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关系
浅析宗教对中世纪早期艺术的影响

浅析宗教对中世纪早期艺术的影响作者:顾雪梅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1期摘要中世纪早期的艺术在教会的束缚下成为教会宣传教义的工具,失去了自由地位的艺术在宗教的压抑下丧失了艺术反映真实生活的权力,本文就中世纪早期宗教对艺术的一些影响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艺术精神艺术题材中图分类号:J19文献标识码:A中世纪早期的艺术在特定的时代,由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延续古希腊罗马充满自信、积极、明朗、尊严的艺术,同时在教会的主导一切的局面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全面的为宗教服务,纵然中世纪出现了奥古斯丁以及阿奎那,甚至今日仍令人耳闻熟知的罗马式美术,哥特式建筑,但是在整个艺术史上中世纪早期的艺术呈衰落的态势。
中世纪早期艺术的衰落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时代因素;但是宗教的绝对权力,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失衡;西方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面对蛮族与教会的摧毁失去传承的空间也是导致中世纪早期艺术衰落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是人们在纷杂的战乱中寻找避难的场所,那么在五世纪时,查理曼大帝接受了教皇的加冕后,基督教堂而皇之的进入领导者的地位,并逐渐的凌驾与政权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1 艺术精神的衰落艺术与宗教在远古时代就同出一源,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各自走向自己的轨道。
早期中世纪的教会看似维护宗教实则是违背了宗教,他所谓的宗教信仰已经成为政治工具。
正如法国艾黎·福尔在《世界艺术史》中所讲“中世纪重创了反神认识,而这些神本是它所一向敬仰的。
……中世纪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真正目标,他们总是利用宗教作为借口,以教义指导为名,行反对宗教精神之实,来赢得他们的普遍生活。
正是这一切,造就了中世纪艺术追求含糊不清的自由那种异乎寻常的特点,造就了它在感知领域里的阵阵狂热和大量繁殖,口头语言只要能表达某种含义就无可后非,并且导致造赤裸裸的本能力量驱动下,灵魂深处感情的宣泄与外部世界发生杂乱的混合。
建筑与宗教建筑设计

建筑与宗教建筑设计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工程学科,它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与文化。
在全球范围内,宗教建筑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地域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建筑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建筑设计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一、建筑与宗教的关系建筑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可以容纳信仰的场所。
而建筑则提供了宗教活动所需的空间与环境。
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建筑,例如希腊的神殿、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寺庙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人们聚集交流、学习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宗教建筑设计的特点宗教建筑设计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宗教符号的运用。
不同的宗教有着各自的象征和符号,例如基督教的十字架、伊斯兰教的月亮星星、佛教的莲花等。
在宗教建筑设计中,这些符号常常被巧妙地融入到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中,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信仰的象征。
其次,宗教建筑设计强调空间与仪式的关系。
宗教仪式对于信徒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宗教仪式的进行方式,创造出合适的空间布局和仪式进行的场所。
例如,教堂的设计常常将祭坛和教堂会堂进行有机的组织,以便信徒能够方便地参与仪式。
最后,宗教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宗教信仰往往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因此宗教建筑设计常常借鉴自然的元素来表达信仰,例如利用阳光、风和水等自然元素营造宁静的氛围。
同时,宗教建筑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一致性,以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三、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设计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设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欧洲,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常常具有雄伟壮观的特点,例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这些教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基督教信仰的庄严和威严。
在亚洲,佛教寺庙是一种常见的宗教建筑。
论宗教与中西方建筑的渊源

论宗教与中西方建筑的影响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中国的儒、释、道,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对建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宗教背景:宗教实体的组成包括宗教的实体意识要素,宗教实体组织要素,宗教实体礼仪要素,宗教实体器物要素。
而宗教建筑属于宗教实体器物要素,是组成宗教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宗教做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建筑,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来源于宗教凌驾于世俗的高不可攀的思想使得建筑高耸入云,直插云霄;中国的风水术也是中国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宗教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渗透到本宗教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上。
正文:中国传统建筑受到宗教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传统文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儒、道、佛三大源头。
在此我们就谈一下儒、释、道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灵魂,在封建王朝时代曾一直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极力宣扬“礼”,重视祭祀,讲究规矩的主张对我国古代的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认为:“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军师,是礼之三本也。
”儒家的礼治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礼首先表示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思想与观念。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地敬若神明。
天最崇高没有比天更高的了天的无比高远与深邃使得知识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人产生了对天的神秘感与敬畏之情。
因此从远古作为传统遗传下来的是祭天祭日祭星辰祭风雨与祭土地、祭山川之类同时进行。
这种原始情感也表现在建筑文化之中。
中国远古有一种“坛”(即无屋顶的露天的台大凡以砖石为材),是最原始的祭天地的建筑。
如北京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盛行天地合祭制度,所以初创时名为“天地坛”。
明嘉靖九年颁立四郊分祭制,后改称天坛,专门用来祭天。
但祭天与祭地往往是难以分开的。
艺术史论中世纪建筑的宗教象征

艺术史论中世纪建筑的宗教象征在艺术史论中,中世纪建筑被视为宗教象征。
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尤其是教堂建筑,经常被用来表达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世纪建筑的宗教象征意义以及其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导的时代。
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堂建筑成为了人们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场所。
中世纪的建筑师们通过建造宏伟的教堂,意图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上方,使人们感受到神圣与神秘的力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之情,还传达了中世纪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首先,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尖顶和尖拱形式被广泛运用,寓意着指向上方的力量。
由于基督教信仰强调人类的渺小和上帝的伟大,建筑师们希望通过高耸的尖顶和尖拱来提醒人们放下对自身的自负和傲慢,融入虔诚的宗教信仰中。
这种正向向上的形态,能够引导人们的思维和情感,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宗教仪式和祷告中。
其次,教堂建筑中的玫瑰窗体现了中世纪人们对光明和智慧的追求。
玫瑰窗由一系列弯曲的石条组成,形状犹如玫瑰花瓣,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窗户上的彩色玻璃不仅让光线穿过,还以它们独特的色彩和图案向人们传达着宗教故事和寓意。
通过它们所传递的光线和图案,中世纪人们相信自己可以接触到神圣的力量,获得祝福和庇佑。
此外,中世纪教堂建筑的拱廊和雕塑作品也承载着宗教象征主题和故事的表达。
拱廊是教堂建筑中常见的结构,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
其弯曲的形状代表着天堂的大门,人们通过它们可以通往神圣的领域。
同时,拱廊上的雕塑作品通常描绘着圣经故事和宗教领袖的形象,旨在向人们播撒宗教知识和道德准则。
通过这些细节和表达方式,中世纪建筑师们试图将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引导到与神圣相关的主题上。
总的来说,中世纪建筑在艺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宗教象征。
教堂建筑以其宏伟的尖顶、尖拱、玫瑰窗、拱廊和雕塑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通过这些建筑元素的运用和表达,中世纪人们将宗教的重要性深深地烙印在建筑之中,并通过它们向人们传递神圣的力量和智慧。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世纪的 欧洲艺术设计受到许多限制, 但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如在哥 特式建筑中,高耸的塔楼和细 长的窗户设计,既展现了宗教 的崇高,又展现了技术的进步。 同时,一些手工艺品也展现了 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如 镶嵌工艺、彩绘玻璃等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是多 元因素的综合体现
它既反映了宗教的深远影响,也展现了 封建制度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 展的趋势
尽管中世纪的艺术设计受到许多限制, 但依然涌现出许多创新和精彩的作品, 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20XX
欧洲中世纪的 艺术设计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
目录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主要受 到宗教、封建制度和经济发展 的影响。由于中世纪欧洲的宗 教势力强大,艺术设计常常与 宗教紧密相连。教堂成为主要 的艺术载体,其内部装饰和雕 塑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封建制度下,艺术设计与统 治者的意愿密切相关。王宫和 贵族府邸常常装饰豪华,反映 了封建贵族的审美趣味。同时, 中世纪的工艺品也以其精致的 手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著 称,如金银首饰、瓷器、纺织 品等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极其重要,众多建筑也往往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此,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神庙以及道教建筑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常采用黄土、石头、砖瓦等材料搭建而成。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风格也一直强调自然和谐、简洁朴素的美学理念。
同时,中国建筑也倡导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注重建筑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以及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天地玄黄四象,视自然为神灵的化身。
在建筑风格方面,中国人也将自然融入到了建筑中,强调和谐,讲究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建筑风格的适应性。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也成为了与自然共存、和谐统一的典范。
神庙在中国古代,神庙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建筑,往往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神庙的建筑风格与设计也往往是代表当时社会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
神庙的建筑风格表现出了一种所信仰宗教的神圣和威严。
例如,中国古代道教的建筑风格常常采用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敬神心态。
另外,神庙的建筑也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状况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神庙的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各式不同的特征,如表现出典雅华丽的唐风、有严肃肃穆之感的宋风、充满富丽堂皇之气的明清建筑等,传承至今。
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宗教之一。
道教建筑的形式、结构、风格等多种元素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
道教建筑主要分为五种类型:道观、素斋、道堂、殿堂和洞天福地。
其中,道观是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观的布局结构往往呈南北走向,以面向南方为主,并按照教义和道家思想的要求进行设计。
道观一般以大门、山门、天王殿、兜率宫和三清殿等为主要组成部分,并采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规划和布局。
浅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有着历史 和内在的深刻渊源,从宗教的外在形态 看,宗教中都充斥着艺术与美,宗教音 乐﹑宗教建筑﹑宗教器物和宗教舞蹈等 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宗教有着携手前行、欲言又止的 微妙关系。
一、历史途中的携手前行
• 宗白华说过:“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数千年, 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 流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 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 的信仰”,艺术与宗教作为文化中最亲密的伙伴 从历史上和发生学上都紧密相连。艺术用具象的 表现方式使抽象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得以表达, 宗教用其丰富的而又多样的题材为艺术提供素材。 艺术情感最终表达了人的自由和生命的思考,带 着作家美好的愿望表现作品的内在号召力,宗教 情感由于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常带有约束性,但 是无论是艺术还是宗教,它们的情感都带有相互 交织性。
•
伴随着文明的成熟,艺术与宗教相互影响, 并都在文化的影响下带给人类无限的精神价值和 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尼采曾说:“宗教消退之 外,艺术就抬头,它吸收了宗教所生的大量情感 和情绪,置于自己的心头,使自己变得深邃,更 有灵气,从而能够传达升华和感悟,……无论何 处,只要在人类的奋斗中觉察一种高级的阴郁色 彩,便可推之,这里滞留着灵魂的不安,焚香的 烟雾和教堂的阴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一 个艺术社会学的问题,如同艺术与经济、政治一 样是在联系中共存,个性中发展的,艺术世界的 健康生存是需要多方面的营养供给的,宗教是艺 术营养的一部分,艺术带给宗教的只是特定时期 特定条件下的不同显现。
宗教对建筑的影响

浅谈宗教对建筑的影响摘要:本文围绕着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并对宗教建筑的形成与独特风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研究,通过对宗教、宗教建筑部分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对宗教建筑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关键词:宗教宗教建筑基督教建筑哥特式建筑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包括了符号意义、信仰、叙事体的故事,还有应该给予修行者生命体验的宗教实践。
无论宗教的中心意义体现在任一神性或众多神灵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征是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和艺术形式所表现,除此以外,宗教还和社会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织。
宗教建筑为信仰者提供了祈祷,冥想,敬畏及崇拜大自然甚至超自然力量的场所。
宗教建筑最后甚至发展成人类社会精神与生活的中心。
以下简单介绍基督教的形成发展对建筑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整个西欧社会在外族入侵下陷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
直到800年,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西欧社会开始逐渐地恢复了元气,并且曾一度出现了所谓的“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
尽管如此,这种文艺复兴仍然可以被当作一个试图超出中世纪早期的野蛮状态的良好开端,它意味着在经历了一段蒙昧的黑暗时期之后,“日耳曼的君主制度终于与古典——基督宗教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这种最初的文化复兴工作虽然是由查理曼帝国的统治者推动的,但是使欧洲文化免于湮灭的主要功劳还是应当归于基督教会,正是由于基督教会在普遍蒙昧的中世纪早期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火种(即使是以一种歪曲的方式保存的),才使得外族统治者的文明化教养成为可能。
然而中世纪基督教的最杰出的文化成就还不是骑士文学,而是哥特式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姓名:王玮
报考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日期:2010年10月11日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王玮
【摘要】:在环境艺术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
我们把宗教与环境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环境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
到了中世纪,宗教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所以中世纪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赋有浓郁精神内涵。
【关键字】:宗教中世纪教堂
建筑为宗教活动提供了空间,满足了宗教活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这是,宗教建筑已经成为宗教观念的反映。
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他把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为神,是人成为神的仆奴。
而宗教建筑正是这种颠倒的时间观在物质领域里的体现。
一、中世纪宗教建筑的产生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
在这一时期,教皇拥有巨大的权利和影响,他能与以任一形式存在的执政员匹敌,有时甚至能控制他。
无论在何地,教皇都是很权威的,这一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
同样的宗教信仰导致了十字军东征以及西方基督教徒和东方穆斯林教徒间的长期战争,也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民用建筑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变化无常、不稳定的特征。
封建贵族和爵士觉得筑有厚厚围墙的城堡才是他们唯一的安身之处。
这些城堡美丽而具有雄伟气势,但是按照现代标准,却又是冰冷而让人感到不舒适的。
生活在贵族庄园里的奴隶,他们的小屋常常是用稻草和细枝混合着的黏土建造的。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
西罗马灭亡后的400年邹游在西欧是所谓黑暗年代,经济文化衰落,战乱不断,人们纷纷呢到宗教中寻求慰藉,允诺来使的基督教被广泛的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
其后,随着相对稳定的封建秩序的建立,中世纪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
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
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在13世纪到14世纪这百年间的变化很大。
当作为中世纪的荣耀——哥特式风格刚开始发展时,修道院和封建城堡仍然是学术和权力的重要中心。
二、宗教建筑的特点
圣索菲亚教堂532年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成,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集中式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营造出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
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帆拱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
查士丁尼大帝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
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
中世纪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的建筑是教堂,其早期的朴素形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在12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形成了气势恢宏、装饰华丽的哥特式风格。
在这中以高送的尖塔、尖拱著称的建筑中,外部体量被小尖塔。
尖拱廊及其反复的竖向线脚分的十分细致,似乎是一簇箭头用在一起欲向天空升去。
有人说罗马式建筑是平行的,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拜占庭建筑是圆顶的。
虽说有些绝对,但基本特称却也差不多。
从比萨教堂的正立面可以看书罗马时建筑的特点,二索菲亚大教堂以圆拱顶为主。
至于哥特式建筑,在其内部,空间被拉长升高。
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由入口到尽端的轴线长多达到100米以上,两侧是垂直线组成的筋骨嶙峋般的柱列。
正如意大利著名的美术评论家乔治·瓦萨里所说:“没有受过古典文化的熏陶,独出心裁,搞起乱七八糟的一大堆尖顶、小尖顶,故鬼啊的装饰和多余的花活,在追求简朴美的古代是完全要不得的。
”
三、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发展
哥特式建筑的垂直,据说是受到森林里高耸入云的大树的启发,因为他们感受到高高的尖塔与上帝更接近。
哥特式建筑是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的。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特点:第一,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建,十字拱成了框架试的,其余的填充维护部分就减薄到二十五到三十厘米左右,材料节省了,拱顶也大为减轻,侧推力也减小很多,连带着垂直承重的墩子也就细了一点;第二,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件十字拱的4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4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第三,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它们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正因为这些辉煌的结构技术成就,它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记录。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厅高32.5米(建于1163~1235年);沙特尔教堂中厅高36.5米(建于12世纪末);科隆大教堂中厅高48米(建于1248~19世纪)。
教堂里面的中厅有这么高,那外面的尖顶就更高了;巴黎圣母院尖塔高90米;沙特主教堂塔高107米;科隆大教堂的双塔高达150于米。
有的甚者,米兰大教堂竟然有135个尖塔,最高的竟有100多米。
真像一片尖塔的森林。
它所反映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工艺在当时来说却是创造了奇迹。
这些高耸入云的尖塔使人振奋而激动。
四、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
宗教的审美价值,主要指宗教借用艺术,并与艺术结为一体的宗教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一般来说是宗教思想的艺术表现,是宗教教义的外化形式。
在宗教艺术中,我们应该了解和处理好宗教性与艺术性的辨证关系。
当宗教职能占主导地位时,艺术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表现,否则它仅成为表达宗教观念的手段,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情呆滞,缺少个性特征,这类宗教艺术,成为宣扬宗教思想的概念化、图解式的作品,谈不上审美价值。
如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宗教艺术作品,他们将世俗精神注入宗教艺术中,在宗教艺术里歌颂人性的崇高和伟大,表达了艺术家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从艺术本身看,因宗教艺术以形象来表达自身,这就决定了宗教艺术形象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而这种朦胧性和多义性,使宗教艺术形象往往高于抽象教义,超出宗教的思想原型,成为不信宗教人们的审美对象。
人们能够从庄严肃穆的本尊大佛身上,看到胸怀宽广、博大精深的智者形象;能够从慈祥的观音菩萨身上,看到贤惠婉丽的女性形象。
此外,艺术的美学原则,也使得宗教艺术在表现现实、讴歌人生、肯定人的价值方面,与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共通之处,从而给人们带来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美的享受。
1137年,一位名叫奥特·苏浙的神父,在对修建教堂的建筑师说:“教堂要体现高、光、数。
”而后的哥特式教堂一步步沿着这个要求发展。
哥特式教堂内墙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着的、金丝框架式的结构,窗子沾满了之逐渐的整个面积,而支柱由全是有垂线组成的。
过去的画家和雕塑家用来施展才能的墙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玻璃镶嵌的巨大窗户。
光线从这些不言楼色的把玻璃中偷过来,此乃构成一个使人心动神摇的色彩世界。
而这些色彩玻璃向前的大窗户上有都是关于基督的传说和圣迹。
彩色斑斓的教堂像天堂。
哥特式教堂的外貌往往不及内部完整,其西面的典型构图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的分为三个部分。
山墙的檐头上的栏杆、大门洞上的一长列安置着犹太和以色列诸王的雕像的龛,把三部分横向联系起来。
中央,栏杆和龛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象征着圣母的纯洁。
教堂被称为“天堂”的入口。
基督教文化严密统治下的中世纪,绘画、雕刻、文学艺术均受到了无情的压抑,建筑却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人么创造才能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高耸入云的塔尖,那缤纷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无不是人创造力的体现。
当然基督教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它构成了理解西方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艺术的钥匙。
同时透过哥特式建筑中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艺术上色彩缤纷的新时代——文艺复兴的到来。
【参考文献】:
《外国建筑史》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艺术简史》庄岳王蔚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西方的建筑空间》王贵祥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世界建筑风格史》钱正坤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王薇著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