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马哲辩证观点

眼见不一定为实老话不一定都正确,俗语不一定都有道理,伟人的话也不一定全是真理。
就拿“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来说,就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相信事实,不要被谎言迷惑。
骗子们就常常利用人们“眼见为实”的心理,行骗术、施魔法,从你眼前骗走钱财。
也有心怀叵测的人用假象迷惑世人、欺骗善良。
时下的钓鱼执法,也是“证据确凿”、诱人上当,然后罚你没商量。
古往今来,多少无辜的百姓在“事实”面前被冤枉,都是“眼见为实”惹的祸!都说“邪不压正”,可是,自古以来,又有多少邪恶压制正义,多少妖魔残害忠良?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是,从二十四史到文革,又有多少好人受欺凌、多少坏人得猖狂?正义不与智慧联姻,社会不与法治结盟,邪就会压正,恶就会欺善——这倒是亘古不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同样的方法,坏人可以用它来行骗,好人也可以用它来扬善。
老宋就用“眼见为实”法,举正义,制恶霸,为弱小者大大出了一口气。
善良如我者听后无不拍手称快!由于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所以它捕捉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人的其它感官也有其局限性,即使是经过大脑过滤的信息有时也未必是准确无误的。
世人受现实社会中的观念所阻碍,往往认为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才是实实在在的,眼睛观察不到的东西就完全不相信,其实人的视野只能看到物质世界的局部,而且许多时候看到的都是假象。
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只有具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才能看破白骨精的妖精原形,而在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的眼里,那白骨精的化身所变的村妇、老妪及老翁,都是善良纯朴的村民,他们怎么也不相信那些形象都是妖精的化身。
类似的,现实社会当权者不断的在新闻媒体中弄虚作假,以少量大城市的虚伪经济繁荣欺骗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亲眼所见或者是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一种假象的“实”,人们常常仅凭一时所见的现象,直觉地做出判断和决定,以致造成多少错误、痛悔或遗恨的后果。
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科学分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科学分析俗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说法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更已经被很多人奉为真理。
但眼睛看见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以证明一个事物的真实性的表述就是: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但,法庭上却不承认没有其他辅助证据的一个人的“亲眼所见”。
为什么?眼见不为实吗?的确,不可否认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中最直接,最能反映事物原貌的。
这一点已被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科学家托马斯·詹姆斯及其同事通过两个实验证实。
在他的第一个实验中,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接受实验的志愿者观看计算机屏幕上的球。
这个球是由很多的点构成的,这些点或是向左或是向右转动,让人们感觉球在也在相应的方向上转动。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志愿者说出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各有一半的人选定向左或向右。
这不出所料,因为那些点向左或是向右转动的时间是相同的。
此后,科学家让接受实验者在观看屏幕的同时,手中还触摸一个向左或向右转动的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做成的球,希望人的触觉能影响大脑的判断。
但结果是,只有65%的受验者宣称他看的球的转动方向与他触摸的一致,这显示触觉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进行了第二个实验。
他们让受验者闭上一只眼睛来观看实际存在的转动的球。
由于只用一只眼,受验者不能肯定说出球的转动方向,但是他们又让受验者能够触摸或感觉到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只有70%的受验者正确说出了球的转动方向,另外的30%还是被错误的视觉信息所误导。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由此得出结论,视觉观察结果对于大脑判断最为重要。
人的大脑不是将视觉和触觉所获得的信息联合起来,而是分开加以处理的,而且更相信视觉信息,尽管有些时候触觉信息更可靠。
托马斯的试验在证实“眼见为实”的同时,却也又恰恰证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用开放的心胸来包容,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将错就错,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
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不一定为实陈志林俗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而且很多人更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奉为真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说:我亲眼看到的绝对不会有错。
那么,眼睛看见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事实上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看待事物时都难免带有主观性,即认知上的“盲点”,因而即使是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事物,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思维的局限,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偏差。
从古至今,因为主观思维局限性出现的认知和偏差,进而陷入尴尬的例子并不少。
传说古时候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外出经商,妻子在家守候。
数月后,丈夫十分想念妻子,回家探望,却看到了令他十分痛心的一幕——窗口里映出了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正与一个陌生男子吃饭,妻子还微笑着夹了一块菜喂到男人口中,感觉十分亲近。
他立刻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再不愿往前走一步了。
他一怒之下毅然调头就走,很久没有回来。
当他白发苍苍之时,想到自己时日不多,趁有生之年要解开那个心结,于是他又回到了当年的家。
看到了他的妻子也已是满头白发,却孤孤单单一个人生活。
妻子坦诚地告诉他,那个男人是她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只是碰巧来此地看望他一下而已。
孔子的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在脏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就把它吃掉了。
不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自以为颜回在偷食,把它狠狠教训了一顿。
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看到的并不是“事实的真相”。
孔子后来非常感慨地说:“我亲眼看到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视觉上的偏差虽然多数时候我们都能看到比较属实的状况,但偶尔还是会出现偏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错觉“。
错觉的产生来自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也就是说,人体的感官生理结构和我们平常对生活的认知,都会影响到大脑对视觉的判断。
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
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他是错的。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高中作文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高中作文《眼见未必为实》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以前的我深以为然,毕竟眼睛看到的东西还能有假?但经历了那一件事之后,我才明白,有时眼见也未必为实啊!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特别灿烂的周末,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去打篮球。
到了球场,我们正打得热火朝天呢,突然我看到不远处有个大叔,手里拿着一叠红红的票子在数着,哇,那一沓钱可真厚啊,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我心里就寻思着,这大叔咋这么不注意呢,在这公共场所数这么多钱。
正想着呢,突然有个小伙子从大叔背后快速跑过去,一把就把大叔手里的钱给抢走了,那速度快得我都没反应过来。
大叔大喊:“抓贼啊!抓贼啊!”我当时啥也没想,拔腿就去追那个小伙子,朋友在后面喊我我都顾不上。
我一路狂奔,那小伙子跑得还挺快,但我也不甘示弱,死死地在后面追。
跑了几条街后,终于把他逼到了一个死胡同里。
他没办法了,转身拿着钱冲我比划着,恶狠狠地说:“别过来啊,不然我不客气了!”我那时也是胆子大,哪管他那么多,直接就冲上去要抢钱。
结果他把钱往天上一扔,好家伙,那些钱就像雪花一样飘了下来。
他趁着我愣神的功夫,转身跑了。
我赶紧去捡那些钱,心里还想着得赶紧还给大叔。
等我捡好钱回到球场的时候,却发现大叔正和那个小伙子站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旁边还站着几个人,拿着摄像机在拍呢。
我当时就懵了,这啥情况啊?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拍一个短视频,是设计好的情节,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我这才明白自己闹了一个大笑话,白跑了那么多路,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呢。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不能光凭眼睛看到的就下结论啊,不然很容易闹笑话的。
所以啊,咱可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得多个心眼,多想想。
毕竟这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呀,眼见不一定为实这可真是至理名言啊!以后啊,我可得多长点记性咯!。
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不一定为实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次工作中的失误让我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班主任工作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一定要仔细,一定要深入了解再做决断。
因为教育无小事,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记得那是周三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同学们早已跑到计算机教室上课去了,教室里本该空无一人,可正当我从教室旁经过的时候,却隐约看见一个身影在教室里晃动,“咦,教室里怎么会有人?”我马上警觉起来,因为前段时间班上有几个同学的东西被盗,却一直没有查出结果,“难道是小偷显身,我倒要看看是谁胆子那么大,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
”我一边想,一边悄悄走到教室后门口,仔细一看,这个身影原来是他——班上的“调皮蛋”小军,三年级时他就把同桌的文具盒藏起来,害的这个同学找了好久,他却在一旁笑破了肚皮。
我对他早有怀疑,可一直没有证据,这次正好逮个正着。
只见他在其他同学的坐位前鬼鬼祟祟地转了转,看了看,然后翻了一个书包,又翻了另一个书包,拿起一部手机就往外跑。
我连忙追上去,厉声喊道:“站住,你往哪儿跑?”“我去上计算机课!”小军若无其事地回答道。
“早就上课啦!你怎么才去?还拿了别人的手机,你以为老师不知道啊!”“不是这样的,我回来拿书,松松叫我把他的手机也带过去,他怕手机放在教室里会弄不见,不信你问他!”小军极力辩解道,“你会有这样的好心?谁相信呢?老师亲眼看见你在教室里乱翻同学的书包,还敢狡赖!跟我到办公室去!”我生气地拉着他往办公室走,谁知倔强的小军像个木头人一样死死地钉在地板上,用力甩开了我的手,涨红了脸瞪着眼睛大声吼道“我不去,我没偷东西!这个星期班上换了坐位,我搞不清松松的位置才翻了别人的书包。
我说什么你都不信,你从来就不喜欢我!”小军的话给了我当头一棒,让我猛然一震。
在我眼里,小军这孩子自来都是我行我素,油盐不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他从不当回事,老师、家长的劝告、提醒他也只当耳边风,可此时愤怒的他从心底的一声呐喊“你从来就不喜欢我!”却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老师爱的渴望,原来他是在乎的!尴尬的我无言以对,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平静地说:“这事会查清楚的,你不用大吼大叫,如果真是老师弄错了,一定会向你道歉!现在请你跟我到办公室……”事情很快查清楚,手机果然是松松叫小军给他带过去,计算机老师也证明是他同意小军回教室拿书的,确实是我弄错了,可这一切又确实是我“亲眼所见”啊!为什么会弄成这样,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回到办公室,看着这个被我鲁莽行为伤害的孩子,我后悔不已,非常真诚地向小军道了歉,还和他进行了平等、坦率的交流,当时我就暗下决心:绝对不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要用更多的爱和更多的耐心激励小军他们健康成长。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名言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名言
1、我觉得社会进步,思想也在进步,但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
2、在这个虚幻的时代,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
3、耳听或许为虚,眼见未必为实。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方见心。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早已是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了。
除了从心,也只能从心了。
5、在这个虚幻的时代,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不要仅凭一面之词去评价任何人!
6、早晨的天空,拍下来的和用眼睛直接看到的不同,看到朝霞,拍下压抑。
所以,眼见未必为实,感受也未必真切。
7、耳听未必为虚,眼见未必为实。
信你所信,有时也并不全然客观。
捕风捉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8、别人的事终究是别人的事,我看看而已就算了吧,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眼见未必为实。
眼见不一定为实作文800字3篇

眼见不⼀定为实作⽂800字3篇 眼见为实,⽿听为虚,成语,谓亲眼看见的⽐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下⾯由⼩编给⼤家整理眼见不⼀定为实作⽂800字,欢迎⼤家阅读参考。
眼见不⼀定为实作⽂800字篇1 俗话说:“⽿听为虚,眼见为实”。
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现实⽣活中,总有⼀些误解,因⼝⼝相传⽽产⽣,于是我们很相信⾃⼰亲眼见到的,然后做出判断,我们以为这种⽅式是万⽆⼀失的,但渐渐地,⽣活却说出这样⼀句话——⽿听不⼀定为虚,眼见不⼀定为实。
哲学讲究辩证思维。
很多⼈在看到眼前的事物时,被其表象所迷惑,脱⼝⽽出的⾃然是主观意识很强的评价。
就如⼆战时期英美军⽅对幸存飞机上弹痕分布的情况做出的防护决策,乍⼀看很有道理,仔细斟酌却不然。
正是由于弹痕多的部位较为明显,才诱导⼈们偏离了⽅向。
⽣活中也是如此,娱乐圈⾥不时会爆出“某明显疑似出轨”,⽹民们以眼睛所看到的报道为根据,众说纷纭,将这些毫⽆证据的绯闻推向⾼潮,给明星们的⽣活带来诸多困扰,影响社会和谐。
在这些事件当中,很少有⼈会去查证情况是否属实,⽹民深信眼见⾯为实,但恰恰就是这句话,迷惑了⼈们的判断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我们的⾝边隐藏着很多不为⼈所熟知的事物,只是因为它们太不起眼了,⽽我们也被它们的表象所迷惑,从⼼底认为它们上不了台⾯,只能被遗忘在⿊暗的⾓落⾥。
有些⼈就不相信,他们⽤⾃⼰的⾏动去证明了眼见不⼀定为实,⽐如屠呦呦。
“呦呦⿅鸣,⾷野之苹”,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不起眼的蒿族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最终萃取出古⽼⽂化的精华,深深植⼊当代世界,帮⼈类渡过⼀劫。
⼩⼩青蒿,在常⼈眼⾥是那么地微渺,可能不⾜以有价值,但事实证明,再平凡的事物也会创造⼤奇迹。
也许上⼀秒,你还在为它丑陋的外表所惋惜,下⼀时刻,它会成为救命的稻草,绽放属于⾃⼰的光芒。
我们在交友的过程中,更喜欢选择理解⾃⼰,偏向⾃⼰的⼀类⼈,排斥指正⾃⼰的⼈,这么做会让我们觉得找到了知⼰,实则不然。
⼈⼼叵测,他们表⾯上对你很好,看起来很善良,挖空⼼思地讨你欢⼼,到头来“⼤难临头各⾃飞”,只有那些真⼼待你的⼈,才会伸出援⼿拉你⼀把。
眼见是否为实

眼见不一定为实英师一班丁玮 2016022112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话语,也是我们所有人从小到大就被教育的一句“真理”,我们经常会使用“眼见为实”这四个字作为检验事物真理性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在生活的大多处实践中都得到了认可。
久而久之,我们便觉得眼见一定为实,事物都已经清清楚楚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怎么还能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呢?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被“眼见为实”这四个字蒙蔽了自己,一味地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导致自身形成错误的看法。
所以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
关于眼见不一定为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海市蜃楼。
根据百度百科所说,海市蜃楼是“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简单来说,它的形成是因为光的反常折射,使人们看到了一些其他地方的景观。
虽然人们确确实实看到了这些景观,但全部都只是因为光而造成的虚像,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看到了这些景象就断定这些景观是真实存在于此处的。
虽然眼见为实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但其实在春秋时期,就曾有古人提出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相反观点。
孔子周游列国时缺少粮食,饭菜全无。
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白天孔子在睡觉,颜回去讨米回来煮饭。
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刚的事情。
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便说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由此可见,孔子这般的圣人也曾被“眼见为实”这四个字蒙蔽了自己,错怪了怀揣一份好意的弟子,后来才感悟出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的道理。
有一个名词叫做视觉错觉,即我们会被自己的视觉系统所欺骗,从而对外界事物产生了错误的知觉或感觉。
网上经常会有些小测试来证实我们的视觉错觉,例如一张充满着螺旋的图片,我们看这张图片感觉螺旋一直在转动,但其实它只是一张静止的照片,我们只是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形成了视觉错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
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老话不一定都正确,俗语不一定都有道理,伟人的话也不一定全是真理。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常常就被用来教育人们要相信事实,不要被谎言所迷惑,而上面的小故事,同样也证实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日常工作中,公司经常会收到员工各种各样的投诉,一些投诉内容确实是真实的、属于管理人员不作为、不能真正的为员工办实事,但也有一些投诉属于员工的误解或无中生有。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真实的投诉,当进行深入调研,向主管及被投诉人了解时,被投诉的管理人员有一部分人会说感觉这样的投诉不可思议,自己感觉对员工挺好的,也有人会说感觉很伤心,觉得自己都没有信心继续干下去了。
当然,不排除一些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方法或沟通不到位,导致员工的不理解,最终投诉,但也有一些完全是无中生有,有意诬蔑,他们在班组内散布谣言,部分员工也就轻易的相信了,致使搅乱了整个团队的风气。
都说日常工作中的同事就是我们的家人,因为我们每天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有时候要多于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所以对待我们团队中的家人,同事也好,上级管理人员也好,通过我们日常和他们交流、接触,我们每一名员工心中都有一杆秤,我们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假如我们只需眼睛就能看清楚一切,那大脑的用处又从何体现呢?所以,我们要学会判断和思考,不能一眼就相信一件事或一个人。
分析一件事或相信一个人要先仔细观察,然后学会思考和判断,不能轻易下结论或做决定。
如果轻易的下了定论,那只能说明一个人思想不够成熟稳重。
九联集团企业文化中就提出要打造“阳光九联”,“阳光九联”是干部的行为准则,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处事必须阳光,不能阴暗消极,同时打造“阳光九联”就是打造阳光和积极向上的团队。
九联集团快速的发展,公司人才培养的短板也逐步体现,但公司早已注意到此问题,也在下大气力改变着现状,我们相信作为九联集团的员工都体会到了管理人员工作作风的转变。
我们的员工是辛苦的,我们的管理人员同样也是辛苦的,看到车间吵杂的声音下还在用哑着的嗓子大声布置、安排工作的管理人员,我相信我们的员工是心疼的;看到员工下班后,管理人员还要进行生产分析,迟迟不能下班,我相信我们的员工是怜惜的;人与人相处需要相互理解、谅解,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同样也需要你的谅解、支持,希望我们的全体人员都能真正做到董事会提出的“三个不准”,即“不准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不准当面同意背后拖、
不准当面说正确背后歪曲”,对管理人员有什么意见、有什么不满,开诚布公的提出来,我想我们大部分管理人员还是好的,还是希望给员工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最终让员工安心干活,创造出团队更好的业绩。
“众人齐心,合力断金”,只有我们员工、管理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加强信任,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团队氛围,我们才会每天都开心的工作,只有我们不轻易听信谣言,有问题大胆提出来,才能打造出一个积极阳光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