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内容摘要:宗教、艺术、哲学溯其起源都是相同门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三者都属于思想领域,即黑格尔所说“心灵”。
黑格尔认为,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内,心灵都解脱了他们自身的客观局限性,而实现它自在自为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字:宗教艺术哲学统一正文: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艺术,宗教,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
“艺术从事于真实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所以它也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因此他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的宗教以及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
”①一、艺术与宗教宗教和艺术携手数千年,早在原始社会,艺术就成为了为宗教服务的附属品,为宗教服务,而宗教也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利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
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
宗教的宣传对象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宗教的教义往往晦涩难懂,这使得宗教的传播受到阻碍。
艺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
绘画可以将宗教故事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建筑使人们间接地感受着宗教的各种教义;雕塑使得神灵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音乐将宗教的神秘氛围宣扬的淋漓尽致。
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
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它就是典型的为佛教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品。
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取材自佛教故事,大都描写神的形象,神的生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安抚人们心灵。
然而现如今,敦煌石窟艺术已不仅仅是宣传佛教的石窟,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谱写了光辉乐章。
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室内高旷统一,让人有飞升的感觉,这正是应了天主教对于“天堂”的教义的最好诠释。
而现如今的“哥特”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它已经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了,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以外的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电影上,已经向成了一种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
浅论艺术与宗教和谐统一(硕士论文)

浅论艺术与宗教和谐统一关键词:宗教、艺术、艺术观念、内容摘要:宗教和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文明现象,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两者相互影响,从二者起源、认知世界的方式、理念及发展趋势方面来说,其二者是和谐一致的。
艺术是宗教的副产品,如果没有宗教,人类不一定会有艺术的产生,反之,艺术成为宣扬宗教精神的重要工具,其为宗教教义教化普罗大众做出了贡献。
随着人类的发展,艺术的本质被异化,偏离了原来以宗教为终极核心内涵,而成为人类非理性、非宗教的欲望情感宣泄的工具。
探求原因,是人不在真正传承宗教精神,使得艺术随之没落。
《人.神》作品的创作源于艺术与宗教精神的统一性,通过光的变化、色彩、玻璃材质表现出宗教世界与人世间的虚幻与现实,大象无形亦有形,大道无边亦有边。
一、从艺术起源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源泉宗教与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人的太古生活时期。
大部分艺术诸如音乐、舞蹈、雕塑、绘画、陶器等都是从这一时期的仪式和物体中发展而来的,这些仪式和物体最初被设计主要用于表现神秘的神性控制,庆祝各种宗教节目以及显示强烈情绪本身的需要,或因战争能力而表现出的兴奋与狂喜,所有这些都是原始宗教的活动。
舞蹈和音乐是原始人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它们是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
据我国著名的东方美学大师、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考证,舞与巫原同一字。
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大量记载了原始歌舞的场景,如《尚书,益筱》中有“击石扮石,百兽率舞”。
《周官,司巫》有“若国大旱,则师巫舞零”等。
可见,原始歌舞和巫术仪式紧密相关。
这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中也有反映。
雕塑、绘画和彩陶等是造型艺术发展较早的艺术样式,考古发现这些早期的艺术式样,无论是我国现有的最早期岩画,还是欧洲发现的大量史前洞穴壁画,都具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
如尼日利亚头雕、拉斯科洞穴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青海陶盆、广西花山岩壁画等等,这些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作品大多是出于巫术目的或带有宗教色彩而创作的。
浅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有着历史 和内在的深刻渊源,从宗教的外在形态 看,宗教中都充斥着艺术与美,宗教音 乐﹑宗教建筑﹑宗教器物和宗教舞蹈等 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宗教有着携手前行、欲言又止的 微妙关系。
一、历史途中的携手前行
• 宗白华说过:“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数千年, 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 流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 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 的信仰”,艺术与宗教作为文化中最亲密的伙伴 从历史上和发生学上都紧密相连。艺术用具象的 表现方式使抽象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得以表达, 宗教用其丰富的而又多样的题材为艺术提供素材。 艺术情感最终表达了人的自由和生命的思考,带 着作家美好的愿望表现作品的内在号召力,宗教 情感由于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常带有约束性,但 是无论是艺术还是宗教,它们的情感都带有相互 交织性。
•
伴随着文明的成熟,艺术与宗教相互影响, 并都在文化的影响下带给人类无限的精神价值和 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尼采曾说:“宗教消退之 外,艺术就抬头,它吸收了宗教所生的大量情感 和情绪,置于自己的心头,使自己变得深邃,更 有灵气,从而能够传达升华和感悟,……无论何 处,只要在人类的奋斗中觉察一种高级的阴郁色 彩,便可推之,这里滞留着灵魂的不安,焚香的 烟雾和教堂的阴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一 个艺术社会学的问题,如同艺术与经济、政治一 样是在联系中共存,个性中发展的,艺术世界的 健康生存是需要多方面的营养供给的,宗教是艺 术营养的一部分,艺术带给宗教的只是特定时期 特定条件下的不同显现。
音乐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探究

音乐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探究一、引言音乐和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共鸣,而宗教文化则是指人们对神灵、宗教仪式、信仰等方面的一系列信仰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音乐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进一步揭示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音乐与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1.古代文明中的音乐与宗教文化古代文明中的音乐和宗教文化往往密不可分,许多古代文明都有专门的神庙乐队和宗教音乐仪式。
以古埃及为例,埃及法老时期的宗教音乐在神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神庙乐队会在宗教仪式中演奏各种乐器,以祭祀神灵。
另外,印度的古老宗教文化也有着丰富的音乐传统,比如印度教中的巴拉塔纳提亚姆(拉格阿),既是宗教音乐也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
2.中世纪的音乐与宗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对音乐进行了强烈的规范和塑造,音乐被用来表达对上帝的崇敬和虔诚。
教堂音乐、宗教合唱团等在中世纪欧洲传播着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成为中世纪欧洲文明的璀璨之音。
同时,东方的伊斯兰教也有着独特的宗教音乐传统,如苏菲音乐,它是一种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追求神圣和解脱的方式。
3.现代社会中的音乐与宗教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音乐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宗教领袖和信徒通过音乐来传递宗教信息,比如基督教流行音乐、佛教宗教音乐等。
此外,一些现代音乐人和艺术家也借助音乐来表达对宗教和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探索,这种融合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音乐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和影响1.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音乐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连接人与神灵的桥梁。
宗教音乐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歌词来引导信徒的情感和信仰,使信徒更加专注和虔诚。
在基督教仪式中的赞美诗、讚美詩、圣歌等都是宗教音乐的重要形式,它们能够唤起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艺术关系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艺术关系在古代世界,宗教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宗教被视为人类对神圣的崇敬和追求的表达,而艺术则是宗教信仰的具体呈现。
本文将探讨古代世界的宗教与艺术关系,从不同文明和时期的角度展开阐述。
一、埃及文明的宗教与艺术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其宗教与艺术关系紧密而深入。
埃及人崇拜多神制度,他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统治。
艺术在埃及宗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宗教信仰,埃及人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和寺庙,以供奉神灵,并用壁画和雕塑来描绘神的形象。
同时,艺术也被用于埃及法老的墓葬装饰,表达对死者灵魂的尊重和祝福。
二、古希腊文明的宗教与艺术古希腊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巅峰之一,其宗教与艺术也发展得极为精妙。
古希腊人崇拜众多的神祇,相信神灵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保护。
艺术在古希腊宗教中起到了重要的表达和传达作用。
希腊雕塑家以栩栩如生的雕塑形象表现了众神和半神的形象,并将这些雕塑放置在寺庙和公共场所,以向神灵示好。
此外,古希腊的建筑和绘画也与宗教密切相关,为了纪念神灵和英雄,建筑师和画家们创作了许多壮丽的文化遗产。
三、古代中国的宗教与艺术古代中国的宗教与艺术关系也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人民崇拜多神,并且在宗教信仰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在古代中国,宗教艺术主要表现为寺庙、佛塔、道观等宗教建筑,以及壁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
佛教、道教和儒教在中国的宗教艺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敬,也承载了文化和道德的信息。
四、古罗马文明的宗教与艺术古罗马文明继承了古希腊文明的宗教和艺术传统,发展出独特的罗马艺术风格。
罗马人尊崇多神教,并创造了大量的神庙和雕塑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
同时,罗马人还将自己的皇帝崇奉为神灵,在宗教艺术中塑造其形象,展示皇帝的权威和神性。
罗马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在宗教场所和皇宫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综上所述,古代世界各文明的宗教与艺术关系密不可分。
宗教为艺术提供了灵感和主题,而艺术则通过雕塑、绘画、建筑和音乐等形式将宗教信仰具体呈现出来。
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艺术与宗教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通过艺术形式,人们表达了对宗教中所描绘的超自然力量和神秘的追求。
这种关系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宗教的热情和崇拜。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信仰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渗透到了古代艺术作品中。
例如,在壁画和佛教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形象,以及对佛教中所描绘的理论和故事的再现。
这些作品代表了艺术家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在这里,艺术成为了信仰的一种载体,通过形象、色彩和构图,艺术家试图表达宗教思想和情感。
同时,艺术作品也被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宫廷舞蹈中,人们通过舞蹈的形式祭奠祖先和神灵,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舞蹈作品往往具有雄壮的气势和精美的动作,通过舞蹈的表达方式,人们与神灵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这种宗教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仪式。
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能够进入宗教世界,与神灵亲近并得到祝福。
除了舞蹈,音乐也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代的乐舞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于一身,常被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中。
乐舞的形式优美高雅,旋律悠扬,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人们与神灵进行了心灵的交流。
在宗教信仰中,音乐被认为是沟通人与神的桥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此外,建筑艺术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古代的寺庙、宫殿和陵墓都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庄严宏伟的外观,以及精心雕刻的装饰。
建筑师和雕塑家通过大胆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将宗教信仰融入到建筑和雕塑中。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宗教信仰的见证,也是对艺术品位和工艺水平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艺术与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
宗教信仰影响了古代艺术作品的主题、形式和内容,而艺术作品又成为表达和传播宗教思想的媒介。
宗教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艺术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观念、观点和行为。
这样,宗教可以成为文化艺术的源动力。
首先,宗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宗教教义、历史传统和节日仪式激发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例如,宗教信仰是中国宋代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动力,而犹太教义、历史传统和节日仪式是犹太派音乐的重要动力。
其次,宗教对文化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
宗教的理论和信仰,对艺术家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以宗教理念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
例如,宗教影响下出现的中国宋代园林艺术和波斯古代伊斯兰建筑风格就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宗教也可能影响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化艺术的创新。
宗教传统和信仰被艺术家作为一种创作主题,从而促进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例如,宗教信仰的深入融入促使欧洲文学的发展,使英国中世纪宗教悬疑小说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宗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促进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 1 -。
音乐与宗教的联系

音乐与宗教的联系音乐与宗教的关系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渊源。
无论是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下,音乐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成为表达宗教情感、传递信仰理念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音乐在宗教中的作用、不同宗教中的音乐形式以及音乐如何反映和影响宗教文化。
音乐在宗教中的作用音乐在宗教活动中承担着多重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宗教仪式中,音乐可以激发信徒的情绪,使其更深刻地体验宗教的神圣。
例如,在基督教的礼拜中,颂歌和赞美诗能够增强信徒的归属感,提升宗教氛围。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可以帮助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教育。
在历史上,很多宗教经典通过歌曲的形式传唱,从而让信徒更容易记住、理解宗教的教义。
如伊斯兰教的朗诵(Qur'an recitation)便是通过音乐性丰富的声音来传达《古兰经》的意义。
最后,音乐能够促进社群凝聚力。
宗教团体中的集体合唱或音乐表演,往往能够增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这个过程中,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成为信仰共同体的象征。
不同宗教中的音乐形式不同宗教对音乐的使用各有特色。
以基督教为例,乐器的使用、合唱的风格以及赞美诗的创作风格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
从早期的格里高利圣咏到现代的福音歌曲,基督教音乐逐渐演化为一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涵盖了各种风格和流派。
在佛教中,念佛法会和诵经仪式也常伴随着音乐,表现出一种宁静与超越的气息。
僧侣们通过诵经和梵唱,帮助信徒沉静心灵,集中精神,体悟佛法的深邃。
犹太教中的音乐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犹太教会堂中的歌曲和祈祷通常伴随着竖琴、笛子等乐器的演奏,使宗教仪式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特别是在逾越节等重大节日中,音乐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音乐对宗教文化的反映与影响音乐不仅是宗教表达的工具,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宗教的核心理念、历史背景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比如,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宗教音乐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宗教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
如果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
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即是它们联姻的产物。
探讨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探讨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文认为,宗教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起源上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艺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
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洞穴壁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艺术,其内容大多为动物形象。
这些壁画,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
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而是原始人巫术观念所致。
其创作的心理动机,如鲁迅先生所说:原始人“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也就是说,原始人作画,带有一定的实用或功利目的,他们描绘动物,是用某种巫术“禁咒”野兽,以求狩猎成功的实践活动。
原始舞蹈的产生,也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联系,它是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和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揭示了原始歌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宗教活动,特别是敬神、娱神的图腾崇拜活动,因伴有歌唱和舞蹈,对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考古学家从甲骨卜辞里巫与舞同字同形的分析中,也得出歌舞起源于巫术的结论。
原始绘画和造型艺术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观念直接相联。
生殖崇拜是原始绘画和造型艺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源头。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明确提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由于人类自身的生殖生产,是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殖崇拜则成为原始艺术的母题。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在讨论象征型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
”他还考察到许多建筑物的形状,来源于对生殖器崇拜的象征。
事实正是如此,世界许多地方的宗教建筑物,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欧洲的十字架,埃及的金字塔等,实际上都是男根的象征物,或者源于男根的崇拜。
在我国,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鱼纹饰,也是生殖崇拜的产物。
闻一多撰写的《说鱼》认为,原始人崇拜生殖、重视种族蕃衍,而鱼的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
李泽厚也认为,仰韶期半坡彩陶的鱼纹和含鱼人面,是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祈祷。
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刻艺术,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
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物雕像皆为女性裸体雕像,被研究者称为“史前维纳斯”。
这些雕像,差不多都被忽略了脸部、四肢和五官,而与生殖相关的胸部、腹部、臀部,却被极度地夸大和强化了,表现得特别肥大。
这一形态,体现了原始人对女性或神秘生殖力崇拜的观念。
我们从这些雕像中,可以看到雕刻艺术的最古老的源头。
神话的产生,也是原始人依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明,在人类的童年时代,由于认识水平低下,人们不可能用抽象思维对周围世界作科学说明,只能通过宗教的想象和幻想,作形象化的解释。
他们信仰“万物有灵”论,把自然界想象成同人一样有意志、有感情。
于是产生了关于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神话。
这是原始人“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周围世界所作出的艺术概括。
原始巫术、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动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原始人的“艺术”同现代人的“艺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把原始人艺术活动的实际信息,往现代概念中装,就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亲和关系。
其二、从情感表现上看,它们都带有情感特性作为审美的艺术,它在内容上的重要特征,就是情感性,即以情动人。
中外文论家、艺术家对此多有论述。
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阿·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
”罗丹则明确指出:“艺术就是感情。
”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家们,把艺术表现情感看得更为重要,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表现情感的形式。
”艺术的情感属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情感对于宗教来说,也同样重要。
宗教信仰产生的条件之一,即为宗教情感。
也就是说,宗教信仰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
宗教不是简单地要人们从观念上承认超自然物的存在,而是通过情感,使信仰者从心理上体验到自己同超自然实体的关系。
只要使信仰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安慰,超自然物就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动力,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信仰的对象的情感态度的结果。
许多理论家在探讨宗教本质时,总是把宗教情感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恩格斯认为:“宗教可以在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和社会力量支配下的时候,作为人们对这种支配着他们的力量的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黑格尔认为:“宗教所涉及的与其说是行动本身,毋宁说是人的心情,是心的天国”(《美学》第1卷)。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者领地的主要动力。
由于宗教情感和艺术情感所注重的都是人的情感,因而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问题,成为宗教和艺术共同探讨和表现的主题。
不仅如此,艺术审美情感同宗教情感,还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成为人们心理的需要和精神寄托的产物。
有人认为,宗教情感是建立在虚幻的、非真实的认识基础上的,具有非理性特点,用人类的知识和理性,无法对它进行验证,因此宗教情感与艺术的审美情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诚然,宗教情感与艺术的审美情感存在一定的差别,宗教中的如痴如狂的崇拜,义无返顾的献身,惊心动魄的自残行为,往往是与个人的生活目的、人生的价值等道德观念直接相联,而艺术审美情感与道德观念的联系则是间接的。
审美活动本身只诉诸人的感情,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认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审美情感是在没有利害关系中,间接地实现美和艺术的道德价值。
然而,我们不能因宗教情感无法以人类的知识和理性加以验证而否定它的现实性。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宗教信仰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这就决定了宗教情感不可能是超现实的抽象物,而是与艺术的审美情感一样,都是一定的现实生活的反映。
另外,我们还需看到,并非宗教情感具有非理性,艺术的审美情感也具有非理性特征。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曾写道:“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也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傅雷家书》)这是对情感规律的深刻认识。
情感有它自身的规律,往往在理性逻辑上显得毫无道理,但从情感变幻规律上看却是很微妙的。
中国古代的“无理而妙”的命题,即是对艺术审美情感非理性特征的概括和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说,艺术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在非理性特征上,也存在着内在同一性。
其三、从思维方式上看,它们都运用想象和幻想把握世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理论方式、精神——实践方式、艺术方式和宗教方式。
马克思在这里将宗教的思维方式,与艺术的思维方式相提并论,是因为宗教与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非常接近,有着比其他意识形态更为一致的地方。
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特点。
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
为此,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宗教思维也同样运用想象和幻想,马克思指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这就是说,宗教的思维方式,甚至连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都充满了想象和幻想。
宗教教义则更不用说,是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建立自己的形象系统,并在教义中加以生动的描绘和表现。
所以,宗教思维的想象和幻想,并不比艺术思维逊色,甚至比艺术思维的想象和幻想,更为生动和丰富。
所不同的是,两种思维在对现实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
艺术家并不把自己笔下的虚幻世界,当作现实。
而宗教幻想,却把用幻想创造的虚幻世界,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甚至把作为艺术品的“祖像看作神本身,看作实在的活的实体”(《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宗教思维中的这一现象,是由于它们“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关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事实的空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但我们也须看到,正由于宗教和艺术两种思维方式在运用想象和幻想把握世界时,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才使它们在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中,产生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使宗教中融入了艺术因素,艺术中存在着宗教因素。
其四、从表现手段上看,它们都借助形象表达自身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谈到:“艺术和宗教是最高的理念出现在非哲学意识——感觉的、直觉的、表象的意识中的方式。
”理念是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思想,这里我们先不去探讨他的哲学命题,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即艺术与宗教同哲学不一样,它们离不开具体的感性来表达自身。
文学艺术以形象来表现生活,并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寄寓在具体的形象描绘之中,这是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
宗教(指人为宗教),就其本质来说,它本应该摈弃感性形象,因为从宗教眼光看,神灵具有无限性的特点,用物质手段无法描绘神灵形象,如果用感性形象表现神灵的话,本身就意味着将精神降到了物质,将无限变成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