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卓别林:喜剧的代名词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贫穷中的人才马克。
吐温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那是一个位于密西西比河支流苏鲁特河畔的小城镇。
马克·吐温本名为山姆兰古霍克莱孟西,他的家庭是一个贫穷的律师家庭,4岁时,搬至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汉尼堡,在这里渡过他的童年生活与少年时代。
5岁时,进入学校就读,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便辍学到报社去实习当排字工人,藉以贴补家用。
15岁时,创设了一家《西部综合报》的周刊,哥哥当总编辑,山姆当排字工,弟弟则实习排字。
17岁时,马克·吐温初期的小品文,刊登在地方新闻上。
21岁时,转到印刷厂工作,而遇见了一个名叫马克芬雷的人,深受他的一些古老习惯以及思想的影响。
22岁时,马克·吐温又认识了领航员霍雷斯毕克史比,并接受了做领航员的实习训练。
23岁时,他的弟弟因汽船爆炸而死亡,山姆得到了正式领航员的资格。
3年后,南北战争开始,密西西比河的航行中断,他失去了领航员的职务,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在南军中混了两星期便逃出。
随他的哥哥到西部去,做了一年淘金梦,到处寻觅金矿,结果却失败了。
偶然成名27岁成为公报社的记者,并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发表文章。
29岁时,迁居旧金山,成为旧金山晨报的记者。
30岁时,偶然写了一篇青蛙赌博的故事《坎拉贝斯城有名的跳蛙》(1870)、而出名。
此后马克·吐温开始专心于写作事业,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目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
1850年8月5日,莫泊桑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莫泊桑的舅舅是个文学家,母亲也热爱文学,他们都是福楼拜的朋友,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评论,颇有见解。
莫泊桑出生后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而分居了。
莫泊桑跟着母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逐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幼年的莫泊桑,聪明活泼,母亲很喜欢他,他在母亲的教导下阅读写诗。
那时的莫泊桑像一匹淘气的小马,蹦蹦跳跳,无拘无束。
之后莫泊桑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个别墅里,他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一块干活。
这一切,使他了解了农村生活。
到了13岁,他像小马被戴上了笼头,进了一家修道院念书。
对于所学的课程他一点也不感兴趣,他留恋着海滨、田野、猎人、农夫,不时地把他的感受写成诗歌。
有一天,别人借给他一些莎士比亚的剧本,他颇有兴趣地读了起来。
后来,他进了卢昂中学。
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位老师,名叫路易·布耶,是一位诗人。
路易·布耶看到莫泊桑经常写诗歌,就把他写的诗,拿去翻阅。
布耶从他那幼稚的诗作里,觉察到莫泊桑的写作才能,因此就孜孜不倦地引导他、启发他,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使他的诗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莫泊桑的舅父是一位诗人、小说家,和福楼拜是朋友。
由于舅父的关系,莫泊桑的母亲对福楼拜也很熟悉,并且十分崇拜他的才能。
母亲看到莫泊桑喜欢文学,心里很高兴,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培养儿子对文学的爱好。
凡是儿子写出的东西,她都小心地保存起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福楼拜的指点。
莫泊桑的老师布耶,也是福楼拜的好朋友。
他认为莫泊桑具有写作天赋,就把他介绍给福楼拜认识。
两位作家认真地倾听莫泊桑的诗作,帮他仔细分析,提出意见。
福楼拜对这个新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他非常注重培养莫泊桑写作的基本功,力求做到扎实。
福楼拜是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对事物有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门捷列夫:现代化学的立法者

生平简介1834年2月8日,德米特利·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俄国西伯利亚西部的托博尔斯克小城。
他是家里14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如果连死去的孩子算上,他则是第17个孩子。
他父亲早年毕业于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曾先后担任过两个中学的校长,后因同情革命者,才被调到托博尔斯克中学任校长。
就在门捷列夫刚刚出世后不久,父亲便因双目失明而被迫退休了。
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妇女。
父亲退休后,微薄的退休金难以维持这个大家庭的生活,母亲只好从自己哥哥手上接管了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型玻璃厂,苦苦地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母亲的刚强和于练给了门捷列夫以巨大影响,而玻璃制造的工艺过程,则很自然成了这个少年最早接受的物理和化学教育。
1841年,门捷列夫同他的小哥哥一起入托博尔斯克中学学习,尽管他身体不好,时常生病,但由于他学习刻苦,肯动脑筋,所以成绩一直很好。
就在门捷列夫上中学时,一连串的不幸又降临到他家的头上。
先是1847年,父亲和大姐先后病故,继之,一年以后,玻璃工厂遭火灾化为灰烬。
哥哥们外出谋生,姐姐们也先后嫁人,母亲身边只剩下了门捷列夫和一个尚未出嫁的小姐姐了。
1849年,门捷列夫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
为了能让小儿子进入著名的莫斯科大学深造,母亲毅然变卖了全部家产,带着门捷列夫和小姐姐跋涉数千里来到了莫斯科。
莫斯科大学拒收这个不属于自己学区的学生。
于是,母亲便只得带他们到彼得堡,彼得堡大学同样不肯接受这个外省的中学生。
后来在父亲的一些老朋友的帮助下,门捷列夫得以在父亲的母校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报上名,并考入了这所大学的自然科学系。
1855年5月,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被派往边远的辛菲罗波尔,后又去敖德萨任中学教师。
在任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论比容”。
1856年,门捷列夫通过了硕士学位考试。
1857年,门捷列夫就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年仅23岁。
历史业绩1865年,门捷列夫通过博士论文《论酒精与水的化合物》的答辩,被彼得堡大学聘为正教授。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科学知识(下))_中国科技之星

中国古代科技名星有哪些?1.神医——华佗华佗(?—208年),字元化,东汉时期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青少年时代,他就勤奋好学,精通各种经书,尤其喜欢医学和养生术。
尽管身怀绝技,但不慕名利,鄙视入仕求官,甘当一名民间医生。
他精通内、外、儿、针灸各科,不仅医治好了许多常见病,而且对白癜风、破伤风、虫螫蚊咬、水臌、气臌,鱼骨梗喉,竹木入肉,腋臭,干癣,腹中生虫,鼻大如卷、舌缩不出、头大如斗等顽症和疑难病证,也有办法治愈。
华佗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首创全身麻醉法,进行外科手术。
他发明的“麻沸散”麻醉剂对“肠胃积聚”等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疗效颇高,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华佗外科手术的技艺精湛,更令人刮目相看,这反映了我国外科医学在公元2世纪时,遥遥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华佗对祖国医学的贡献还在于,创造了成套的用于防病、治病的医疗体操“五禽戏”。
所谓五禽指虎、鹿、熊、猿、鸟。
华佗把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卧侧身子、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张翅飞翔等动作联系起来,编成一整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得到舒展的健身术。
这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导引术,对我国体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佗除医术十分纯熟精妙外,还具有高尚的医德,深受人们的衷心爱戴和崇敬。
但最后,却因不从曹操征召而被杀,他所编著的医书也失传了。
现存的《中藏经》,则是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在1700多年前,在无任何辅助诊断手段的条件下,能准确地诊断各种疾病,并收到奇特的疗效,而且首创麻醉法进行外科手术,发明了五禽戏。
不仅为中华文明古国增添了光彩,也为医苑树立了楷模,并当之无愧地被世界称为外科鼻祖。
2.遥居世界之先的数学巨匠——祖冲之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县北)人。
他出身于历法研究世家,生活在南朝宋齐之际。
从青年时代起就熟读了前人大量有关天文、数学方面的著述。
步入仕途后,仍不中断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寻求和探索,终于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雨果:浪漫主义的先驱

生平简介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
维克多的母亲索菲·雨果,接受的是自由教育,她少年时代最早的朋友就是书籍,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
母亲的这一爱好对维克多的一生也深有影响。
维克多的父亲为拿破仑·波拿巴服务,总是东征西讨。
雨果小时候,曾随母亲到过意大利的热那亚和罗马、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地去看望这位身穿军服、腰挎马刀、威风凛凛、名声显赫的父亲。
奇妙多彩的异国风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809年,母亲把维克多和哥哥欧仁送进了巴黎的一家私塾,他们在这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
在学习和游戏中,维克多的想像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不久,传来了父亲在西班牙升为将军的消息。
1811年春,他们到达了马德里。
父亲把他们兄弟俩送进了马德里贵族学校。
雨果兄弟首先被安排在低年级班上就读,由于他们勤奋好学,于是,由低年级跳到上个年级,后又进了“修辞班”。
他们说一口流利的拉丁语,使同班的那些西班牙贵族子女们忌妒不已。
1812年,雨果的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雨果与哥哥欧仁便又随母亲回到了巴黎。
他们不再去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
不久,父亲和大哥回到了巴黎。
他对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极为不满,于是强行将他们送进学校,大哥阿贝尔到中学念书,雨果兄弟被送进高底埃和德高特寄宿学校。
父亲希望他们在这里准备功课投考综合工科学校。
由于雨果兄弟看书比较多,所以对文学和戏剧比较感兴趣。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维克多和欧仁向同学们提议,在学校里组织一个具有血肉之躯演员的真正剧团,于是演戏的热潮很快就波及了全校。
他们自己编写剧本,内容都是有关战争的。
由于这些演出活动,丰富了雨果的生活,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历史业绩1821年,维克多的第一部诗集《颂诗与杂咏》出版了。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书的封面上,维克多真是喜不自禁。
后来,这本书传进了杜依勒王宫,国王很喜欢它,决定褒奖这位年轻的保皇党诗人,赐给他1000法郎的年俸。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改良主义者

生平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询是清朝的道台。
他从5岁起就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读儒家经典。
12岁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不幸暴病身亡。
13岁时,他随去甘肃赴任的父亲到了西北。
随后,他为了“旷观天下名山万迭”,开始漫游祖国各地,使他对在列强和清政府的压迫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切的了解,并开始转向一心寻求报国报民的道路。
他潜心钻研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吸取其中反对专制主义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进步思想。
1894年的中日战争促使他同清政府决裂。
1895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谭嗣同审时度势,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救国谋略,即: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行选举、设议会等治国的办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当他得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宣传改良思想,就特意赶到北京,打算与他共同探讨救国良策。
结果因康有为南下未能见之,但却见到了梁启超。
他们会面后,谈得很投机,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坚定了他的变法信念。
从此,他开始了大力提倡变法,成为当时最活跃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
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历史业绩1897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
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
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
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
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求学时代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他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
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在中学毕业试卷上,他说明了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的伟大抱负,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
同年4月15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
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秋,马克思与妻子燕妮·冯·威斯特华伦迁居巴黎。
次年,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
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溺爱中成长的少年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吕琛地区的勒肯镇(现在德国撒克森州境内),出身于宗教家庭,其祖先七代都是牧师。
他的父亲名叫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
尼采是他们的长子,尼采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的弟弟在两岁时就夭折了。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于尼采的父亲曾执教过四位公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
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便去世了。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
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10岁时他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
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
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
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从事教育活动1867年尼采应征入伍,后因受伤而退役,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
1869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额外教授。
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
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又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
后来陆续创作了:《不合时宜的思考》、《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华格纳在拜罗伊特》、《人性的,太人性的》、《曙光》、《查拉图拉如是说一为一切人而不是为一人的书》、《善恶的彼岸》、《反基督教》和《权力意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简介
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1977年12月25日卒于瑞士沃韦河畔科西部。
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启斯东电影公司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看中。
1913年末,卓别林与启斯东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电影生涯。
每周拍摄一部只有一本的喜剧片。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足登大皮靴、手持条竹手杖、走路像鸭子的小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启斯东喜剧片《阵雨之间》中出现,成为独树一帜的卓别林喜剧电影的主要形象。
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
这些影片标志着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和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的成长过程。
1972年,卓别林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
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封号。
历史业绩
最初卓别林是在塞纳特手下拍摄一些“启斯东喜剧”,在这些实践中他迅速的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对电影表演、剪辑和结构了如指掌。
在早期影片里就已经出现了经典的流浪汉造型:过分小的背心和过分肥大的裤子,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和一根手杖,卓别林不断改进他的流浪汉的形象和内在品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以后,卓别林立即超越了塞纳特银幕世界的简单和愚蠢,试图围绕着更为严肃的社会主题来构成他的影片,例如对温暖舒适的期望、对爱情和温情的渴求,或个人品格与社会习俗之问的冲突。
当然在启斯东,卓别林一直都是一个粗鲁、勇敢、兴高采烈的流浪汉形象,但他的内在气质已经使他脱颖而出。
一年以后卓别林转到爱赛耐公司,拍摄了15部短片。
这段时间卓别林人气直升,甚至超过了格里菲斯,他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主题和风格。
这段时间里卓别林拍摄了他第一部代表性的作品《流浪汉》,在影片中卓别林扮演一个自然之子,他见义勇为,保护一个漂亮的姑娘,但最后仍然不能得到美人的芳心。
这以后卓别林一直延续了他的这种人物命运:一个永远不被社会承认、不能取得成功的小人物。
从此,卓别林的影片一直都坚持严肃的主题和卓越的喜剧相结合。
在《移民》中,卓别林以滑稽的方式重述了移民到美国的难题。
《安乐街》是这批影片中最尖锐最成熟的,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天性的理想主义的陈词滥调的讽刺性揭露。
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以滑稽的方式表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贫困、饥饿、暴力、吸毒等,不是一句理想主义的空话可以解决的,人的生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1922年,卓别林为了摆脱好莱坞电影商人的制约,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艺术风格,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查尔斯·卓别林制片公司,他后期的几乎所有的长片都是在这里生产的,代表了他的电影生涯的最高成就。
这些长片包括:《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大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
1957年,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一个国王在纽约》,1967年,年近80岁的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其中,1925年摄制的《淘金记》是卓别林最成功的影片。
这是一部具有隐喻意义的经典作品,是卓别林在无声电影时代摄制的众多杰作中最完美的一部。
对于广大的电影观众来说,卓别林就是喜剧的代名词,是让他们大笑也让他们唏嘘的神人,
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他代表了美国喜剧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