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02
CATALOGUE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历史分析法
通过分析滑坡的历史变化和活 动情况,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地质勘查法
通过地质勘查,了解滑坡的地质 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状况等 因素,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土体结构
土体的颗粒组成、含水率、密实度等对滑坡的稳定性 有较大影响。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变化对滑坡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水文地质因素
降雨
河流、湖泊等水体
长时间的降雨会使土体饱和,增加滑 坡发生的风险。
水体对斜坡的侵蚀和冲刷作用会降低 滑坡的稳定性。
地下水
地下水对岩土的软化作用会降低滑坡 的稳定性。
结构分析法
通过分析滑坡的结构特征,如 滑面、滑体、滑床等,评估滑 坡的稳定性。
经验法
根据经验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通常基于对类似滑坡的观察和
比较。
定量评价方法
极限平衡法
通过计算滑坡的极限平衡状态,评估滑坡的 稳定性。
离散元法
通过建立滑坡的离散模型,模拟滑坡的块体 运动和相互作用,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有限元法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目录
• 引言 •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滑坡稳定性评价案例分析 •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展望与建议
01
CATALOGUE
引言
滑坡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 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分类
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可分为高速滑 坡、中速滑坡和低速滑坡;根据滑坡 体的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粘 性土滑坡和岩石滑坡等。
简述滑坡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简述滑坡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滑坡是指地表地下的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移动的现象。
根据滑坡发生的原因、滑动的方式、滑坡的形态和滑坡的速度等不同特征,滑坡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滑坡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1.根据滑坡发生的原因分类(1) 自然滑坡:自然滑坡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滑坡,如地震、暴雨、冰雪融化等。
(2) 人为滑坡:人为滑坡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滑坡,如挖掘、填埋、建筑等。
2.根据滑动方式分类(1) 平移滑坡:平移滑坡是指土石体在一个水平面上向下移动。
(2) 旋转滑坡:旋转滑坡是指土石体绕着一个旋转中心向下滑动。
(3) 滑动滑坡:滑动滑坡是指土石体沿一条滑面向下滑动。
(4) 流动滑坡:流动滑坡是指土石体像流体一样向下流动。
3.根据滑坡形态分类(1) 斜坡滑坡:斜坡滑坡是指土石体在斜坡上滑动。
(2) 坡脚滑坡:坡脚滑坡是指土石体在山坡的底部滑动。
(3) 沟谷滑坡:沟谷滑坡是指土石体在沟谷中滑动。
(4) 坝型滑坡:坝型滑坡是指土石体在山谷中形成一道“坝”,阻挡山谷内的水流。
4.根据滑坡速度分类(1) 缓慢滑坡:缓慢滑坡是指滑坡速度比较慢,通常在1毫米到10厘米之间。
(2) 中速滑坡:中速滑坡是指滑坡速度在10厘米到1米之间。
(3) 快速滑坡:快速滑坡是指滑坡速度在1米以上。
滑坡的分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来区分滑坡类型。
滑坡的分类方法对于滑坡的预测、防治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为滑坡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滑坡类型及特征

滑坡类型及特征
滑坡,是指地表的局部地块因内外力作用,使原有位置发生滑动移位而形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根据形成滑坡的条件不同,滑坡可分为许多类型。
1. 水平滑坡:由于坡度小、水平滑动,其面积较大,特征是岩层沿坡面水平滑动,形成巨大的滑坡体。
2. 垂直滑坡:由于坡度大、垂直滑动,其面积较小,特征是岩层沿坡面垂直滑动,形成较小的滑坡体。
3. 混合滑坡:既有水平滑动又有垂直滑动,面积中等,特征是岩层沿坡面既有水平滑动又有垂直滑动,形成中等大小的滑坡体。
4. 浅层滑坡:厚度小,特征是滑坡体位于坡面上,只有浅层的岩石发生滑动。
5. 深层滑坡:厚度较大,特征是滑坡体位于坡面上,深层的岩石也发生滑动。
滑坡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滑坡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滑坡是指岩土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大面积滑动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斜坡或陡坡,并且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滑坡的形成条件包括:
1. 岩土层稳定性差:岩土层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地层的倾角和岩石的强度等。
当岩土层的稳定性较差时,容易发生滑坡。
2. 斜坡或陡坡:斜坡或陡坡上的地层受到重力的作用,容易发生滑动。
斜坡的倾角越大,滑坡的发生概率越高。
3. 降水和水分含量:降水和水分会渗入土壤中,减小土壤的黏聚力和内摩擦力,使土壤变得松散并丧失稳定性,从而增加滑坡的发生可能性。
4. 地震:地震会给地层施加额外的力量,使岩土层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5. 人为活动:人类的开采、挖掘和工程建设等活动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原有的岩土层结构,降低了岩土层的稳定性,因此也容易引发滑坡。
总之,滑坡的形成条件是岩土层稳定性差、存在陡坡或斜坡、受到降水和水分含量影响、地震活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滑坡(共63张PPT)

(6)人为因素
1)破坏坡角。在兴建土建工程时,由于切 坡不当,斜坡的支撑被破坏。
2)堆载不当。或者在斜坡上方任意堆填岩 土方、兴建工程、增加荷载,部会破坏原来斜 坡的稳定条件。
3)破坏排水。人为地破坏表层覆盖物,引 起地表水下渗作用的增强,或破坏自然排水系 统,使坡体水量增加。
4)排水不当。引水灌溉或排水管道漏水将 会使水渗人斜坡内,促使滑动因素增加。
起变形和滑动。
3 滑坡的发育过程
一般说来,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变化 过程,通常将滑坡的发育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 蠕动变形阶段 • 滑动破坏阶段 • 渐趋稳定阶段
4 影响滑坡的因素 (1)斜坡外形:斜坡的存在,使滑动面能在 斜坡前缘临空出露。这是滑坡产生的先决条件。 同时,斜坡不同高度、坡度、形状等要素可使 斜坡内力状态变化,内应力的变化可导致斜坡 稳定或失稳。当斜坡愈陡、高度愈大以及当斜 坡中上部突起而下部凹进,且坡脚无抗滑地形 时,滑坡容易发生。
滑坡后壁:滑坡体滑落后,滑坡后部和斜坡未
动部分之间形成的一个陡度较大的陡壁称滑 坡后壁。滑坡后壁实际上是滑动面在上部的 露头。滑坡后壁的左右呈弧形向前延伸,其 形态呈“圈椅”状,称为滑坡圈谷。
滑坡台地:滑坡体滑落后,形成阶梯状的地面
称滑坡台地。滑坡台地的台面往往向着滑坡 后壁倾斜。滑坡台地前缘比较陡的破裂壁称 为滑坡台坎。有两个以上滑动面的滑坡或经 过多次滑动的滑坡,经常形成几个滑坡台地。
滑坡鼓丘:滑坡体在向前滑动的时候,如果受
到阻碍,就会形成隆起的小丘,称为滑坡鼓 丘。
滑坡舌:滑坡体的前部如舌状向前伸出的部分
称为滑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滑坡裂缝:在滑坡运动时,由于滑坡体各部分
的移动速度不均匀,在滑坡体内及表面所产 生的裂缝称为滑坡裂缝。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地表或岩石坡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内部结构破坏或外力作用等原因,使得坡体发生断裂、滑移或倾覆的现象。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滑坡形成条件1.地质构造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当地质构造出现断层、褶皱等破碎带时,容易引发滑坡。
2.地震活动:地震造成的地面震动会导致坡体内部破坏,进而引发滑坡。
3.地质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比如,含水层存在于不透水层上方时,水分无法迅速排出,导致坡体失稳。
4.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坡体的破坏也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采矿、爆破、挖掘等活动,会导致坡体结构失衡,引发滑坡。
二、滑坡防治措施1.地质调查与评价:在建设前进行地质调查与评价,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信息,预测滑坡风险。
2.坡体加固:对于滑坡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设置护坡墙、加固地基等,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3.排水措施:合理排水是防治滑坡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排水井等设施,将地下水迅速排泄,减少坡体的饱和度。
4.植被恢复:适当植被可以增加坡体的抗冲击能力和抗滑性。
可以进行植被覆盖或者植树造林,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坡体稳定性。
5.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形测量、地下水位监测等,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合理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坡地资源,避免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深入了解滑坡形成的条件,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地质调查与评价、坡体加固、排水措施、植被恢复、监测与预警以及合理规划与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滑坡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简述滑坡的防治方法

简述滑坡的防治方法一、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在山体或者岩石上的一段地面,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某个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壤松散、水土流失、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滑坡。
二、滑坡的危害滑坡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对于人类而言,滑坡会摧毁房屋、道路和桥梁等建筑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对于自然环境而言,滑坡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山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三、如何防治滑坡1. 土方加固法土方加固法是指通过加固土体来防止滑坡。
具体方法包括:(1)加固土壤:通过混凝土桩、钢筋网等方式来增强土壤的稳定性;(2)加固岩石:通过钢筋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方式来增强岩石的稳定性。
2. 水工加固法水工加固法是指通过加固水体来防止滑坡。
具体方法包括:(1)引导水流:通过建造引水渠、拦河坝等方式来引导水流,减少水土流失;(2)控制水位:通过建造排水系统、调节地下水位等方式来控制水位,减少滑坡的发生。
3. 植被加固法植被加固法是指通过种植植物来防止滑坡。
具体方法包括:(1)种植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根系能够增强土壤的稳定性;(2)种植乔木:乔木的根系能够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
4. 地质工程法地质工程法是指通过改变地形和地貌来防止滑坡。
具体方法包括:(1)平整山脚:将山脚平整,使得山体受到的力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2)挖掘陡峭山坡:将陡峭山坡挖掉一部分,使得山体受到的力减小。
四、总结以上就是关于滑坡防治方法的详细介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滑坡定义及分类

滑坡的定义、危害及分类
定义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得滑移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按滑坡体的体积划分
①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
②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
③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
④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
按滑坡的滑动速度划分
①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③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④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按滑坡体的度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①覆盖层滑坡,本类滑坡有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
②基岩滑坡,本类滑坡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顺层滑坡又可分为沿层面滑动或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
③特殊滑坡,本类滑坡有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
第三级按坡体厚度分类:10m以内浅层,10—25m中层,25m—50 m深层
50m以上为超深层
①浅层滑坡;②中层滑坡;③深层滑坡;④超深层滑坡。
按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划分
①小型滑坡;②中型滑坡;③大型滑坡;④巨型滑坡。
按形成的年代划分
①新滑坡;②古滑坡。
按力学条件划分
①牵引式滑坡;②推动式滑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3年10月9日 意大利Vajont水库滑坡
下游数公里的龙热罗涅、皮触格、 维拉诺瓦、里札里塔和法斯等市镇 被冲毁,死亡近2500人;
,
Vajont滑坡平面图
坝前1. 8km长的库段被填满成为 “石库” ;
三峡水库:库长638公里,库岸长5000公里,最高水位175米,淹没13个县 市,150个镇。 巴东县:新县城选在古滑坡体上 1995年6月10日二道桥沟失稳 1995年10月29日三道桥沟发生滑坡,致使长江断航12天 1995年6月10日二道桥沟失稳
总结
易贡藏布江发生的巨型高速滑坡是在国内外都罕见的。为 了减轻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对上游淹没和对下游冲毁的危害, 采用了开渠引流和居民及财产迁移等措施
滑坡
一、滑坡概述
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 的现象和过程。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要素
(7) 主滑线 (8) 滑坡台阶
(1) 滑动面 (2) 滑坡体 (3) 滑坡周界 (4) 滑床 (5) 滑坡前缘(滑坡舌)
(9) 滑坡洼地(湖) (10) 滑坡裂缝
请在此输入您 的标题
楔形槽
滑坡后缘高程5520米
长 2 500m, 宽 2 500m, 厚 60m . 体积 2.8~ 3.0亿m3
形成原因
易贡特大山体滑坡堵江事件整个过程包括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堵江 淹没成湖→湖水潰决→洪水→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形成一个 非常完整的地质灾害链。其发生的机制和具体过程为:首先是当年较往常年份
高达60~110 m的近喇叭状天然坝体,总堆积体积约3.00×108m3。
此次崩塌滑坡总垂直落差达3 000 m,水平最大运距约8.50 km,最 大速度超过44 m/s。如此超高速、远距离运移的巨大的堆积体积 及滑坡后留下的一些独特的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 根据灾害发生过程中不同部位物质运动及堆积特征,可将该崩塌 滑坡划分为3个大区即崩塌区、滑坡区和堆积区
巴东县城:桥左侧建筑群为原县城 桥右侧为1993年前新建县城
湖水每天上涨50cm-100cm
两乡三厂(场) 受湖水淹没威胁
6月10日,坝体溃决,洪水倾泄而 下,导致在数小时内下游水位陡涨 四五十米。由于大峡谷地区人烟稀 少,仅摧毁数座桥梁。但据印度报 纸报道,在大峡谷下游,印度有30 人死亡,100多人失踪,5万人无家 可归,20多处大桥管线荡然无存, 总损失估计达1.89亿元人民币。
崩塌区(I)位于扎木弄沟沟谷源区,其高程为4 300~5 500 m, 上、下高差1 200 m。受两组相向倾斜的NEE向结构面切 割,形成体积为0.3×108~ 0.4×108m3的楔型崩塌体。根 据滑坡发生过程,滑坡区(II)又可分为瞬间高速滑坡区(II–1) 和高速块石碎屑流流通区(II–2)两个亚区。
(6) 滑坡壁
滑坡体:与母体脱离经过滑动的部分岩体。 滑坡床:滑坡体之下未经过滑动的岩土体。 滑动面(带):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形态可分为
圆弧状、平面状和阶梯状等。
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周围未变位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壁: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其坡
角多为35-80度,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滑坡壁上常见铅直方向 的擦痕。
中国历史上规模罕见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易贡滑坡堆积区特征
易贡滑坡的堆积区具有明显的呈环带状分带的特征:块石堆积带(I)分布于整个堆积区的 中轴地带,碎屑、砂及粉尘堆积带(II)环绕中轴部块石堆积带的两侧及前缘分布,再向外依 次为铲削–碎屑叠加堆积带(III)和气浪波及影响带(IV)。在易贡滑坡堆积区的前部,见有 大量锥状堆积体成群或成带地散布于地表,构成一种十分独特的微地貌景观。在碎屑、 砂及粉尘堆积带内侧缘及前缘地势相对低洼、砂土丰富的地带,还可见到与地震砂土液 化现象类似的喷水冒砂坑。在堆积区外侧的波及影响带,可见70%~95%的树木被连根拔 起,且多数依山体坡势就地卧倒,定向排列,其倒地方向与气浪运动方向一致,众多树木被 拦腰扭断或连根拔起,也有少数被搬运或被气流抛掷数米乃至数百米远。更有甚者,多处 见到直径φ1 m粗树木被气浪撕成碎片。在此带的外边缘地带,无论是完好的树木,还是残 桩,在其迎着运动方向的一面普遍附着有一层厚约0.5~ 1.0 cm的薄层溅泥,表明坡体物质 在高速运动过程中不断推动其前缘空气高速流动,产生高速运动的气浪。此外,高速运动 的包含着固–液–气三相的碎屑物质,在其运动和堆积过程中,还显示出纵向“展平”和侧 向“铺开”的特征;在其前缘细碎物质堆积区内,可见总体表现为槽、垅沿垂直于运动方 向相间分布的波状地形,与风沙堆积中所常见到的波状地形十分相似。
西藏自治区易贡滑坡
• 2000年4月9日20:05,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乡扎木弄沟发生震
惊中外的易贡滑坡。约 3.00×107m3的岩体从高程5 000 m的山 顶崩滑,落距约1 500 m后,以强大的冲击力撞击扎木弄沟内沉积
百年的碎屑物质,旋即转化为超高速块石碎屑流,以锐不可挡之势,
扫荡谷口两侧山体,在短短的2~3min内,运移8~10 km后沉积于易 贡湖出口处,全堵塞易贡藏布,形成长达4.6 km,前沿最宽达3 km,
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错台。 滑坡舌:滑坡体前部伸出如舌状的部位。常伸入沟谷、河流。
最前端滑坡面出露地表的部位,称滑坡剪出口。
二、滑坡的识别
识别标志
(1) 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 等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
(2)变形破裂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 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偏高的气温导致冰雪超量融化,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山体裂缝,从而诱发高程5
000 m、体积约3.00×107 m3的楔形岩体突然滑动崩落。骤然失稳的山体,在 重力作用下直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000 m,以其巨大的动能,冲击下部沟内沉积百年的松散碎 屑物上,这种瞬间“超级强夯”和高强度的挤压作用,使其在沟内基本处于饱水 状态的碎屑物质中产生瞬间异常超孔隙水压力,并由此而发生液化,抗剪强度骤 然丧失,从而诱发出瞬间高速滑坡。本文称这种高速滑坡发生机制为“强夯液 化机制”。受沟口约束,巨量滑移物质抛射冲出并铲蚀两侧山体,进而转化为高 速块石碎屑流,并将扎木弄沟下游参天古树摧毁,将沟外两侧早期堆积物铲削他 处,伴随的巨大气浪摧毁边缘森林。在抵达易贡藏布南部陡坎时受到阻碍,部分 越过陡坎形成垅后堆积,大部分堆积于易贡藏布沟谷,另一部分则分道而行,分 别沿易贡藏布上、下游侧旋、堆积,堵塞易贡河道,形成易贡堰塞湖,从而酿成
圈椅状地貌
双沟同源
(3)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 → 透水性增高 → 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 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 滑体表面出现
2004年四川宣汉天台乡滑坡
(4)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
三、滑坡灾害的概况
2.5-3.0亿m3的超巨型高速岩质滑 坡体;
运动速度约15-30m/s ;
对岸涌浪超出坝顶达250m,左岸 达1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