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影片中,入殓师这一职业看似与死亡相关,但实际上,它给予了死者最后的尊严,也给予了生者心灵的慰藉。
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死者的面容在入殓师的手中变得安详自然,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
这种对死者的尊重和关爱,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然而,入殓师这一职业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在影片中,主人公的妻子就对他的职业表示反感,认为他是“吃死人饭”的。
这种观念的存在,反映了社会对死亡和死亡工作者的偏见。
但正是这种偏见,让主人公在面对职业困境和家庭矛盾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电影中的老社长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人生观和死亡观对主人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社长的妻子去世后,他选择了成为一名入殓师,用自己的双手为妻子送行。
他的行为告诉主人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
正如老社长所说:“好吃的让人为难”,活着就要好好地吃,好好地生活。
这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让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影片的结尾,主人公为抛弃了自己的父亲入殓,这一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主人公对父亲既有怨恨,又有对他的思念。
在为父亲入殓的过程中,主人公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完成了对父亲的救赎。
这一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让人们对死亡和亲情有了更深的思考。
《入殓师》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珍惜生命,好好地生活。
同时,它也呼吁社会消除对死亡和死亡工作者的偏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入殓师》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它以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死亡和生命的意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是一部以入殓师为主角的日本电影,于2024年上映,由中岛哲也执导。
该片讲述了一个自幼跟随父亲入殓师生涯的主人公,通过对待死者的敬意和关爱,不仅改变了死者的家庭,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美学元素,展现出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电影的画面语言在表达入殓师的角色和氛围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灰暗冷色调,使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冷峻严肃的氛围。
这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特点相契合,体现了入殓师在面对死亡时所需要的冷静和专业。
其次,电影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对死者的关怀和敬意。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细致入微的关爱,不仅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寸肢体,还用美化的手法展现死者的尊严和美丽。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缓慢的节奏,将观众的视线聚焦在细节上,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死者的尽责和尊重。
同时,电影还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运用来加强对死者尊严的表达。
影片的音乐采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钢琴曲和合唱,带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者的价值和尊贵。
而在影片中,死者的声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回忆和遗言,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无尽的真诚和温暖。
另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人公作为一个入殓师,他不仅仅是一个处理尸体的技术工人,更是一个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尊重死者的人。
他在面对死者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恩怨情仇和生命历程,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他的善良和关爱改变了死者的家庭和生活,也改变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这种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能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电影《入殓师》通过细腻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它以一种虔诚而庄重的姿态,向观众展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所表达的人性之美。
而这种美学的表达,也使电影成为了一部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死亡和生命思考的佳作。
《入殓师》电影影评

《入殓师》电影影评《入殓师》这部电影,如同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在观众的心田,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死的深刻思考。
观毕此片,我被强大的亲情所触动,心肺俱伤,想必在近期内难以痊愈。
电影的原声音乐,由久石让创作,如大提琴般不休不眠地跳跃着,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这部电影以生死为主题,生与死紧密缠绕,有生者的地方必出现逝者。
然而,电影中对于死亡的描绘,却充满了庄严与静谧之美。
正如小林为死去的中年妇女入殓时,背后那雅致素美的灵堂一般,让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庄重与尊严。
我自幼便是一个恐惧死亡的人,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仰望着天花板,想象着死亡的形状和垂死者颠簸的心境。
因为对于死去的人来说,他们再也无法说话,无法向生者表达自己的心境,所以死亡变得神秘而无端。
当我认真地向大人们表达我的恐惧时,他们总是哈哈大笑地抚摸着我的头,但我内心的纠结和正式却丝毫未减,我真切地表达着我的恐慌。
然而,观看完《入殓师》后,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死去的人可以如此可爱和美丽。
若要问我这部电影中哪几场戏最令我着迷,我恐怕难以回答。
因为它如小溪中逆流而上的鲑鱼,静缓而汹涌。
电影中并没有激烈的冲突,泷田洋二郎将本应激烈碰撞的部分也处理得温婉柔和。
但那份温情与伤痛,却如佐佐木社长办公室里的盆栽、小林童年时的第一把大提琴、社长与小林吃的河豚的鱼白、小林和父亲互换的石头、澡堂老妈妈烧水的炭柴一般,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强大的张力,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无法消散。
我能深刻理解小林从最初对这个职业的抵触和矛盾,逐渐转变为敬重和热爱的心情变化。
佐佐木社长是一位神奇而睿智的老人,小林与他的相遇是一种福气。
并非每个死者都能有幸遇到像他这样品德高尚、气质非凡的入殓师。
我还记得他们为那位中年妇女入殓的场景,小林因为迟到五分钟而遭到死者丈夫的大发雷霆,或许是出于悲伤,或许是出于绝望,他将这份情绪发泄在了入殓师的身上。
然而,社长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鞠躬道歉,然后开始工作。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入殓师》是一部讲述了日本传统继承人担任殡仪师的故事。
通过观影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对于生死的观念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来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接受和解脱。
在电影中,云上在处理死者的遗体时,总能够表现出从容和平静。
这种平和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接受和释然。
日本人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是有限的,而死亡则是人生必经的一段旅程。
他们不会过分恐惧或逃避死亡的到来,而是以平和和释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接受生命的极限。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在电影中,云上在整理死者遗体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尊重和细致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死者。
他会认真的梳理死者的头发,整理衣物,为他们化妆,使他们看起来整洁、庄严、端庄。
这种对待死者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在日本文化中,他们认为死者是需要得到最大尊重的人,他们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宽慰。
日本人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待每一个死者,给予他们最大的庄严和尊重。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追求。
在电影中,云上总是以一种艺术家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死者的遗体。
他精心布置每一个死者的遗体,使他们看起来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充满了美感。
这种对待死者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追求。
在日本文化中,死亡并不是一件丧失美感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美感的事情。
他们认为,死者也是值得被美化和被赞美的,死亡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表现。
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总是充满了美感和艺术追求。
通过电影《入殓师》,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尊重、接受、尊重和美学追求。
在他们的文化中,死亡并不是一个令人害怕和逃避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了尊重、释然、美感和纪念的事情。
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反映了日本人对于生命的一种珍惜和对于灵魂的一种信仰。
虽然电影以殡仪师的故事为主线,但是其中所呈现的日本人的生死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生命艺术

l本 画家古 贺春江指出 : E “ 再没有 比死更 高级 的艺术 了 , 死 子问跨越生死之灵界交流 。 久石让用委婉的提琴 曲诠释死亡 , 这 段大提琴 与弦乐 的合奏或直 白、 或私语 、 或深情对话 , 夏花绚 烂之极复归秋 叶之精美的 回味隽永。他从父亲 紧握 的手 心里发 子长达 2 O年的深沉思念 。影片主题音乐再 次响起 , 流水般 的提 琴, 明净 的单簧管 , 意蕴深远的交 响乐 , 激扬 旋律不乏柔情 , 饱含
门》 、 《 宫本武 藏》之后第 四部获取奥斯卡 最佳 外语片殊荣 的电 影。 这部电影 以著名演员木本雅宏饰演 的人殓师之视 角, 呈现出 传统艺术蕴含的死亡 美学 、生死轮 回的佛教无常观念以及浮世
文化层面的立体多元纵深 。’ 于他对世人发 自内心 的悲悯 , 他对入殓师职业 内涵 的深刻领悟 ,
E l 本人殓仪礼渗透着浓厚的东方伦理观念 。传统儒家认 为
重死 即重生 ,对死亡 的呵护与尊重亦是对生命 重视与关怀的体 恐惧 , 黑 暗或寒冷 , 相反 , 在领悟到生死无常 的世界本相之后 , 它 现 。所谓“ 慎终追远” , ①意指审慎郑重地安排死者 的后事 , 护送 会唤醒我们本 自具足 的慈悲心与生死豁达 的情怀 。 已故 的世人走完人生旅程 的最后一站。而入殓 师的工作便是用
着生死相依 的悲悯 , 透出一缕尘世金色的光。
生 的对立面 ,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 。” ④ 日本浮世 文化之 现 了一块童年相赠 的小石头 ,石 头坚硬 的质地 寄寓着父 亲对儿
“ 浮世 ” 二字 , 本为佛教用语 , 指生命 的六道轮 回与万 物的虚空之 性 。纵观传统的浮世文化 , 无论花道 、 茶道 、 棋道 、 剑道 、 香道 , 乃 至悱句 、 浮世绘 、 歌舞伎甚或寺 院建 筑等等 , 无 不尽性挥洒着 由 对无常空 眭 彻悟而来 的唯美 追求 与肆意放纵 。电影 《 人殓 师》 由 片首空寂飘渺 的风雪弥漫 ,到下一刻东京乐 团舞 台上的恢弘华
《入殓师》的生死美学

排 ,严 肃 中略 带喜 剧 效果 的叙 事 , 缓慢 而 紧凑 的节奏 ,绵 长 而感 人至 深 的情感 ,有效 地 吸 引 了观众 的视 线。巴兹 ・ 尔曼导演在拍摄 完 “ 鲁 红
这些 不 同的场 景 一一 给观 众展 示 了
亲要离开 的的征 兆对儿子 的不放心。 片 中 三 次 出现 石 头 ,大 悟 回忆 当年和 父亲 交换 石 头 ,大悟 给 美香 石 头 以及 父亲 生命 最 后 一直 紧 紧攥 着 的小 石 头 ,这 些都 是人 物 情感 之 开 始 对 死 亡 的 恐 惧 ,静 静 地 欣 赏 静 间 的 交流 ,每 一块 石 头都 有 着 满 满 谧 的美感 , 接着沉入对 生命 的思考 。 的爱。 2 .音 乐 2 自然界生 物—— 章鱼 、鲑鱼 . 久 石让 出 品是 这部 作 品 音 乐 高 看 了许 多 的关 于 《 殓 师 》 的 入 质量 的保证 ,也 可 以说 很 多人 冲着 文章 ,常有人在文章 里称 《 入殓 师 》 音 乐去 看 了 电影 。久 石让 为影 片谱 体 现 的是 日本 人 的死 亡 美学 ,而 我 写 了以 大提琴 为 主要 乐器 的背 景音 认 为事 实上 该 片探讨 死亡 的 目的 在 乐 ,大 提 琴 的浑厚 音 色 ,打破 死亡 于 生 之意 义 的探 索。 片 中用细 腻 的 所带 来 的沉 重 ,抒 情 的乐 曲 ,配 合 视 角 拍摄 了几组 自然 界 生 物 的生 存 着 影 片故 事 的叙 述和 主人 公 心境 的 状 态 的镜 头 ,营造 了意 味丰 富 的 美 变化 。 学 意 象。 被放 生 却 死亡 的章 鱼 ,让 电影音 乐能够 突 出影 片 的主题 主 人公 因此 而悟 到 “ 回归 自然 才 能 准 确地抒 发剧 中人 物 的感情 , 人 生 存 ”而 离开 灯红 酒 绿 的大 都 市 回 使 物 形 象 更加 鲜 明 动 人 , 够 加 深和 到 闲适 古朴的故 乡。 能 强 化 观众 的情 感体 验 , 当的 音 乐 恰 四、电影主题——关于生死 的美 呈 现 对 观 众理 解 电影 有 促 进 作 用 , 学 从而 大 大加 强 了 电影艺 术 的表 现 力 “ 已经冰 冷 的人 重 新焕 发 生 让 和感 染力。【】 片中 多次 出现大悟 机 ,给她 永 恒 的 魅 力。” 大悟 的这 5影 拉 大提 琴 的场面 ,但 是每 一 次 的感 句话 说 出 了入 殓 师 的工作 内容 ,一 受都 不 一样 。大 悟在 家 中拉 大 提琴 般 人 难 以理 解 这种 职 业 的人 ,只 觉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一一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 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
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一一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一一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
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
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入殓师》是一部能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力量的电影,它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故事。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一个职业入殓师,串联起了各种情感与人生感悟。
影片的开头,白茫茫的雪,远处车灯逐渐清晰,音乐响起,男主角的独白开始,这种安静平和的基调贯穿了整部影片。
大悟曾对妻子许下“全世界的城镇都是我们的新居,一边演奏一边旅行”的诺言,但随着乐团的解散,生活的压力迫使他回到了童年生活的乡村。
在这里,他成为了一名为逝者整理妆容的入殓师。
第一次见到死去的老人后,大悟开始想起自己逝去的母亲,深夜又拉起了他童年的大提琴,舒缓的《memory》响起,一切曾经家的美好慢慢浮现,清晰的母亲和父亲模糊的脸……这一段情节处理得非常细腻,大提琴的音乐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大悟对母亲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
而大悟在为逝者整理妆容的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尊重。
“让已经冰冷的人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社长的话时刻感染着大悟,大悟也由最初的抵触慢慢接受了这份工作。
然而,妻子的离开和其他人歧视的眼光让大悟倍感压力,但在犹豫后他终究没能说出离开。
大悟的工作越来越熟练,他奔走于各种不同的家庭送别他们的亲人,被不同的亲情故事感染着。
他虔诚地面对每一个逝者,给他们带来最完美的容颜,给他们的家人带来最大的心理慰藉。
也许外人歧视他的职业,但这些逝者的家属对他的尊重和感激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动力。
路两边的风景随季节由雪白变成翠绿,这些场景穿插着大悟在旷野拉着大提琴,映衬着远处的雪山,勾勒出一幅幅美景,一切都安静美好,充满希望。
妻子因怀孕回到大悟身边劝他换个工作,大悟打算妥协,此刻大悟旧友的母亲去世,妻子与大悟一同前往。
妻子在大悟身边静静地看着大悟给逝者细心地装扮,每个细致入微的动作都谨慎认真。
妻子也逐渐理解了大悟工作的意义,影片快结束时大悟得知父亲逝去的消息,在见到父亲手里紧握的石头时所有的记忆涌上心头,《memory》响起,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脸变得清晰,童年残缺的记忆变得完整,心里也释然了父亲多年前的离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
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
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
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
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
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
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入殓,也是主要以他的动作的中景或全景镜头代替他的感情,然后适当运用几个特写镜头拍下他流到鼻尖的泪水,也没有用到大特写,观众在他小心翼翼的动作中就可以感受他内心流淌的感情,这些中景和全景镜头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就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温和、真实,容纳更多细节,使之细腻感人,彷如静静的流水将感情注入观众心田,可以不经意地打动观众,而不是刻意地。
这部电影的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也是比较细腻的。
这部电影主要是利用明显的光源如窗户外的光线、室内的灯光,没有明显的人工化和高反差灯光效果,使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倾向于现实主义——自然。
不过,很多室内场景的光线都选择了偏黄色,所以,也就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效果。
比如,大悟被解雇后的一段镜头,是选择了黄昏时的窗口位置进行拍摄,大悟就坐在光与影的交界处,脸部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甚至一半明一半暗,这就很好地暗示了他内心挣扎的感情,梦想破碎了,但是他自己也知道也许以大提琴为职业是一种负担,他仍在犹疑是否该彻底放弃大提琴。
但是,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光影细腻之处的还数大悟在曾经是小咖啡店的老家里拉大提琴的一段,咖啡店常有的橙黄色的灯光还有窗外的暗黄路灯与青黑的夜色、使光影层次丰富自然,有时光影甚至是在大悟与大提琴上随着乐声而动的效果,而且电影以一盏灯光从暗黄到亮黄,在画面上移动变化的效果,过渡到大悟小时候的记忆画面。
这一处理更有一种心理暗示:小时候的回忆其实是相当快乐的。
电影前面的部分色彩都比较单调,这也与选择了冬天作为故事开始为时间起点有关,而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画面的色彩也丰富起来,包括社长在一间满是绿色植物的房间里喝茶的片段,包括白天鹅与蓝天还有田野的的画面,而到了尾声的色彩更是缤纷起来,因为春天到了,花开了。
比如大悟那怀孕的妻子在店外浇花的场景,淡粉色的樱花盛开,飘落,红色、橙色、白色的郁金香花在阳光下呈现出透明的质感——这也是新生植物的独特之处,这一切都使画面的色彩丰富而且富有新的生命力,这也暗示了生命轮回不息的道理。
乃至大悟为父亲入殓的一段,色彩也是丰富的,玻璃门透过的明亮的光线与门外的隐约的蓝色与粉色,还有盖着父亲的被单也是色彩丰富的,这明亮的光线似乎与叙事形成了对比,但是其实也不然,因为生命依然在继续,大悟解开了心结,而且已经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二、声音:音乐成为线索之一黑泽明说:“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在这里,我主要是从音效与音乐两方面探讨声音在这部电影中所发挥的功能。
音效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气氛的——声效师通过对每个镜头所配的声音的声调、音量、节奏等控制来制造电影所需的气氛。
《入殓师》在混杂着车轮转动碾过路面的声音的钢琴声中开始,车轮的转动声渐渐清晰,而且声音低沉压抑,观众似乎是在慢慢等待车子过来,然后乘上了主角的车,这时,车轮声消失了,钢琴声开始了主部旋律,作为观众的我们听到了主角的独白。
这一音效的处理,自然地引入画面,而且也为整部片子的缓慢而颇为沉重的叙事风格做好了声音的准备。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也是文本发展的线索之一。
在《入殓师》中,有四首重要的音乐: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久石让《Memory》(结尾曲是这首曲子的变奏曲),还有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舒伯特的《Ave Maria》和作为表现生与死主题的音乐《Beautiful dead》。
久石让作为电影大师宫崎骏和北野武的音乐搭档,其配乐以极简主义风格的钢琴曲著称,也正好体现了日本简约的审美传统,在他为《入殓师》创作的这首《Memory》,大提琴声在轻轻的钢琴声中忧伤地响起,缓缓地流淌,静静地哭泣,几乎是大提琴的弦一拉动,感染力就直入观众内心。
当然,这首曲子的作用远不止是打动人心,它还充当了主角大悟的记忆线索之一,充当他感情的依托。
《Memory》是大悟那位在他六岁时就抛弃妻与子的父亲最喜欢的曲子,承载了小时候在父母前拉奏此曲的记忆,承载着对父亲的远去的记忆,只是,他已经记不起了父亲的样子了,这其实比恨一个人更悲哀——记不起来了。
在他的琴声中,有一种执着的感情,与其说怨恨父亲,更多是渴望父亲的爱,他被想记起来又怕记起来的矛盾心情束缚着。
大悟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也是这一晚,他一个人拉起了小时候用的大提琴,拉的正是《Memory》,为什么他会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世界受到冲击时选择这首父亲喜爱的曲子?我认为这在这里,这一首音乐已经成为他的感情的依托之一,小时候拉这首曲子时父母的自豪笑容是他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寻求蕴含在这首曲子中的父亲的记忆反而能令他暂时摆脱现实中所发生的不愉快或者恶心经历,他有一种回归到避风港的安心感。
在他拉琴的时候,父亲的记忆也渐渐浮现,尽管,父亲的摸样依然很模糊。
直到,电影的尾声,他亲手为父亲入殓,就在父亲临终前紧握的石头掉落下来,《Memory》的琴声也开始悲哀地哭泣,乐声渐渐强烈,暗示记忆已经被唤醒,被压抑的感情得到了解放,乐声即将结束时他捧着父亲苍白的脸,那些儿时的记忆再次重现,只是这一次,当他明白到父亲其实一直想见自己时,他不再抑制自己的记忆,他想起了记忆中父亲的模样,他得到了失去的父爱,虽然父亲已经踏上了另一段安稳的旅途。
这一片段,声音就只有琴声,却已经成为最好的台词,音乐本身已经把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而且,这有一种前后呼应的作用,对父亲的记忆从模糊到清晰,父亲对儿子未曾忘记的牵挂,正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回归。
所以也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在2008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奖正是因为与当年获奖的作品一样都以人性的回归为题材。
《Memory》的变奏曲出现了两次,比原曲的节奏要明快要强烈。
一次是作为结尾曲出现,另一次出现则是在《Ave Maria》之后,音乐由《Ave Maria》的C大调流畅地过渡为了G大调,旋律也就变得明快开阔了,变奏曲中不仅有钢琴声,还加入了更丰富的弦乐效果,将《Memory》的低沉转变为一种生命的张力,注入了希望。
此事电影的叙事完全是由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主导,看着大悟卖力地为人入殓、在原野上拉大提琴与一个人吃着简单的餐食,还有他看着天鹅与春天的画面,使人不再感受到悲伤,而是感受到生命不息的哲理。
另外这段曲子终结时,大悟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这段音乐自然就把故事引向了积极的发展方向了。
电影片名出现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响起。
在气势渐渐恢宏的管弦乐声人声合唱:“朋友们,再要不要这种痛苦的声响……”导演选择这首第九交响曲,又名《欢乐颂》的曲子显然是有用意的,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憧憬着人类的光明与幸福,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每一个音符都是用人类生命的尊严与信仰谱写的,无论失去什么,遇到什么苦难,人类活着需要尊严——他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他应该尊重别人与被人尊重。
这也是《入殓师》主旨的一部分,入殓师所做的是就是让一个人死去也有尊严,让他安稳地踏上另一个世界的旅途。
而从更具体的作用来说,导演选用《欢乐颂》正式开始故事的叙述,也与主角大悟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演奏完这首作品就被解雇了,梦想破灭,回到乡下。
但是,最终,这一苦痛也使得大悟重新认识了自己,对生死也有新的看法,他最终是找到了幸福的。
在大悟与社长和同事三人一起过圣诞节时,他为两人拉了一首舒伯特的《Ave Maria》,我听过很多版本的《Ave Maria》,唯独这次的大提琴声让人有一种悲凉感。
社长和同事都有一段充满伤痛的往事,琴声似乎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在这部片子中,《Ave Maria》少了宗教音乐的庄严与神圣感,反而更接近舒伯特创作之始所用的故事给人的凄苦而美丽的感觉:纯洁的少女为了代父赎罪,向玛利亚祈祷。
这首音乐,不仅在电影文本中是控制了两位听者的情绪——使之沉默、使之忧伤,也控制了观众的情绪,使人也陷入了回忆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