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精选资料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和文化
上的变革,受到启发的哲学家康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分别代表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方面。
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境界的提升。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流派。
这种关注人类理性的思潮,带动了人们对常识和权威的质疑,推动了现代思想的发展。
哥白尼则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推翻了以往地心说的常识,引发了天文学和科学思想上的变革。
这种科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验,推崇知识的实证和验证,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思潮的开始和发展。
哥白尼革命

每当史学家们著书立说论述科学中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时,首先跃入他们心头的便是宇宙中心问题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一改那种把地球看作是宇宙的静止不动的中心的观点,而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亦即众所周知的哥白尼革命。
这一变革,常常被描述为我们天文学参考系的一次全面性变更,是富有革命性的转变,而哥白尼本人也因为这场“宇宙概念结构中的革命”被称为“反叛的宇宙设计师”;托马斯·库恩更称其为一场“思想中的革命、一场人类宇宙观及人类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观念等的转变”,认为它不只是天文学基本概念的革新,人类对大自然理解上的一次根本性变更,更是西方人价值观转变的一部分原因。
然而,即使被这无数的歌颂与赞美冲击得眼花缭乱,我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来思考一下这个几个世纪以来众说纷纭的话题:“在这场被称作‘哥白尼革命’的变革中,哥白尼本人到底是不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场以哥白尼为始点的伟大的革命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又经过了怎样漫长的探索与发展?”,“这场革命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真的只是提出‘日心说’那么简单么?”首先,既然这个众说纷纭的时期被称作“哥白尼革命”,那么我们就不妨从这个主角谈起。
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十分强大;神权胜过君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和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按照教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他们安置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应占有特殊地位。
这样,托勒密体系正好为基督教义提供了“科学根据”,它变成了与宗教教义具有同等意义、同样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地心说”也就和人们由日常所见而积淀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连在一起。
科学在当时是神学的婢女,教会对新科学总是尽力压制,人们稍有科学探索的越轨行为,便会招来教会以异端名义的迫害。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是犹豫的。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当时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
哥白尼革命的主要内容

哥白尼革命的主要内容一、哥白尼革命的概念哥白尼革命是指1543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的《太阳系的结构》(De Revolutionibus),用来解释太阳系动力学移动的新理论。
它把太阳系从柏拉图及伽利略天体学的观点中甩开,定义出一套新的动力学理论,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二、哥白尼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地心说:哥白尼动力学理论对伽利略的地心说做出了改变,他认为地球、其他行星和星球都是以太阳为中心,依照统一的运动规律围绕着太阳运行。
2、复数律:同时,哥白尼还提出了一套复数律,以解释和描述宇宙中行星的移动。
这些规律被称为哥白尼复数律,它合并了放射性原理、力学原理和引力原理,统一了行星运行的机制。
3、不可逆原理:哥白尼动力学理论还提出了不可逆原理,也就是说,行星的运行轨迹不可能被反向操纵或修改。
这一原理证明了每一次行星运行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又被称为哥白尼不确定性原理。
三、哥白尼革命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哥白尼革命对当时西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使西方人从伽利略的地心说观点中解脱出来,探索客观实在,使科学思想从宗教信仰观点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教派和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进入了客观实在认识上,这也是西方科学的一次腾飞。
2、在发展科学知识方面,哥白尼的动力学理论也给科学家、天文学家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现存的宇宙系统,特别是宇宙中的各种生物的发展历史,从而帮助科学家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
3、哥白尼的理论也为现代天文学及物理学的研究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哥白尼的理论仍然被广泛的使用,在研究宇宙系统、太阳系的运动时特别有用,它也被用于探索宇宙大爆炸的历史。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第一篇: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哥白尼革命摘要:哥白尼革命作为科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一段故事,它到底对我们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哥白尼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发现了日心说,回顾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关键字:日心说宗教神学背景影响哥白尼革命是近代西方科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一直是众多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的关注焦点。
托马斯·库恩就哥白尼革命撰写有专门论著,展现出科学内史与外史综合研究的基本取向。
研究哥白尼革命的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但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首先想到的是哥白尼是怎样发现日心说的,哥白尼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日心说和哥白尼革命对当时和如今的社会有何意义及影响?尼古拉·哥白尼,这位人类思想解放的先驱,1473年生于波兰的托伦城。
年轻的哥白尼在波兰克拉科夫大学,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传入波兰,他亲身经历了人文主义者同其政敌之间近代世界观科学观,同中世纪卫道士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这些都在年轻的哥白尼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怀疑的种子。
1493年酷爱天文学的哥白尼开始怀疑长久主宰人们思想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现被人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太繁杂,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哥白尼在给他的老师蒂诺瓦拉的信中这样写道:“有许多事实与托勒密的体系应当得出的结论并不相符合,因此他们对太阳的月球的认识就很不可靠。
”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从试图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
他的思想越来越解放,信心越来越坚定。
从1510年开始,哥白尼整整花了20多年的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写成了6卷天文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的诞生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他掀起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揭开了近代科学向宗教神学开战的序幕。
论康德在上帝观中实现的哥白尼革命

是从理性领域到实践领域 , 而是 如 同他 在纯粹 理性 范围 内发 生的认识“ 白尼革命 ” 哥 一样 , 在宗 教批 判 的领域 中也同样引 发 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伦理“ 白尼革命 ” 哥 。 康德前 的宗教 批判及其理论 困惑
一
、
上 帝存 在于 自 的固有 规定 性 的理论 前 提 , 然 但最终难 逃 “ 独 断” 的命运 。这样 近代哲 学 家在 批判 理性 上帝 的 同时 , 陷入 了 自身的理论 困惑 中。如何 才 能 既解决 理 性上帝 的存 在方 式, 又为知识 的普遍 必然 性 找到 依据 , 为 哲学 面临 的严 峻 成
神论 通过 把上帝等 同于 “自然实 体 ” 的途 径让 上帝 回到了 自 然之 中 , 把理性 推到 了最 高 , 样在 近代 哲学 家眼 中上帝 不 这
综观近代 以来 的西方哲学史 , 任何一 位伟 大的哲学 家都 不能回避 “ 上帝 ” 这一概念 , 每一 阶段上帝 都会 以不 同的身份 和地 位出现 , 当哲学 家们建 构 自己逻辑 体 系 的“ 充 帮手 ” 而 , 在文艺复兴之后 , 欧洲大陆理性思 维批判 的矛 头直指 中世纪 封建制度 的精神 支柱——宗 教神 学 。人 学对 神 学 的审判 成 为当时时代 的主旋律 , 向被尊 为至高无上 , 一 全知全 能 的“ 上 帝” 成为 了众矢之 的。 , 在这种条 件下产 生的康 德哲 学在批 判 了传统 意义上 帝 观的同时 , 完成 了对 宗教哲 学理 性根 基 的 内在转 换 , 用康 德 的话说 , 对于上 帝 , 我之 确信 , 逻辑 的确 实 , 道德 的确 “ 非 乃 实。 ”l 使其 由认识论为基础转换 为以道德论为基础 , 更多 的
( 康德前 近代哲 学的理论 困惑 三) 康德之前 的近代哲 学 , 无论是 唯理论 还是经 验论都试 图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理性主义不断战胜人类直觉的一个过程。
哥白尼革命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尼古拉·哥白尼1473 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纳河畔的托伦,这是一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著名商业城市。
哥白尼10岁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
18岁被送进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在那里产生了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了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先后在波仑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
波仑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正是从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对希腊自然哲学著作的钻研给了他批判托勒密理论的勇气。
1506年,他回到阔别了十年的祖国波兰,开始构思他的新宇宙体系。
在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提出一种非地心说的宇宙论,他们假设宇宙的中心是一团大火,称为“宙斯的圣坛”,地球与太阳和行星一同围绕着这团中心火旋转,由于地球上住着的人们总是背对着它,所以看不到这团火的存在。
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里斯塔克提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由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心说,因而被称为“古代的哥白尼”。
哥白尼在托勒密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主张,提出了崭新的日心说理论。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因此他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应当是圆运动。
如果承认地球的圆运动,那么周日运动也应该是这样的。
行星的不规则运动也就不必用本轮均论体系来说明了。
正因为他忠实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天体运动所遵守的统一的圆周运动的理想,才提出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无比大胆的革新。
1509年,哥白尼写出了一个关于日心体系的《概要》,并将之抄赠朋友们传阅。
1512年,哥白尼被派往波罗的海海滨的弗洛恩堡教堂任职,此后三十年,一直为教区的穷人治病,深得人心。
在业余时间,他继续他的天文观测,其居住的小角楼成了“天文台”。
同时,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新的宇宙体系,于1539年写出了天文学史上的伟大著作《论天球的旋转》,系统论述了他的日心地动学说。
康德哥白尼革命

康德哥白尼革命哥白尼由于把恒星的运动部分归之于观察者的运动从而解释了恒星的表面上的运动一样,康德则通过揭示客体与心灵相符合——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而证明了心灵的先天原则如何适用客体。
“这种情形正与哥白尼最初的思想的情况相同。
哥白尼假设一切天体都围绕观察者旋转,因此不能很好地说明天体的运动。
于是,他假定观察者旋转,恒星静止不动,以尝试其是否更易于成功”。
——“依据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所确立的例证,使形而上学革命化,以改变迄今为止一直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程序,这种尝试即纯粹思辨理性批判的主要目的”。
康德以前的哲学认为,真理即是知识符合对象,我们的认识能力围绕着事物展开,努力去寻求事物的本质,这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哲学。
康德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知,我们所能知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只是事物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其实康德的意思是物自体不可知)。
而事物如何在我们面前显现,决定于我们的认识能力,通俗地理解,比如人有色盲,则具此一颜色之物可能显现为彼一颜色。
当然,康德其实主要不是表达这种意思。
这种意思主要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但的确有相通之处,而又有很大不同。
所以,当时哲学界有人称康德是贝克莱主义,是有些道理的;而康德听了很生气,以为大不同,也是有道理的。
康德的主要意思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于人类先天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先天直观形式如时间和空间,包括人类先天的知性结构和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等四个方面下属的十二种范畴。
正是这些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的先天认识能力,决定了人类知识如何可能,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
正是康德,让近代哲学发生了转向,即由本体论哲学转向认识论哲学,转向研究人的认识能力。
真理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知识,正如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因此哲学界认为康德的哲学革命意义之重大就如天文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一样。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一)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一)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康德是德国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思想革命,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
这种革命的核心是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列举并解释这些名词。
1. 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式革命是指康德推崇的一种认识方式,它以哥白尼为代表,表示思维的一种转变,即从以往的通过直观经验来认识世界,转向通过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
这种革命对于哲学、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指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包括感知、思维、判断、想象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提出了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综合认识能力,即“纯粹理性”,人类可以通过这种认识能力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3. 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指人类思维能力中与经验无关的部分,它包含了形式、结构等普遍的思维方式。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认为人类具有纯粹理性,通过纯粹理性可以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本质。
4. 理性理性是指人类的思考和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和机制,包括逻辑推理、判断能力、批判思维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强调理性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思维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5. 经验经验是指人类通过感知和观察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认为经验是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但同时也强调经验的局限性,主张通过纯粹理性来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普遍性。
6. 物自体物自体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即事物存在于自身独立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能直接认识物自体,只能通过经验和纯粹理性的结合,间接地去认识物自体。
7. 现象现象是指事物在我们感知和认识中所呈现的表象,即我们所能观察到和感知到的外部形态和特征。
康德认为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认识事物,而不能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一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德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检阅,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1]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
二
自近代以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使得西方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证明我们关于客观对象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建构科学知识的基础即理性也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学充分汲取了两派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处,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有两个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后天质料,作为认识内容的基础来源;其二,是认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作为认识可能的先天条件。
在康德看来,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需要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康德
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2]但是,康德又批判经验论,认为经验论者只是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却没有考察感觉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也没有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
因此,康德又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判,认为科学知识仅靠后天感觉经验是不可能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来自先天。
这样一来,一方面,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后天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则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另一方面,知识想要具有普遍必然性,则只能来自先天。
康德将这个难题归结为: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去经验对象也就是说,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必须同时具备经验的和先天的要素。
然而,如果我们依照自古希腊形而上学就已形成的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即只有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观念,才能是真实可靠的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这样一来,我们则无法证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不能说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及其属性是怎样进入到主体的
意识世界之中的,而且也不能说明建立在后天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并使之成为科学的知识。
在康德看来:“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我们如何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的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
[3]因此,传统的形而上学关于知识论的知识应依照对象完全颠倒
为对象应依照知识,以此来解决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何以可能的这一认识论问题。
康德把自己关于知识与对象关系的假设,即“对象应依照知识”称之为“哥白尼式革命”。
休谟的怀疑论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觉醒,而“哥白尼式革命”的结果则找到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途径。
不过,在罗素看来,这不是“哥白尼式革命”,而是“托勒密式的反革命”。
三
康德通过“哥白尼式革命”构建的认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
巨大影响,推动了人类认识论发展。
德国作家亨利希海涅在《论德国》中说到:“人们说,阴魂一看见刽子手的刀就要发抖。
――如果人们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举在他们面前,他们又将多么惊慌失措!在德国,这部书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
这足以看出康德的认识论革命所拥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
自古认识论产生以来,哲学研究就形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领域,但在近代以前,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认识论的历史地位逐渐发生改变,最终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对客体进行考察,并没有注重主体的因素或是不加考察地断定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使得认识论问题不但没能被解决,反而最终陷入困境。
康德认为,在把外部世界确定为认识对象之后,必须首先考察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
认识活动发生的内在机制,这样才能够解决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才能克服以往认识论陷入的困境。
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集中体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
康德指出,唯理论在没有系统性考察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之前,就断定人的理性能够把握认识对象并且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因而陷入了独断论。
然而,经验论尤其是怀疑论的休谟把认识活动仅看作是主体范围内的活动,他不仅否定物质实体而且也否定精神实体,最终陷入了怀疑论。
康德在批判以往认识论思想和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之后,形成了他的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
感性提供材料,知性进行加工,并把它放到“最高统一之下”,即由理性最后概括而为系统完整的知识。
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主体依照先天具有的知识形式去综合由物自体刺激而形成的感性经验材料,由此生成关于现象的知识,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确立的主体性原则,突出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
第三,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阐述了主体具有的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发展阶段,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说明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认识个别事物,解决了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知性是主体运用先天具有的知性范畴体系把握特殊事物,解决了自然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理性是把握对象的普遍性,解决了关于
自在之物的认识。
没有感性则没有认识对象,没有知性则没有思维对象。
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个完整的认识活动中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始于感官,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于理想”。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评价到,康德是最早明确地提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的人。
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对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论就其认识论本身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所带来的积极结果,还是其认识论本身内在的缺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康德之后的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都或多或少受他的影响,有的发展了其认识论的科学价值,有的从其理论缺陷中发现了认识过程的矛盾性并去探索认识的内在机制,这些都对认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