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吉林省位于祖国东北中部,地理位置介于40052′~46018′N和121038′~131019′E之间。全省东西长约750km,南北宽约600km,总面积为18.74万km2。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它南靠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边境线长分别为1 206km和232.7km。吉林省东部珲春市的防川距日本海仅15km,边境最近处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km。

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2005年),有汉、满、朝鲜、蒙古、回、锡伯等44个民族。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省名由来

一、行政区划

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7个地市级城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白城市和松原市)和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省会设在长春市。吉林省还有18个县级市、20个县(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前郭蒙古族自治县)及20个市辖区。各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详见表1。

表1 吉林省各地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

二、省名的由来

吉林省名的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唐代鸡林州;二是来源于清代吉林城,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据考,鸡林州即唐代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濒临大海,与今吉林省无关。故此种说法不成立。

吉林省名来源于吉林城名。吉林乌拉城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于温德河入江口处的船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吉林副都统驻扎地。“吉林乌拉”为满语,吉林意为“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原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移驻该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

第二节吉林省历史概述

一、吉林省早期的人类活动

(一)旧石器时代

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在吉林蛟河市北的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石器以及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栖息和开发的地区之一。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境内的典型古人类代表是“榆树人”和“安图人”。

1951年,科学工作者在榆树市周家油坊松花江支流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人的头骨碎片和胫骨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器等。经年代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被称为“榆树人”。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布尔哈通河阶地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类牙齿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大约2.6万年左右,也属于旧石器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安图人”。

据推断,“安图人”的居住环境与“榆树人”类似,都属于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寒冷。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树、云杉和冷杉,中间夹杂着桦树和榆树;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菊科蒿属和十字花科植物。这种植被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当时大地上生活着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等动物,是人类的狩猎对象。

(二)新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增多,几乎每条较大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岗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遗迹。如在东部的珲春河流域,有著名的大六道沟遗址,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如石镐、陶罐、刮削器等,还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中部地区有著名的左家山遗址,在今农安县城东北4km的伊通河畔,距今7000-4800年之间,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包括各种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房屋遗址等。西部地区有长岭县的腰井子遗址,出土的有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及各种装饰物,

如玉龙、玉璧、玉鱼、玉器等,还有保存完整的居住房屋遗址。这时的人类以渔猎为主,兼营原始农业。

(三)青铜器时代

在距今约3000年前,相当于我国西周初期,人类社会进入了青铜时代。此时,在吉林大地上广泛分布着众多人类遗址,至今已发现1 20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林市的西团山遗址(古墓群),位于吉林市郊欢喜乡吉兴村。西团山海拔仅238.2m,墓地在山的西南坡,总面积约4万m2,地下有许多石棺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刀、剑、斧等。西团山遗址是吉林省第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分早中晚三期,年代相当于西周到秦汉,族属未定。其他还有吉林市北郊的长蛇山遗址、猴石山遗址、公主岭市大青山遗址、西部大安市境内的汉书遗址、东部汪清县的百草沟遗址等。

二、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

(一)三大族系

原始社会末期,吉林境内开始出现了早期民族,包括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肃慎人,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东胡人,以及居住在中部平原与鸭绿江流域的秽貊族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民族不断地分裂、融合。

1.肃慎族系

据史书记载,肃慎族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息慎或稷慎。分布在今松花江中下游、长白山下、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一直到海滨的范围。《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据考,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

肃慎族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而且自三千多年前舜在位时,肃慎族就前往中原朝贡,以自制的弓和箭为贡品。

肃慎族系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西汉以前称肃慎;东汉、三国时代称挹娄;北魏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辽代以后,黑水靺鞨统称女真;明末清初,又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2.东胡族系

东胡族是我国古代东北西部草原上的一个十分强大的部族。东胡族的风俗习惯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体相同。他们擅长骑射,长期的马上生涯,使他们的服饰多为短衣打扮,与中原民族有所不同,故称“胡服”。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曾引起各诸侯国的重视,以至引发了当时的赵国和燕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仿制“胡服”。

秦初,东胡族被匈奴击溃,其中一部分沦为匈奴的奴隶,一部分分解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乌桓后被曹魏所灭;鲜卑的势力则达到了今天吉林省的西部地区,后来分化为慕容鲜卑、拓拔鲜卑和宇文鲜卑三部分,他们曾在中原创立燕、魏、周政权。后来在北方地区兴起

的契丹族、室韦族乃至蒙古族都可以称其为东胡族的后裔。

3.秽貊族系

秽貊族系是因语言、习俗相同而由多个小的民族共同体组成的,其中秽和貊是两个比较大的族群。秽族大约分布在吉林省中东部和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貊族大约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和辽宁省东部。夫余族是秽貊族系的主体,后来的高句丽族源于貊族。

(二)夫余族与夫余政权

夫余族是吉林省的古老居民,在东北三大族系中属秽貊族系。夫余的名称初现于西汉的《史记》,后在《后汉书》、《三国志》为其正式立传。根据记载和考古资料,今吉长地区是夫余族当年的主要活动地域。夫余人建立的“夫余国”,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约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0年)建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被勿吉族所灭,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北魏等多个朝代,历经700余年。

关于夫余国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地方二千余里,户八万。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岭广泽;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国有君王,位世袭,以六畜名官,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尤僧妒,已杀,尸之国南山上。该国善养生,出名马。在政治上,隶属于汉王朝的玄菟郡管辖。每当夫余新王即位,东汉王朝就特制一个玉匣,先行运抵玄菟郡收藏。夫余王死后,派人迎取作为丧葬用的玉匣,然后敛尸下葬。

夫余国的前期王城,当为今吉林市的龙潭山城或东团山南城子。1考古工作者曾在其东南的帽儿山周围发现大量墓葬,更进一步证明该地为夫余前期王城中心。该古墓群于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后期王城,即公元346年“西徙近燕”的王城,据考证为今长春市农安县城古城。

据考古资料分析,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以及吉林市郊区的汉陶遗存等均为夫余的遗存,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有陶器、兵器、工具、马具和装饰品等,尤其是汉陶遗存中的陶器和铁制兵器、农具充分显示了夫余受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三)高句(音勾)丽族与高句丽政权

高句丽族是生活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属东北三大族系中的秽貊族系。西汉武帝时,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高句丽族就生活在当时的玄菟郡内。在高句丽族的聚居区,汉玄菟郡下设了高句丽县,与郡内的上殷台、西盖马两县并立。可以说,高句丽县名即来源于高句丽族。玄菟郡的郡治于公元前82年迁到高句丽县,使高句丽县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来自北夫余的王子朱蒙(又译邹牟)在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即高句丽国。高句丽国建立初期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公元3年(西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的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把都城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市,建造国内城;同时在其北部山上修建尉那岩城,做为国内城的守备城。尉那岩城平时驻军,囤积

1李建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

粮草,战时则守卫和避难。至高句丽山上王和故国原王时,曾两度将其作为正式王都,并更名为丸都山城。高句丽国以国内城和尉那岩城为中心,兼并了周边的许多部落而形成五部(即分布在今集安霸王朝山城的桂娄部、今富尔江上游的消奴部、今浑江上游的绝奴部、今长白县一带的顺奴部和今鸭绿江两岸的灌奴部),成为与夫余国并立的又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长寿王时,高句丽国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将政治中心转移到朝鲜半岛,国内城作为陪都留存。公元668年,唐朝军队攻克平壤,高句丽政权灭亡。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共存世705年,传28代王。其中以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40年(前37-3),以吉林省集安市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为都424年(3-427),以平壤为都241年(427-668)。因为在吉林省集安市为都时间最长,达424年,故留存了大量古墓,总数约为11280座(1966年),现存7000余座。其中包括著名的将军坟、太王陵、五盔坟和长川一号墓等。

高句丽在19代王平安好太王时,国力最盛,曾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夫余、契丹、后燕(慕容氏),将国土扩大到辽河以东以及今吉、长地区。高句丽时期在吉林省留下的古城除国内城、丸都山城外,还有吉林市的龙潭山城、集安市的霸王朝山城、关马山城、柳河县的罗通山城等。2004年7月1日,包括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和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等在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始终是在中原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权管辖之下,与中原各政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臣属、册封、朝贡等。朱蒙建国不久,就被汉王朝册封为高句丽王。魏晋南北朝时,高句丽政权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平稳的臣属关系。隋唐时期,高句丽尽管不断与中原王朝发生征战,但多数时候还保持和谐的臣属关系。因此,高句丽政权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具有地方政权的性质。

高句丽后期,至隋文帝杨坚时,其国王“汤遣使诣阙,进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从此后,高句丽被改称为高丽。《隋书·东夷传》中,第一次以高丽立传。

高句丽灭亡后,其民族多融入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

(三)渤海族与渤海国政权

渤海既是族名也是国名。

渤海族是以隋唐时靺鞨族为主体,含高句丽遗民及周边部族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靺鞨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属肃慎族系,隋唐时称为靺鞨。当时的靺鞨族共分为七部,其中包括居住于长白山一带的白山部、分布于松花江中上游地区的粟末部以及分布于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部等。隋朝时,靺鞨族曾经臣服于高句丽。唐时,武则天为了拉拢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册封粟末靺鞨族酋长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白山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去世后,他的儿子大祚荣率领部下逃往长白山,联合高句丽旧部和当地靺鞨族各部,在白山黑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称渤海族。

公元698年,大祚荣创立震国,建都敖东城,即今吉林敦化。公元713年,唐朝封大

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后来又改忽汗州都督府为渤海都督府,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也改称渤海国。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祚荣死。其后有武王、文王,到第十代宣王时,统一靺鞨各部,号称“海东盛国”。渤海国极盛时其疆域西到农安、长春,东到日本海,北起黑龙江、牡丹江流域,南至鸭绿江流域。渤海国是由肃慎族系粟末靺鞨族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包括朝鲜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的广阔区域里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曾经四易都城,初期定都敖东城;一迁中京显德府,即今和龙西古城;二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渤海镇;三迁东京龙源府,今吉林省珲春八连城;最后又迁回上京龙泉府。上京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与建筑方面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其都城布局和建筑就是接受了隋唐长安城的影响。这些都证明了渤海国不仅在行政建制上仿照唐朝,而且还积极地吸收和学习唐王朝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渤海国仿照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创立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五京中上京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在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东京在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西京约在今吉林省临江镇一带,南京在今朝鲜咸镜南道。

渤海国在与外部的交往中,形成五条交通要道:一是朝贡道,由上京向东乘船出鸭绿江,航海至今山东登州,然后转赴长安;二是自今珲春经海路通往日本的日本道;三是通往新罗的新罗道;四是从陆路至西南方向营州(今辽宁朝阳)的营州道;五是向西经夫余(今农安)通往契丹的契丹道。

渤海国与唐朝交往密切,从渤海国输出的产品有马、羊、鱼、药材、金属、皮张等土特产,从唐朝输入的主要有帛、绵、绢等织品和各种金银器皿。渤海国是唐王朝统治下的地方民族政权,政治上受唐王朝约束。

渤海国698年建国,926年被契丹族所灭,前后共延续了220多年,传世15代。

(四)契丹族和辽代的吉林

隋唐之后,我国北方地区兴起了一个强大彪悍的民族——契丹族,而其建立的大辽国,也成为与中原王朝抗争的北方王朝之一。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契丹见著载籍,最早始于《魏书·契丹传》。关于契丹族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其源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东胡融入匈奴、匈奴融入鲜卑而形成宇文鲜卑,后宇文鲜卑南迁、分流,从而形成了契丹民族。即契丹族是由古匈奴人与东胡人的后裔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唐时,契丹主体主要分布在今西辽河以南地区,兼有部分在今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区。唐政府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契丹族驻牧地设松漠都督府,任其联盟首领窟哥为都督。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即皇帝位,并仿效中原制度在中央设南北两个官吏系统(南面官统治汉人,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其他族人)。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率军灭渤海国,并统一东北;同年,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即位。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辽自太

湖北历史地理

湖北地跨长江,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段和第三级阶段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始有湖北之称谓。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南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鄂西北山地群峰耸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变故,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总数超过1000个。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 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1000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而云梦泽仅指云梦狩猎区内的部分湖沼泽薮景观,面积并没有大得能超过长江。公元4世纪以来,由于长江、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云梦泽逐渐消亡成陆,而留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早期长江荆江河段曾经以分流的形式穿过古云梦泽地区,随着北面淤高,云梦泽消失,江水向南汇流,终于发育成典型的曲流河床。所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形态的形成,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有密切的关系。这个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也影响了江陵荆州地区长江津渡的盛衰。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先秦时期,中原人总结选址筑城的原则是:“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江南早期城邑基本上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丘陵山冈上筑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征服自然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万年前地元谋人,止于年地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地历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b5E2R。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p1Ean。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地产生和民族危机地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地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地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地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地实现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地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地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地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地,取得地胜利是辉煌地.DXDiT。 建国后地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地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地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地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地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地“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地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地“五反”运动.对旧中国地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地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地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历史 35

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湖北黄冈)14.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2019·湖北黄冈)15.“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2019·湖北黄冈)16.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2019·湖北黄冈)17.图1、2、3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图1 图2 图3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2019·湖北黄冈)18.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这充分显示了() A.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B.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C.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D.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 (2019·湖北黄冈)19.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 A.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 B.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 C.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 D.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 (2019·湖北黄冈)20.《全球通史》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A.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对立 B.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C.消除了地区之间的隔阂 D.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2019·湖北黄冈)21.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864年,欧洲各国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继展开。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 A.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2020年吉林省长春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版

历 史 试 卷 第 1 页 ( 共 6 页 ) 历 史 试 卷 第 2 页 ( 共 6 页 ) 绝密★启用前 在 2020 年吉林省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 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考察距今约 6000 年的半坡遗址,有助于我们了解 ( ) 此 A. 长江流域的文明 B .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C .原始农耕生活 D .尧舜禹的禅让 2. 目 前 所 知 , 我 国 有 文 字 可 考 的 历 史 开 始 于 (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3.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上 答 A.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题 6.180 年前的战争把中国拖人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使得 ( ) A .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劫掠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C .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无 7.19 世纪中期,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中国发生了 ( ) A .李自成起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8. 下列有关《时务报》和《民报》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 B .致力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 .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 D .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创办 效 9.陈独秀等人领导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倡导 ( ) A .自强、求富 B .君主立宪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10. 国民革命时期,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的培养得益于孙中山创办了 ( ) A. 京师同文馆 B .福州船政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黄埔军校 11. 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 . 召开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B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2. 日本人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就是其中 之 一 。 这 是 研 究 伪 满 洲 国 历 史 的 ( ) A .实物史料 B .文献史料 C .口述史料 D .音像史料 13. “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这首 歌 谣 描 述 了 ( ) A. 台儿庄战役 B .武汉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14. 下 侧 地 图 可 用 于 研 究 ( ) A .甲午中日战争 B .西藏和平解放 C .抗美援朝战争 D .伊拉克战争 15.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她 ( ) A. 提出“治未病”理论 B .发明了麻沸散 C .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发现了青蒿素 16.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 A. 伯里克利 B .德谟克利特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17.“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改变了英国的政体。”这一改 变 是 因 为 颁 布 了 (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1787 年宪法 毕业学校 姓名 考生号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A .重要原因 B .主要表现 C .基本特点 ( ) D .积极影响 4.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在地方实行 (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5.下图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湖北省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湖北省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 《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乾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该史料说明了() A . 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 B . 西周冶炼和淬火工艺发展 C . 青铜器按照礼制要求制作 D . 周代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2.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中) 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3. (2分) (2016高二上·大庆期中)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4. (2分)《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居住之处)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①入阁由皇帝选任②职同汉唐宰相③取得决策大权④地位逐渐提高 A . ①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5. (2分) 1861年4月,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某书籍刻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湖北黄冈概况

湖北省黄冈市概况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二市(武穴、麻城),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黄冈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截至到2018年年末,黄冈市户籍总人口740.64万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

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六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武汉城际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麻竹高速、黄鄂高速、麻阳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我市6县(市、区)199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212.9公里(不含江心洲岸线),长江干支堤防长263.07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吉林省位于祖国东北中部,地理位置介于40052′~46018′N和121038′~131019′E之间。全省东西长约750km,南北宽约600km,总面积为18.74万km2。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它南靠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边境线长分别为1 206km和232.7km。吉林省东部珲春市的防川距日本海仅15km,边境最近处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km。 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2005年),有汉、满、朝鲜、蒙古、回、锡伯等44个民族。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省名由来 一、行政区划 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7个地市级城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白城市和松原市)和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省会设在长春市。吉林省还有18个县级市、20个县(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前郭蒙古族自治县)及20个市辖区。各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详见表1。 表1 吉林省各地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

二、省名的由来 吉林省名的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唐代鸡林州;二是来源于清代吉林城,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据考,鸡林州即唐代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濒临大海,与今吉林省无关。故此种说法不成立。

吉林省名来源于吉林城名。吉林乌拉城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于温德河入江口处的船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吉林副都统驻扎地。“吉林乌拉”为满语,吉林意为“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原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移驻该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 第二节吉林省历史概述 一、吉林省早期的人类活动 (一)旧石器时代 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在吉林蛟河市北的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石器以及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栖息和开发的地区之一。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境内的典型古人类代表是“榆树人”和“安图人”。 1951年,科学工作者在榆树市周家油坊松花江支流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人的头骨碎片和胫骨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器等。经年代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被称为“榆树人”。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布尔哈通河阶地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类牙齿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大约2.6万年左右,也属于旧石器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安图人”。 据推断,“安图人”的居住环境与“榆树人”类似,都属于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寒冷。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树、云杉和冷杉,中间夹杂着桦树和榆树;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菊科蒿属和十字花科植物。这种植被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当时大地上生活着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等动物,是人类的狩猎对象。 (二)新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增多,几乎每条较大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岗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遗迹。如在东部的珲春河流域,有著名的大六道沟遗址,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如石镐、陶罐、刮削器等,还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中部地区有著名的左家山遗址,在今农安县城东北4km的伊通河畔,距今7000-4800年之间,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包括各种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房屋遗址等。西部地区有长岭县的腰井子遗址,出土的有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及各种装饰物,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 名词解释 1.《尼布楚条约》: 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 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 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 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全长1794千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 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 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是有史以来人类众多的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开发了东北地区。 8.走西口: 西口即东虎口,是指山西人从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东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但破坏了草原生态,弊大于利。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生活指南北城长春】吉林历史经济

吉林历史经济 吉林省地形地貌大致是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沉降,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类型。分为四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冲积、洪积台地平原,西部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吉林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18条,主要大河是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较大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月亮湖、大布苏泡、查干湖、波罗泡。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均温约-18℃,7月均温20℃。全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全省平均400~900毫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2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456.46万千瓦,理论发电能力为399.86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为500.81万千瓦,发电量为129.15亿千瓦时,耕地面积399.91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3%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66.6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4% 。森林覆盖率为38.8%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1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林业资源丰富,有红松、云杉、落叶松、臭松、樟子松、油松、赤松、水曲柳、柞树、椴树、榆树、白桦、色树、枫桦、山杨、胡桃楸等树种。吉林有72种矿产。油母页岩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列全国第一;石油居全国第八;镍居全国第三;钼储量占全国20%,居第二;金居全国第四位;冰洲石储量占全国的32%,列全国第二位;镓储量占全国的22%,居第二位;铼储量居全国第三;伴生硫储量居全国第二;石墨居全国第四。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小麦、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烟草;主要特产有人参和其他中草药。1984年,木材产量为633.4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1100多种;野生植物2700余种。特产有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吉林省有各种鱼类105种,珍贵鱼类有七鳃鳗、大麻哈鱼、孟苏大麻哈鱼、石川哲罗鱼、细鳞鱼、红点鲑、茴鱼、池沼公鱼、狗鱼、滩头急和江鳕等。 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汉、满、蒙古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吉林东南部和辽东同属于华夏族传统聚居地。燕国、秦朝、两汉均在此设立行政机构。约7000-4000年前(周)活动在长春平原到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靺鞨,皆系满族前身)一度建立早期肃慎王国。肃慎人以射猎为主,为本区原始居民。吉林地区很早就纳入中国地方建制了,在汉朝就已经设置郡县,唐朝平定室韦、勿吉后占据了外东北大部分,属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唐代时的粟末靺鞨建渤海国,渤海国主体大致以吉林省为中心,包括黑龙江省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部分地区。辽朝时属上京道,宋代时又属金朝(女真)。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省境西部,古称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至926年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至明末,全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清顺治年间,颁发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来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颁布了"流民归还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东丰、梅河口、辉南、磐石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经长春至今辽宁省开原筑有柳条边墙。以西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清初,自1653年设置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