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国家新城疫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年)
新城疫的流行、发生现状与防控措施

新城疫的流行、发生现状与防控措施作者:吴延功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1期一、概述新城疫又名亚洲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OIE 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A 类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新城疫于1926 年首次暴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的新城,我国于1946 年首次分离到病原,但据记载1935 年本病已经开始流行。
(一)病原新城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
基因组包括6 个基因,有囊膜,直径约为100 ~ 500 mm ;F、HN 是病毒囊膜表面重要的糖蛋白;P 基因通过RNA editing 可产生另外两种蛋白(V、W)。
毒株分类方法:按致病性可分为强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弱毒株;按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型、速发型和非典型性毒株;按遗传性特性可分为I 类(9个基因型,即基因1 ~ 9 型)和II 类(至少15 个基因型,基因I ~ XV 型)毒株。
(二)流行情况新城疫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欧洲和南美洲,据OIE 报道有106 个国家发生了新城疫。
野鸟和进口禽及其禽产品是发达国家暴发新城疫的主要原因。
新城疫在世界范围内至今共发生4 次大流行:1. 首次暴发:从20 世纪20 年代起源于东南亚,历经30 多年的时间传遍世界各地。
2. 第二次大流行: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起始于中东,到1973 年遍及世界各地,传播速度之快主要与养禽业急剧产业化以及鹦鹉的国际贸易有关。
3. 第三次大流行:起源于中东,从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1981 年传至欧洲,而后传遍全球,这次流行主要归咎于赛鸽。
4. 第四次大流行: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起源于东南亚,分子流行病学呈现以基因VII型为主的新特点。
二、我国新城疫流行现状1.ND 定点流行病学监测。
定点监测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养殖场免疫合格率相比散养户要高,约在70% 左右。
中国畜禽疫苗的开创者乾元浩南京生物药厂

行业纵览14中国动物保健 | 2019.01免率非常高。
2017年,猪瘟退出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2017年3月20日,农业部发布《国家猪瘟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所有种猪场和部分区域达到猪瘟净化标准。
”(猪瘟净化,是指连续24个月以上种猪场、区域内无猪瘟临床病例,猪瘟病毒野毒感染病原学检测阴性。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信息,目前全世界宣布猪瘟无疫情的国家有:阿根廷、丹麦、卢森堡、斯洛伐克、澳大利亚、芬兰、墨西哥、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法国、新喀里多尼亚、西班牙、比利时、德国、新西兰、瑞典、保加利亚、匈牙利、挪威、瑞士、加拿大、爱尔兰、巴拉圭、荷兰、智利、意大利、波兰、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哥斯达黎加、葡萄牙、美利坚合众国、捷克共和国、列支敦士登、罗马尼亚。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本已宣布净化猪瘟成功,然而时隔26年,2018年再次发现猪瘟疫情,现已发生6例猪瘟疫情。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历时16年成功净化猪瘟,巴西应用我国的兔化猪瘟弱毒疫苗防止猪瘟,已有部分州宣布为无猪瘟州。
为净化猪瘟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方案,疫苗方面我们有世界最优秀的疫苗产品。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在2018年初被OIE 认定为参考实验室。
成为OIE 在全球认可的 8个猪瘟参考实验室之一。
这是对中国猪瘟防控技术能力的认可。
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已经大范围关停不合格养殖企业,并设定禁养区,虽然2017年猪瘟退出强制免疫计划,但免疫意识并未淡漠,加之2018年的非洲猪瘟全国流行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获得了西方国家的认可,生物安全被重视,相信中国距离猪瘟净化会越来越近了。
■本文参考了网络资源,《中国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简史》(梁圣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资料信息,《猪瘟湿苗的制做和使用的体会》(《畜牧兽医》1973.04)农业部南京药械厂(现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生物药厂),我国最早从事畜牧实验和畜禽疫苗研究与生产的企业,肇始于1931年(图1),拥有近百年历史,是为我国动保行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称为中国动保行业的“黄埔军校”。
新城疫的现状及防控措施

防控措施
• 在这个阶段,能做疫苗的要尽量的做疫苗,如果 不敢做,可以连用两天多福2500~3000鸡/瓶,同 样可以提高抗体1.5~2个滴度。 • 如果能做疫苗,为了保证疫苗效果,降低免疫风 险危险,可以配合疫苗连用两天多福。2500— 3000只鸡/瓶。能有效避免免疫空白期给鸡群带来 的危害。提高鸡群耐受能力,减少免疫应急反应, 有效降低二免后的呼吸道感染几率,同时增强疫 苗效果,提高二免后抗体整齐度和抗体高度、延 长抗体维持时间,提高疫苗保护力度。
防控措施
• 为了避免这个阶段的危害建议方案: • (1)27天左右做三免,通过免疫提高鸡群抗体 水平,帮助鸡群度过后期这段危险期,从而保证 鸡群黄金生长期处于健康状态(但此方案风险很 高,一旦防疫时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容易造 成疫情大爆发)。 • (2)在不做三免情况下,29天左右连用两天多 福,能有效避免后期非典型新城疫给鸡群带来的 危害。1500只鸡/瓶多福可以起到对新城疫很好的 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治愈瘫鸡、鸡群打蔫等症状, 同事对后期增料增水,维持水料稳定疗效确切。
2017年2月份检测统计
2017年3月份检测统计
2017.4月份检测统计
2017.2月份混感情况
2017.3月份混感情况
2017.4月份混感情况
总的现状
• 单一感染很少,多是混合感染。新城疫+流 感、新城疫+腺病毒、流感+腺病毒、新城 疫+流感+腺病毒 • 混感的发病率占到一半以上。
• 有新城疫混感的比例占整个混感的60%还 要多
新城疫的症状
• 1、早期症状: • 发病时期:大多发生在13、14天左右。 • 发病特点:发展比较快。3—5天的时间就会发
展到全群。有做法氏囊疫苗的更明显,顽固性呼 吸道病,很快就会出现气囊炎,大肠杆菌,严重 的会出现气管栓塞。
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

九、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新城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新城疫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等可做出诊断,必要时由国家指定实验室进行毒力鉴定。
2.1 流行特点鸡、火鸡、鹌鹑、鸽子、鸭、鹅等多种家禽及野禽均易感,各种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
非免疫易感禽群感染时,发病率、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免疫效果不好的禽群感染时症状不典型,发病率、死亡率较低。
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
传染源主要为感染禽及其粪便和口、鼻、眼的分泌物。
被污染的水、饲料、器械、器具和带毒的野生飞禽、昆虫及有关人员等均可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2.2 临床症状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毒株的毒力、免疫状态、感染途径、品种、日龄、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情况及环境因素等。
根据病毒感染禽所表现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新城疫病毒分为5种致病型:嗜内脏速发型(Viscerotropic velogenic):以消化道出血性病变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嗜神经速发型(Neurogenic Velogenic):以呼吸道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中发型(Mesogenic):以呼吸道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死亡率低;缓发型(Lentogenic or respiratory):以轻度或亚临床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特征;214无症状肠道型(Asymptomatic enteric):以亚临床性肠道感染为主要特征。
当前鸡新城疫流行特点和防控建议

畜牧兽医XUMUSHOUYI当前鸡新城疫流行特点和防控建议赵 岩鸡新城疫病,俗称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常呈现败血症经过。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症状以及产蛋率下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和浆膜出血。
新城疫可导致鸡群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对新城疫病毒的研究更加深入,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已较20世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立足本职工作,结合新城疫流行特点,对基层防控鸡新城疫提出具体建议。
1 新城疫病毒特点和当前流行特点新城疫病毒属I型副黏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地区分离到的毒株的致病力有很大差异。
新城疫病毒可分为ClassI和ClassⅡ两大谱系,从1926年全球首次报道到目前,新城疫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4次大流行,流行的基因型均属于ClassⅡ谱系,一般认为ClassⅡ谱系中的新城疫病毒包括11个基因型(I-Ⅺ),有研究表明,Ⅶ型已经成为当前新城疫流行的主要优势基因型。
当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疫苗株为lasota株,属于ClassⅡ基因Ⅱ型病毒。
新城疫病毒感染宿主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报道称,迄今为止能自然或人工感染的禽类已经超过250多种。
丁壮等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水禽中主要以鹅对新城疫最为易感。
杨涛等通过检索维普数据库,从2012年发表的新城疫相关论文中统计出,鸡、鸭、鹅、鸽子、鹌鹑、火鸡、天鹅、孔雀、鸵鸟、山鸡、白鹭等禽类均有感染新城疫的病例。
实际生产中,非典型新城疫的病例不断增多,邱杨等总结非典型新城疫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抗体压力所致。
只有当鸡只免疫抗体水平阴性或极低时,才可发生典型新城疫症状,当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时,抗体水平低的鸡只会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症状,抗体水平高的鸡只不发病。
2 新城疫防控政策我国农业部将新城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将新城疫列为优先防治的一类动物疫病。
新城疫的诊断与防治

新城疫的诊断与防治
滕月 (天津市蓟州区别山镇畜牧兽医站 301900)
摘要: 新城疫一直以来都是危害我国养禽业的主要烈性传染病之一, 文章对新城疫的诊断技术与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为基 层兽医工作者诊断与防治新城疫提供借鉴, 为养殖单位完善与优化新城疫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城疫; 诊断; 防治
新城疫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副黏病毒科、 副黏病毒亚科、 腮 腺 炎 病 毒 属 , 病 毒 基 因 组 全 长 约 1.5kb, 为 有 囊 膜 的 、 单 股 、 负 链 RNA 病 毒 。 其 对 外 界 环 境 的 抵 抗 力 较 强 , 养 殖 场 发 生 新 城疫 8 周后仍可在鸡舍中分离到病毒, 但其对去污剂较敏感, 常规去污剂即可快速灭活病毒。 典型新城疫的发生无明显季节 性, 一年四季均能发生, 但以春季和秋季的发生率较高, 传染 源主要为病鸡, 经消化道、 呼吸道传播, 也可经眼结膜、 泄殖 腔黏膜及破损皮肤侵入, 鸟类也是新城疫病毒的重要传播者。 非典型性新城疫常发生在新城疫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或疫苗免疫不确切的鸡场,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远远低于典型 新城疫。
新城疫的预防是一个综合相互配合, 缺一不可。 加强日常饲养管 理, 减少应激刺激, 保持饲料营养均衡, 对提高鸡群抗病力和 免疫力至关重要。 严格实施消毒制度, 迅速消灭潜在的致病 源, 杜绝强毒入侵。 在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 鸡群抗病力、 疫苗最佳剂量、 疫苗接种途径、 疫苗效力等方面建立适合于自 身的免疫程序, 确保疫苗免疫效果。 定期对鸡群进行免疫抗体 监测, 根据抗体检测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 确保鸡群始终具 有较高、 较整齐的抗体水平。
3.2 治疗措施
鸡场一旦发生新城疫, 一定要结合临床特征和实验室诊断 方法快速确诊, 为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争取时间。 对病鸡进行扑 杀和无害化处理。 对鸡场进行封锁、 消毒。 对假定的健康鸡群 可紧急接种新城疫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 同时饲喂维生 素、 电解多维及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 以便提高鸡群抗病力和 控制继发感染, 该方法对发病初期的鸡场治疗效果较好。 也可 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干扰素进入鸡体内几分钟即可使机体抑 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实现抗病毒作用。 在高免血清或抗体接种 7d 后 需 接 种 免 疫 新 城 疫 疫 苗 , 可 采 用 鸡 新 城 疫 Ⅳ系 疫 苗 或 克 隆-30 以点眼、 滴鼻的方式进行免疫接种。
家禽新城疫的防控及应对措施

家禽新城疫的防控及应对措施家禽新城疫是一种高致病性家禽疾病,严重威胁着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防控和应对这一疫情,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关于家禽新城疫的防控及应对措施的详细分点:1. 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 建立健全家禽新城疫的监测体系,通过定期检测家禽养殖场的血清样本以发现疫情;- 加强家禽养殖场的日常巡查,对发现疫情或可疑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2. 增加疫苗接种和免疫力:- 积极推广并普及新城疫疫苗,确保家禽的免疫力达到一定水平;- 对新进鸟只进行检疫和隔离,避免引入疫源;- 鼓励家禽养殖场每年定期组织家禽疫苗补种,提高养殖场的免疫覆盖率。
3. 强化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包括饮水设备、喂食器等;- 减少家禽养殖场的混合养殖,避免不同禽种共同生活,减少传染风险;- 加强对养殖场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对疾病防控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4. 健全家禽新城疫疫情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家禽新城疫疫情报告和处置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决策的迅速执行;- 制定详细的疫情应对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养殖场的责任分工;- 实施家禽新城疫的扑杀、隔离等处置措施,加强对病死家禽尸体和环境的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5. 加强市场监管和食品安全控制:- 严禁非法经营家禽和家禽产品的行为,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市场上销售受感染的家禽;- 大力推广家禽食品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健康的家禽产品;- 对餐饮业和加工业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以上是家禽新城疫的防控及应对措施的具体分点。
通过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增加疫苗接种和免疫力、强化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健全疫情处置机制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和食品安全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新城疫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家禽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城疫的症状和预防治疗

新城疫的症状和预防(一)病原与流行病学鸡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未免疫过新城疫疫苗的鸡群感染后常呈急性败血经过,死亡率高,对养鸡业为害严重。
本病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不久又在英国新城发现,并根据发现地命名为“新城疫”。
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记载。
病毒分为低毒力型(即缓发型)、中等毒力型(即中发型)、强毒力型(即速发型)3型。
多数高强毒力株常属嗜内脏型新城疫病毒。
鸡科动物都可患罹本病。
家鸡最易感,雏鸡比成年鸡易感性更高。
鹌鹑、鸽子、鸭、鹅、珠鸡、火鸡、雉、孔雀等也能感染。
哺乳动物对本病有强大抵抗力,但人偶有感染而患结膜炎。
(二)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其长短因感染病毒的毒力、鸡群的日龄、免疫状态、饲料和饲养环境条件、感染的途径的不同而异,平均5~6天。
临床症状也因感染新城疫病毒的毒力而表现不同。
Beard 和Hanson根据感染鸡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将新城疫归纳为几种致病型:1.Doyle型:又称为嗜内脏速发型新城疫。
所有日龄的鸡感染均表现为急性、致死性经过,常见特征为消化道出血性病变。
2.Beach型:所有日龄鸡均易感,并表现为急性致死性经过,其特征表现为呼吸道和神经症状。
又称为嗜神经速发型。
3.Beaudette型:一般幼禽自然感染,常引起呼吸症状;成年鸡产蛋率明显下降,有可能出现神经症状,为中发嗜神经型。
该型病毒可用做活毒疫苗进行第二次免疫。
4.Hitchner型:属于缓发型病毒,可引起幼禽和易感的幼龄禽出现轻呼吸道感染;一般不引起成年禽发病。
该型病毒一般用做活毒疫苗。
5.无症状—肠型:属于缓发型嗜内脏病毒,不引起明显的症状。
可用做活毒疫苗。
国内多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的长短将新城疫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常无特征性症状而突然发病而死亡,死亡率高,在雏鸡、青年鸡中多见。
由嗜内脏速发型新城疫感染常表现为开始精神沉郁,呼噜;浓绿色下痢,死前肌肉震颤、斜颈,腿翅麻痹和角弓反张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新城疫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有效控
制、逐步消灭新城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治现状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
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养禽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控工作力度,疫情发生几率明显下降,感染率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国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局部地区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疫情呈持续性地方流行。
二、防治目标
在不断提高养殖场(户)防疫能力的基础上,到2020年年底,全国曾祖代、祖代种鸡场达到净化标准(即以场为单位,连续两年以上无新城疫临床病例且病原学检测阴性),全国家禽养殖优势产业区域达到控制标准(即连续12个月以上,区域内抽样监测个体感染率≤0.1% )。
三、防治思路
继续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以源头控制、分类指导、梯度推进为防治原则,以养殖场(户)为防治主体,以疫病净化为防治重点,不断完善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免疫预防、监测净化、检疫监管、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积极开展场群或区域净化工作,降低发病率,压缩流行范围,逐步实现净化目标。
各省(区、市)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源头控制,以县(市、区)为单位作为新城疫防治基本单元,以点带面,从种源入手扎实抓好种鸡场新城疫净化,带动商品禽场净化,逐步实现县(市、区)净化目标。
四、防治措施
(一)免疫预防
各地要继续对鸡实施全面免疫,根据当地实际和监测情况对其他家禽开展免疫。
及时制定实施新城疫免疫方案,做好免疫效果评价。
(二)监测净化
各地要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加大病原学监测力度,及时准确掌握病原遗传演化规律、病原分布和疫情动态,科学评估新城疫发生风险和疫苗免疫效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养殖场户、屠宰场和交易市场作为固定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
及时扑杀野毒感染种禽,培育健康种禽群和后备禽群,逐步实现净化目标。
养殖场要按照“一病一案、一场一策”要求,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净化方案,有计划地实施监测净化。
(三)检疫监管
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家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逐步建立以实验室检测和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为依托的产地检疫机制,提升检疫科学化水平。
加强活禽移动监管,做好跨省调运种禽产地检疫和监管工作。
要规范跨省调运电子出证,实现检疫数据互联互通。
(四)应急处置
各地要结合实际,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充实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一旦发生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按相关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
(五)生物安全管理
各地要积极推动实施“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家禽产业发
展战略,加快推进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要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指导养殖场户落实相关卫生消毒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要督促家禽养殖场户做好病死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养殖场户要严格落实防疫、生产管理等制度,构建持续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
(六)评估验收
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净化场群的评估验收制度,适时开展场群、区域净化评估验收。
达到净化标准的种禽场,可向当地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评估验收申请,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根据种禽场性质逐级上报至地市级或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农业部兽医局。
曾祖代种禽场由农业部组织评估验收,祖代种禽场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评估验收,其他种禽场由地市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评估验收。
县(市、区)达到控制标准时,由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地市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初审合格后,报请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评估验收。
达到相应标准的场群和区域要做好监测净化维持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新城疫防治工作负总责。
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及时制定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按期实现防治目标。
(二)强化技术支撑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科技保障,提高新城疫防治科学化水平。
要依靠地方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新城疫专业实验室的技术力量,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分析流行动态,加强技术指导,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与新城疫专业实验室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发现病原学阳性样品应及时送新城疫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鉴定,及时掌握病原变异情况。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要加强新城疫疫苗和诊断制品质量监管以及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新城疫专业实验室要及时借鉴国际疫情
监测预警先进经验,建立完善新城疫疫情监测预警模型和数据库;
持续跟踪病原遗传演化规律、病原分布、疫情动态,分析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监测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加强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技术研究,提出防控对策建议。
(三)强化政策保障
各地要加大对实施净化的养禽场和区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率先实现防控目标的种禽场和县级区域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
对在防治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落实经费保障
进一步完善“政府保障,分级负责,养殖者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依法将新城疫预防、控制、扑灭、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积极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相关经费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为新城疫防治工作提供支持,统筹
安排社会各方资源。
(五)加强宣传和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新城疫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升公众防疫意识,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要制定实施防治培训方案,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
的技术水平。
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多边、双边防控交流与合作。
六、监督与考核
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农业部将对各地区防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