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市场调研报告
星巴克调研报告(精选)

星巴克调研报告(精选)一、调研背景星巴克是一家来自美国的知名咖啡连锁品牌,于1971年在西雅图成立,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品牌。
秉承“为每一位顾客创造第三个家”的品牌理念,星巴克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咖啡产品和独特的咖啡文化体验。
随着全球咖啡市场的不断发展,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为了更好地了解星巴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和消费者需求,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1.了解顾客对于星巴克品牌的认知程度和满意度。
2.探寻顾客选择星巴克的主要原因。
3.研究顾客对于星巴克咖啡产品的需求和偏好。
4.分析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和发展前景。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星巴克门店为调研对象,面向顾客进行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98份。
四、调查结果1.认知程度和满意度65%的受访者表示熟知星巴克品牌,其中有77%的受访者曾至少一次光顾过星巴克门店。
在已经光顾过的受访者中,46%表示对星巴克的咖啡品质和服务态度非常满意,37%表示基本满意,17%存在一定不满意的情况。
2.选择原因受访者选择星巴克的主要原因有:42%的受访者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品质高于其他品牌;34%的受访者选择星巴克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24%的受访者认为星巴克的咖啡种类丰富。
3.需求和偏好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至少一次到星巴克消费,其中43%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光顾星巴克门店。
在咖啡的选择上,59%的受访者表示最喜欢浓郁的咖啡口味,29%的受访者偏爱芳香的咖啡口味,12%的受访者选择清淡的咖啡口味。
在咖啡外的饮品选择上,大部分受访者喜欢果汁和茶饮。
4.竞争地位和发展前景调查结果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较为稳固,80%的受访者表示星巴克是他们首选的咖啡品牌。
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良好,67%的受访者认为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五、结论和建议1.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满意度较高,这充分体现了星巴克在咖啡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星巴克的市场分析

星巴克的市场分析一、引言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之一,以咖啡为主打产品,拥有广泛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本文将对星巴克的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对手、目标消费群体、市场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二、市场规模星巴克作为全球领先的咖啡连锁企业,其市场规模庞大。
据行业数据显示,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3万家门店,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仅在美国市场,星巴克就拥有超过1.5万家门店,占据了咖啡连锁市场的主导地位。
三、竞争对手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麦当劳、雀巢、康宝莱等大型跨国企业,以及一些地区性的咖啡连锁品牌。
这些竞争对手通过不断创新、扩大产品线、提升服务质量等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
四、目标消费群体星巴克的目标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年轻人、白领和学生等群体。
年轻人是星巴克的主要消费者,他们对时尚、潮流和社交活动有较高的追求。
白领人群通常在工作日的早晨和下午是星巴克的主要客流时段。
学生群体则倾向于在课余时间或周末选择星巴克作为休闲场所。
五、市场趋势1. 咖啡文化的普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品尝咖啡,并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2. 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消费者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对星巴克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星巴克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推出了一系列环保产品和倡导可持续种植咖啡豆的计划。
3. 移动支付的普及: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使用手机支付购买咖啡。
星巴克积极推动移动支付的应用,通过推出星巴克手机应用程序和会员卡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六、市场策略星巴克通过多种市场策略来保持竞争优势:1. 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口味的咖啡和其他饮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 门店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等地开设门店,提高品牌的曝光度和便利性。
3. 营销活动:通过举办促销活动、合作推广等方式吸引消费者,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星巴克调研报告

星巴克调研报告星巴克作为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一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了解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综合性的调研,并得出了以下的报告。
调研对象:我们选择了不同城市的星巴克门店进行调研,并邀请了1000名顾客参与问卷调查。
调研范围涵盖了年龄、职业、消费频率等多个维度,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星巴克的受欢迎程度:调研结果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光顾过星巴克,其中三成的人称他们几乎每周都会去星巴克消费。
消费者选择星巴克的原因:对于为什么选择星巴克这一问题,调研结果呈现出多个维度的答案。
首先,地理位置是顾客选择星巴克的重要因素。
许多星巴克门店位于繁华商业区或办公区附近,方便顾客随时光顾。
其次,星巴克的产品质量和品质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原因。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品质优秀,超过七成的人表示他们对星巴克的食品和饮品的质量非常满意。
此外,星巴克那独特的咖啡文化和舒适的环境也是该品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顾客消费习惯:调研结果显示,星巴克的顾客消费习惯多样化。
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喜欢在星巴克店内消费,享受放松和社交的氛围。
此外,超过三成的人选择将星巴克的产品带走,以适应日常的快节奏生活。
还有不少人喜欢在星巴克与朋友或同事聚会,打造更加紧密的社交关系。
此外,调研发现,星巴克早已不再只是一个咖啡品牌,更多人会选择购买星巴克的咖啡豆或咖啡机,在家享受咖啡制作的乐趣。
顾客的需求:调研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星巴克顾客的需求。
一方面,顾客希望星巴克能够继续保持高品质的食品和饮品,不断创新和改进味道和口感。
此外,一些顾客表示他们关注健康和营养,希望星巴克能推出更多健康饮品和低糖、低脂的选择。
另一方面,一部分顾客对星巴克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感到关注,希望星巴克能够加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他们期待星巴克能够采用更环保的包装材料,推动咖啡废渣的合理回收利用等。
星巴克的调研报告

星巴克的调研报告《星巴克:全球咖啡连锁巨头的成功之路》一、研究背景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之一,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
自1971年创立以来,星巴克一直致力于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咖啡和独特的咖啡体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星巴克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数千家门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究星巴克成功的原因和发展道路,分析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提供经验借鉴,促进品牌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三、研究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星巴克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公司年报、财务报告、相关新闻报道、市场分析等,结合实地走访星巴克门店和采访相关管理人员,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星巴克的经营情况和发展策略。
四、研究结果1. 产品与服务:星巴克主打高品质的咖啡和饮料,同时提供小吃和甜点等轻食。
其店内环境舒适,服务质量高,吸引了大量忠实顾客。
2. 品牌形象:星巴克的绿色标识和咖啡豆图案成为了品牌的代表,与咖啡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品牌形象和认知。
3. 全球化发展: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不断开设新门店,并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当地口味和需求的新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4. 社会责任:星巴克致力于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五、结论星巴克作为全球咖啡连锁领域的巨头,凭借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全球化发展战略、鲜明的品牌形象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未来,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星巴克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保持品牌的领先地位。
同时,应注重挖掘新兴市场,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消费者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
星巴克调研报告

星巴克调研报告星巴克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之一,拥有数千家门店遍布全球各地。
星巴克以高品质的咖啡和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而著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星巴克的认知和偏好,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2.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
我们共收集到了1000份有效问卷。
3. 调研结果3.1 星巴克的知名度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星巴克的知名度非常高。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听说过星巴克并了解星巴克的产品和服务。
3.2 消费者对星巴克的评价大多数受访者(超过70%)对星巴克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都非常满意。
他们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口感好,价格合理,员工态度友好,并且星巴克的门店环境舒适。
3.3 常去星巴克的频率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都会去星巴克消费,而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每个月至少会去一次星巴克。
3.4 消费者的首选饮品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的首选饮品是拿铁咖啡,其次是拿铁卡布奇诺和美式咖啡。
3.5 消费者对星巴克的改进建议一些受访者提出了对星巴克的改进建议,如增加更多的座位空间、提供更多的免费Wi-Fi、推出更多的创新饮品等。
4. 结论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星巴克在大部分消费者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星巴克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消费者对星巴克的偏好主要是拿铁咖啡和拿铁卡布奇诺。
此外,一些消费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星巴克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满意度。
5. 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建议星巴克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其产品和服务,例如增加座位空间,提供更多的免费Wi-Fi,推出更多的创新饮品等。
此外,星巴克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门店来提高其覆盖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星巴克的市场分析

星巴克的市场分析一、引言星巴克是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
其以提供高品质咖啡和舒适的咖啡店环境而闻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之一。
本文将对星巴克的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消费者画像、市场趋势等方面。
二、市场规模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30,000家门店,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星巴克的年收入超过240亿美元,占领全球咖啡市场的4%摆布。
在中国市场,星巴克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之一。
三、竞争对手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来自多个竞争对手的挑战。
其中,麦当劳和雀巢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
麦当劳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也提供咖啡产品,并且价格更为亲民。
雀巢则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其拥有众多咖啡品牌,如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等。
四、消费者画像星巴克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和白领阶层。
他们追求高品质的咖啡和独特的咖啡店体验。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星巴克的消费者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追求时尚和品味、注重生活品质、喜欢社交和交流、对咖啡文化有一定了解等。
五、市场趋势1. 咖啡消费量持续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咖啡文化的普及,全球咖啡消费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星巴克作为全球率先的咖啡品牌,将继续受益于这一趋势。
2. 咖啡品类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咖啡饮品,消费者对于咖啡品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冷萃咖啡、手冲咖啡、特色调制等。
星巴克积极推出新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线上线下融合:随着挪移互联网的普及,线上咖啡订购和送货服务逐渐流行。
星巴克也积极拓展线上渠道,提供方便快捷的订购和配送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 咖啡文化的传承:星巴克向来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咖啡文化,通过举办咖啡培训、咖啡品鉴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预其中,并提升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和品味。
六、结论星巴克作为全球率先的咖啡连锁品牌,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星巴克的调研报告

星巴克的调研报告星巴克调研报告一、引言星巴克作为世界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
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对星巴克进行了一次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对客户满意度、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
本次调研旨在为星巴克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设置了一份问卷,在多个星巴克门店进行了发放。
同时,我们还在不同的时间段对门店进行了实地观察,以了解顾客反馈、店面环境和员工服务情况。
三、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关键结果:1. 客户满意度:星巴克在客户满意度方面表现出色。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客户对星巴克的产品和服务表示满意。
客户普遍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口感好,产品种类多样,服务态度亲切。
2. 产品品质:大部分客户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口味独特且稳定。
调查显示,90%的客户更喜欢星巴克的招牌咖啡,例如美式咖啡和拿铁。
客户也对星巴克的糕点和小食表示满意,希望增加更多的选择。
3. 服务质量:客户对星巴克的服务质量也持积极评价。
大部分客户认为星巴克的员工热情友好,能够及时处理订单和回答问题。
然而,少数客户对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出了一些意见。
四、改进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提升星巴克的客户满意度、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1. 加强员工培训:星巴克可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咖啡知识和技术水平。
通过对于产品种类、质量和制作过程的深入了解,员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专业、高效的服务。
2. 产品创新:为了满足顾客多样化的口味需求,星巴克可以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口味。
同时,对于旗下招牌产品的口味和质量,要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以确保顾客的持续满意度。
3. 改善店面环境:定期检查和维护店面设备和环境,确保其整洁和舒适。
此外,门店可以增加座椅和桌子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休息区域,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星巴克的市场分析

星巴克的市场分析一、引言星巴克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以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舒适的咖啡店环境而闻名。
本文将对星巴克进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消费者行为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二、市场规模星巴克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其在全球拥有超过30,000家门店,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星巴克在全球咖啡市场占有率约为7%,位居行业前列。
此外,星巴克还不断扩张其门店数量,进一步拓宽市场份额。
三、竞争对手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麦当劳、雀巢和蒂姆·霍顿斯等。
这些竞争对手也都是全球知名的咖啡品牌,它们通过不同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创新来吸引消费者。
四、消费者行为1.目标消费群体星巴克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和白领阶层,他们通常对高品质的咖啡和时尚的咖啡店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此外,星巴克还通过与其他品牌合作,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如与音乐平台合作吸引音乐爱好者。
2.消费行为消费者在星巴克的消费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购买咖啡和其他饮品:消费者会选择各种不同口味和风味的咖啡,同时还可以选择添加不同的糖浆、奶油等。
- 使用星巴克的咖啡店作为社交场所:消费者常常选择在星巴克的咖啡店里与朋友聚会、工作或休闲。
- 购买星巴克的咖啡豆和咖啡器具:星巴克也通过销售咖啡豆和咖啡器具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市场趋势和未来发展1. 健康和有机咖啡的兴起: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健康和有机咖啡的需求不断增加。
星巴克可以通过推出更多健康和有机咖啡产品来满足这一市场需求。
2. 科技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星巴克可以利用移动支付、智能点餐等技术手段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 国际市场的拓展:星巴克在亚洲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中国市场。
星巴克可以进一步加大在亚洲市场的投资和扩张,以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4. 社会责任的重视: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巴克市场调研报告
星巴克本质上就是一家快餐连锁,它需要讲究效率。
下面是星巴克市场调研报告,为大家提供参考。
1971年,星巴克创立,在随后的40多年时间里高速发展,以独特的“第三空间”概念培养了忠实的顾客,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
本文以市场进入战略的视角解读星巴克成功走向世界的原因,以及在全球扩张过程中的失败,着重分析了在中国的市场进入战略,希望对中国餐饮企业的国际化有所借鉴意义。
1、星巴克的市场进入战略分析
1971年,杰拉德鲍德温、戈登波克和泽乌西格尔三个朋友于西雅图创办了美国星巴克国际咖啡有限公司。
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收购星巴克,与他旗下的“天天咖啡”合并,带领星巴克走过了数个里程碑,并开始了全球化发展之路。
1992年6月26日,星巴克在纽约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星巴克在美国市场趋于饱和后,将目标瞄准海外,首先登陆日本,并将传统的直营方式改为特许经营与合资,后用同样的方式登陆中国,但是在21世纪初,星巴克开始在中国慢慢收回代理权,采用直营的方式发展。
星巴克的这一举动表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及时调整战略,以更好适应企业发展。
下面分析星巴克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市场进入战略。
2、进入模式的选择
星巴克进入外国市场,要了解如何选择最佳进入模式。
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凭借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获得回报,所以企业的最佳进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核心竞争力的性质。
星巴克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并结合当地的市场情况选择适合的进入策略。
21技术诀窍
如果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专有技术,对于这样的企业,要尽可能地避免技术授权与合资经营安排以防技术失控,而建立全资子公司可以减少技术被盗用的风险。
22管理诀窍
许多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运营管理,这样的企业失去对技术接受方或合资者管理技能的控制的风险并不大,通常有严格的国际法保护这些服务企业有价值的资产――品牌。
所以服务企业适合采用特许经营与建立子公司混合的方法来进行全球扩张。
星巴克没有高科技、没有专利,它的成功得益于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商圈和店址的选择、典雅的店堂设计、科学的连锁运营管理、不断地创新等。
显然,在星巴克的国际化过程中,更加适合特许经营与建立子公司的方式进入新的市场。
3、星巴克在各国的进入模式介绍
1995年,星巴克在美国拥有700家门店后,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星巴克开始寻求海外机会,第一个目标市场是日本,在日本大获成功后,又进军欧洲
市场。
现在星巴克已经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以及太平洋地区,领导人舒尔兹希望星巴克的店面总数能达到四万家。
31日本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人已经在消费大量咖啡,但都是来自城市街头的拥挤茶店以及无所不在的听装咖啡自动售卖机。
星巴克从咨询公司得到的反馈是,公司有关不得吸烟的规定会流失年轻顾客,此外,十分注重礼仪的日本人绝不会让人看到自己在公共场合喝咖啡的形象。
尽管如此,星巴克只是对配方做了稍许调整,例如推出加绿茶的星冰乐,提供较小尺寸的饮品和糕点,以迎合日式口味,就大举进军日本市场。
1996年,星巴克在东京时尚的银座地区宣布,首家日本咖啡门店盛大开业。
在一年之内,公司就在日本开了百余家新店。
关键问题在于,日本人自身在做出调整以适应星巴克的要求,而不是相反。
星巴克以特许经营以及合资的方式进入日本市场,星巴克投资了1000万美元,与当地的一家零售商Sazaby Inc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星巴克日本分店,双方各占50%的股份。
然后通过特许经营把星巴克的经营模式授权给这家合资企业,这家合资企业负责星巴克在日本不断增多的运营点的经营。
32瑞士
在经过一番调研之后,星巴克决定通过进军瑞士打开欧洲市场,并将在欧洲大陆的第一家分店开在瑞士的苏黎世。
瑞士融合了德、法和瑞士本土三种不同的文化,是星巴克在欧洲大陆进行咖啡实验的绝佳对象。
星巴克的目标顾客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而苏黎世是与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鼎足而立的欧洲大陆的金融中心,人口素质较高,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
其次,瑞士年人均咖啡消费量为8千克,市场很大。
最后瑞士的物价很高,能够接受星巴克较高的咖啡定价。
星巴克与瑞士最大的食品服务公司Bon Appetit Group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
Bon Appetit Group拥有这家合资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星巴克凭借其在亚洲成功运用的同样的协议,将其模式授权给这家瑞士公司。
2001年3月7日,苏黎世开了欧洲大陆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一年多之后,这一数字变为十家。
33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日趋繁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观念的更新,咖啡的消费量越来越大,现已经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
由于对中国市场不熟悉,星巴克最初进入中国时,采取的是合资和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店,分别由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台湾统一集团、香港的美心食品国际有限公司行使其在华北、华中、华南的代理权。
随着星巴克进军中国市场比较顺利,国内市场趋于稳定,星巴克开始在中国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4、从特许经营到全资子公司
2006年,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表示,星巴克今后不再发展特许经营,全部改为直营模式。
2003―2005年,星巴克增持上海统一星巴克股权至50%,随后又收回上海统一星巴克剩余50%的股份。
2006年10月24日,星巴克通过股权收购,取得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90%股份,且收回了京津地区的经营权。
41建立合资企业与特许经营
星巴克在北美在等大部分市场都是独资直营,但是星巴克最初进入中国时采取了特许经营与合资的模式,在中国迅速发展,下面分析这一模式的利弊。
(1)低成本和低风险。
特许经营与建立合资企业可以降低星巴克自有资金的投入,降低经营风险。
由于对中国市场的陌生以及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茶叶大国,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在最初采用了特许经营与合资。
(2)本土化。
合资可以利用当地合作者的知识,适应当地文化,实现品牌的本土化以扩大市场。
星巴克将中国元素融入产品,加强创新,适应本土市场,比如推出中秋月饼、粽子、茶饮等,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抢购热潮。
(3)品牌保护不利。
特许经营不利于统一的管理,对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
星巴克的品牌效益十分有价值,但是目前中国有关特许经营的法规还不完善,星巴克对特许经营的店面约束机制也不健全,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品牌维护。
42向全资子公司的转变
在中国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星巴克放弃了特许经营与合资的模式,经营模式转为直营。
星巴克不断增持在华的股份,可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1)获得更多利润。
建立全资子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以前选择特许经营模式时,星巴克总部只能在特许经营商的营业收入中提取少量固定比例的提成。
星巴克直营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与此同时,星巴克在华经营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够更好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扩张。
所以,星巴克在华一再谋求控制权,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2)保护品牌形象。
放弃特许经营,可以规范市场。
很多零售业的巨头是不搞特许经营的,如家乐福、沃尔玛,因为独自运作可以保护自身品牌不受伤害,且便于统一的管理。
星巴克采用建立全资子公司的形式,有利于保护品牌形象。
(3)高成本和高风险。
放弃特许经营以后,星巴克需要更多的自有资金,增加了运营的风险。
星巴克通常将店址选在城市的繁华地段,以保证客流量。
市场开拓的同时,能否解决资金的压力以及人才的培养问题,将成为星巴克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
5、结论
一个企业全球扩张的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进入战略,保持使自己成功的核心优势并根据各国的情况做适当调整。
如今,星巴克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益于它适当的进入战略,以及在站稳脚跟后及时的转变。
中国是著名的美食国家,但是我国的餐饮企业很少走向世界,很多加盟连锁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由于连锁扩张过快、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
星巴克的案例除了在国际化过程中的进入战略值得好好研究,它的文化氛围、顾客体验等都对中国的餐饮服务业务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