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的艺术与科学

合集下载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

而艺术与科学结合,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的进步。

一、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大趋势。

艺术与科学结合,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加深对艺术规律和本质的认识。

同样,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科学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发明创造,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以满足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之情感会得到升华。

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不会开拓创新。

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无意识中把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

最典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自己多才多艺的天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引言: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

科学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追求客观真理;艺术则以创造力和情感为灵魂,追求审美和表达。

虽然科学和艺术看似迥然不同,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相互依存与相互交融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并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之处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即对真理和美的追求。

科学致力于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与科学原理,追求真实的认识;艺术则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

1. 探索世界的奥秘科学家通过研究、观察和实验,试图找到自然界的规律,并用理性和客观的方式解析世界的本质。

艺术家则透过自己的感知和表达,把内心的感动转化为艺术作品,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点。

2. 影响人类思想与文化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同样,艺术作品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文化认知,通过表现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将这些观念传达给观众,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二、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科学与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领域,而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

科学通过艺术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传递科学的理念和成果,而艺术则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方式。

1. 科学的艺术表达科学家可以通过使用艺术的表现方式来更好地传递科学的概念和发现。

例如,科学插画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科学与技术也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媒介和创作手段,例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

2. 艺术的科学支撑科学的进步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科学在色彩、光线和材料方面的研究为绘画、摄影和设计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基础。

此外,科学在音乐、舞蹈和戏剧等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帮助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三、科学与艺术的应用与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可以通过实践和应用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概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概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概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是情感与想象的结晶;科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认知。

艺术与科学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补。

艺术与科学在方法上有着相似之处。

艺术家和科学家都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发现新的事物和现象。

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感受情感,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达内心的世界,创作出美的作品。

科学家则通过观察现象、进行实验,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方法,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确的思考,才能有所创造和发现。

艺术与科学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艺术以情感为基础,通过感性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艺术作品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共鸣,让人们从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艺术家通过色彩、音乐、文字等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科学则以理性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实验和推理过程,以确保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学家通过逻辑论证和实验数据,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给世界,使人们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

艺术与科学在价值观上也有所不同。

艺术追求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强调审美与情感的享受;科学则注重客观性、普遍性的认知,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积累。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使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进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可以受到科学的启发,通过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来创造更加精美和高效的艺术作品。

科学也可以受到艺术的影响,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创造力来启发科学家的思维和创新。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可以产生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创作,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2024年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与创新

2024年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与创新

设计美学
科技产品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审美,追求简约、时尚、个性化的外 观。
用户体验
科技产品不仅关注功能实现,还注重用户体验,追求操作便捷、 界面友好、情感共鸣。
材质与工艺
科技产品在材质选择和工艺制作上更加考究,以提升产品的整体 质感和审美价值。
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新产业
创意产业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催生了众多创意产业,如数字内容制作、创意设 计服务等。
科技成果展示
艺术作品可以作为科技成果的展示载体,通过艺 术化的方式展示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3
科技文化交流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推动科技合作与发展。
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社会价值
推动文化创新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 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
艺术科技产品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使得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科技产品设计中,形 成了独特的艺术科技产品市场。
文化旅游
借助科技手段,传统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展示,为文化旅游产业注 入了新的活力。
跨界人才的培养与创新
跨学科教育
高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科技的 复合型人才。
创新实践平台
政府和企业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鼓励艺术家与科技工作者跨界合作 ,共同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经验与技术。
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 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科技与艺
术的交融与创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艺术作品生成
人工智能能够自主生成艺 术作品,如绘画、音乐、 诗歌等,这些作品往往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意。
艺术评论与鉴赏
人工智能可以分析艺术作 品的风格、技巧和情感, 为艺术评论和鉴赏提供新 的视角和方法。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概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概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概论
艺术与科学是两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领域,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古至今,艺术和科学一直并存,而两者的互相
渗透、相互影响则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一、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要想取得良好的艺术表现,科学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家需要
借助各种工具和技术,在材料、背景、色彩、音效等方面实现创作理想。

比如,油画和绘画技法需要运用光线的原理,音乐声音的制作离
不开信号处理;而电影的创作过程则需要借助光学摄像机、光反射、
分色分帧等技术的支持。

二、科学对艺术的影响
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艺术创造中的元素也越来越多地受到
科学原理的影响。

比如,艺术家用电子音乐创作,描述现代人的心理
深层次;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一些艺术品的立体化呈现变得更加容易。

三、艺术对科学的启迪
科学家常常在寻找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灵感和想象力,艺术就有着独特的创意风格和灵感来源。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的
研究进程借用了music的音乐理论,同时,基于交互式设计的理念也
为工具创新和探索打开了新的思路。

总之,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

两者之间的较量并
不一定简单,艺术家不仅仅受制于科学,科学本身也需要艺术的启迪。

因此,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相影响将大大推动整个文化的进步。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摘要: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分开的学科,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关键词:艺术;科学;融合当今社会人们会片面的认识艺术与科学关系,认为艺术是艺术,科学是科学。

艺术偏向于感性,科学偏向于理性。

实施在工作中就将两者分开理解应用,从而单纯的用科学来揭示奥秘,用艺术来揭示情感。

把艺术与科学各自单独分开运用在任何事物当中,这样使科学过于知识化、枯燥化、概念化。

对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也产生了一定障碍。

科学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不断的提高。

所以就要求我们更要深层次的理解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奥秘。

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分开的学科,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在欧洲,艺术是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是非常进步的。

这点我们在参观上海世博会上,我们更深刻感受到发达国家在场馆展示与阐述思想上,将艺术与科学的融通运用的非常完美。

两者的完美融合更进一步便于我们去直观的理解展馆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

如今所谓新潮科技无不如此,极力运用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等手法展示及阐述概念。

从展示的角度来说,它们的视觉冲击力也远远超过传统理论传播。

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展示科学技术的场所,这些所谓高新科技,利用艺术的表现力在世博会中可谓如鱼得水。

这点充分说明科学的原理及理论,用艺术表达给我们,会更显得通俗易懂,更富有趣味性。

所以科学理论与艺术形式是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作用来促进两者的发展。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科学与艺术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追求真理与规律,一个追求美感与表达。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以及这种结合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是指将科学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创造力相结合,以产生新的见解、观点和作品。

这种融合与创新可以发生在各个层面,包括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艺术表演等领域。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运用艺术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来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他们可能通过绘画、雕塑或灵感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从而深化对科学世界的理解。

同时,艺术家也可以借鉴科学方法和工具来探索和表达他们的创作主题。

在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利用艺术的创造力和美感来改善产品的设计。

他们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美观性,通过合理的结构和精心的设计,使产品既满足科学原理,又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还增强了用户的体验。

在艺术表演领域,艺术家们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来创造出新颖的表演形式。

例如,在舞台艺术中,舞蹈和音乐可以通过科学的光影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的应用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听效果。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表演的形式,也提升了观众的体验。

2. 科学与艺术融合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了知识与创意的跨领域交流,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我们可以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开拓新的思维路径,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和解决方案。

此外,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通过将科学技术与艺术产业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促进创业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艺术和科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创造与表达,一个注重观察与实验。

然而,深入探究两者的本质与内涵,我们会发现艺术和科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艺术与科学一样,追求的是真理。

科学通过严密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而艺术则通过对内心感受、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探索和揭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真理,揭示人类和世界的本质。

艺术和科学都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

科学家在研究中需要不断提出新的假设、构建新的模型,通过想象力来推测和预测。

而艺术家则需要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跳脱出常规思维,勇于探索未知和超越自我。

艺术和科学都强调观察与细节。

科学家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而艺术家也需要对对象进行观察和感知,捕捉到细微的细节和表现形式。

观察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的现象,也能让艺术家更好地表现事物的真实和美感。

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探索。

科学家通过阅读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而艺术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技巧和理论,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学习是艺术和科学的基石,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不断进步和创新。

艺术和科学都有助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艺术则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启迪。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点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艺术和科学虽然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追求真理,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观察和细节,要求持续的学习和探索,并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艺术和科学的交融与互补,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和认知,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因此,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相互促进的,共同构建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明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未来的艺术与科学作者:田颖拓(吉林大学应用技术来源:设计在线发布时间:2004.06.01 05:06学院)(第1页/ 共3页)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在谈到东西方艺术发展时,也打过一个类似的比方,他说:学艺像爬山,有人从东边爬,有人从西边爬,开始相距很远,彼此不相见,但到了山顶,总要碰面的。

他们的比喻,恰好说明了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 辩正唯物论常常被人们忽视福楼拜是文学名家,李可染是绘画大师,两个人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在阐述哲学观点时,却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这就是辩正唯物论的观点。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对艺术与科学的“硬币论”,也正是这种辩正唯物论的观点。

但是,这种辩正唯物论的观点,却常常被学术界置若罔闻。

20世纪50年代“全盘苏化”,我们就把苏联的东西照抄照搬,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则表演艺术要“苏化”,造型艺术也要“苏化”,所以就有了北京展览馆、哈尔滨抗洪纪念广场这样的仿苏建筑;到了80年代,市场经济大风又把我们吹向西方,处处仿照西方,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反映在艺术上就是对西方艺术(有些已经是被历史淘汰的东西)的盲砍绨荨H缃褚帐踅绱蠊巍翱蒲Х纭保 颐怯忠缓宥 希 惨 岩帐跤肟蒲Ц愠闪 逵ざ 8 行旅教逡帐醪槐娑 鞯耐撇ㄖ 剑 谷嗣歉 晕 帐蹙褪强蒲В 蒲Ь褪且帐酰 煜 肆秸咧 涞恼苎 粜浴R帐醯扔诳蒲 穑靠蒲 芄蝗〈 帐趼穑炕卮鹗欠穸ǖ摹?《词源》对科学作如下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

科学可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

《词源》又对自然科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等应用技术科学。

《词源》对艺术作如下解释: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认识、反映和评价生活,因此艺术总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政治,又反转来给政治以巨大的影响。

《词源》对科学和艺术的解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我们现在讨论的艺术与科学,讲的是艺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对话,所以常常把也是科学的社会科学淡在一边。

根据上面的解释,显然科学不是艺术,也不包括艺术;艺术也不是科学,更不能取代科学。

虽然艺术与科学都依赖于人的头脑中的创造力,并且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

但是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讨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应该,而且必须用辨证唯物论的方法,否则,艺术说不清楚,科学也说不清楚,而且极容易给我们的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带来伤害。

我们所以要反复强调辨证唯物论,是因为在学术讨论中常常出现一种不好的风气,当某个新观点、新理论出现,经过一传手、二传手……的传递和解释,最后就被搞得面目全非。

譬如我们今天大谈的儒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通过一代又一代“鸿儒”们的诠释,已经很少再见到孔孟当初的“庐山面目”了。

对艺术与科学关系这样的学术问题,还是用辨证唯物论的方法研究好,至少,也要有点老庄哲学的朴素辩证法。

● 对立统一才是艺术与科学的真正关系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讲过一段关于艺术与科学最贴切的话,他说:“第一点我要讲的是科学与艺术不一样。

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法。

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

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指的当然不是电灯。

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那是科学的恩泽。

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

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

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

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

‟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无独有偶,另一位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也讲了同样观点的话:“法国浪漫派大师热里柯(GRICAULT 1791—1824)的《赛马》早已成为世界名画,人们赞扬那奔腾的马的英姿。

然而照相发达后,摄影师拍摄了奔跑的马的连续镜头,发现热里柯的奔跑的马的姿势不符合真实。

画家笔底的马的两条前腿合力冲向前方或一同缩回,而拍摄出来的真实情况却是一伸一缩的。

画家错了,但其作品给予人的感受之魅力并不因此而消失。

当看到桂林山水重重叠叠,其倒影连绵不绝,我淹没在山与影联袂挥写的线之波浪中了。

拿出相机连续拍摄数十张,冲洗出来,张张一目了然,却都只记录了有限的山石与倒影,或近大远小的乏味图像,比之我的感受中的迷人胜影,可说面目全非了。

我所见的前山后山、近山远山、山高山低,彼此间俯昂招呼,秋波往返,早就超越了透视学的规律。

往往,小小远山,其体形神态分外活跃,她毫不谦逊地奔向眼前来,而近处傻乎乎的山石不得不让步。

这…活跃‟,这…让步‟,显然是作者眼里、作者情怀中的活跃与让步,于是不同作者的所见及其不同的情怀营造了不同的画面。

绘画与摄影分道扬镳了。

其后,摄影也进入了艺术领域,作者竭力将主观意识输入机器,命令机器,虐待机器,机器成了作者的奴才。

也可以说,摄影师想引诱机器出错觉。

“画家写生时的激情往往由错觉引发,同时,也由于敏感与激情才引发错觉。

并非人人都放任错觉,有人所见,一是一,十是十。

同照相机镜头反映的真实感很接近,而与艺术的升华无缘。

从艺六十余年,写生六十余年,我深深感到…错觉‟是绘画之母,…错觉‟唤醒了作者的情窦,透露了作者品位的倾向及其素质,儿童画的动人之处正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天真的直觉感知。

直觉包含了错觉。

所谓视而不见,因一味着眼于自己偏爱的形象,陶醉了,便不及其余。

…情人眼里出西施‟、…六宫粉黛无颜色‟,别人看来是带偏见,但艺术中的偏见与偏爱,却是创作的酒曲。

陈老莲的人物倔傲、周昉的侍女丰满、杰克梅蒂骨瘦如柴的结构、莫迪里阿尼倾斜脖子的惑人韵致……统统都是作者的自我感受,源于直觉中的错觉。

”两位大师用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艺术创造经验、人生感悟,用一种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他们眼中的艺术与科学。

黄永玉说艺术没有进步的要领,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今天无人敢说超越了它。

仰韶彩陶的艺术价值,不但不比我们今天工业化生产的景泰蓝低,而且更叫人倾倒。

不然何以文物越久远越有魅力,越久远越有价值?二千多年以前的屈原,面对松明、烛光,就发出一种美的赞叹,说它们“兰膏明烛,华灯错些”。

在这里,并不能说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比其更有艺术魅力。

因为那的确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正如我们今天都市里的有闲阶级,常常于“黄金周”、“度假日”,跑到乡村,找寻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感受。

这不是自虐行为,是对早已逝去的岁月的美的追求。

这就是艺术,是人们审美情感价值的体现。

科学则不同,科学时时处处都要求进步,不进步,科学就会失去生命力,喜新厌旧是科学的天性,科学总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期望获得比历史更高级的成果。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伟大的科学家们说,他们总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臂膀上去摘取科学的皇冠。

黄永玉说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

”这的确是要言妙道,艺术家永远不可能指望站到历史艺术巨人的臂膀上,摘取天上的月亮。

尽管那月亮非常美丽动人。

而科学家能,不但能,而且总是如此。

吴冠中说错觉是艺术创造之母,艺术家的错觉往往会产生艺术上的绝妙精品。

热里柯的《赛马》虽然有违马的科学运动规律,是一个错觉,但是,正是这个错觉,才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才使这作品成为世界名作。

照相机里的桂林山水,的确非常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却使它失去了艺术家笔下桂林山水的诱人魅力。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其实那总结的正是人们各自心灵上对美的不同追求和享受。

但是,科学不能有错觉,有一次错觉,就会有一次失败,甚至可能因为这一次错觉或一次失败,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希望。

所以说成功的科学家都是时代的幸运儿。

幸运就是偶然性,偶然性又常常蕴藏着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决定着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科学正是要揭示和认识这种必然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残缺双臂的《维纳斯》称为不朽的伟大艺术,但我们却不能容忍机器人少一个手指,甚至一个螺丝。

吴冠中说一五一十与艺术的升华无缘,但是科学却来不得半点的马虎。

艺术的真实,未必就是客观的真实,它常常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畅想。

科学家也可以有艺术家的浪漫畅想,但他在客观事物面前,只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慎地加以求证。

艺术与科学的方法论也不尽相同。

艺术是人类对客观自然的主动性认识,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从共性中求异、求新、求创造。

也就是说,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其手段、形式、材料,创造比真实世界更完美和谐的世界。

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所以,苏格拉底在论柏拉图时说:“艺术家恰当地安排万物,驱使事物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和谐一致,直到他创造出一个规则的有序的整体。

”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分类》中也说:“艺术的蕴涵于创作之先构想的形象之中,然后才有形于物。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发现和描述,是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并且是永远无止境地探索、发现、描述,但永远是人对客观的认识进程描述。

所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艺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般到特殊,而科学恰恰是从特殊到一般。

吴冠中可以从桂林的一般山水中升华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李一杨假说”——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也只能由另一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实验所证实,却不可以在诗人的浪漫中产生。

● 艺术与科学总是在矛盾中发展艺术与科学又是相通的,它们虽然都有自己的哲学属性和方法论,但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担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共同目标——真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