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注释、分析

合集下载

《墨子之17章非攻(上)》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墨子之17章非攻(上)》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17章非攻(上)》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17章非攻(上)》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对此,现在天下有道德的人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并认为他们不对,说他们这样做是不义的。

《墨子·非攻》

《墨子·非攻》

进一步批评大为不义不但没有按照常理受到 惩罚,反而被当作义来记载。从逻辑上更进 一层,同时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对于战争 不知其非的现象。
第三段: 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 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译文: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见一点黑还能说那是黑, 见很多黑却又说那是白,那么人家一定会以为这个 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假如他尝一点苦说苦,尝 多了苦却又说是甜,那么人家一定会认为这个人是 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2.《非攻》一文的主要论说手法。《非攻》的主旨 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不义之战。展开论 说时,作者并没有在一开头就指出观点,而是从 一连串日常生活的小事小非入手,由小及大,展 开层层推理,然后引出作者真正要说明的攻人之 国这件大事。作者分别用“窃桃李”、“攘人犬 豕鸡豚”、“取人牛马”,以及用“杀不辜人” 和不辨黑白甘苦等行为来作比喻,由浅入深,逐 层地揭示攻人之国者“亏人以自利”的本质,指 出攻国之“非”与“不义”,加深对文章主旨之 揭示。这比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说明要亲切而具 有说服力。文章运用比喻,寥寥数语便将非攻的 大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墨子使公尚过前往越国出仕做官。公尚过劝 说越王。越王非常高兴,对公尚过说:“先生假 如能让墨子到越国教导我,我愿意分出过去吴国 的地方五百里封给墨子。”公尚过答应了。于是 给公尚过套了五十辆车,到鲁国迎取墨子。 公尚过对墨子说:“我用老师的学说劝说越 王,越王非常高兴,对我说:‘假如你能让墨子 到越国教导我,我愿意分出来过去吴国的地方五 百里封给墨子。’” 墨子对公尚过说:“你观察越王的心志怎么 样?假如越王将听我的言论,采纳我的学说,那 么我将前往。或者越国不听我的言论,不采纳我 的学说,如果我去了,那是我把‘义’出卖了。 同样是出卖‘义’,在中原国家好了,何必跑到 越国呢!”

墨子非攻二原文与解析

墨子非攻二原文与解析

墨子非攻二原文与解析墨子非攻二原文:於是墨子告笑子,笑子曰:“善。

”墨子退而告墨者曰:“非攻二与非教二,吾闻之矣。

”墨者曰:“可谓闻之矣,而未可谓知之也。

”墨子曰:“何谓未知也?”墨者曰:“今有人而习之,可得无误乎?”墨子曰:“何谓无误?”墨者曰:“夫善乎而人不能习者,未之闻也。

善乎而人能习者,可谓未必有也。

”墨子曰:“然则非攻乎与非教乎,皆人所可以习者也。

”墨者曰:“夫非攻二与非教二,人之所不可以习也。

”墨子曰:“柰何以蔽之耶?”墨者曰:“以先所不以见于人之理为蔽。

”解析:这段文字来自《墨子·非攻二》一章的对话。

墨子向笑子讨论非攻和非教的问题,笑子表示同意。

墨子随后告诉墨者说,“我已经听说过非攻二和非教二。

”墨者回答道:“可以说你听过了,但不能说你真正理解了。

”墨子问:“什么是未知呢?”墨者答道:“如果有人学习非攻二和非教二,能够完全没有错误吗?”墨子问:“什么是没有错误?”墨者说:“能够掌握得很好,但人们不能学习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人们能够学习的东西,也未必真正存在。

”墨子说:“那么非攻和非教,人们都能够学习吗?”墨者说:“不,非攻二和非教二是人们无法学习的。

”墨子问:“那应该如何理解呢?”墨者说:“通过一些不能完全向人们展示的理论来解释。

”这段对话主要探讨了非攻和非教的概念。

笑子表示同意墨子所说的,但墨者认为墨子虽然听过这些概念,但并未真正理解。

墨者指出,如果有人能够完全掌握非攻和非教,那么这些概念就失去了无法学习的特性。

墨子则认为非攻和非教是人们可以学习的,墨者则持相反观点。

这段对话中引入了“未知”和“错误”的概念。

墨者认为,真正理解非攻和非教的人不会犯错误,而墨子则表示对于这两个概念,人们是有能力学习和掌握的。

整个对话中,并未给出关于非攻和非教具体内容的说明,而是以墨者提出的“先所不以见于人之理”作为蔽蔽之说,暗示了非攻和非教的本质可能是一种无法向人们展示的理论。

这段对话在墨子思想中起到了引发思考的作用。

墨子非攻课文

墨子非攻课文

3、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 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责备,说那太不仁义了。
4、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 译文: 然而现在有人竟至于大行不义,去进攻别国,人们 却不知道责备,反倒跟着赞美,说是仁义之举。
5、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 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注释:情、诚通用。如情知。 奚说:言何辞以解说也。 译文: 他们确实不懂得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那些称 赞的话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进攻别 国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那又怎么解释)记 载那些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进一步批评大为不义不但没有按照常理受到 惩罚,反而被当作义来记载。从逻辑上更进 一层,同时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对于战争 不知其非的现象。
第三段: 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 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译文: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见一点黑还能说那是黑, 见很多黑却又说那是白,那么人家一定会以为这个 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假如他尝一点苦说苦,尝 多了苦却又说是甜,那么人家一定会认为这个人是 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注释:《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的果园,偷窃人家的桃李, 大家知道了就会责备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了就会 处罚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 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依下文,当有 “苟亏人愈多”五字。)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如何看待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一个延续千百年的难题。
难点分析
1.《非攻》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身处战国时 代,频仍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下 层人民对战争普遍有抵触和厌恶情绪。墨子学 派基本代表了下层人民的理想,要求统治者爱 人民,因此反对一切战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着重论述攻人 之国是错误的,希望从理论上说明战争本身的 不义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 呼声。但在当时,兼并战争在国家统一过程是 难免的,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非攻》原文和译文

《非攻》原文和译文

《非攻》原文和译文《非攻》原文和译文非攻《墨子》今有一人,入人园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⑨亏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⑾。

至入人栏厩⑿,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⒀人也,扡⒁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⒂,天下⒃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⒄,则弗⒅知非,从而誉之⒆,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⒇,杀十人,十重21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22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23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24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25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26,则必以此人⒂〔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⒃〔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⒄〔攻国〕攻打别国。

⒅〔弗〕不。

⒆〔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⒇〔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

往,向前行。

21〔重(chóng)〕倍。

22〔情〕实在。

23〔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24〔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25〔辩〕同“辨”,分别。

26〔甘〕甜。

27〔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8〔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

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

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墨子中的非攻原文与解析

墨子中的非攻原文与解析

墨子中的非攻原文与解析墨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并在他的著作《墨子》中详细阐述了这一原则。

本文将对墨子中非攻的原文进行解析。

墨子的非攻主张是他独特的政治理论之一。

他认为非攻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法,主张通过爱与宽容来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

在《墨子》中,墨子对非攻原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墨子首先指出,非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和平与安宁。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会给人民带来痛苦与苦难。

因此,墨子主张通过非攻来避免战争的发生,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其次,墨子还提出了非攻的具体方法。

他主张通过仁爱之心来化解争端,以互利互惠的原则来推动各国之间的合作。

他强调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倾听的重要性,以达到和平与合作的目标。

在《墨子》中,他以丰富的例证和实际案例来支持他的非攻主张。

他提到了古代历史上许多有战争倾向的国家最终因为违背了非攻原则而衰亡,相反,那些奉行非攻的国家却保持了长期的繁荣与稳定。

墨子还强调了非攻对个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应该以爱心和善意对待他人,以谦卑和宽容的态度面对争端和冲突。

他坚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促进和平与团结的建设。

非攻不仅在政治层面有重要意义,也在道德层面具有深刻的价值。

墨子认为,非攻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个人在与他人互动时保持善意和友爱,以实现人们的共同利益和幸福。

总结起来,墨子在他的著作《墨子》中详细阐述了非攻原则及其实践方法。

他强调通过仁爱之心与宽容来化解争端,以达到和平与安宁的目标。

非攻不仅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在道德层面展现了深厚的价值。

墨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社会和个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努力追求和平与和谐的境界。

《非攻》(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非攻》(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1.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
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内涵评析】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却不知 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
知道、支持战争、参与 战争的错误做法,反映了他强烈反对一切战争的观点。其 “非攻”的基本观念也正是对当时社会和平的一种愿望。
【分析明确】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
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 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 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将战争分为 “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
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内涵评析】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
重,罪过就更大。
墨子从损害别人的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下文讲 攻打别的国家损害别人更多是最不仁义,罪过更大提供了依 据。
3.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
知白黑之辩矣。
【内涵评析】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很少一点黑 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多一点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一定 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 墨子以类比的方式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混淆是非,
是以上种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比不上侵人之国严重。按正
常来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
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性质相同只是轻
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
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才真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鲜明的对 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鲜明。
尤其是混淆义与不义,把战争当做正义之举的错误思想和行

步步紧逼,逻辑严密—《非攻》赏析

步步紧逼,逻辑严密—《非攻》赏析

步步紧逼,逻辑严密—《非攻》赏析墨子,姓墨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墨翟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给他立传,只在《孟荀列传》的末尾附了几句,简单的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意思是说,墨翟是宋国大夫,他擅长在战争中守城的技术,而且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关于他的时代,《史记》没有肯定,只是说有人认为是孔子同时人,也有人认为在孔子之后。

据后人考订,他约生于孔子后,大约生于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约卒于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

时当战国初期。

《墨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七十一篇,现存十五卷,五十三篇。

其中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也有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著作。

所谓后学,即他的继承者,后来的墨家学派。

墨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是对立的,但在当时同称为“显学”,是很有影响的。

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兼爱”和“非攻”,他把天下一切怨恨祸乱的根源都归结于人们的“不相爱”,因而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兼相爱”,即要求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相爱,“交相利”,即要求人们互助互利。

他设想,诸侯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只要天下人能够做到相爱互利,就会太平了。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之间和各国贵族内部不断发动攻伐兼并的战争,他看到战争给当时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而激烈加以反对。

《墨子》中的论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之辞取胜,而以逻辑严密著称。

例如《非攻》一文,其中心思想是反对侵略战争的。

但文章开始却先从进入人家园中的小偷写起:现在有一个人,到别人的果园里,去偷桃子、李子,众人听到都谴责他,在上面管理百姓的官僚得知以后,也要处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偷东西的人损坏别人而只利自己。

更有偷鸡摸狗的人,他的不义超过了到果园里偷东西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损坏别人的东西更多,他的心地不善良、不道德就更严重,他的罪过也更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非攻》
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如本文。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今有一人,入人园①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⑨亏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⑪。

至入人栏厩⑫,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⑬人也,扡⑭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⑮,天下⑯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⑰,则弗⑱知非,从而誉之⑲,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⑳,杀十人,十重㉑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㉒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㉓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㉔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㉕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㉖,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㉗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㉘。

【作品注释】
①园,果园。

②圃(pǔ):圃,菜园。

③非之:说他不对。

④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⑤以:因为。

⑥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攘,偷盗。

豕,猪。

豚,小猪。

⑦不义:不正当。

⑧是:代词,此,这。

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⑨苟:假使。

⑩兹:同“滋”,更加。

⑪益厚:更严重。

益,更。

厚,重。

⑫栏厩(jiù):养家畜的地方。

⑬不辜:无罪。

⑭扡:同“拖”,剥下来。

⑮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⑯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⑰攻国:攻打别国。

⑱弗:不。

⑲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⑳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

往,向前行。

㉑重(chóng):倍。

㉒情:实在。

㉓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㉔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㉕辩:同“辨”,分别。

㉖甘:甜。

㉗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㉘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作品分析】
《墨子·非攻》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

该篇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他反对的是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的战争。

因此,一场战争,我们是赞同,还是反对,得看战争的性质。

为保国、保民而战,为伐无道、抗侵略而战,这是正义之战,不能“非”之;如果只是为一己、一国之私欲,私利,大动干戈,不顾众生之生命的侵略、掠夺式非正义之战必须反对。

【思考与练习】
1.通过本文,怎样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2.墨子写战争思想,为何先写偷盗行为,这种叙事风格的目的是什么。

【链接】
《墨子·七患》
国有七患。

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

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