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汽车制造中心。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1.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长春地区是满洲八旗的驻地之一。
当时的长春地区是一个农业和牧业为主的边疆地区,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
清朝时期的长春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2. 日本占领时期: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占领了长春地区,并开始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他们修建了铁路、道路和建筑物,并引进了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长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3. 解放初期:1945年,二战结束后,长春地区回归中国,并成为吉林省的省会。
在解放初期,长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和发展。
政府投资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学校、医院等,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4.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推动了长春市的工业化进程。
长春市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长春市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6. 当代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长春市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投资建设了一批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
长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创新中心。
总结:长春市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从一个边疆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长春市在工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吉林介绍-吉林简介PPT(经典版)

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姓名:
日期:
目录/contents
1 历史渊源 2 城市概况 3 旅游景点 4 美食文化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吉林建置始于清顺治十年 ( 1653 年 ) 设 置 宁 古 塔 昂 邦章京; 康 熙 十 二 年 ( 1673 年 ) , 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 乌拉”,吉林由此得名。
3、旅游景点
松花湖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南郊,是吉林省著名 的旅游景区。 水域辽阔、湖泊繁多,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明媚的湖光山色吸引了 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3、旅游景点
北大壶
曾经在这里举办过全国冬运会和亚洲冬运会。 北大壶滑雪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坡 平缓,少陡崖峭壁,主峰海拔约1409米,海拔 高度超过约1200米。
3、旅游景点
净月潭
被称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因形状与弯月 状相似而得名。与台湾日月潭互为姊妹潭,是 “吉林八景”之一。 净月潭不仅是生态休闲中心,还是体育健身的 中心,相继开展了国际滑雪节、森林马拉松、 山地自行车马拉松等比赛。
3、旅游景点
官马溶洞
长为200多米,最高处30多米,最低处2多米。 洞内分为6个宽广雄伟的大厅,有支地顶天的 钟乳石柱、石岩瀑布等。 各厅景观独特、千资百态、惟妙惟肖。
2、城市概况
吉林
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 相连,并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 心位置。
Hale Waihona Puke 3旅游景点3、旅游景点
天池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毗邻, 坐落于长白山北坡,是国家的5A景区。 长白山是一座巨型复式火山,由于其独特的地 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形成了神奇壮观的火山地, 富有北国的冰雪风光。长白山因有多白色浮石 和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 人间第一峰”的美誉。
吉林省的成长史

吉林省的成长史吉林[jí lín]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吉林省,简称“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春。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并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
截至2017年底,下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20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21个市辖区。
吉林建置始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吉林省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见证地,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
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跨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松花江五大水系。
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截至2018年末,吉林省总人口2704.0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74.6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60.75亿元,第二产业6410.85亿元,第三产业7503.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611元。
中文名称吉林外文名称Jilin Province别名白山松水行政区类别省所属地区中国东北历史沿革先秦至秦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吉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距今约5~1万年前出现的“寿山仙人洞”、“榆树人”、“安图人”、“青山头人”,是吉林古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舜、禹至夏商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古代民族就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隶属性质的贡纳关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形成了肃慎、濊貊、东胡、山戎、夫余等民族地方政权。
吉林通用知识

吉林通用知识一、地理概况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东临朝鲜,南接辽宁省,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北与黑龙江省毗邻。
全省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第九大的省份。
二、历史文化吉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吉林地区属于辽东郡。
唐代设置边疆州,在此之后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统治。
20世纪初期,吉林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三、自然资源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长白山天池景区和长春市雾凇岛景区。
此外,吉林还拥有众多温泉资源和森林资源。
四、经济发展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汽车制造业、化工产业和冶金产业等都比较发达。
同时,吉林省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五、名胜古迹1. 长白山天池景区: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之一,也是长白山著名景点之一。
2. 长春市雾凇岛景区:以冬季的雾凇景观而闻名,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3.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王朝宫殿建筑群。
4. 东北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之一,也是吉林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六、民俗文化吉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春市南关区的“长春千年古都文化节”,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加。
七、美食文化吉林省拥有独特的美食文化。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春市特色小吃——烧麦和延边朝鲜族特色菜——辣白菜。
八、体育文化吉林省的体育文化也十分发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林省冰球队和吉林省女子篮球队。
此外,吉林省还拥有众多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等运动场所。
九、教育文化吉林省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
此外,吉林省还拥有多所国家重点中学,如长春市第一中学和长春市二十四中等。
十、民间艺术吉林省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春市南关区的“南关秧歌”,以及延边地区的“朝鲜族舞蹈”。
吉林市的历史

吉林市的历史吉林市是东北著名的古城,已有三百多年建城史。
早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命率领满洲八旗军队三千多人进驻吉林倚江建城。
经过两年施工,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吉林城诞生。
当时吉林城,竖立松木杆为城墙,城墙高8尺,于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城门。
全城周长共计7华里180步。
城墙外有护城河。
城内建衙署、军营、寺庙、店铺、手工作坊、民房等,并依照地势先后修建了粮米行街、西大街、北大街等街路。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吉林城大约已有5万多居民。
清乾隆七年(1742年),吉林城进行第一次扩建。
东、西、北三面筑土为墙,城墙周长1451丈,约9.67里,城门增加到五个,即西门、大北门、巴尔虎门、大东门、小东门。
街道也初具规模,尤其是北大街、西大街商号店铺林立,甚为热闹。
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吉林城大约已有9万多居民。
同治五年(1866年),吉林将军富明阿、吉林副都统富尔荪带头捐款集资对吉林城进行大扩建。
扩建后土城墙高一丈一尺左右,城墙向北延伸了290多丈,周长1794丈,合11.66华里。
此次扩建城门增至八个,即致和门、德胜门、福绥门、迎恩门(原西门)、东莱门(原小东门)、朝阳门(原大东门)、巴尔虎门、北极门(原大北门)。
当时除福绥门与致和门未建城楼外,其余6门都建有城楼。
清光绪九年(1883年),吉林将军希元把土城墙改修为青砖墙。
城墙上加筑垛口,高一丈二尺多。
吉林城周长大约已有14公里,当时的吉林城居民大约已发展到29万多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城东开辟为日本商埠,并在东莱门和朝阳门之间增开一门,叫新开门。
至此城区东部建筑开始增多。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朝阳门和巴尔虎门之间又增开一门,叫北新开门。
并把巴尔虎门改称巴虎门,迎恩门改称临江门。
从民国年间到伪满初年,老城墙逐渐拆除,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新中国诞生后,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吉林古城,获得了新生。
江北工业区、哈达湾工业区、江南新城区,同旧城区连成一片,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已由解放初期的24平方公里扩展到570平方公里。
70年前吉林旧事见闻

70年前吉林旧事见闻摘要:一、前言- 引入主题:吉林旧事见闻- 强调时间:70 年前二、吉林历史背景- 简要介绍吉林的发展历史- 包括清朝、民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三、70 年前吉林的市井生活- 民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社会风俗: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社交礼仪等四、吉林的经济状况- 传统产业:农业、林业、矿业等- 手工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制造业五、吉林的教育与文化- 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情况- 文化: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文学创作等六、吉林的旅游资源- 著名景点:长白山、松花江、吉林雾凇等- 旅游活动:冬季滑雪、夏季避暑等七、结语- 总结70 年前吉林的旧事见闻- 强调这些见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正文:在70 年前,吉林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
这里的市井生活、经济状况、教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都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首先,吉林的历史背景丰富多样。
自清朝以来,吉林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吉林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0 年前,吉林的市井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人们穿着具有东北特色的棉袄、皮袄,食物以面食、玉米、大豆为主,住房多为传统的四合院,出行则以马车、轿子为主。
同时,吉林人民在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社交礼仪等方面也保留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经济方面,吉林主要以农业、林业、矿业为主导产业。
农业方面,盛产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林业方面,拥有长白山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业方面,吉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黄金产区之一。
此外,吉林的手工业也颇具特色,例如乌拉街的乌拉草编、吉林乌拉的锻铁技艺等。
在教育与文化方面,吉林十分重视教育。
70 年前,吉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吉林的文化事业也相当繁荣,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吉林地方戏二人转,以其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2.4吉林省

三、向海舞鹤
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 《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 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 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 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 的松树毫无缘份。东亚地区的居民,用丹顶鹤象征幸福、吉祥、长 寿和忠贞。在各国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屡有出现,殷商时代的墓葬 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钟,鹤体 造型的礼器就已出现。道教中丹顶鹤飘逸的形象已成为长寿、成仙 的象征。 顶鹤寿命长达50年一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 作为长寿的象征。丹顶鹤数量稀少,我国已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中 国国家林业局已经把丹顶鹤作为唯一的国鸟候选鸟上报国务院。
一、长白仰雪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高山,覆盖于延边、白山地区的大部,。 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夏季白岩裸露,冬季白雪皑皑,终年常白, 系多次火山喷发而成。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发源地。森林茂密,林 间有梅花鹿、貂、东北虎等珍贵动物,以及人参等药材。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 面积21.5万公顷。 长白山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长相厮、到天池;长相守、到白头。" 因此,现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蜜月旅行选择了长白山.。 长白山是闻名中外的美景,一望无际的林海,以及栖息其间的珍禽异兽,使它独 具有神奇的自然魅力。长白山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2007年5 月8日,长白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历史有过数次喷发。因此形成的独特的地貌景观神奇秀 丽、巍峨壮观、原始自然,风光无限!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关东第一山。因 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 峰”的美誉。长白山是关东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东三省地区的生态屏 障、满族和中国朝鲜民族的发祥地,清朝时期钦定它为圣地。
中华民国时期的吉林——辛亥革命在吉林

中华民国时期的吉林——辛亥革命在吉林从辛亥革命爆发到吉林省全境解放,吉林省的历史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而吉林省的旧官吏仍然维护封建旧体制,随着全国政局的变化,吉林也在军阀控制之下。
与此同时,俄日两国也加紧对吉林的侵略和渗透,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由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吉林全境迅速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吉林人民先后组织起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吉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和坚决依靠吉林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反奸清算、剿匪平叛和土地改革,在军事上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经过“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围困长春”等战役,终于在1948年10月21日解放了长春,人民解放战争在吉林省全境取得胜利。
辛亥革命在吉林清朝末年,为了挽救民族危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宋教仁,廖仲恺、林伯渠等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来到吉林开展革命活动。
吉林的地方自治会创办了《公民日报》,宣传救国、革新思想。
为了使爱国救国的思想便于人们接受,革命党人还利用一切有利的宣传阵地,灵活多样地宣传革命主张。
清晨,吉林省城的街巷中经常会出现一位手执木梆者,走到住户门前他就会敲打木梆六下,然后说“五更都过去了,你们还沉睡呢,快快醒来吧!”还有一位手拿铜铃者,身披一块白布,布上歪写着一个“国”字,“国”字下面画着一根木棒支撑着。
那人边走边喊:“国要倒了,快快救国啊!”原来他们一个叫李六更,—个叫陈作艇,都是革命党人,专门从事开通民智、倒清救国的宣传活动。
他们每到一处,群众便蜂拥而至,围观倾听,领悟真谛。
1909年,孙中山派熊成基到长春从事革命活动。
当熊成基第二次来到长春时,不幸被房东出卖,被捕入狱。
在负责审讯的清朝官员面前,熊成基慷慨陈词,宣传革命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吉林省位于祖国东北中部,地理位置介于40052′~46018′N和121038′~131019′E之间。
全省东西长约750km,南北宽约600km,总面积为18.74万km2。
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
它南靠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边境线长分别为1 206km和232.7km。
吉林省东部珲春市的防川距日本海仅15km,边境最近处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km。
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2005年),有汉、满、朝鲜、蒙古、回、锡伯等44个民族。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省名由来一、行政区划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7个地市级城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白城市和松原市)和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省会设在长春市。
吉林省还有18个县级市、20个县(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前郭蒙古族自治县)及20个市辖区。
各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详见表1。
表1 吉林省各地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二、省名的由来吉林省名的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唐代鸡林州;二是来源于清代吉林城,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据考,鸡林州即唐代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濒临大海,与今吉林省无关。
故此种说法不成立。
吉林省名来源于吉林城名。
吉林乌拉城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于温德河入江口处的船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吉林副都统驻扎地。
“吉林乌拉”为满语,吉林意为“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
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原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移驻该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
第二节吉林省历史概述一、吉林省早期的人类活动(一)旧石器时代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在吉林蛟河市北的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石器以及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栖息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境内的典型古人类代表是“榆树人”和“安图人”。
1951年,科学工作者在榆树市周家油坊松花江支流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人的头骨碎片和胫骨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器等。
经年代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被称为“榆树人”。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布尔哈通河阶地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类牙齿化石。
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大约2.6万年左右,也属于旧石器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安图人”。
据推断,“安图人”的居住环境与“榆树人”类似,都属于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寒冷。
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树、云杉和冷杉,中间夹杂着桦树和榆树;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菊科蒿属和十字花科植物。
这种植被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
当时大地上生活着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等动物,是人类的狩猎对象。
(二)新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增多,几乎每条较大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岗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遗迹。
如在东部的珲春河流域,有著名的大六道沟遗址,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如石镐、陶罐、刮削器等,还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
中部地区有著名的左家山遗址,在今农安县城东北4km的伊通河畔,距今7000-4800年之间,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包括各种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房屋遗址等。
西部地区有长岭县的腰井子遗址,出土的有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及各种装饰物,如玉龙、玉璧、玉鱼、玉器等,还有保存完整的居住房屋遗址。
这时的人类以渔猎为主,兼营原始农业。
(三)青铜器时代在距今约3000年前,相当于我国西周初期,人类社会进入了青铜时代。
此时,在吉林大地上广泛分布着众多人类遗址,至今已发现1 200余处。
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林市的西团山遗址(古墓群),位于吉林市郊欢喜乡吉兴村。
西团山海拔仅238.2m,墓地在山的西南坡,总面积约4万m2,地下有许多石棺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刀、剑、斧等。
西团山遗址是吉林省第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分早中晚三期,年代相当于西周到秦汉,族属未定。
其他还有吉林市北郊的长蛇山遗址、猴石山遗址、公主岭市大青山遗址、西部大安市境内的汉书遗址、东部汪清县的百草沟遗址等。
二、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一)三大族系原始社会末期,吉林境内开始出现了早期民族,包括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肃慎人,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东胡人,以及居住在中部平原与鸭绿江流域的秽貊族人。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民族不断地分裂、融合。
1.肃慎族系据史书记载,肃慎族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息慎或稷慎。
分布在今松花江中下游、长白山下、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一直到海滨的范围。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据考,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
肃慎族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而且自三千多年前舜在位时,肃慎族就前往中原朝贡,以自制的弓和箭为贡品。
肃慎族系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西汉以前称肃慎;东汉、三国时代称挹娄;北魏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辽代以后,黑水靺鞨统称女真;明末清初,又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2.东胡族系东胡族是我国古代东北西部草原上的一个十分强大的部族。
东胡族的风俗习惯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体相同。
他们擅长骑射,长期的马上生涯,使他们的服饰多为短衣打扮,与中原民族有所不同,故称“胡服”。
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曾引起各诸侯国的重视,以至引发了当时的赵国和燕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仿制“胡服”。
秦初,东胡族被匈奴击溃,其中一部分沦为匈奴的奴隶,一部分分解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
乌桓后被曹魏所灭;鲜卑的势力则达到了今天吉林省的西部地区,后来分化为慕容鲜卑、拓拔鲜卑和宇文鲜卑三部分,他们曾在中原创立燕、魏、周政权。
后来在北方地区兴起的契丹族、室韦族乃至蒙古族都可以称其为东胡族的后裔。
3.秽貊族系秽貊族系是因语言、习俗相同而由多个小的民族共同体组成的,其中秽和貊是两个比较大的族群。
秽族大约分布在吉林省中东部和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貊族大约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和辽宁省东部。
夫余族是秽貊族系的主体,后来的高句丽族源于貊族。
(二)夫余族与夫余政权夫余族是吉林省的古老居民,在东北三大族系中属秽貊族系。
夫余的名称初现于西汉的《史记》,后在《后汉书》、《三国志》为其正式立传。
根据记载和考古资料,今吉长地区是夫余族当年的主要活动地域。
夫余人建立的“夫余国”,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约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0年)建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被勿吉族所灭,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北魏等多个朝代,历经700余年。
关于夫余国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地方二千余里,户八万。
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岭广泽;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
国有君王,位世袭,以六畜名官,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
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
尤僧妒,已杀,尸之国南山上。
该国善养生,出名马。
在政治上,隶属于汉王朝的玄菟郡管辖。
每当夫余新王即位,东汉王朝就特制一个玉匣,先行运抵玄菟郡收藏。
夫余王死后,派人迎取作为丧葬用的玉匣,然后敛尸下葬。
夫余国的前期王城,当为今吉林市的龙潭山城或东团山南城子。
1考古工作者曾在其东南的帽儿山周围发现大量墓葬,更进一步证明该地为夫余前期王城中心。
该古墓群于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后期王城,即公元346年“西徙近燕”的王城,据考证为今长春市农安县城古城。
据考古资料分析,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以及吉林市郊区的汉陶遗存等均为夫余的遗存,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有陶器、兵器、工具、马具和装饰品等,尤其是汉陶遗存中的陶器和铁制兵器、农具充分显示了夫余受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三)高句(音勾)丽族与高句丽政权高句丽族是生活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属东北三大族系中的秽貊族系。
西汉武帝时,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
高句丽族就生活在当时的玄菟郡内。
在高句丽族的聚居区,汉玄菟郡下设了高句丽县,与郡内的上殷台、西盖马两县并立。
可以说,高句丽县名即来源于高句丽族。
玄菟郡的郡治于公元前82年迁到高句丽县,使高句丽县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来自北夫余的王子朱蒙(又译邹牟)在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即高句丽国。
高句丽国建立初期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公元3年(西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的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把都城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市,建造国内城;同时在其北部山上修建尉那岩城,做为国内城的守备城。
尉那岩城平时驻军,囤积1李建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粮草,战时则守卫和避难。
至高句丽山上王和故国原王时,曾两度将其作为正式王都,并更名为丸都山城。
高句丽国以国内城和尉那岩城为中心,兼并了周边的许多部落而形成五部(即分布在今集安霸王朝山城的桂娄部、今富尔江上游的消奴部、今浑江上游的绝奴部、今长白县一带的顺奴部和今鸭绿江两岸的灌奴部),成为与夫余国并立的又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长寿王时,高句丽国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将政治中心转移到朝鲜半岛,国内城作为陪都留存。
公元668年,唐朝军队攻克平壤,高句丽政权灭亡。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共存世705年,传28代王。
其中以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40年(前37-3),以吉林省集安市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为都424年(3-427),以平壤为都241年(427-668)。
因为在吉林省集安市为都时间最长,达424年,故留存了大量古墓,总数约为11280座(1966年),现存7000余座。
其中包括著名的将军坟、太王陵、五盔坟和长川一号墓等。
高句丽在19代王平安好太王时,国力最盛,曾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夫余、契丹、后燕(慕容氏),将国土扩大到辽河以东以及今吉、长地区。
高句丽时期在吉林省留下的古城除国内城、丸都山城外,还有吉林市的龙潭山城、集安市的霸王朝山城、关马山城、柳河县的罗通山城等。
2004年7月1日,包括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和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等在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始终是在中原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权管辖之下,与中原各政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臣属、册封、朝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