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诊重点第一章绪论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唐永云
❖急危重症护理学 ❖ 其实是两门学科,急救护理和重症护理, 但这两门课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以急诊急救护理为主,还有部分危重症 的护理知识。 ❖急诊和ICU是最早专科化的科室。 ❖有趣的,吸引人的课程。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 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 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 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 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 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资质认证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国外培训:
正规教育+实践+继续教育
1、学历学位教育 2、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在职培训 3、专科培训,参加培训后获得专科证书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如美国
1、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设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 )课程。 2、急诊专科护士证书课程:急诊突发事件的评估及 确定优先事项、对医疗和心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及 救生干预、创伤护理核心课程、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 、儿科急诊护理课程、急诊护理程序等。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 危重症只是将危重病人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 病房或急救室,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80年代:
从大城市开始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 急救中心。 各地相继成立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1982年,协和设立第一张ICU病床 1984年成立ICU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圣经》(公元前1300年)
急危重症护理学 绪论

绪论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并伴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抢救创伤病人、治疗危重病人、降低各种灾难事故的死亡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30年来,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及社会需要的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护理学的进步。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研究的范畴(一)院前急救院前急救(Pre-hospital care)是指急危重症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呼救、现场初步复苏、途中监护和安全运送。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为进一步诊治打下基础。
首先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恢复基础生命体征,再根据病情和现有条件采取输液、止血、止痛、包扎、固定、解毒等措施,借助通讯联络工具向急救中心呼救并通报病人的病情。
在转运途中连续监护和救治,为病人继续治疗赢得时间。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做好急救知识和初步急救技能的普及工作,提高大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使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首先给病人实施必要的初步急救。
科学的管理体系,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急救通讯、调度、指挥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使院外救护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医院急诊救护医院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是接收、处理日常急诊就诊,及对院外转送的急诊危重病人进行院内救治的重要场所。
急诊科应有完善的急救仪器与设备。
急诊救护人员需经过专门而系统的培训,掌握精湛的急救技术和多学科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熟悉相关的法律和卫生法规。
急危重症护理学 汇总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A.20B.21C.22D.23E.24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
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北欧发生了脊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 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四版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四版
1紧急危重护理:208
紧急危重护理学指在实施护理时,根据重症患者的身体状况,必要时迅速采取科学助护措施,以保护、利用和调整患者体内系统正常行为,调节患者健康状况,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护理学科。
2紧急危重护理的特点
-时间驱动:紧急危重护理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因此对护士的反应要求很高。
-团队合作:紧急危重护理依赖于专业技术和技能,因此要求护士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目标驱动:随着技术的发展,护士在紧急危重护理中有更高的目标,比如抢救生命,保持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3紧急危重护理的主要内容
-诊断病因:紧急危重症护理应先迅速诊断病因,知道被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危机,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监测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采用急救护理,常规护理,监测护理等护理模式,或者组合这些护理模式。
-积极治疗:护士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推动创新护理技术,治疗危重病人更好、更快。
-精准回归:重症护士在监测和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理状况时,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尽快实现患者的恢复。
4紧急危重护理的发展现状
由于科技的发展,护理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紧急危重护理的发展也相应大有改观。
护理医师在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社会经济的尊重,还有护理培训质量的提升,现在紧急危重护理的发展得到了很多认可。
护理医师更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的知识,,对重症病人的护理临床,治疗效果有着良好的效果。
紧急危重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护理学研究,一般使用专业技术和多学科学者协作来研究,它是当今医疗护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医疗护理实践提供可靠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帮助我们精准的回归,实现病人的有效恢复。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诊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的统称。
标准:1. 用最快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是应急能力强4.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任务:1. 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 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 普及急救知识三要素:通讯、运输、医疗运转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医院急诊科:是EMSS 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医院急诊科任务:1. 急诊急救(急救是首要任务)2. 教学培训3. 科研4. 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ICU (重症监护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ICU 的任务:1. 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预防并发症3. 最早时间捕捉到有重要意义的短暂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运转模式:专科ICU 、综合ICU 、部分综合ICU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和管理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简介(护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
英文名字:《Emergency Medicine Nursing》
开课单位:护理学系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46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12学时
学分:2.6学分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学目的:通过《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的基础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熟悉急
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开展临床急救护理工作打牢基础。
内容简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重症监护知识,同时还涵盖了各类急
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危重病人的抢救监护及急诊医疗
体系,因此具有很强的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全书共包括
十三章,46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12学时。
内容包括院前
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
用的急救技术。
教学形式(方法):理论讲授+实验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考核
考核方法:期末理论考试+平时成绩(小测验、作业、考勤等)
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秀华,2版,2007年。
参考书目:
1.《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孙菁,2004年。
2.《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叶任高,6版,2003年。
主讲教师:江智霞主任护师王达利主任医师
李永红副主任护师吴永清副主任护师
魏其梅主管护师肖烨主管护师
赵远莲主管护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损伤重、休克加重、感染加重
造血损伤加重、创面伤口愈合延迟。
2.救治与护理:
现场救护:去除伤因、针对性急救、转运
抗感染、抗休克:
早期抗辐射处理:洗消、催吐、洗胃、缓泻、服用碘化钾
创面伤口的处理:
(二)烧伤复合伤
•以热烧伤为主,常合并冲击伤
1.伤情判断:
–体表伤易发现,重要的是判断有无内脏冲击伤
运送条件:力求快速,途中抢救不间断
伤员体位:根据伤情选择
搬送方法:脊柱损伤保持直线位置
途中注意:观察面色、表情、呼吸等
观察病情:神志、瞳孔反射、生命体征等
3.急诊室救护
抗休克、控制出血、处理胸部、颅脑、腹腔内脏、呼吸道伤及骨折
4.多发伤急救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
–P=pelvis(骨盆) L=limb(四肢) A=arteries(动脉)N=nerves(神经)
3.多发伤的诊断
①颅脑外伤: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伤或裂伤、颌面部骨折
②颈部损伤:大血管损伤或颈椎损伤
③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心肺、气管、纵膈、横膈和大血管损伤
④腹部损伤:腹腔内脏损伤、出血、后腹膜血肿
–整体损伤加重(休克、感染率高)、心肺损伤
–肾功能损伤、造血功能损害、听器等冲击伤
2.救治与护理:
–防治肺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辅助呼吸
–补液抗休克:
–抗感染:创面处理、抗生素等
–保护心、脑、肺、肾功能:
(三)化学性复合伤
1.伤情判断:毒物经呼吸、消化道、皮肤粘膜进入人体
1.
2.急救护理:消除毒物、及时实施抗毒疗法、纠正器官功能紊乱、预防并发症。
2.什么是轻伤、重伤、危重伤?
3.创伤后机体主要的代谢变化有哪些?
4.院前评分有那几种?院内评分有那几种?
5.试述多发伤的现场救护?
编写日期:2006年月日教研组长签字200年月
创伤
概述
损伤是指人体受各种致伤因子作用后发生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致伤因素 :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狭义创伤指由机械因素所致的损伤。
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
年级2006
2007/2008学年
第1学期
教师王卫
授课日期
07/ /
班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课题
创伤
概述 发伤和复合伤
教学方法
讲述
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
2 学时
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
教学内容安排
创伤
概述
一、创伤病因分类
二、病理变化
三、创伤评分
多发伤和复合伤
一、多发伤
二、复合伤
复习题
1.什么是创伤、多发伤、复合伤?
一.创伤病因分类
按伤口及原因分类
1.开放性损伤:
挫伤、扭伤、冲击伤、挤压伤
2.闭合性损伤:
擦伤、切伤、裂伤、刺伤、撕脱伤
按严重程度分类休克微循环变化
1.危重伤
2.重伤
3.轻伤
二.病理变化
(一)局部反应
主要是创伤性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渗出和组织变质坏死。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
(二)全身反应
1.应激反应:主要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脑垂体、肾上腺等分泌明显增加.
⑤脊柱骨折伴有神经损伤
⑥骨盆骨折伴有休克
⑦上肢长骨干、肩胛骨骨折
⑧下肢长骨干骨折
⑨四肢广泛撕脱伤
⑩泌尿生殖损伤:肾、膀胱、尿道、子宫、阴道破裂。
(二)急救护理
1.现场救护
脱离危险环境
–解除呼吸道梗阻
–处理活动性出血
–解除气胸所致呼吸困难
–处理伤口
–保存离断肢体
–抗休克
–现场观察,记录伤情
2.转运途中的护理
3.ICU评分(APACHEⅡ)
4.
多发伤和复合伤
一.多发伤
定义:同一致伤因素,使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创伤,其中之一是致命的或合并休克。
特点:应激重、伤情重、变化快、难处理、范围广、低氧血症、休克多、易误漏诊、致死率高
(一)伤情评估
1.危及生命的伤情评估:
–主要评估气道、呼吸、循环、中枢
2.代谢变化:机体能量代谢、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均明显增加,出现负氮平衡,血糖升高,醣异生作用加强。
三.创伤评分
(一)院前评分
1.院前指数(PHI)
2.创伤计分(TS)
3.修正的创伤计分(RTS)
4.院前指数(PHI)
5.CRAMS评分
(二)院内评分
1.简明创伤分级法(AIS)
2.创伤严重度评分(ISS)
配血:立即抽血配血,尽快补充全血。
置管:置胃管、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血气胸者及时进行胸膜腔闭式引流,并观察有无进行性血胸。
皮试:青霉素、普鲁卡因、TAT皮试。
包扎:开放性骨折及出血伤口均采用加压包扎。
二.复合伤
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称为复合伤
(一)放射复合伤
以放射损伤为主,常合并烧伤、创伤、冲击伤
–1小时黄金时间:抢救→诊断→治疗
–评估血压:触及桡A80、股A70、颈A60mmHg。
–BP<80,P>120,R>30或<10,意识不清:抢救。
2.全身伤情评估:
–Freeland提出Crash Plan评估程序:
C=cardiac(心脏) R=respiratory(呼吸) A=abdomen(腹部) S=spina(脊髓) H=head(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