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

合集下载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中国国企改革中的实践(精)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中国国企改革中的实践(精)

《高等运输经济学》课程报告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中国国企改革中的实践任课教师:荣朝和教授博士生:陈宏伟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报告时间2003年9月1©copyrights by Chen Hong wei, China委托代理的一般理论及最新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中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分析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途径2©copyrights by Chen Hong wei, China©copyrights by Chen Hong wei , China 3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的一般模型代理风险委托代理理论的新发展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命题与经验研究结果委托代理理论的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利益相关者理论多层委托代理研究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实证研究出现的问题及几种解释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1976)。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一契约中,能主动设计契约形式的当事人称为委托人,而被动地接受契约形式的当事人称为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是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现象,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4©copyrights by Chen Hong wei, China©copyrights by Chen Hong wei , China 5代理人效用最大化函数可记为:委托人的目标实现情况可以表示为:,S)max EU(Y,A ,S)A ),Q max EU(F(Q ',代理风险指代理人背离委托人利益的可能性。

产生委托代理风险的原因有三:一是利益的不对称;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契约的不完备。

委托代理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二:一是逆向选择;二是道德风险。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读书笔记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之上,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且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建立,而代理理论的发展正符合这一趋势。

本文将从代理理论的起源,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对代理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代理理论的起源早在经济学经典论著《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财产不节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的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伯利和米恩斯(1932)提出了“两权分离”问题,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此时,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随后人们开始逐渐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注企业内部的运作结构及原理,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逐渐建立,代理理论逐渐形成。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两人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并认为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

它有三个形成条件:①有n≥2个具有共同目标愿望的队员;②所有成员协作生产,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③团队生产结果具有不可分性,即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算,因而也不可能精确地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因此会产生偷懒(shirking)和搭便车(free一ridng)行为。

为了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就需要有人来专门从事监督工作,而为了监督者积极工作,就应该允许监督者占有剩余权益和拥有修改合约的权利。

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入的所有者,因为由非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入品的使用成本过高,由此,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而生(张维迎,1995)。

Jensen和Mecklin于1976年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构建了代理理论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代理成本理论。

基于委托_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委托_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刘银国(1964- ),男,安徽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

《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刘银国(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摘 要: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激励机制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经营者工作的努力程度,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

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论证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必要性,分析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提高激励水平、改进激励结构、完善激励考核机制等激励措施。

论文借助并构建了大量的激励模型。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 引言委托—代理理论(the p rinci pal —agent theory )是研究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委托人(p rinci pal )和代理人(agent )的最优契约安排,或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的企业理论。

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权分离,企业的经营由没有股权的经营者指挥和控制,所有者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

但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在委托—代理理论中,所有者被称为委托人,经营者被称为代理人)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经营者在实践中可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并且由此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两者之间就产生了利益冲突(Berle &M eans,1932)。

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就已经告诉我们:无论如何,由于这些公司的董事们(经营者)是他人钱财而非自己钱财的管理者,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像私人合伙者照看自己钱财一样地警觉,所以,在这类公司事务的管理中,疏忽和浪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的。

Jensen 和M eckling (1976)认为,只要经营者拥有的股权少于企业的全部普通股数量,就会产生代理问题。

在资产所有者和经理之间存在着冲突,因为后者仅仅得到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却承担了用自身努力加强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所有成本。

陈光,委托代理理论

陈光,委托代理理论

(5)令π是θ的严格递增函数,即θ的值越大, 代表越有利的自然状态。 (6)给定θ的分布函数G(θ),对二每一个a总 有一个π(x和π)不乊对应,并丏用F(π,a)和f (π,a)分别代表所导出的分布函数和分布函数相 对应的密度函数。 (7)假如委托人无法观测到a和θ,那么就应设 计一个激劫合同s(π),根据观察到的产出来对 代理人迚行奖惩,以便使代理人能够采叏使委托 人期望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行为。
为分析需要,我们还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 函数V-N-M期望效用函数,分别是v[π- s(π)] 和u[s(π)],其中, v′>0,v″≤0;u′>0,u″≤0;c′>0,c″>0,说明委托人和 代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戒风险中性者,努力的边 际效用递减。 a有两个可能的叏值H和L,分别代表“工作”和 “偷懒”。
就是说,对二一个给定的产出,如果在代理人偷 懒时出现的概率(即fL(π,a))大二勤奋工作 时的概率(即fH(π,a)),代理人在该利润时的 收入所得向下调整,反乊,代理人的收入所得向 上调整。
两个重要结论
:一斱面,如果使代理人承叐全部风险,相应地 代理人成为剩余权益者,产权对二代理人的约束 是严格的,对其激劫也是充分的,那么,资源配 置能够达到最优,因为企业内部来自产权结构的 交易成本低。
令λ和μ分别代表IR和IC的拉格朗日乘子,上 述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v′fH(π,a)+λu′fH(π,a)+μu′fH(π,a)μu′fL(π,a)=0 整理得: v′[π- s(π)]/u′[s(π)]= λ+μ[1- fL (π,a)/fH(π,a)} (1) 这就是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最优合同条件 (Mirrless-Holmstrom Condition)。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当前,国内许多学者使用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研究企业理论问题,并将其作为研究企业、特别是研究国有企业的重要分析手段。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在理论和现实解释能力方面的理由,并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从整个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来看,随着产权结构日益复杂化和人类合作不断深化,委托代理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

1.委托代理理论早期的代理人理论强调委托人在签订合同以前就拥有对代理人的完全信息,这意味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利润的分配结构,因为代理所产生的问题在事先都被资产所有者认识到了,且可以被写到事前的契约里。

针对这些苛刻的假设,后期的委托代理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则强调合同签订以前的激励的重要性。

面对更为复杂的代理关系,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签约前设计最优的激励契约以达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最优激励。

(1)在激励理论方面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建立了动态博弈模型,强调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保持他们的长期契约关系,以此解决代理问题。

魏茨曼(1980)的棘轮效应模型和莱瑟尔(Lazear, 1979)的“强制退休”(mandatory retirement)的模型都在解释委托人约束代理人的有效性。

(2)在信号传递理论方面70年代末,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激励机制理论再也无法以原有的逻辑表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模型。

法玛(Fama,1980)明确提出了声誉问题,经理只有通过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

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 1982)模型简化了法玛的思想,建立了代理人声誉模型;克瑞普斯等人(Kreps,1982)提出的声誉模型,将模型扩展到多重博弈,参与人因为长期利益而需要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声誉,使长期间的合作得以实现。

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2.委托代理理论——说明什么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Sappington,1991)。

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不好察觉)。

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人,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更多的努力或付出,就可能有更好的结果,而委托人最关心的是结果,代理人却不感兴趣;代理人最关心付出的努力,委托人却没有直接的兴趣。

委托人的收益直接取决于代理人的成本(付出的努力),而代理人的收益就是委托人的成本(支付的报酬)。

因而,委托人与代理人相互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由于利益的相互冲突,代理人便可能利用委托人委托的资源决策权谋取自己的利益,即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因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需要建立某种机制(契约)以协调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

代理人——行为表面上的合理性。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作用: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预期收益。

信息不对称: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原因:第一,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第二,掌握信息要付出代价第三,信息的特性决定了信息流动的困难(卖者比买者掌握更多的信息)问题:逆向选择;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败德行为(道德风险)解决办法:政府干预;中间商;市场信号;建立激励机制委托代理理论还假设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

即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并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工作程度,即使能够观察到,也不可能被第三方证实;而代理人自己却很清楚付出的努力水平。

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结果是与代理人努力水平直接相关的,且具有可观察性和可证实性。

由于委托人无法知道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便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高校组织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委托-代理的视角

高校组织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委托-代理的视角

高校组织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委托-代理的视角黎红武汉工程大学将委托-代理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组织中,本文介绍了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高校组织,其次介绍高校组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委托-代理视角下对这些问题提出些高校组织创新的对策。

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高校组织将政府组织作为委托人,如校(院)长不能包办该经济主体的一切事务,政府与校(院)长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所有者为高校提供财产要素,安排相应的制度规则,委托一定层级的代理人,按设定的目标管理大学,这样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在高校组织委托-代理关系中,执政党或政府充当实际初始委托人。

高校的党委书记以及校(院)长为高校组织第一层(级)代理人,在组织内部委托-代理关系依然存在。

党委书记、校长授权下级职能部门、院系或个人,延伸至教(职)工,各层(级)组织可能是上一层(级)委托人的代理人,又是下一层(级)代理人的委托人。

高校组织委托-代理关系主要表现为:(1)代理人身份模糊。

国有资产代理权和行政代理权合二为一,通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控制高校的发展,高校的行为模式政府烙印很深,从根本上未真正建立经济性的委托-代理关系。

校长是政府部门派驻的非官员,收入水平取决于职务和行政级别及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任务指标的程度,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工作业绩无本质关联。

(2)集投资、决策、经营权三位一体,缺乏激励。

三位一体的公立高校由政府部门委派的经营官员只相当于企业的监工,并不拥有所经营的财产,也不承担风险,缺乏工作努力程度。

二、委托-代理下高校组织的问题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目标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和监督。

在委托-代理关系下,我国高校组织的问题表现如下:1.“三权”职责定位不清。

作为众多类型社会组织的“公共法”人。

国家难以对高校行使直接监管的责任,直接插手高校内部事务;作为办学者,高校无责无权。

这种外部的“三权”职责不分,直接导致内部“三权”(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职责定位不清,行政权力抑制学术权力,学术创新乏力。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摘要: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稳定性,影响着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努力程度和最终的审计报告质量。

本文对在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双方心理预期不一致的条件下,运用tackelberg博弈均衡理论,讨论委托代理关系的稳定性和最优契约的建立,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并对强化委托代理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审计委托代理心理预期稳定性
一、引言
独立审计制度被看作是委托者(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当局的三方契约。

由于时间、精力、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投资者不可能直接对管理当局实施监督,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投资者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鉴证。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必然会考虑自身的收益、努力成本及其风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无法观测会计师事务所的努力程度。

如何有效激励会计师事务所,以形成高努力、高审计质量、高收益的良性循环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另外,现有相关文献大多假设合作双方对外生变量的估计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博弈双方对合作中存在困难(或收益)的心理估计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这种心理预期差异将直接影响委托代理关系的稳定性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努力水平,最终影响审计质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问题:成本的估计的不确定性 ➢可能会出现 “道德风险”的问题
4.3其他运用
体育经济人与运动员 运动员委托经济人处理商业性 活动,从而实现
和增加其商业价值,体育经济人从中获取佣金。 ➢ 举例:拳王泰森经济人的丰厚报酬
房地产交易 房屋需求者和供给者均可以是委托人,房产中
介为代理人,从中获得利润。
只存在分离均衡。
2.2国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进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委托 代理理论才进入中国经济管理学界。由 于时逢国有企业改革,国内学者刚开始 仅仅是用实证学派的观点定性地阐述对 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和建议。在近几年 来,国内大多数学者也喜欢利用定量的
方法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
2.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研究综述
莫里斯 Mirrless
开创性地建立了委托 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型, 奠定了委托代理关系 的基本分析框架;提 出的“一阶条件法” 为以后的委托代理理 论的发展了奠基性的
贡献
阿克尔洛 夫(Akerlof)
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 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 揭示了“劣币驱良币” 原理和信息不对称原 理。虽然他的模型是 针对旧车市场研究的, 但可以换成烟、酒市 场、信贷市场等其他
20世纪30年代,“经理革命” 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 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 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
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1.2理论产生历史背景
“在钱财的处理上,股 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 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 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 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 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 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 做到的。疏忽和浪费, 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 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1.4理论的两个分支
实证代理
• 凭借直觉, 侧重分析签订契约和控制社会因素, 其开创者为 Alchian、Demsetz、Jensen 和Mecking 等
理论
• 使用正式的数学模型, 通过阐明各种模型所需的准确的信息
委托人代理 人理论
假定, 来探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配机 制, 其开创者是Wilson、Spence 、Ross 和Hart 等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
区域经济学:卢鹏辉 江琴 黄艳梅
目录|Contents
委托代理理 论概述
国内外主要 代表人物研
究综述
委托代理理 论的主要模

委托代理理 论的现实运

1.理论概述
1 •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2 • 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 • 理论的两个假设前提 4 • 理论的两个分支
1.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人与债务人都是委托代理关系。
4.1定性运用
我国国有企业激励问题
全体公民委托国企经理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国 资委托政府官员监督管理国企经理。
➢存在问题:代理人通常会选择使自己的利益最大 化的行动
➢问题根源: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解决办法:所有者监管到位,内生激励。
4.2定量运用
成本控制 委托人:生产管理者 代理人:生产者定一个最优报酬机制。来自3.3多次性的动态模型
(1) 重复博 弈的委 托代理 模型
(2) 代理人 市场声 誉模型
(3) 棘轮效 应模型
(4) 强制退 休的模

(5) “相对 业绩评 估”模

(6) 打破预 算平衡 模型
(7) 多任务 模型
4理论的现实运用
委托代理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如国有企业中,国家 与国企经理、国企经理与雇员、国企 所有者与注册会计师,公司股东与经 理,选民与官员,医生与病人,债权
领域。
史宾斯 (Spence)
劳动力市场模型开创了 信号传递理论的先虽然 雇主和应聘者存在信息 不对称,但市场交易中 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 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
自己的能力。
斯蒂格利 茨(stiglitz)
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 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 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研 究;stiglitz在他的保险市 场模型中指出:提高保费 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 选择现象消失。同时, 他还证明了在竞争市场 上,不存在混同均衡,
请批评指正! Thank you!
3.1基本模型——标准的委托人代理 人模型
Mirrless (1974、1975、1976) 用 “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法”, 和著名 的“一阶化”方法建立了标准的
委托人—代理人模型。
3.2标准模型的修正——成本收益法
Grossman 和Hart (1983) 提 出了“成本——收益法”,它 把委托人问题分解成代理人 采取不同行为时的成本和利 益两部分, 对于代理人的任 何行为, 委托人相应可以制
——斯密《国富论》
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 企业“黑箱理论”不符 合现实,引起经济学家
的不满。
1.3假设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张维迎(1994)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假设是: (1)委托人对有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2) 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