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法律与监管环境
总结词
法律与监管环境对委托代理问题具有重 要的影响,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可以 保护委托人的利益,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
VS
详细描述
法律和监管环境通过制定规范和惩罚机制 ,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防止 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等行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同时,法律和监管环 境还可以提供纠纷解决机制,保护委托人 的合法权益。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例如,代理人可能虚报业绩、隐瞒信息或过度冒险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委托 人利益受损。
代理成本与代理效率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会产生一定的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这些成本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01
政府效率与反腐败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如何提高政府效率、减少腐
败现象。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
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02
公共服务外包
在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作为委托人将某些公共服务项目委托给外部机
构或个人,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这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
代理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代理效率的最大化,即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 等手段,降低代理成本并提高代理人的工作效率和忠诚度,从而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பைடு நூலகம் 03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领域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治 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营效率。这包括董事会结
第三讲委托代理理论

启示3
• 委托代理关系必然会产生代理成本,为 了降低代理成本,需要引入激励约束机 制。但是,委托人对代理经营行为的约 束也需要付出约束成本,尤其是当约束 企业经营者行为的主体仍是代理拥有所 有权的政府时,这种约束成本通常是很 高的。为降低代理成本和约束成本,必 须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政企分开。
启示4
2、委托代理理论的启示
• 在不放弃国家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 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其实质就是通过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 产权的分离,在国家与企业法人之间形 成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使公有制 与市场经济相兼容。既然委托代理关系 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 那么委托代理理论可为我国企业改革方 案的选择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 由于在经理的效用函数中既包括货币收 益,又包括非货币物品,而在货币收益 与非货币物品之间存在某种替代成本,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理对非 货币物品的追求将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与 企业净利润下降。所以,如果没有适当 的激励约束机制,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 委托人的授权谋求更多的非货币物品, 使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
• 资本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 了解代理人行为的信息:(1)对利润指示的 度量,即通过直接观察企业利润的多少来确定 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能力。(2)利用股 票市场度量,即通过直接观察上市公司股票价 格的波动来度量代理人的行为。(3)直接的 行为度量,即委托人直接观察代理人的行为。 以上三种渠道各有利弊,如企业利润还受诸多 不能由经理负责的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也无 法将前述的那些不能由经理负责的因素排除在 外,对经理行为的直接度量具有很大程度的不 完全性等。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委托人的激励制度设计必须满足两个约束,即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
参与约束:即吸收代理人到工作中来,即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报酬的效用不低于代理人从事其他事务所获得的效用(机会成本)。
公式表示激励相容约束:作为委托人的企业想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而作为代理人的员工想要个人效用最大化。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样,这样,委托人必须人为的设计出一套机制,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有效"捆绑",以激励代理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从而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能够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即实现激励相容。
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激励机制诱使代理人不偷懒,让代理人努力工作得到的净收益大于偷懒得到的净收益(这既符合委托人最大化利益,也同时符合代理人最大化利益)。
公式表示自己的通俗理解比如说一家有个儿子,一天,儿子放学回家打游戏,妈妈却有一堆碗要洗,妈妈觉得打游戏影响学习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于是想让儿子洗碗,她就对儿子说,如果你去洗碗我会给你一袋糖果,儿子觉得吃糖果带来的效用比打游戏高,于是他参与到洗碗中,这是参与约束。
但儿子洗碗很累,他想着洗一遍就好了,而妈妈则希望儿子把碗洗干净,达到用餐巾纸擦不出任何油渍的程度。
妈妈知道儿子特别喜欢吃冰激凌,为了激励儿子努力把碗洗干净,妈妈又对儿子说,如果能达到用餐巾纸擦不出油渍的干净程度,就会额外再给儿子一个冰激凌,这就是激励相容约束,通过这种机制设计,妈妈把自己的利益和儿子的利益捆绑起来,使儿子不偷懒得到的效用大于他偷懒得到的效用,这样儿子在努力得到冰激凌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想让碗被洗干净的目的。
委托代理理论..

•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掌握委托人不了解的市 场信息和私人信息,如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代理人个人 的能力和工作的能力程度、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等。— —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退让,最 终达成双方接受的合同,以及在这个合同约束之下的行为, 事实上都可以看作是具有私人信息的局中人之间的对策以 及对策均衡的结果。 我们将这种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达成的合同成为均衡 合同。 并且认为,均衡合同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s( f ( x)) c( x*) s( f ( x)) c( x)
• 这样,我们获得设计激励机制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委托人必 须使代理人得到总效用 • 二是委托人必须使代理人劳动x*· 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 当信息对称分布时,有许多方法能够满足这两个约束 条件,如收取租金,劳动工资目标产量承包等。
• 不利选择的分析是从乔治 · 阿克洛夫( 1970 )提出旧 汽车市场模型开始的,而对于道德风险的研究则要早 得多。
为分析问题方便,我们引入: 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 对称信息 —— 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的双 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也就是说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 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环境。 • 不对称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在日常经济 活动中,由于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由 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 不对称信息理论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母 • 斯莫里斯( James Mirlee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ery) 在信息经济学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他们因此获得了 1996 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 • 在信息经济学中,习惯把商品分为搜寻商品和经验商品。 • 商品的有关特性可通过用户在购买时的触摸、掂量和观察来判 断的为搜寻商品,而那些需要在在使用一段时期后才能辨别和 了解其特性的称为经验商品。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委托人)委托另一个人(代理人)代表其
完成项任务或代表其做决策。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将一部分权力和决策
权交给了代理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为代理人可能
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导致代理问题的出现。
1.代理的行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代理人的行为,尤其是代理人如
何决策和行动。
代理人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契约、个人动机等
因素而不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
该理论尝试解释和预测代理人的行为,
并提出一些策略和机制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
2.委托的契约: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和协议。
契约可以是明确的书面协议,也可以是隐性的口头约定。
该理论关注
契约的内容、约束力和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及契约如何平衡委托人和代理
人的利益。
3.委托人的监督: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
委托人可能通过监督和评估代理人的绩效来保证代理人按照预期行动。
该
理论关注监督的方法、成本和效果,以及委托人如何权衡监督和控制的程度。
4.激励与奖励: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如何激励和奖励代理人。
激励和
奖励可以是经济性的报酬,也可以是非经济性的赞扬和承认。
该理论关注
奖励的形式、方式和效果,以及如何根据代理人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合理的
奖励和激励。
总的来说,委托代理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决代理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通过研究代理的行为、委托的契约、委托人的监督和激励方案,该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机构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代理关系,提高效率和绩效。
委托代理理论

目录
• 引言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委托代理理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委托代理理论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在所有权和控制 权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 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该理论关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 计,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赢。
激励与监督机制的设计问题
总结词
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促使代理人采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详细描述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引导代理人采 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的自利性,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一项复杂而 艰巨的任务。
通过建立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 的契约关系,降低信息不对称 和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
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对 象和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 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在政府治理中,委托 代理理论主要应用于 公共部门管理和公共 服务领域。
帮助政府实现更好的 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 公信力。
风险分担
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存在风险分担的问题,即代理人承担完成任务所需的风险和责任,而 委托人则承担因代理人决策失误或行为不当所带来的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01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关注代理成本的问题,即由于代理人的存在和其行为决策
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
结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代理人 的心理动机、行为决策和激励机制,为优化委托代理关系提供更多思路 和方法。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引言委托代理理论是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人或组织将一些权力或责任委托给另外一个人或组织行使。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例如政府与公共机构、公司与员工、家长与孩子等。
本文将探讨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将一定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他人代为行使的关系。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并期望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执行任务。
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信任和合作,委托人相信代理人能够为其谋取利益并担负责任。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原理1. 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委托人往往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能力、意愿和行为。
代理人可能会有异于委托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不稳定性。
2. 激励机制:为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委托人往往会设计一系列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的行为。
常见的激励手段包括奖励制度、绩效考核、合同约束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3. 监督与控制:为了减少代理人的行为不端和违纪行为,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与控制。
监督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报告和审计等手段进行,控制则是通过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来实现。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不仅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1. 在政府与公共机构中,政府委托公共机构行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责任。
政府通过建立合适的监督与控制机制,确保公共机构按照公众利益行事。
2. 在公司与员工中,雇主委托员工执行工作任务。
雇主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3. 在家庭中,父母委托孩子执行家务和学业任务。
父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的行为,并进行监督和教育。
四、委托代理关系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理论

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
一般分布方法
莫里斯 (Mirrlees,1974,1976) 霍姆斯特姆 (Holmstrom,1979)
委托代理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意义
• 一 多次性的动态模型 (一)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 (二)代理人声誉模型 (三)棘轮效应模型 (四)强制退休模型 • 二 多项任务模型【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Holmstrom and
(Rubbinstein,1979)】
他们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的关系, 贴现因子足够大(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 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
(二)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法玛(Fama,1980)】
法玛认为,激励问题在委托代理文献中被夸大了。在现实中,由于代 理人市场对代理人的约束作用,“时间”可以解决问题。法玛强调代理人 市场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作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模型化了法 玛的思想。.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
• 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人关系其一: 政府作为委托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 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人关系其一: 政府作为代理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政治学意义上的 (二)行政学(公共管理)意义上的•
Thank you!
L/O/G/O
Milgrom,1991】
• 三 多个代理人模型 (一)“打破预算平衡”模型 (二)考虑逆向选择模型【麦克阿斐和麦克米伦(McAfee and
McMillan,1991)】
(三)合作型模型
【伊藤(Itoh,1991)】
四个动态模型
(一)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 【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是所罗门王,还是包公,他们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都是“如 何让人说真话”。如今,许多古代的激励机制思想已经被改造为 多种形式的鼓励他人“说真话”和“不偷懒”的机制。例如,由 总经理给过生日的员工送上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给老雇员更为 方便的停车位,或者采取效率工资制等。
委托-代理关系有五种基本模式
1.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医生与病人; 2.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复合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中央 政府与若干家垄断信息厂商; 3.多个委托人(复合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数个 计算机个人用户与“国联在线”(ISP)公司; 4.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保险市场上多家保 险公司争夺投保人的竞争; 5.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 对策模型,如瞎子背瘸子后,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
另外有一种较为特殊但普遍的委托-代理关系,局 中人彼此互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例如,在瞎子背瘸子的 合作中,当瞎子与瘸子达成委托—代理合同后,瞎子 (委托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瘸子(代理人)选择最短的 路途,避免瘸子“瞎指挥“而多走冤枉路,即让瘸子 “说真话”,因为瞎子看不到路,无法了解瘸子的私人 信息。瘸子(委托人)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让瞎子(代理 人)尽可能跑得快且稳,尽快到达目的地但又不要将自 己摔下来,即“不偷懒”,由于瘸子不走路,难以确切 了解瞎子的隐蔽行动。例如,是否是真的累了、俄了, 或是否真的尽了努力。“狼狈为奸”的合作也属于类似 的情况。在这类对策中,局中人的利益往往能够相容。
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 才有可能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要使代 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 效的刺激。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 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激励与信息之间的关 系可以通过一个简单事例加以说明:人们为使驴“自觉 地”、或“有干劲”地不停地拉磨,或者将驴的眼睛蒙 起来(信息蒙闭),或者在驴的头部前面用竹竿挂一个它 喜欢吃的红萝卜(信息引诱)。一般来说.这两种方式都 属于激励,但后一种激励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经济 学的激励范畴。
激励机制的两个原则
1. 激励参与约束
2. 激励相容约束
模型分析
假设雇主有某份工作需要雇员完成。雇主 有两种付酬方式,一种方式是无论雇员劳动结 果怎样,都将报酬一次性付给雇员。显然,这 种付酬方式将使雇员缺乏劳动热情,另外一种 方式是按雇员报酬取决于他想的劳动结果,这 种付酬方式可能对雇员的劳动热情产生热情。
委托代理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获得迅速 发展,后来逐渐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并 不断受到经济学界和社会的重视。一般认为,任何有组织 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需要某种契约协调组织内部 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 发挥效用时,就成为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这 些社会契约如何达成,效率如何,以及市场参与者如何改 进和限制这些契约的作用等,成为信息经制的目标
古今中外有不少“激励”的典故。古代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就曾经应 用激励机制解决两个妇女争夺小孩的所属权。某日,两个妇女同时 来到所罗门王面前述说一个小孩属于自己、并且都说对方的小孩死 了,而将自己的小孩抱走。当她们激烈的争论时,所罗门王命令武 士将剑取来,然后对两个妇女说:我要将这个小孩砍成两半,一人 分一半。结果,孩子的亲生母亲说:把孩子给他吧,千万不要杀他。 另一个妇女说:这孩子不应届于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把他分成两半 吧。于是,所罗门王说:前一个是孩子的真正母亲。
均衡合同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 即所谓刺激一致性或激励相容条件;
2.在具有“自然”干涉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 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是为参与条件; 3.在代理人执行这个合同后,委托人所获收益最大化, 采用其他合同都不能使委托人的收益超过或等于执行
另一方面,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 行动(如是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有的行 动规则等)而获得信息优势地位。这种信息优势地位 的获得通常是代理入在签定委托—代理合同后采取的 有利于自身收益(但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私人行动。例 如.当一家企业(用户)与某跨国信息服务公司签订长 期信息咨询服务合同后,后者可以利用前者不能观察 到的隐蔽行动,隐蔽地提高自身效用,如适当减少信 息搜集的来源,或者不再聘请高薪信息分析员为该企 业从事咨询服务等。
令雇员接受这项工作的劳动量为x,产量y=f(x); 为了简单化,假设工作产品的价格为1,这样,y就确 定了产品的价值。 假定s(y)为雇主在雇员生产价值y美元的产品后付 给雇员的报酬,并且,雇主希望选择能使y-s(y)最大 化的函数s(y)。 从雇员的角度看,劳动x必然是有成本的,该成 本记为c(x),且c(x)与一般成本函数相同,总成本与边 际成本都随劳动量的增加而递增。 于是,选择x的雇员的效用等于s(y)-c(x)=s(f(x))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 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在这两个个体中,其中之一 (代理人)必须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行为中选择一项预定的 行为,该行为既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也影响另外一个个 体(委托人)的收益;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定付 酬方式和数量的权力,即委托人在代理人选择行为之前 就能与代理人确定某种合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 报酬是委托人观察代理行为结果的函数。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入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代理人可以利用两 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 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 信息优势,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例如,滥竿充数 典故所说的齐宣王为委托人,南郭先生为代理人,南部先生利用 齐宣王观察不到的私人信息,混在乐队中充数。但是,当齐宣王 的儿子好独奏时,南郭先生就不得不“说真话”而辞职。这说明 南部先生的反应也是很理性的。
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 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也就是说,第一,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 体操作行为;第二,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 后的最终结果,因为代理人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 一种随机变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 由于存在该项条件,委托人不能完全根据对代理行 为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代理人的成绩。
委托—代理原理
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 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的市场参与者称 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 者称为委托人。 经济活动中的许多经济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代理
关系。
只要在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 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 托—代理关系。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 市场参与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 势)的市场参与者称为委托人。委托—代理的均衡合 同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 展开对策的结果。
在博弈论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学家们在一些应用领 域分别独立地提出了与博弈论有关的许多模型。这些来自 不同的应用领域所产生的经济学问题,尽管几乎都是相互 独立地被发现的,但后来被认为具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即 几乎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局中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进行博弈的结果。从经济分析的方法论角度看,这些模型 实际上是博弈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应用。于是,人们 就将这些原本是独立做出的模型集合成一个经济学分支, 这就是现在所熟知的信息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
参 考 书 目
1. 拉丰,《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人大出版社 2. 陈禹,《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3. 谢康,《微观信息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5.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6. 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7. 武亚军等译,《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信息经济学“让人说真话”和“让人不偷懒”的原理在于:如 果“说真话”与“说假话”的成本相等,多数人会选择“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当“说假话”的成本大于“说真话”的成本时,绝大 多数人都会选择说真话。同样,当“偷懒”的成本大于“不偷懒” 时,作为一种集体选择行动的结果都是“不偷懒”。因此,只有使 随地吐痰者的机会成本高于约束自己的机会成本,才会使绝大多数 人不随地吐痰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随着良好杜会文明风尚的普 及,随地吐痰的机会成本将变得越来越高(遭到舆论谴责的可能性越 来越大)。即使没有学习或接触过任何经济学知识,机会成本的概念 (或潜意识)在每个市场参加者的脑海中都是根深蒂固的。这在“学 雷锋,做好事”活动中也不例外,下雨天做好事的人数一般少于晴 天做好事的人数就是一个例证。道理很简单,因为下雨天做好事的 机会成本高于晴朗天气做好事的机会成本。
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分别是: 首先,针对代理人的隐蔽信息而面临的不利选择地位, 激励的目标 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显示他们的 私人信息或真实偏好,即所谓的“如何让人说真话”。 其次,针对代理人的隐蔽行动而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问 题,激励的目标就是如何使代理人“自动自觉地”尽 最大努力工作,诱使代理人不采取道德风险行动,即 所谓的“如何让不偷懒“。
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委托人拥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 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 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 的最优资源配臵,或个人的理性配臵集合。委托人怎样 使代理人在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达到委托人规 定的或希望的具体标准或社会目标。更进一步分析,激 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选择委托人标准 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 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