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可以以以下方式描述:
1. 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1世纪):在这个时期,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狩猎和渔业为主,人们靠自然资源为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低。
2.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的兴起标志着劳动力的集中和初步的商品交换。
此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城市的出现,经济产出和贸易逐渐增长。
3.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农业为基础,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得以形成。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4.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84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种植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海外贸易和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
5. 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时期(1911年-1949年):在这一时间段,中国经历了战争和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演变和变
动。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宋元明清时期以及现代经济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中国的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

中国的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商的国家,拥有繁荣的商业和发达的市场经济。
古代商业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一、商业的起源与发展商业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原始社会。
古代中国人开始进行物物交换,交换自己所需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开始在各地之间进行货物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商业系统。
商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地理优势。
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各地资源的差异促使了物物交换的需求,驱动了商业的繁荣。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趋向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古代中国,各地商品的交流和流通非常活跃。
商人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商品,通过市场交易进行流通。
这种商品经济的形式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货币经济则是指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经济形式。
在古代中国,货币的使用起初是以物物交换为主,随后逐渐发展为以金银等贵金属为货币形态。
商人和消费者通过使用货币进行交易,更加方便和高效。
货币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三、商业与社会进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不仅仅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各种手工制品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流通。
商人们从各地购买原材料和产品,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各地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同时,商业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演化。
这篇文章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包括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夏朝时期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稻、黍等粮食作物,养殖牲畜,进行纺织和陶瓷制作等手工业活动。
商朝时期,商人开始出现,商业交易逐渐兴起,商人利用青铜器进行交换和贮藏财富。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制度等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国家财政的发展。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推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中亚地区的贸易交流。
此外,汉武帝继续推动水利建设,修筑大运河,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后来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和发达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开放的市场和繁荣的贸易使得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此外,唐朝还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南宋时期,金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钱庄和票号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衰退期。
明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乱,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明朝时期仍有一些重要的贸易活动和经济发展,但总体上经济发展的势头并不强劲。
清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萧条和衰败的局面,封建专制制度和封闭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1. 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如黄河和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交通运输基地,为农业和贸易活动提供了条件。
2. 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9821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演变引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商品交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商品经济在其历史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笔者将从古代商品经济的起源、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探究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商品经济的起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业贸易在此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
此时期的商人以货物交换为主,金银等形式化的交易手段尚未出现。
到了汉代,以珠宝玉石、铜器、艺术品、战利品等为主的“市舶”开始形成,贸易份额不断增加,交易手段逐渐丰富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商品经济逐渐走向繁荣时期。
唐宋时期,商业活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丝绸、茶叶、瓷器、香料、药材等商品不仅是国内贸易的主要范畴,而且也成为了中国向外交流的主要经济来源。
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从商周时期到清朝,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此阶段是商周和西周时期,商品交换以贡赋和赋税的形式为主,以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的封建社会为背景。
在这个时期,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消费需求和收入来源。
第二阶段:初步繁荣此阶段是秦、汉、唐、宋时期。
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商业逐渐成为主流,商品交换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减少,并逐渐成为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个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交易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三阶段:经济衰退此阶段是元、明、清三个朝代,即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虽然这三个朝代的商业活动很活跃,但商品经济的总体发展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滞后和衰退。
其中,元朝经济较甚,明朝及清朝则是少数民族入侵、自然灾害和社会纷争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经济瘫痪。
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典型的特点:地方性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大量商业活动发生在局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和广泛的长江流域。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摘要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
其初始的状态是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后来才有发展了的交换形式——商业。
中国古代的商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概况,以及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本文着重的研究了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
关键词:商业,商品经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商政策、赋税政策、社会环境、本末观念的转变)AbstractBusiness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level, with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urplus, that produce gradually. The initial state is adirectbarter exchange among producers, then had developed the exchange form --business. Chinese ancient business is how it?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cient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ancient Chinese.This paper studies some main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economy.Keywords:commerce,commodity economy,influence factor(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Mercantilist policies、)目录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简要概况 (4)(一)奴隶制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4)(二)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 (4)(三)秦汉时期的经济 (5)(四)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至元代的经济发展 (5)二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夏代时以物易物是商品交换的一般模式,但是,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贝”,说明用媒介的交换已经出现。
商代时,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出现了一些从事专业贩运的商贾;二是出现了铜贝,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西周时,商业成了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工商食官”,就是商业由国家垄断。
在较大的都邑出现了较大的的市场,设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商业特点有三个:一是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尤其是春秋后期;二是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于诸侯。
”;三是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市场在各地出现。
战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且规模大,辐射面广,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
如临淄、邯郸、大梁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3秦汉时期:秦朝时,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但重农抑商政策,使商品经济受到极大的制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虽是分裂动荡时期,但是,经济依然有一定的发展,尤其南朝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再有就是在中外经济来往上较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些都为以后隋唐时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繁荣,“坊”、“市”分开。
第二,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注重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如在广州设置“市舶使”。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两大方面。
前者主要体现在都城长安、洛阳;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需要。
6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城市经济繁荣。
中国古代市场化经济发展沿革

中国古代市场化经济发展沿革中国古代的商业,从萌芽到产生、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时期都各有特色。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虽然其中也有曲折,但是整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状态。
一、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
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到了西周,商业成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
当时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
在商品交换中,主要的货币仍然是贝,但铜也被用作是一种交换手段。
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也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大商人有郑国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
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商人开始和商人扯上历史渊源,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商业在西周时期是繁荣的,腐败奢侈的西周奴隶主阶层,为了更好地享受奢侈生活,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西周时期,商业被列为“九职”之一,市场上的商品有奴隶、牛马、珍珠等。
国家对市场也有了一套管理制度,设置了专职官吏“司市”管理市场,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物价稳定,使交易规范化。
当然这一切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但是这其中对度量衡和质量的关注,也对其他消费者有益,因而这套做法也一直被后世的统治者沿袭。
二、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改变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不一的现状,决定统一货币,把原来秦国流通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这就是通称的“秦半两”。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综述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综述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下是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综述。
首先,宋代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突破。
宋代实行了多种农业技术,如灌溉、早稻、水稻和湖田等,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灌溉技术的发展使得农田面积扩大,大量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早稻的种植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提前,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
水稻的推广,使得水稻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湖田制度的建立,则解决了南方地区土地有限的问题,通过围垦新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面积。
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和制度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
其次,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宋代的手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纺织业、瓷器业和铁器业等方面。
纺织业的发展使得丝织品和棉织品的产量大幅增加,其中丝织品以宋锦最为著名,成为宋代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瓷器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宋代的青瓷、灰釉瓷和汝窑等都是瓷器制作的重要突破。
铁器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农具、兵器和日用品的生产,为农业和军事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最后,宋代商业的繁荣也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宋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建设和商业活动的兴盛。
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中心城市,如东京(今北京)、杭州、大都(今北京)等。
这些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形成了繁荣的商业活动。
宋代还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如百货市场、食品市场和茶叶市场等,这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同时,宋代还开展了对外贸易,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些商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摘要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
其初始的状态是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后来才有发展了的交换形式——商业。
中国古代的商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概况,以及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本文着重的研究了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
关键词:商业,商品经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商政策、赋税政策、社会环境、本末观念的转变)AbstractBusiness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level, with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urplus, that produce gradually. The initial state is adirectbarter exchange among producers, then had developed the exchange form --business. Chinese ancient business is how it?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cient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ancient Chinese.This paper studies some main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economy.Keywords:commerce,commodity economy,influence factor(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Mercantilist policies、)目录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简要概况 (4)(一)奴隶制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4)(二)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 (4)(三)秦汉时期的经济 (5)(四)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至元代的经济发展 (5)二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6)(一)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6)(二)国家政策的影响 (6)(三)士大夫观念的转变 (9)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简要概况(一)奴隶制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活动要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的物物交换,至今5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晚期,畜牧业与种植业分工,手工业(制陶、青铜)也相继与农业分离,交换相应扩大。
《易.系词下传》中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表示交换已经比较经常,并且有了比较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古书中还有“因井为市”的传说,交易常在井旁边进行,以便汲水供人畜引用或将货物清洗干净。
所以后市常把“市井”连称[ 1]。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代的商部落善于交换,商代时期,奴隶专门从事买卖交易,为奴隶主服务,周代时,买卖人更多的人从事商业,商品交换。
在这些人中商人有最多,所以人们便把从事商品交换买卖的人成为商人,这样的商品买卖交易的活动成为商业。
商代时表示商品经济发展进步的表现有两个:一是出现了一些从事专业贩运的商贾;二是出现了铜贝,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西周时,商业成了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工商食官”,就是商业由国家垄断。
在较大的都邑出现了较大的的市场,设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二)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改革的交互变化,使商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
主要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尤其是春秋后期;二是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于诸侯。
”;三是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市场在各地出现。
战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且规模大,辐射面广,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
如临淄、邯郸、大梁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时期,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刚刚建立,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商品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汉初,高祖为了巩固刚刚成立的新政权,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量的鼓励发展农业,于是实行“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
到了孝惠、文帝的时候,复驰商贾之律,开放利润优厚的盐铁等业的生产,任商人自由经营,不加干预。
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活跃。
司马迁曾给与过很高的评价:“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说明这一时期内的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然而在汉武帝中叶之后,桑弘羊辅政,实行榷盐铁酒沽、均输、告缗等严重的抑商政策,民间工商业受到重大的打击。
因此,秦汉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在西汉前期的八九十年间。
(四)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至元代的经济发展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由于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乱,使得商品经济急剧衰退。
进入唐宋,随着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商品经济步入了第二次的发展高峰。
由唐代开始的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心的南迁,到了宋代,随着南方经济的更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逐渐完成。
北宋末期人口增至一亿2000余万,耕地近五亿亩,都倍于汉唐的最高水平,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可以想见。
说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商品数量上看也有一定的依据。
然而到了元代,由于蒙元人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唐宋发达的商品经济一度发展迟滞。
进入明代,商品经济又一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第三次的发展高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一直处于向前发展的状态。
偶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会有停滞不前的情况发生。
二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出了更多的劳动产品,然后才会有更多的剩余产品,这些剩余的产品就有机会进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商品经济影响体现最突出的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使得生产更加的方便快捷,牛耕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样的加速了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春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策对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于商业采取的措施和其他时代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重商政策。
在各个诸侯国之间,齐国有着重商的传统。
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作为西周的功臣姜尚被封在齐,齐地位于山东境内,面临着海洋,土壤没有肥力,大多是盐碱地,不可能发展农业。
于是姜尚充分地利用资源,通渔盐之利,大力发展工商业。
所以齐国一直以来都有都有重商的传统。
(二)国家政策的影响重商政策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必要政治保障,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对经济又具有反作用。
国家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采取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使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所谓重商政策, 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 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维护政治统治、保障统治者利益是诸侯国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的动荡时期, 由于周王室衰微, 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 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战争频繁发生, 为求得生存乃至走上霸主地位, 诸侯国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经济, 增强实力, 巩固统治。
重商政策便是其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商业税收, 增强其经济实力, 有利于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田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 但源源不断的商业税收无疑也成为各诸侯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商业税收,增强其经济实力,有利于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田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源源不断的商业税收无疑也是各诸侯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
《战国策》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
”这里,就把征收关税作为“富国”、“存韩安魏”的一个重要途径,说明关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由此可以看出。
商品经济带来的直接关税收人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
对此,《管子》说得更明了,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
《孟子》曾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关税税率的事情说:“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在戴盈之看来,如果免征关税或降低税率,就有可能要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统治。
[ 2]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
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给统治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和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
据《左传》记载,郑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着密切联系。
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听从史伯建议,率领族属与商人东迁于虢、郐之间。
并与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商人在郑国创业奠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郑国统治者的政治支持。
由此,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立了互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