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保护政策研究
困境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未成年人往往是最容易陷入困境的群体之一、
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经验,容易受到各种问
题和困境的困扰。
而未成年人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涵盖了社会问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其次,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注重预防为主的原则。
除了针对已
经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救助外,还应该注重预防机制的建立。
可以通
过教育,开展未成年人自护自救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面对困境时
的抵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社会各界应加强未成年人家庭的辅导
与支持,帮助家庭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未成年人陷入困境的可能性。
再次,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体系应该形成多元合作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
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学校等各个力量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为未成
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救助。
政府应加大对未成年人问题的关注和资源投入,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责任。
社会组织可以
发挥非政府力量的优势,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持。
家庭和学校应密切关
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积极参与到救助工作中去。
总之,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
大事。
建立一个完善的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
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此,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投入
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加强研究与实践,推动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
与完善。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摘要: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通过对流浪儿童福利和救助政策的现状进行探究,力图找出当前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求有效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途径如下: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变救助方式;社会各界的帮助。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对策和建议一、关于流浪儿童的界定和特征何谓流浪儿童,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不明确影响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不能保障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
安怀世(2002)将我国的街头流浪儿童根据国际机构的分类标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脱离家庭后独自生活的儿童;二是脱离家庭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三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谋生;四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游荡。
虽然我们能够根据这种分类明确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分类存在着漏洞,作为定义也是不够谨慎的。
周良才对流浪儿童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个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
从调查结果中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群体以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低,来自农村。
张明锁(2002)在对83位流浪儿童中心的儿童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10-16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人都有辍学的经历或者小学未毕业。
赵维泰(2005)在对中原某省的1247名流浪儿童的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后明显发现,绝大多数的流浪儿童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重复流浪率高,重复流浪的儿童占总数的1/3,一半以上的流浪儿童受教育的程度在小学以下。
虽然上面论述的调查结果是区域性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流浪儿童的特征归纳为:男性流浪儿童占大多数,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不发达地区,年龄普遍集中在10-15岁,受教育程度低(一般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主要是以乞讨为谋生方式,重复流浪比率较高。
社会救助中的特殊群体救助与保护

社会救助中的特殊群体救助与保护社会救助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社会救助中,特殊群体的救助与保护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三个方面探讨特殊群体在社会救助中的救助与保护问题。
一、老年人的救助与保护老年人是社会救助中最重要的特殊群体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老年人的福利和照顾是社会救助的重点内容之一。
首先,在经济方面,社会救助应为困境中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这包括提供经济援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
其次,在医疗方面,社会救助应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降低费用的医疗服务,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社会救助还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晚年生活的挑战。
二、残疾人的救助与保护残疾人是另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社会救助应为残疾人提供多方面的帮助,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在教育方面,社会救助应为残疾儿童提供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完善教育体系,使他们能够接受适合的教育和培养专项技能。
在就业方面,社会救助应促进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此外,社会救助还应为残疾人提供生活辅助设施,如轮椅和助听器等,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儿童的救助与保护儿童是社会救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社会救助应为儿童提供全面的保护和关怀,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健康方面,社会救助应为儿童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包括疫苗接种和常见病治疗等服务。
在教育方面,社会救助应推动普及义务教育,并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社会救助还应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和保护,确保他们远离虐待、剥削和暴力等伤害。
总结:社会救助中的特殊群体救助与保护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是特殊群体中最需要帮助和保护的人群。
流浪儿童救助方案

流浪儿童救助方案一、问题分析1、小刚在行窃被抓住之后被送到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这是一个为流浪儿童提供暂时住所,并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
该机构提供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并负责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流浪儿童送回家。
除了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我国还有一些面向流浪儿童的服务,如孤儿院,儿童福利院等。
2、这些机构和一些福利、服务并不能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
正如材料中提到的,小刚不喜欢流浪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因为在他看来一点都不自由,生活枯燥;另外,这里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小刚提到在“儿保”挨打,工作人员“不管”,一方面可能是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的管理不善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管理人员认为只是儿童的打闹,没有过多的制止;而且上的课形式化,不满足儿童的兴趣。
3、窥一斑可见全豹,可见“儿保”在管理流浪儿童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改善。
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会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其带回,但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刚根本不想回家,以至于回家一天后就又去上海流浪了。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二、救助方案如果我是社会工作者,我会从两个角度找出最佳方案(一)直接服务角色角度1、找到流浪儿童,先将他们安置在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
在这之间不要急于找寻他的家庭地址,而是先和他进行沟通,了解他离家出走的原因,了解他在流浪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修复流浪儿童身心与情感的创伤,矫正其不良行为。
和他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尽力拉近和他的距离。
2、对于联系到家长的孩子,先到他家了解情况,主要从经济、家庭、学校按各方面进行调查走访,充分了解各方的情况。
和孩子的父母交流,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孩子在流浪的日子里所经历的苦痛。
鼓励父母亲自去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接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亲情的感化下自愿回家。
3、孩子到家之后和孩子以及父母坐在一起交流,或许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会那么顺利,尽量做好他们之间的沟通工作,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加深了解。
孤儿救助政策与法规介绍

孤儿救助政策与法规介绍孤儿是指没有父母,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人。
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缺乏一般儿童所应有的家庭关爱,孤儿需要特殊的救助和保护。
为了保障孤儿的权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法规。
本文将对孤儿救助政策与法规进行介绍。
一、国家层面政策在我国,孤儿救助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孤儿得到妥善照顾和培养。
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
该文件明确了孤儿保护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关键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并提出了加强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具体政策。
此外,国家还设立了孤儿救助基金,为孤儿提供经济支持。
二、地方层面政策各地方政府也都非常注重孤儿救助工作,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政府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孤儿救助政策体系。
该体系包括经济救助、教育资助、心理疏导、康复与健康保障等多个方面。
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确保孤儿能够接受全面的帮助和照顾。
三、法律保障除了政策外,法律也提供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我国《儿童福利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为孤儿提供必要的生活与教育条件,保障其健康成长。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孤儿救助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对孤儿的救助责任和义务。
这些法律的出台和实施,为孤儿的救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家庭寄养制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孤儿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家庭寄养制度。
家庭寄养旨在为孤儿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得到更有爱心和关怀的成长。
通过严格的家庭审核和监督机制,确保孤儿在正常家庭中得到适应和培养。
五、社会参与和捐赠解决孤儿问题离不开社会的力量。
许多组织和机构积极参与孤儿救助事业,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捐赠资金和物资,帮助孤儿渡过难关。
这些力量的加入,为孤儿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总结:孤儿救助政策与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为孤儿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和帮助。
在国家层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设立了孤儿救助基金;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积极制定政策,确保孤儿得到妥善照顾;法律保障为孤儿救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家庭寄养制度和社会参与和捐赠也为孤儿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08.15•【文号】国办发[2011]39号•【施行日期】2011.08.1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受人口流动加速、一些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妨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
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救助保护水平,维护好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城市流浪儿童成因分析
家庭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解体 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 家庭关系紧张或冷漠
社会原因
家庭原因:家庭破裂、家庭教 育缺失等
文化原因:教育观念落后、重 男轻女等
社会制度原因:社会保障制度 不完善、户籍制度限制等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失业率高等
个人原因
家庭破裂
离家出走
流浪儿童的分布情况:流浪儿童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等。其中, 大中城市的流浪儿童数量较多,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流浪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流浪儿童的来源:流浪儿童的来源复杂,包括家庭原因、教育原因、贫困原因等。其中, 家庭原因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包括家庭暴力、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缺失等。
经验教训:重视 流浪儿童问题, 加强政府与社会 合作,提高流浪 儿童救助水平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城市流浪儿童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现有社会救助政策的不足和局限性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探讨城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本解决方案
政策建议: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改善城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发展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包括家庭破裂、被拐卖、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以及自 身离家出走等。
流浪儿童在城市中面临着生存危机、心理危机和安全危机等多重问题。
社会救助是解决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的有效手段,包括政府救助、民间组织 救助和社区救助等多种形式。
流浪儿童类型
家庭型:因家庭贫困、家庭暴力等 而流浪
叛逆型:因行为不端、违反法律而 流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失学型:因失学、辍学而流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XX救助站为例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XX救助站为
例
城市流浪儿童是指在城市中没有固定住所、无依无靠的未成年人。
他们面临着生存、安全和发展的诸多困境。
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社会工作不断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介入和干预。
本研究选取XX救助站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该救助站对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探讨社会工作在城市流浪儿童问题上的作用和成效。
首先,XX救助站通过提供基本的食宿、医疗等生存保障,满足了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需求。
其次,该救助站还组织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工作者,开展劝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帮助这些孩子重建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此外,救助站也积极引导这些孩子参加学习、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实际能力。
通过对XX救助站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对城市流浪儿童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还包括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等多种方面。
社会工作的介入有效地改善了这一群体的处境,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NewLaw2002/SLC/SLC .asp?Db=chl&Gid=44778chl&Gid=44778
• 2.社会排斥的概念
– 如果一个人在地理上居住于某个社会,但他(她)并没有 参与到这个社会公民的正常活动中去,那么,这个人 就是被社会排斥者。 (Burchardt et al,1999 )
– 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们或地 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 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 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social exclusion unit)
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 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 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 止
可编辑ppt
20
婚姻法
• 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养子 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 关系的有关规定。
–0~18岁
• 中国大百科全书
–0~14岁
•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 行办法:
–6~14岁
可编辑ppt
18岁 14岁
6岁 0岁
4
2.何谓“流浪”
• (1)安怀世对流浪儿童的分类
–与家人分离后独立生活的儿童 –与家人分离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
• (以上两类可能受人操纵和剥削,可能都在街头工 作)
–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谋生 –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游荡
• 3)我们的界定
– 流浪未成年人是指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 或者虽未脱离监护人监护,但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 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未成年人。来自可编辑ppt6
二、流浪儿童问题的实质
• 1.流浪儿童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家庭问题? –社会稳定问题? –还是教育问题?
可编辑ppt
7
二、流浪儿童问题的实质
• 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 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 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 • 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
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 有关规定。
可编辑ppt
21
婚姻法
• 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 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 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13
住房排斥
• 永远的陌生人 • 安全问题
可编辑ppt
14
就业排斥
• 禁用童工 • 缺乏工作经验 • 缺乏就业的信急和渠道 • 户籍限制 • 社会偏见
可编辑ppt
15
家庭排斥
住房排斥
教育排斥
就业排斥
可编辑ppt
社区排斥
16
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政策建议
• 1.现行相关政策 • 2.改革建议
可编辑ppt
•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 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 予以行政处罚。
• 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 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 调解。
• 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 应当依法作出支付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判 决。
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保护政策 研究
可编辑ppt
1
主要内容
• 一、流浪儿童的界定 • 二、流浪儿童问题的实质 • 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政策 • 四、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实务
可编辑ppt
2
一、何谓“流浪儿童”
• 1.何谓“儿童”? • 2.何谓“流浪”?
可编辑ppt
3
1.儿童的年龄界定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为什么要重视社会排斥问题?
可编辑ppt
8
二、流浪儿童问题的实质
流浪儿童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对流浪儿童 的排斥
可编辑ppt
9
3.流浪儿童遭遇全面的社会排斥
• (1)家庭排斥 • (2)教育排斥 • (3)社区排斥 • (4)住房排斥 • (5)就业排斥
可编辑ppt
10
家庭排斥
• 家庭排斥子女
– 家庭暴力
17
现行相关政策
• 宪法
–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 – 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可编辑ppt
18
刑法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 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可编辑ppt
19
婚姻法
•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
• 大男子主义 • 婚外情 • 对女孩的嫌弃 • 家庭贫困
– 再婚家庭 – 强迫子女外出打工
• 子女排斥家庭
– 逆反心理 – 外界的诱惑
可编辑ppt
11
教育排斥
• 对绩差生的冷落 • 义务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 校园暴力
可编辑ppt
12
社区排斥
• 传统文化的影响 • 社会偏见 • 政策导向
可编辑ppt
• 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 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 养的义务。
•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 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 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可编辑ppt
22
婚姻法
• 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 关应当予以制止。
• (以上两类儿童可能都未上学)
可编辑ppt
5
2.何谓“流浪”
• (2)我国官方原先的定义
– 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 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
• (3)我国官方最新的定义
– 流浪未成年人是指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 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未成年人。
可编辑ppt
23
收养法
• 下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一)丧失父母的孤儿; –(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三)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不受此
项的限制)。
可编辑ppt
24
收养法
• 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 (一)无子女 –(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