式碳排放权交易方式多样,包括拍卖、分配、转让等方式。

其中,拍卖和分配被广泛采用。

拍卖要求企业通过竞价方式获取碳排放权,分配则是根据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情况来分配碳排放权。

3. 碳排放权的监管机制为了确保交易的效果和公平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必须拥有完善的监管机制。

这包括监督和审核碳排放权的分配、交易和使用情况,以及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相关的信息公开也需要及时透明地发布,以确保参与者的知情权。

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分析1. 优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其主要优点包括:(1)能够将减排的成本降至最低,帮助企业节约成本;(2)激励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3)实现了碳排放的统计和监管,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4)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带动了社会环保意识的普及。

2. 缺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1)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市场失效;(2)碳排放成本并不完全由企业承担,一部分成本可能传递给消费者;(3)碳排放权价格变动较大,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研究与案例分析

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研究与案例分析

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研究与案例分析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市场机制。

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额市场,以促使企业和机构减少其排放量,并鼓励采用低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首先,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主要由三个主要参与者组成: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

政府在这一模型中的角色是制定和管理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和定价机制。

企业是在该市场中买卖碳排放配额的参与者,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来购买或出售碳排放配额。

金融机构则提供资金和交易服务,促进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运作。

在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中,每个企业被分配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配额,这取决于其产业部门的排放水平和政府的政策。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排放情况和未来发展计划来决定是否购买更多的配额,或者出售自己的多余配额。

企业之间的碳排放配额交易是通过交易平台进行的,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交易撮合和结算服务。

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的核心是碳排放配额的定价机制。

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例如拍卖、固定价格或市场定价,来确保碳排放配额的公平分配和市场有效运行。

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碳排放配额的价格可能会波动,这将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

高排放企业将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从而促使它们采取更多的减排措施,而低排放企业则可能寻求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以获得额外收入。

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

首先,政府的监管和管理能力是确保市场运行顺利的关键。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监督措施,以确保配额分配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防止潜在的欺诈行为和市场失灵。

其次,市场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是市场模型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

企业需要积极采取减排措施,并在配额交易市场上开展交易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在全球范围内,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模型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施和应用。

例如,欧盟的碳排放配额交易系统(EU ET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和行动的作用及影响的研究报告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和行动的作用及影响的研究报告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和行动的作用及影响的研究报告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以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活动,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推动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全球减排的目标。

碳排放权交易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对于企业的节能减排行动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一、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的影响1. 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碳排放权交易要求企业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鼓励企业采用低碳节能技术,推动企业向绿色经济转型。

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要求其对能源和排放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对环保的认识。

2. 激励企业的创新能力碳排放权交易逐渐成为一个市场化、竞争性的交易过程。

通过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企业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从而激发出一定的创新能力。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减排指标,不断推陈出新的绿色技术,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行动的影响1. 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通过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的经济利益会得到一定的保障。

随着减排指标的增多,企业可以通过交易进行灵活的减排,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2. 加强企业的环保投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需要要求企业对能源和排放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绿色生产。

企业加强环保投入,不仅可以降低排放量,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推动下,企业逐渐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采取更加积极的节能减排行动。

企业通过提高环保意识,激发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利益,加强环保投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总之,碳排放权交易对于推动企业的节能减排行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的作用和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以下列出一些相关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

1.2020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量已达1.57亿吨二氧化碳,累计交易额超过700亿元人民币。

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减排的决策模型研究

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减排的决策模型研究

一、 引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科学界开始注意和 研 究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与 温 室 气 体 的 关 系 。 1992 年 通 过 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规定了部分发达国家( 附件 1 国家) 的减排责任 。1997 年 12 月达成 则规定了三种灵活的交易机制: 排放贸易 ( ET ) , 即排放权 可 以 在 附 件 2 国 家 之 间 的《京都议定书 》 进行买卖; 联 合 实 施 机 制 ( JI ) , 即 附 件 B 国 家 可 以 通 过 项 目 进 行 减 排 量 转 移, 以及清洁发展机制 ( CDM ) , 即附件 B 国家能与非附件 B 国家进行合作减排来满足减排义务 。 2005 年 1 月, 欧盟正式 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 ,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跨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地 随着碳税机制的产生, 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施加 的 日 益 沉 重 的 碳 减 排 责 任, 碳减排机制 区 。 而后, 更趋向于复杂化, 已经由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了一个与政治 、 经济 、 社会高度挂钩的问题 。 显然, 在现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下, 对碳减排机制的研究正日益显出重要的战略价值 。 然 而, 对于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之间有何内在促进和制约关系 , 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企业的决策标 准是什么, 为何发达国家热衷于实行 CDM 项目, 碳税的加入对排放权 交 易 市 场 有 何 影 响 等 一 系 列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目前学界 、 业界 、 政府等依然处在 初 步 探 索 阶 段, 远 未 形 成 清 晰、 可靠的认 识 。 有鉴于此,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 在 AIM-Enduse 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目标函数, 重新定义参 数, 修改约束条件, 构建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减排的单阶段最优化决策模型 。

碳交易与碳减排的政策研究

碳交易与碳减排的政策研究

碳交易与碳减排的政策研究一、引言近年来,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碳交易和碳减排已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碳交易和碳减排的政策研究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碳交易和碳减排的相关政策,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二、碳交易政策研究碳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碳减排手段,即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并将节约下来的碳排放指标出售给其他企业,从而实现减排目标。

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碳交易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碳交易市场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具有前瞻性,企业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碳交易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碳排放。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让企业在碳排放指标分配上受到约束,数量的限制强迫企业必须优化生产过程,减少排放,从而实现碳减排目标。

再次,碳交易政策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碳交易政策实施后,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必须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指标,该指标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环保行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三、碳减排政策研究碳减排政策是在碳交易政策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方面的控制更加强调。

目标是通过政策手段,全面降低碳排放,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碳减排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政策目标明确、可实现。

碳减排政策的目标是明确的,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实现,如对碳排放的限额、减排限额等方式,从而降低碳排放的总量。

其次,碳减排政策具有政策效力强、长期性的优点。

碳减排政策对于企业具有约束力,政策的长期性也保证了政策目标的实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碳减排政策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碳减排政策的实施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政策相对灵活,可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保护企业利益的同时促进环保和绿色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和行动的作用及影响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和行动的作用及影响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和行动的作用及影响中文摘要: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全球性的市场化工具,它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交易实现碳排放降低,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如何参与以及如何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并使得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可持续性及可回收性是本文的主要议题。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通过分析碳排放权交易的机制和特点,揭示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及相关的优缺点,最后探讨了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行动和应对措施,以及其对企业环保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节能减排;可持续性;可回收性英文摘要:Carbon emission trading is a global market-based tool that aim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by controlling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nd trading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is how enterprises can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chiev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making thei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and recyclab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reveals its importance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enterprise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a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nd its impact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ractice.Keywords: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Sustainability; Recyclability一、引言全世界的企业,无论是大还是小,都面临着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安崇义 、 唐跃军: 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减排的决策模型研究
弊, 认为附件 2 国家可以通过排放权交易市场来获利, 且其收益在非附件 2 国家也包括在交易机制 下时有望达到最大 。 Copeland & Taylor ( 2005 ) 通 过 在 双 产 品 ( 高 污 染 产 品 和 低 污 染 产 品 ) 、 双因子 ( 劳动力供给因子和废气排放因 子 ) 、 多 国 家 情 境 下 的 微 观 最 优 化 决 策 模 型, 分析了在不同贸易自 由度和排放权交易自由度下, 国家的总福利及社会总污染排放的变化情况 。 Klaassen et al. ( 2005 ) 通过在排放权自由多边交易及拍卖交易情境下的博弈实验证明 , 经典的市场效率理论适用于排放 权交易市场, 即排放权交易可以达到市场均衡, 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 。 Veld & Plantinga ( 2005 ) 建立 基于时间轴的企业最优化决策模 型 证 明, 当 碳 排 放 权 的 价 格 持 续 上 升 时, 在 原 有 的 碳 减 排 ( carbon abatement project ) 项目 保 持 实 行 的 同 时 延 缓 碳 埋 存 ( carbon sequestration ) 可 降 低 企 业 减 排 成 本 。 Bruneau ( 2005 ) 研究了政策模式对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认为即使国家有能力将碳排限制设定在 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点, 低效 率 的 监 管 模 式 ( mode of regulation ) 仍 会 导 致 国 家 承 担 大 量 的 额 外 成 本 。 Lund ( 2007 ) 所做的微观经济分析发现, 虽然同样在排放权交易框架( ETS ) 下, 但是不同行业成 本上升的比率存在很大的差异 。 Subramanian et al. ( 2007 ) 构建了企业在投资减排 、 拍卖排放权 、 实 施生产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并得出最优策略 。 Mandell ( 2008 ) 通过构建随机模型在理论上证明, 在一 个特定的市场中, 政府部门同时 使 用 排 放 权 限 制 与 交 易 ( cap-and-trade ) 和 碳 税 两 种 政 策 限 制 碳 排 放的经济效率要高于使用单一政策 。 Castro & Michaelowa ( 2010 ) 分析了在 CDM 机制下排放权价值 折扣( discounting the value of emission credits ) 对发达国家的执行 CDM 项目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欠发 达国家执行 CDM 项目的促进作用 。 可以发现, 目前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 主要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刻画低碳 经济活动中研究对象的特性; 而且, 总体来看, 研究者主要采用 基 于 微 观 经 济 学 的 经 济 效 率 及 企 业 碳减排相关的最优化决策 收益最大化分析和基于博弈论的决策分析这两种方法构建与低 碳 经 济 、 模型, 其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机制本身的内在逻辑 , 并不十分依赖于已有的数据, 因此, 可以被用来研究尚未形成或尚不成 熟 、 已有数据不足以进行大样本分析的体系 ( 例如排放权交易 体系) 。 不过, 虽然相关 研 究 已 取 得 一 定 进 展, 但是其所构建的研究模型依然存在较为显著的缺 陷 。 首先, 不同于基于实证分析的研究模型, 基于博弈论的决策模型以及一部分微观经济学模型对 导致企业的决策因子过于简化 。 比如, 目前主流的研究 企业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的分解并不透彻, 模型仅将企业的碳减排用一条减排边际曲线来代替, 与事实相距甚远, 无法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决 策标准 。 其次, 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分析大多处于脱节状态 , 研究者在得出微观层 往往没有 进 一 步 推 导 至 宏 观 层 面 的 市 场 行 面的研究结论或构建出单个企业的最优化决策模型后, 为。 虽然有所滞后, 但是目前中国学者亦正逐步展开对 碳 排 放 情 景 及 相 关 减 排 机 制 的 研 究 。 比 如 曹静( 2009 ) 从税基 、 税率设定 、 中性税收条件下税收返还 、 减排激励与补贴及碳税对居民影响等为 出发点, 对中国的碳税政策进行了动态 CGE 模型分析; 许广月和宋 德 勇 ( 2010 ) 在 环 境 库 茨 涅 兹 曲 线理论的基础上, 选用 1990 —2007 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 运用面板单位根的协整检验方法, 验证了 黎 德 福 ( 2010 ) 提 出 基 于 环 境 资 中国东部及西部地区碳排放环境库 茨 涅 兹 曲 线 的 存 在 性; 唐 跃 军 、 本和负外部性的碳金融创新, 由政府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并建立环境能源交易市场, 引导企业 在清洁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资源交易; 张友国( 2010 )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 了 1987 年至 2007 年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 GDP 碳 排 放 强 度 的 影 响; 林 伯 强 、 刘 希 颖 ( 2010 ) 对 Kaya 恒等式做出修正, 引入城市化因 素, 研究了现阶段中国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得出了相关 的政策建议; 王峰等( 2010 ) 使用对数平均 Divisia 指数分解法, 把 1995 —2007 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 二氧化碳增长率分解为 11 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 并对这一时期中的 6 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 素进行了研究; 孙传旺等( 2010 ) 提出 了 碳 强 度 约 束 下 的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指 数, 并得出技术进步是推 46
上 海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一 般 课 题 ( 2012BGL003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科学研究项 目 ( 10692103400 ) 、 ( 13ZS009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802015 ) 资助 。 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 但文责自负 。
二、 相关研究回顾
近年来, 由于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碳减排问题日益成为相关国外学者的研究 Painuly ( 2001 ) 探讨了 CDM 项目对发展中 国 家 的 利 热点, 并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的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果 。 比如,
* 安崇义 、 唐跃军, 复 旦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邮 政 编 码: 200433 , 电 子 信 箱: yjtang@ fudan. edu. cn 。 本 文 受 上 海 市 科 技 发 展 基 金 软
一、 引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科学界开始注意和 研 究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与 温 室 气 体 的 关 系 。 1992 年 通 过 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规定了部分发达国家( 附件 1 国家) 的减排责任 。1997 年 12 月达成 则规定了三种灵活的交易机制: 排放贸易 ( ET ) , 即排放权 可 以 在 附 件 2 国 家 之 间 的《京都议定书 》 进行买卖; 联 合 实 施 机 制 ( JI ) , 即 附 件 B 国 家 可 以 通 过 项 目 进 行 减 排 量 转 移, 以及清洁发展机制 ( CDM ) , 即附件 B 国家能与非附件 B 国家进行合作减排来满足减排义务 。 2005 年 1 月, 欧盟正式 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 ,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跨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地 随着碳税机制的产生, 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施加 的 日 益 沉 重 的 碳 减 排 责 任, 碳减排机制 区 。 而后, 更趋向于复杂化, 已经由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了一个与政治 、 经济 、 社会高度挂钩的问题 。 显然, 在现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下, 对碳减排机制的研究正日益显出重要的战略价值 。 然 而, 对于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之间有何内在促进和制约关系 , 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企业的决策标 准是什么, 为何发达国家热衷于实行 CDM 项目, 碳税的加入对排放权 交 易 市 场 有 何 影 响 等 一 系 列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目前学界 、 业界 、 政府等依然处在 初 步 探 索 阶 段, 远 未 形 成 清 晰、 可靠的认 识 。 有鉴于此,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 在 AIM-Enduse 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目标函数, 重新定义参 数, 修改约束条件, 构建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减排的单阶段最优化决策模型 。
2012 年第 8 期
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减排的决策模型研究
安崇义 唐跃军
*
内容提要: 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之间有何内在促进和制约关系 , 排放权交易市场 中企业的决策标准是什么, 为何发达国家热衷 于 实 行 CDM 项 目, 碳税的加入对排放权交 易市场有何影响 。 围绕这一系列重 要 问 题, 本 文 从 微 观 角 度 出 发, 在 AIM-Enduse 模 型 的 基础上加入新的目标函数, 重新定义参数, 修 改 约 束 条 件, 构建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 本文分析了基于配额的排放权交易和 减排的单阶段最优化决策模型 。 在此模型基 础 上, 基于项目的排放权交易( CDM ) 之 间 内 在 的 促 进 和 制 约 关 系, 进 而 发 现, 参与者数量及参 与者之间减排边际成本的离散程度将决定排 放 权 交 易 市 场 的 交 易 量; 对 于 减 排 技 术 高 度 CDM 机制不仅有 利 于 大 幅 降 低 其 减 排 成 本, 发达的国家来说, 还有利于增加排放权交易 CDM 机制对其几乎没有影响 。 市场的交易量, 但是对于减排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来说,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机制 最优化模型 清洁发展机制 AIM-Enduse 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