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发展史讲义
总论述周易概括PPT课件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认为金、木、水、火、 土五种元素相互影响、制约,相 生相克,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
阴阳五行的应用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风水、农 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用以解 释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
律。
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
占卜的步骤包括取卦、解卦、断卦三个环节,取卦是根据占卜者的需求随机抽取一 卦,解卦是对卦象进行解释,断卦则是根据卦象推断吉凶祸福。
占卜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仪,以示虔诚和尊重。
占卜结果的解读
占卜结果的解读需要依据卦象、 爻辞以及易经中的哲学思想进行, 需要具备一定的易学基础和经验。
解读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如时间、空间、人事等,以全面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周 易。他们将周易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相结合,深入挖掘周易中的 智慧和价值,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有助 于开拓周易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05 周易的文化影响
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分析和判断吉凶祸福。
占卜结果的解读具有主观性和不 确定性,不同的占卜者可能得出 不同的结论,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不可盲目相信。
04 周易的应用价值
周易在古代的应用
占卜预测
在古代,周易被广泛用于占卜和 预测未来事件,帮助人们了解吉 凶祸福、运势- 占卜预测
道德修养
周易强调阴阳互补、中庸之道等 思想,对于古代人们的道德修养 有着重要的影响。
规律,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
2012年3月5日周易第一讲

§3. 学《易》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周易》?
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古代的君王和历代儒生以为 《周易》乃圣人之书,其中蕴涵着丰厚的关于宇宙 人生的大道理,从而认为易学研究的任务是挖掘其 中的大道理,使圣人之救天下苍生之道得以发扬光 大,鼓励儒生学习《周易》是了修身养性,提高个 人的道德水平,进而“齐家”、“治国”、“平天 下”,甚至能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与天地参。历 代科举考试都有出自《周易》中的题目。还有一群 人学习《周易》是为了占卜算卦,预测吉凶。
第二,了解我们传统文化对周围汉字文化圈内的国 家的深刻影响,在世界民族之林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传统。 韩国的国旗叫做太极旗,白地中间有一圆形的太极, 太极由两种颜色青色和红色组成,分别还有阴阳两 种含义,太极的周围是乾、坤、坎、离四卦图。虽 然韩国人强调他们国旗的韩国特色,但是并不讳言 出自《周易》及其易图
原因有三—— 原因有三 第一,是其思想的深邃。区区六十四卦,384爻,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是其思想表现形式和方法的特殊。“有指无 定指”,爻变化万千,卦变化万千。 第三,是其历史的特殊。准确的说,《周易》是一 门发展的学问。《周易》的成书是个迷。《汉书·艺 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上古的 八卦阶段-中古的六十四卦阶段-下古的《易传》 阶段。“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孔子作 传”。经传合流,本身就有文本不断被修饰、被打 磨、被升华或被歪斜的进程。
乾 离
坤
坎
自然科学家们对《周易》也是推崇备至,比如: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发明的二进制数学与 《周易》的阴阳构图存在惊人的联系,他本人生前 也曾极力称赞《周易》的神秘,甚至要求加入中国 国籍。日本学者伍来欣造也发现了莱布尼茨这点, 说“二元算术与易,便是东西两文明之契合点的象 征。”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N.Bohor,1885- 1962)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了解到阴阳概念,对 太极图非常感兴趣,认为他一生为之努力的量子力 学中互补概念在《周易》中有源头。玻尔被封为爵 士,他亲自设计自己家族的族徽,就是以太极图作 为主要图案的,并刻上“对立即互补”。
第二节 周易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时代

桓谭《新论》说《连山》藏在兰台,《归藏》 藏在太卜。前者八万言,后者四千三百言 。 学者对此说法有怀疑。因为:第一,夏易的 文字二十倍于周易,不可能;第二,以刘向 的《七略》为基础编纂的 《汉书 ·艺文志》 未著录这两种书。
《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了《连山》、《归 藏》,被认为是伪本。 近年《连山》、《归藏》残本已出土。
总之,记住“九”为阳爻,“六”为阴爻就可以了。
六个爻位的基本特征: 初位象征事物发端的萌芽状态,主张潜藏 勿用; 二位象征崭露头角,主张适当进取; 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张慎行防凶; 四位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张警惕审时; 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张处盛戒盈; 上位象征动 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 也辟,是以广生焉。” 《系辞上》:“乾,阳物也;坤,阴物 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鱼祭说”(今人赵国华)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天地说”(今人王振复) 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古人 目睹天体浑然一体,故用一画来象征天;而地分水 陆,所以用二画来象征地。 《系辞上》:“天一,地二” 。 “数字说”(今人张政烺) “日月说” “龟兆说” “屋顶说” “象形文字说” “算术说” ……
《周书》一样,周是朝代名,是代表一个朝代的。”
第二解:周普。“周易者,言《易》道周 普,无所不包也。” (东汉郑玄) 第三解:周转(今人 )。 郭建勋《周易之“周”发微》:“周易,即周转
变化或周环运动。”
(二)“易”之三解 第一解:为蜥蜴(变色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易,蜥蜴、蝘、蜒, 守宫也。象形。”
袁枚“随园”的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周易讲解及解卦 ppt课件

ppt课件
29
(一)《易经》
3. 六十四卦 前人将三爻的八卦叫做经卦,六爻的六十四卦叫作别
卦或重卦。
一般认为,先有了八卦,然后是八卦重叠出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础上形成的应该是可信的。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所记口诀: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ppt课件
30
六十四卦的命名
一是取象说。这种说法认为八卦来源于对万物的 观测,因此,卦名也是从万物之象来的。
ppt课件
5
第二种观点认为“周”是地名,指的是周 地。如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就说: “连山、归藏并是代名,则周易称周取岐 阳地名。”这种观点认为“周”指的就是
周地岐阳,即现在陕西省岐山县。
ppt课件
6
第三种观点认为“周”是“周普”、“普 遍”的意思。郑玄《易赞•易论》:“《周易》 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包。”认为 《周易》就是易理无所不包的意思,“周” 为普遍、博大之意。唐代陆德明《经典释 文》说:“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 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
ppt课件
12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天水伏羲祭祀
ppt课件
13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文王是周族的首领,姬姓名昌。他 因为反对殷纣王、要造殷纣王的反而 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内), 传说在被囚禁的时间里,他把伏羲的
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加上卦爻辞,
因此史书称文王作《周易》,这种说 法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了记
《周易》周易概述第一讲(权威经典解读)

《周易》启蒙第一讲《周易》概述我本人自研读国学以来,深感古人著作,用字之考究,思维之缜密,智慧之精深,我后辈当继承前人之优秀成果,不负先人所留宝贵之文化遗产。
现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并我本人的一点微薄之见,与志同道合者共勉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仁人志士批评指正。
我本人定将吸纳各方意见及见解,以达弘扬我中华文化之宏伟梦想。
今天,要和各位同仁交流的是《周易》,《周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易经》。
《易经》在众多人的眼中一直是很神秘的,为什么呢?因为《易经》具有卜筮占卦的功能,学《易经》的人都能够算卦,甚至可以预测未来。
所以《易经》自古至今一直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实际上,《易经》绝不仅仅具有卜筮占卦这项功能,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神秘的古书。
提起《易经》,可能有的人阅读并深入研究过,称得上是精通《易经》;可能有的人听说并接触过一些,算得上是了解《易经》;有的人可能对《易经》比较模糊,甚至是没听说过。
不管您属于哪一类人群,今天我们都抱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通过学习《易经》,能够真正的在《易经》中得到一些智慧,并用《易经》中的智慧去指导我们的人生,这也是我们研读《易经》的最初始目标。
那么,有人问了,我们研究《易经》,除了可以获得一些智慧之外,《易经》还有多大的价值呢?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周易》名家便可知晓,比如诸葛亮,刘伯温,张良等等军事家精通《易》学。
还有像周敦颐,邵庸,苏轼等大文理学家也都对《易经》有很深的造诣。
当代《易》学大师有南怀瑾,曾仕强,傅佩荣等等。
至圣先师孔子更为我们留下了韦编三绝的美谈。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一日内折断了好几次。
“韦编三绝”语出《史记·孔子世家》。
这个成语说明孔子读《易经》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孔子将读《易经》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创作了《易传》,也就是十翼,使得《易经》得以展翅腾飞。
周易经典讲义.doc

第一讲《周易》解题一、《周易》释名(一)《易》的含义东汉郑玄《易赞》及《易论》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纬·乾凿度》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又曰:“易者,其德也。
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精无门,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此其易也。
变易者,其气也。
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
不易者,其位也。
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从文字学看,“易”字的构成是“日”、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二)《周易》解说《易》又称《周易》,有二种解说。
1.讲变化之书东汉郑玄《易赞》及《易论》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又释之曰:“《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2.周代占筮之书唐代孔颖达曰:“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
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亦取歧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wǔ)膴’是也。
”(三)《周易》书名辨异1.春秋时专指“周易”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辞、爻辞。
2.战国时包含了“易传”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易传”并称为《易》。
3.西汉以后,“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
《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
二、《周易》性质学界长期以来的分歧:筮书(朱熹),历史书(章太炎),哲学书(庄子),宇宙代数学(冯友兰),玄学,百科全书,等。
第一讲 周易概论

周易与人生智慧
孙熙国 sunxiguopku@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周 易 概 论
●周易离我们有多远? ●学习周易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一书的作者 ●《周易》一书的现代使命
一、周易离我们有多远?
• 司马迁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可见孔子于 易用力之深。(注:韦是指熟牛皮。编是指穿织 竹简的皮条和绳索。) • 《史记· 孔子世家》说孔子 “晚而喜易,序《彖》、 《系》、《象》、《说卦》、《文言》。 • 孔子自己也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 彬矣。”(《史记· 本记》,此话不见于论语) 《述而》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
哲学之书的偏颇
• 周易中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是毫无问题的。(朱先 生的中国哲学四资料说)但仅仅用哲学概括是偏 颇的。 • 文学,史学,民俗、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都有。 • 就文学来说,周易中有许多精美的诗歌:《明 夷·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 • 《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 与《易经》相比,《诗经》的这些内容多了些浪 漫,少了些悲凉。
• 最早透露出这一信息的是宋人杨万里《诚斋易 传》,他讲易,多参证史事,但没明确讲是史书。 • 明确讲周易是历史书的人是,20年代的沈竹礽: 《周易余说》 • 后来章太炎在1933年的演讲中也表达了这一观点: “至于周易,人皆谓之研究哲理之书,似与历史 无关,不知周易实是历史之结晶。” • 1942年胡朴安自己出资印刷200本《周易古史 观》,把64卦作为史书加以全面系统的解释,并 形成完整的周易古史体系。
周易发展史讲义

周易发展史讲义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
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简:“”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
(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
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
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
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发展史讲义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
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简:“”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
(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
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
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
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
《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
(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
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
(3)《周易》以“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易”又为日月。
四、《易卦》也称八卦,它由简单的符号组成。
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
“卦画”(即符号)和文字不同,本身没有确定意义。
从卦象到爻辞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八卦,是用“—、--”两个基本符号组合,以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符号(八卦),由八卦再生则为六十四卦,至于“—、--”两个符号和八卦的原始意义,古往今来,说法较多:有说“—、--”代表天地、阴阳、蓍草长短、男阳、女阴、奇数、偶数有说:“—、--”表示结绳记事,龟卜兆纹等。
(2)远古时期,占卜十分盛行,各部落生产、建造房屋,作战等,无不占卜,观察鸟类行踪进行占卜,为“鸟占”。
根据天象来占,称“星占”随着各部落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最流行的占卜符号,称八卦。
五“卜筮”之说:(1)“卜”亦称“龟卜”,是较早的占卜方式,它主要是运用龟的腹甲和背甲以及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并对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状,然后进行钻凿,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插入凹孔,于是听见轻微的卜卜声,凹孔周围裂现一些“卜”字形细纹,这些细纹称作“兆”或“卜兆”。
根据卜兆,推断吉凶。
(2)“筮”,用蓍草占卜叫作“筮”,“筮”必须记数,这些应用了数学概念,而数字的排列与组和,产生了六十四卦。
这时期数字系统的产生领先于世界,然而它并没有向进发展。
(筮草占卜方法略)。
(3)卜到筮不仅是占卜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进。
“卜”至“筮”是一个从象到数的伟大过程。
因此《周易》的哲学本质,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图》,《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千年间没能说清,直到宋初,隐居在华山的道士陈抟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一出世,马上引起轰动。
(1)《河图》中一到十的数字,两两组成,分别四方及中央,它的构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辞》中的数字观念,“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洛书》也称九宫,由一到九数字组成,它的特点是奇数在正位,偶数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论是沿正方位还是沿对角线,每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拿现在的数学语方说,这是一个三阶幻方。
(3)两种图的出现,得到了认可,它被称为无字之易,先天之学。
朱熹把《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列到传说的文王八卦图之前,承认它们是《周易》的始祖,此说至今仍争论不休。
但基本肯定:先有易图后有经传,图是易之源头。
据考证:《河图》是气候图,《洛书》是判定方位与方向的罗盘。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从古籍记载和历代易学家之说来看,是古代贤哲从《河图、洛书》中得到启发,进而推演出来的实用八卦阵。
七、《易》与《周易》,《易》象是《周易》的基本概念。
这一概念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的。
(1)《周易》和《易》在质方面的区别:《周易》用九用六。
《周易》的爻有变爻规律。
《周易》的爻用数字有下而上注明爻次,“九六”区分阴阳。
《周易》的爻和卦全部配上了相应的卦爻辞,这些都是易所不及的。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区别:《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无法表现丰富的内容。
《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现余地。
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
《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构成一个周期,为表现一个重要哲学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易》六爻一卦,共计六十四卦,在量方面这是最佳选择。
在内容方面内涵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易》在这方面是无法同《周易》相比的。
(3)史料证实,《周易》完成于周代。
《周易》两字有二义:周代之易,周普、周始、周及之易。
《周易》中的内容,有一部分是文王被囚时完成的。
而并非一人完成。
八、《经》和《传》(1)《经》,《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象、爻辞”五部分组成。
(2)《传》的形成是经过较长的时期。
《传》(又称《大传》“十翼”)是最早解释《经》的著作。
《易传》分七种共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
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
史料证实,《易大传》并不是产生于一个时代,更非出于一人之手。
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从象到数的哲理变化,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从“经”到“传”的完成,从“易”到“周易”的完善,无不说明《周易》生生不息,无穷变化的哲理。
至春秋,一部完整的《周易》诞生了,围绕《周易》而展开的众多解释、论著、揭开了《周易》历史发展新的一页。
第二部分一、汉代易学“易学”是研究《周易》经和传的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汉代是易学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1 .汉代易学有三个特点:(1)《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学派众多,除了儒家,还有其它学派思想家。
(3)易学成为有明晰师承脉络的专门之学。
从师承看,皆认为汉易开山祖是一个叫田何的人,田何传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再后又传给杨何。
丁宽又传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
史载《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
之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孟京之学”。
此外,汉易还有费高易学体系,指费直和高相,属民间之学说。
汉易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学派,费高古文易学派。
2.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有三种(1)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
(2)以民间费高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灾变说,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以黄老道家的易学为代表,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3.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易学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谋类》。
这些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太极元气说等。
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五行生成说东汉时期,孟京易学势力衰弱,而民间易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逐渐出现了,费氏与孟京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
汉代易学重点是“象数易学”。
5.东汉末,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二、晋唐易学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
由两汉的重象数特点转向了晋唐重易理的特征。
玄学派的易学派成为晋唐的主流。
1. 晋代两大家(1)王弼,玄学易学创始人,著《周易注解》,师承古文经学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师《易经》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
寻求《周易》经和传的抽象原则。
(2)韩康伯,将《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加以注解,从义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
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
2. 唐代两大家(1)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一书,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来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
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谓之道”的新命题。
(2)李定祚,著有《周易集解》一书,此书没什么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系统的注解,对易理派的观点亦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资料汇集。
以上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三.宋明易学1. 这一时期,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北宋初期,易学有四大流派。
(1)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
(2)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
(3)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4)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2. 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一书,成为后世研究的重点。
同时期,有扬万里的太极元气说,之后,扬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易学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 元明两代,宋易向普极和纵深两个方面发展,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阐述《周易本义》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