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摘要:住房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住房制度,在

促进普通住房市场加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建设,同步加快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住房保障发展

至今更呈现出其现代化特色。如何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住房

需求成为保障性住房设计建设等阶段中需同步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主

要对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体系意义;建议措施

1、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群众生活与居住水平等方

面差异很大。相较住房供给面积,城市的住房供给面积相对较少,许多城镇中低

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仍未得

到满足,这些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为积极适应我国新时代社

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迫切需要切实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

一步探索建设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这既可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民生福祉,也可能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内涵。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

积极稳妥推进”。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城镇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城镇内部产业升级与人口、土

地等相关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影响,住房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土地供给、城镇承载

能力与人口持续增加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不但可以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更能进

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的质量。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

住房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住房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人

口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情况。一方面,我国人口政策历经变迁,大

体上经历了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再到鼓励生育的曲折转变过程。这样的过程带

来了较大的人口结构演变,大体由初期的人口年轻化阶段演变为人口结构相对稳

定阶段,后因人口政策的节制调整,虽有效降低了出生率并控制了人口规模的过

快增长,但也带来了家庭规模减小、老龄化加快、新生儿数量较少、城镇人口较

快增加等影响,这些影响还需要时间去消化。纵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能

发现,为了消化上述影响通常也都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人口政策的变迁发展、

较快的人口结构演变也产生了差异化的住房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调整和完善住房

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来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使城镇同步提高了

对流动人口数量的吸收能力,但随着人口源源不断向城镇转移,导致了人口空间

分布的变化,差异化的住房需求也加快涌现了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

体系是适应我国新阶段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加强民生保障的内在要求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内容提要】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数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从根本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急待继续建立和完善。本文即围绕该问题展开浅层次的论述,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现状,不足,对策,意义

前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完全意义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条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当前全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项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之快显而易见,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不保险,下岗人员基本生活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模块共同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该体系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已初见成效。人民的生活已有较好的保障和改善。但是,目前的成绩并不能掩盖现行制度的缺点和不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整个国情的发展要求,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亦可理解为社会安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概括地说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五大体系。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制度之一,由国家建立并实行。同时,国家必须立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调整。所有相关法律总称社会保障法,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和实施依据。建设一个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个人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途径,被称为“铁血宰相”的贝斯麦曾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士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从现实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有切身关系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活动迅速和世界接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外来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使下岗和失业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为市场经济创建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避免了下岗人员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保证了社会稳定。从未来的角度看,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的需求增加,而且医疗需求也将大幅上升。我们人口老龄化具有的三个特点:规模大,速度快,底子薄。更说明了在当前社会建立以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摘要:住房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住房制度,在 促进普通住房市场加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建设,同步加快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住房保障发展 至今更呈现出其现代化特色。如何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住房 需求成为保障性住房设计建设等阶段中需同步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主 要对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体系意义;建议措施 1、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群众生活与居住水平等方 面差异很大。相较住房供给面积,城市的住房供给面积相对较少,许多城镇中低 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仍未得 到满足,这些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为积极适应我国新时代社 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迫切需要切实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 一步探索建设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这既可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民生福祉,也可能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内涵。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 积极稳妥推进”。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城镇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城镇内部产业升级与人口、土 地等相关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影响,住房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土地供给、城镇承载 能力与人口持续增加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不但可以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更能进 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的质量。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 住房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住房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人 口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情况。一方面,我国人口政策历经变迁,大 体上经历了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再到鼓励生育的曲折转变过程。这样的过程带 来了较大的人口结构演变,大体由初期的人口年轻化阶段演变为人口结构相对稳 定阶段,后因人口政策的节制调整,虽有效降低了出生率并控制了人口规模的过 快增长,但也带来了家庭规模减小、老龄化加快、新生儿数量较少、城镇人口较 快增加等影响,这些影响还需要时间去消化。纵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能 发现,为了消化上述影响通常也都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人口政策的变迁发展、 较快的人口结构演变也产生了差异化的住房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调整和完善住房 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来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使城镇同步提高了 对流动人口数量的吸收能力,但随着人口源源不断向城镇转移,导致了人口空间 分布的变化,差异化的住房需求也加快涌现了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 体系是适应我国新阶段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加强民生保障的内在要求

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住房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住房保障体系的 调研报告 扬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为了解市区住房保障体系情况和市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探讨进一步完善市区住房保障体系的意见建议,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2月下旬起,本会组织部分委员,在朱正海副主席的带领下,会同相关部门就市区住房保障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区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情况 早在1991年,市区就曾实施过住房解困工程,十多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区住房保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2002年,为强化房地产管理,我市结合机构调整进行了“三房合一”改革,开始由市房产管理局统一行使住房保障及房地产管理职能,专门建立了住房保障管理、房地产开发交易管理、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物业管理、直管公房管理、房屋安全管理等机构,严格按国家有关住房保障政策法规要求,集中统一实施市区的住房保障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住房保障工作,自2008年起,各区(除广陵区外)也都根据需要组建了房产管理局,形成了上下对口、较为完善的市区住房保障组织网络体系。

2、制定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规定。近几年来,根据国家、省有关住房保障政策,我市先后出台了《扬州市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解决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扬州市市区住房保障规划(2008—2010年)》《扬州市区商品房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去年,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解决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的补充意见》、《市区廉租住房保障实施细则》和《市区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实施细则》等,适度扩大了保障范围,提高了保障标准。与此同时,财政部门积极筹集资金,2008、2009两年累计投入14775万元,专门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部门根据“均衡布点、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市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有产权房及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并对今后几年的保障性住房用地进行了规划;国土部门及时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及各类用地指标,对保障性住房、拆迁安臵房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对已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主动服务、及时介入、确保供应;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则通过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职工还贷年龄、降低首付比例、放宽还贷政策等办法,努力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受益面,积极为中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信贷支持。 3、形成了多层次、循序渐进的住房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对“低保”、“特困”和最低收入困难家庭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国内案例研究答案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 1 -- 1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B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A ABCDE ACDE AD ABD ABCDE ABDE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国内案例研究 答案 (√)1、在我国传统住房保障体系中,公房建设有很大的数量优势。 (√)2、集资合作建房是我国转轨时期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的主要手段。 (×)3、本讲认为,目前我国住房保障的目标是“居者有其屋”,而不是“住有所 居”。 (√)4、重庆公租房建设实行的是“市场+保障”的双轨制。 (×)5、为了加强城市的住房保障,推行限价商品房制度,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需求,保持限价商品房按照“以地价定房价”的思路,采用政府组织监管、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6、廉租房制度是针对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实施的一种社会救助,是中国 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1991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 ),首次提出了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新思 路。 《国务院关于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8、1991年开始,( )市率先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北京 重庆 √上海 深圳 9、2007年的国发第( )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23 √24 25 26 10、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社会将有什么好处

1、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社会将有什么好处?请你谈谈看法。答:A考生:社保是对收入的二次分配,更是体现国家政策的一种工具。 完善社保制度,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不仅可以缓解社会矛盾,而且可以最直接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B考生: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如下: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影响着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政府的形象,也是国家执政能力的有利体系;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有利用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体系了以人为本原则,是对人们群众的深厚感情的表现。只有对人们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才能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总之,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安康. 2、如果我录用你,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1、如果应聘者对于应聘的职位缺乏足够的了解,最好不要直接说出自己开展工作的具体办法, 2、可以尝试采用迂回战术来回答,如“首先听取领导的指示和要求,然后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和熟悉,接下来制定一份近期的工作计划并报领导批准,最后根据计划开展工作。”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在面试的时候考官会问到应试者,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工作岗位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考察面试者的逻辑思维和工作办事能力。知道这些,你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回答这个问题: 1:首先,你可以把你对这个岗位的理解给考官说一遍,简短,精髓,比如该岗位的主要职责,目的,作用。 2:结合你以前的工作经历,阐述一下你对工作开展的见解。(很重要,表明你是有工作经验的) 3:有条理,有逻辑的列出开展工作的顺序,计划和内容。俗称“流程”(1,2,3,4,....)4:在最后表一下决心。 3、工作中你难以和同事、上司相处,你该怎么办? (1)我会服从领导的指挥,配合同事的工作。 (2)我会从自身找原因,仔细分析是不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让领导不满意,同事看不惯。还要看看是不是为人处世方面做得不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会努力改正。 (3)如果我找不到原因,我会找机会跟他们沟通,请他们指出我的不足。有问题就及时改正。 (4)作为一个公务员应该时刻以大局为重,即使在一段时间内,领导和同事对我不理解,我也会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向他们学习,我相信,他们会看见我在努力,总有一天会对我微笑的!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残疾、死亡、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时,社会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是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确保公民基本生活权利而制定的安全保障制度。它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的弥补,也是为了纠正市场经济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或者说实质上不平等而作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经过社会资源的调节和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进而保障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成果。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文明成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群体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途径注意的问题 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要载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

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战略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基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以完善城镇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城乡保障制度接轨。同时,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及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安全网。建立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是建立覆盖城乡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主要体现效率因素,难以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弥补收入分配领域的缺陷,实现社会相对公平。随着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收入差距总体来说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如果不注意及时加以矫正,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十世纪拉美地区有的国家发展很快,由于只重视效率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平,结果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问题积累造成严重危机,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缺乏社会公平,效率也难以持久。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一

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津政令54号

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津政令54号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本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满足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 外地来津就业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住房保障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申请准入、使用退出和监督管理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基本住房保障,是指通过出租和出售保障性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及外地来津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扶持,以保障其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 本办法所称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规定面积、租金标准和销售价格, 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出售的住房,包括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 本办法所称住房租赁补贴,是指政府向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的用于租赁住房的货币补助。 第三条住房保障工作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坚持政 府主导、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参与;坚持分层补贴、租补分离、租售结合;坚持规范管理,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分配结果公平公正。 - 1 -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领导,组织推动区县人民政府和各有 关部门做好住房保障工作,负责对区县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区县人民政府负 责本行政区域内住房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推动、监督和协调。区县房 屋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住房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住房保障工 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建设、规划、财政、税务、民政、人力社保、公安、工商、监察等管理部 门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依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本市设立的市级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按照其职责对全市住房保障事务性工作 实施管理,对区县住房保障实施机构负有指导、监督职责。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综述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0.5 2010年第5期改革与战略 NO.5,2010 第26卷(总第201期) REFORMATION &STRATEGY (Cumulatively,NO.201) 自从199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第一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开住房保障之先河以来,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的住房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完善的过程,莫不凝聚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引进和探索。本文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住房保障的研究进行归纳,以清晰的思路总结阐述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 见解。一、现状方面的研究 首先,针对地方区域进行研究。多采用年鉴数据或者网络收集数据来说明,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学位论文文献较多。文志鸿(2004)结合株洲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支付能力、居民住房状况及居民收入水平等情况,阐述了 保障原则、保障对象、保障目标。黄英锋、吕德宏(2009)以陕西省宝鸡市经济适用房发展为例,分析宝鸡市经济适用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土地供应、住宅产业化建设、加强和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等解决对策。蒋慧(2006)利用住房保障的倒U 型曲线和三阶段发展模型,分析了北京市目前所处的模型发展中的位置,确定北京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建立垂直层次的动态保障体系。张佩、郭彬奇、胡长明(2009)将西安市的住房保障现状与天津、成都的进行比较研究。其次,针对保障对象进行研究。魏珊、滕晓浩(2006)研究了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现状和原因。其它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大学生、老年人等的住房保障情况,但很少。 二、问题方面的研究剖析 (一)保障范围难以确定,保障层次之间的衔接不好,“夹心层”问题大量存在 从购买对象看,一个家庭的收入难以精确计算,目前所能计算的是面上的工资,而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则是隐性的。同时人们的收入是动态的,单位开出的收入证明可信度差,一些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家庭占用了保障住房。冯科(2006)提出政府要甄别经济适用房购买人的经济状况和身份很难,个人的经济收入目前仍然属于个人隐私,并且消耗了太多政府的资源。将公积金中心变成住宅信贷银行的机构创新,陈立军(2006)提出划分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线标准的一个计算公式: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线(年家庭收入标准)=(最低收入家庭的月生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综述 丁燕1,张协奎2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文章为总结我国住房保障方面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住房保障的四个大方面进行有见解地归纳总结,使研究动态思路清晰,供后续研究和建设参考。 [关键字]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5-0176-03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of China Ding Yan 1,Zhang Xiekui 2 (1.College of Busines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 2.College of Busines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 Abstract:This paper sums up the researches on housing security in China,by using reference research method,it reviews the typical references.Based on these,this paper sums up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 a creative way,makes the research dynamic situation clearer and supplies for reference on research and building. Key words:China;housing security system;research overview [基金项目]2008年广西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08105951201M444)。 [作者简介]丁燕(1981-),女,湖北黄冈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张协奎(1963-),男,湖南桃江人,广西大学副校长,管理学博士,建筑经济管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 176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贺岁片的提高,对于住房要求也是 与日俱增。城市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实施租赁补贴提标扩面, 加强公租房后期运营管理,加强党建工作引领,实现共建共融共享共治,积极打 造以人为本有温度的和谐小区,不断提升保障对象归属感、获得感。 关键词:住房保障体系;住有所居 引言 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 扶持,才有今天的成就。为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 策体系,加大力度满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职工、专业人才等住房困难 群体的需求,不断加大住房保障的工作力度,逐步建立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基本、多层次、宽覆盖、能循环、可持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住房保 障体系。 1障性住房制度的内涵 保障性住房制度从广义上讲,是指政府以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经济适 用房、住房补贴、宅基地分配等方式,来实现“住者有其房”的住房保障制度。在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自行解决住房,这就需要政府 与市场的有机结合,通过一些关乎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弥补市场缺陷,帮助那 些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难以或无法满足住房需求的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家庭,得到基 本的住房需求,这种制度设计就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它是国家构建居民生活“安全网”的一种社会“稳定器”。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的内在关系。一方面,公平原则要求政府出面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以保障“住者有其房”,多层次、全方位地保证住房制度供给的公平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在追求公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保障 性住房的供给效率,以满足更多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社 会福祉。 2强化公租房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第一,完善公租房房源清单和保障对象清单,重点锁定现有房源,并按照 《公共租赁住房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做好资产登记管理;全面清理核实补 齐保障对象基本信息,完善保障对象清单。第二,健全公租房保障标准动态调整 机制。建立完善住房保障水平评价体系,在稳定公租房保障覆盖率的基础上,动 态调整保障标准。结合推动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推进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 城市住房保障信息共享。第三,建立保障对象进入退出审核监管机制。研究制定 住房保障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分类和应用制度,逐步实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 合惩戒目标。进一步提高公租房准入审核精准度,建立定期复核机制,对违规使 用公租房或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承租人,综合运用租金上调、门禁管控、信用约束、司法追究等多种方式,提升管理效率。第四,加强公租房建设运营管理。鼓 励以配建方式筹集公租房,制定完善配建公租房管理办法,探索利用存量商业用 房改建公租房。 3推进补贴提标扩面,实现保障精准高效 1.大幅扩大补贴保障范围,加大对公共服务行业和产业功能区从业人员保障 力度,放宽了环卫、公交、教育、卫生、辅警、公共管理等行业人员和产业工人 准入门槛,取消了社保、住房公积金3年和居住证积分100分的要求。并对公共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方方面面,无疑对中国尚待改革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启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如何?将如何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人员处理暂行办法》等。中国城市中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确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是: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了一定进展,发挥了一定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是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据统计,城镇的覆盖面达90%,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仅为2.4%。二是企业保险存量过大。本来,社会保障应体现“人人自我保障,社会为人人保障”的精神。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城镇企业单位实行的是社会福利功能与企业生产功能相混合的体制,“企业办社会”问题十分突出。三是内容单一。现行的社会保障项目,除养老、医疗保险外,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业务还未全面实施。最突出的问题是现行的失业保险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不仅失业保险的对象过于狭窄,而且筹集资金渠道过于单一。四是管理体制不顺,立法工作滞后。政出多门,项目多头管理,机构重叠,业务交叉,相互掣肘,矛盾很多,难以界定管理责任。五是基金使用不规范,缺乏合理的保值增值手段。不仅挤占挪用保障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当前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特种定向债券的管理办法,难以使资金保值,更谈不上增值。而向其他领域投资,国家政策限制较严。六是公民保障意识淡薄。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企业包下来的方法,职工自我保障意识缺乏。只强调并要求国家为其保障,不愿自己缴纳费用,且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依赖思想十分严重。 (二)思考、借鉴与启示 由上可知,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乃当务之急。当然,我们不能简单搬用日本的模式。虽然中日社会保障不乏共同之处,如中日两国对生老病死及其他生活问题之解决,都有既通过社会又通过自身家庭寻求解决的习惯。但同时,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社会保障发展的状况也有较大差别。不过,从日本筹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教训中,我们仍可得到不少有益启示。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优居目标 ---关于金华市区住房保障建设的思考 夏康 经过多年探索,金华市区已初步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国情的城镇住房体系,在加强住房保障建设、调整住房结构、建立规范有序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房地产业得到了稳步健康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市民“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并详细论述了住房保障的对象和保障途径,这充分说明我国住房政策正在从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回归。我们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摆到房地产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大政府保障的支持力度,促进住房保障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市民乃至进城务工者的基本住房需要,努力改善全体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并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方向发展。 一、金华市区住房保障之现状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张元端把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分为5个阶段,即:1980年至1988年的试点阶段;1988年至1994年的全国推进房改阶段;1994年至1998年的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阶段;1998年至2003年的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阶段;2003年至2007年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从2007年开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第六个阶段,即强化住房保障阶段。金华市区的发展历程也大

致相同,但住房保障与其他城市相比压力较轻。 1、房价低,居住环境优美 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物价低廉,居住环境良好。特别是房价长期处于全省地级市最低行列(2007年住宅均价为3426元每平方米),房价收入比约6:1;使许多金华市民拥有了二套以上住宅,2007年金华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33.8平方米,名列全省地级市前茅。 2、构建了住房保障机制 (1)制订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政策。2005年12月,市区出台了《金华市区直管公房管理暂行办法》、《金华市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金华市区廉租住房保障暂行办法》,并制订了相关实施细则,建立了廉租住房、直管公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三个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为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提供了政策依据。 (2)建立健全保障资金和房源筹集机制。为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廉租住房的保障功能,市区拓宽保障渠道,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金净收益资金和财政预算安排为主的保障渠道,并实行了廉租住房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截至目前,累计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安排50万元,公积金增值收益资金125万元。在房源筹集方面,充分利用历年拆迁剩余安臵用房及现有直管公房,累计解决廉租住房356户、安排直管公房188户。同时,市区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2007年实际在建经济适

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

目录 美国 (1) 赴美考察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报告 (1) 瑞典 (5) 住房宽敞贷款帮忙:瑞典人居住现状一瞥 (5) 加拿大 (6) 日本 (8) 法国 (8) 英国 (9) 美国 赴美考察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报告 2002年9月12日-27日,由中国合作住宅促进会组团,赴美国考察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中国合作住宅促进会副秘书长曹彬为团长,天津财经学院、北京城建住宅合作社、昆明合作建房经营管理处、西安市房地产交易管理中心、邢台市桥西区住宅合作社、黑龙江省职工住房合作社、武汉市武东住宅合作社等单位的代表一行9人。 考察期间,以座谈会、实地参观、入户访问等形式进行,不仅对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有所了解,而且还了解了一些相关问题,下面分五个问题予以报告。 一、美国解决低收入者住房的举措 在美国,70%左右的住房为私有。虽然其经济发达,但两极分化是比较突出的,很多穷人没有栖身之地,露宿街头者随处可见。然而,这并不表明美国政府不重视解决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公正地说,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主要办法有四种,即:公共房屋、津贴房屋、租金津贴和廉价公屋。 公共房屋,是政府房屋署拨款建设的,由房屋署派职员管理。这种房屋主要用于出租,其租金标准根据家庭收入而定,一般为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津贴房屋,指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由私人不牟利机构具体实施并管理的房屋,主要出租给62岁以上,且每年退休金不超过一家一口20850元;一家二口23850元;一家三口26800元的老年人家庭,各州、县、市根据当地情况,每年调整限制数字。 租金津贴,是针对低收入者承租私人房屋而言,政府鼓励私人将符合出租标准的房屋出租给低收入者。当低收入者承租后,低收入者将自己收入的三分之一付给房主,其余由政府代付。这样,不仅解决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而且不损害房东的利益。例如,一间供出租的房屋,月租金为900元,房客月收入2100元,其中的三分之一是700元,那么,房客就付700元的房租,房屋署代付200元房租,房东总收入不变。

关于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早在1997年国务院在终结福利分房时,就已将住房保障体系规定 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然而,房改距今近十年,住房保障体系却还 只是人们口中解决房产市场各种问题的镇痛剂,政府部门更是把住房 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作为解释房地产出现的利益冲突、房价冲突的理由。 住房保障体系走过的十年却只用一句“不健全”来终结,这个本 该是房产舞台上最璀璨的明星却委屈的当了十年配角。随着近日24号 文的出台,住房保障体系被重新推到聚光灯下,人们又得以重新认识 这位“老朋友”,感慨万分。 住房保障是全社会的事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成熟,二三线城市时代的到来,房价 高涨等已逐渐成为全国性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房地产市场对整 个社会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解决房地产市场中中低收入人群的 住房问题,不仅是解决房产领域诸多问题的关键,更是稳定社会领域 各方利益的要求。 首先,从政府职能角度来看,宏观调控中对住房保障体系的高度 关注是毋庸置疑的。从20XX开展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住房保障政策:以廉租住房救济最低收入人群;用“90/70”标准严 格限定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遍商品住房;还运用土地、信贷等手段,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这些举动不仅表明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政府对住房保障 体系重要性的认同。 其次,从新出台的24号文件可以看出,政府重新加强住房保障体 系得原因绝非单考虑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防止社会不 公衍生出的各种问题,这一举措充分考虑到了对大局的影响。在24号 文中明确规定了“全国要逐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如此做最直接 的效用是为低收入者提供了住房的可能,但从本质上来说,则是从根 本上缓解了购房需求,进而缓解了因利益冲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对于整个社会稳定的意义更加重大。 可以说,对于住房保障体系,政府所下的决心是人人都能看到的,

谈谈你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现状的认识

谈谈你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现状的认识?为什么说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就越是要重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保障与保险混在一起。作为公民究竟有哪些权利,社会保障到底保障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基本上是混乱的。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来保障。 其次,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什么样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及如何适应,有关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更没有长期规划和总体部署。这样,经济社会出现什么问题,就赶紧出台相关政策,难免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不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

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一制度所处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 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否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不平衡,突出;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超出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我们的来自于收入,财政开支是多方面的,用于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社会保障、债务支出等。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过多,必然导致入不敷出,加重大部分人的负担,而养了一些懒汉。 因此,经济的发展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好,用于保障人民权利与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越好,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越完善,人们的生活保障就越完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住房保障制度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住房保障制度 作者:王小广来源:南风窗日期:2011-11-09 浏览:3405 显示全文在许多人看来,政府建保障房是房价调控长期难见成效的一种备选方案,或者理解为房价泡沫破灭后的一种保底、补救措施,使房地产投资不至于大跌萎缩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但我理解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是一项制度安排,是政府重视住房这一最大民生问题的一种长期而基本的职责。因此,不是“应景”之作,要从基本住房制度设计中考虑保障性住房建设,即要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基本定位,既要明确为谁建、由谁建的问题,又要对其目标进行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建、如何分和如何管等问题。这里我想就这些最基本问题作些分析,以引起共鸣,学者们和各级政府一起努力,使保障性住房定位、建设、管理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合理、能产生长期社会效率的基础上。 住房制度分歧 在中国住房体制改革后,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是纯市场化的观点确实无法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有一部分家庭永远无法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做相应的制度安排,去努力保障这部分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从理论上讲,这些人的住房有了保障,整个社会的居民都有了住房保障。我们需要怎样的住房制度呢,其中保障性住房又在其中如何定位?我们先从当前的住房政策体系谈起。最近几年就住房政策问题,有几种表述相似内容却有别的说法:第一种,提出政府只保低端,其他完全由市场解决,市场是市场,保障是保障,不能混淆。第二种,试图构建一个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住房需求的住房结构及政策体系,如提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靠市场”。第三种,提出“低端保障、中端支持、高端调控”(也有的地方表述为“低端靠保障、中端靠市场、高端有约束”)。 第一种意见可能遭到的批评会最多,原因是政府可以保障低端,但低端真的能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吗?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显示,夹心层即家庭收入处于中间60%的家庭住房问题最突出,一方面因房价过高而够不着市场,因收入条件或住房条件保障性住房与其无缘。处于60%的中间层家庭,无房户买房和有房户改善住房条件都面临过高房价的约束,他们是社会中怨言最多的群体。在此,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重要问题:房改后市场供给的大量住房都满足了谁的需要?中国过去10年城市人口年均仅增长3%,而每年住房供给量年均增长20%左右,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了日本与韩国,这完全能满足绝大多数的住房需要,讲我国住房投资不足、供应不足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20%的高收入家庭消费了近七成的住房供给,特别是最富的10%的人(家庭)购买了住房市场供给量的50%,换句话说,从消费的角度,这些人根本就不需要住房(他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既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住房公积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但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借鉴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经验,中国住房保障相关制度安排包括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审核监督和提高保障住房的供给效率,最终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住房制度保障。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了部分低收入的住房问题。但由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启动较晚,保障覆盖面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购买对象界定不准,涵盖面过广。购买对象的界定不明是目前经济适用房政策中的最大问题与障碍,它使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不能真正发挥。就整个社会来说,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判定家庭的收入标准,依照中国人“富不外露”的传统心理,很少有人会承认他们的家庭己跨入高收入家庭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经济适用房的销售者,对每一位买主做出属于哪一种家庭类型的判断绝非易事。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个人收入金融管理机制,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很难确定,高、中、低收入的标准也很难统一,在执行中就留下了明显的政策漏洞,即无法限制高收入者购买这类住房,经济适用房政策的适用面较为宽泛,基本涵盖了居住困难户、中低收入的公务员、企业职工、教师、退伍军人、合作建房者、拆迁安置户等。 2.投资比重下降,供求矛盾尖锐化。建设部曾明文规定要求各地住宅建设70%至80%应建经济适用房,但《2005年房地产蓝皮书》显示,2004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在房地产开发总投资中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3年的6.13%下降至4.61%。显然,经济适用房现有供应水平,既无法平抑住房价格,也远满足不了城市现有政策对象的需求。另外,规定中的“享受对象”并未把城市外来人口包括在内,而事实上这一群体已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住房问题的迫切性,也使供需矛盾更显尖锐。另外,严格限定3%的利润导致开发商投资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不高,开发商为了尽可能增加其实际利润,采取虚增成本、扩大面积、“打擦边球”等,导致了经济适用房政策不能很好落实。 3.监管无序、审核不力,导致腐败、分配不公。经济适用房最为世人诟病的问题还在于立项、开发建设、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控制和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在销售过程中,无法识别真正的政策对象,无法保证开发商按规定审核对象,也难保资源分配方式、手段的合理性。尽管政策规定必须对购买对象进行资格审核,采取多种分配方式,但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陈华刘国栋 (山东经济学院,济南250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