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 [兼容模式]
抗感染治疗的临床思维_曾嵘

效分为 4 级: 1 级: 痊愈(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 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 ; 2 级: 显效( 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 4 项中有 1 项未正常) ; 3 级: 进步 ( 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 显) ; 4 级: 无效( 用药后 72 h 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反而加重) 。 其中 1 级和 2 级判定为有效。根据以上对抗感染方案进行疗 效评估,1 级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2 级可继续使用原方案或降 阶治疗,3 级可考虑继续原方案使用或对原方案进行适当调 整,如增加原药物使用剂量或适当联用药物; 4 级时则应考虑 换用药物。 3. 2 病情变化时如何调整治疗方案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

2012-10-09 14:51来源:中国医药作者:杜丽华字体大小-|+抗感染药物是人类可用来对付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国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由来已久,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日益严重,错误的用药观念,错误的用药行为,错误的用药习惯,使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严重的细菌耐药警示人们抗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到了刻不容缓地步。
“如何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又一次让民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审慎面对。
随着抗感染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强,细菌耐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耐药菌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使人类重新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于 2011 年 4 月 18日将《2011 年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下发全国。
自觉抵制抗感染药物滥用,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1.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之经验用药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
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治疗在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病情不允许耽误,用哪一类哪一种抗感染药物,细菌对所选药物是否敏感,抗感染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能否达到感染部位,是否要联合用药等一系列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首先判断: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如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细菌药物。
考虑为细菌感染时立即采取经验治疗。
如此之多的抗感染药物,究竟选哪种抗感染药物。
1.1.1选用何种药物根据临床特点尽快判断感染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确定选取何种抗感染药物。
这时要了解患者先前使用过抗感染药物与否,本地区的耐药情况如何(近期当地耐药性监测结果)? 确定药物后对被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 / 组织穿透性 /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 / 耐药性 / 安全性 / 经济性等有所了解,结合患者的生理状态(高龄、幼、孕、哺、未成年)和所能了解到的病理生理状态(肝肾功能、免疫缺陷等)、既往用药情况及过敏史等确定选药,进行紧急治疗,特别强调能留取标本的一定在用药前留取!当常规检查结果出来之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密切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效果,在有病原学检查结果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对病原体敏感,观察感染的局部症状是否好转,如局部功能障碍是否逐渐好转,分泌物是否减少,伤口是否逐渐愈合等。
抗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

抗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所谓感染,就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各种各样的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甚至是空气传播等方式侵入人体。
它们能在人体内某一特定的部位迅速生长繁殖,建立一个原发灶,也就是它们日后逐渐繁殖到人体其他部位的核心地带。
例如,伤寒杆菌进入肠道后,主要在淋巴组织内繁殖;白喉杆菌主要在上呼吸道繁殖;肝炎病毒主要侵人肝细胞;乙脑病毒主要侵犯脑组织等。
这些病原体会导致机体的正常功能、代谢、组织结构破坏,引起局部组织发生损伤性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在感染后,人体会出现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皮疹、呕吐、乏力等症状。
而且不同的感染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
例如,如果患者患上肺部感染的时间比较长,并且长期在接受治疗但是都没有好转的话,很有可能会患上慢性气道疾病。
此外,长期患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还很有可能会出现糖尿病和肾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当患者发生感染症状时,应该立即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抗感染治疗应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首先要明确临床和病原学判断。
观察患者所出现的症状,是否符合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然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被感染的迹象,还需要根据影像学,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观察患者体内所检查出的影像是否符合感染发生的影像学表现。
随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抽血化验检查,测验患者血液内血常规、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的数据,是否在发生感染的区间内。
临床和病原学判断不能根据单一证据便确认患者已经受到感染,必须有多种证据相互印证患者已被感染,才能做出确切的临床诊断。
在确认患者已被感染后,需要马上确认患者的感染部位,以便对感染病原体做出大致判断,随后需要对患者受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下一步需要根据病原学推断出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这也需要多方面的调查和印证。
首先需要确认获得场所,是从社区接触病原体还是在医院接触到病原体。
随后根据感染部位所可能接受的病原体,缩小病原体的可能范围,然后需要对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以及易患因素进行调查,进一步缩小可能感染的病原体范围,最后需要临床表现的数据以及病原学性差,还有当地近期病原学构成和药敏资料,确定患者所感染的病原体已经可能出现的耐药性,以确定用药。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指导

针对不同真菌类型,如念珠菌、曲霉菌等,选择敏感的抗真 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深部真菌感染,需要进行长期治疗。 同时,需注意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问题。
寄生虫感染的治疗方案
总结词
根据寄生虫种类和感染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寄生虫类型,如蛔虫、钩虫、疟原虫等,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某些寄生虫,如血吸虫和肺吸 虫,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同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寄生虫的耐药性问题。
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案
总结词
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同时根据病情采取对症治疗。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病毒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某些病毒,如HIV和 流感病毒,需要采用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此外,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心脏疾病等,需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总结词
根据真菌种类和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
联合用药
根据病原体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联 合治疗。
新药研发与引进
积极研发和引进新型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 耐药问题进行干预。
05
特殊人群的抗感染治疗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儿童抗感染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01
02
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 育阶段,肝肾功能、中 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 统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能力较弱,对药物的反 应性较强。
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选择毒性低、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
注意事项
重视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治疗,提高机体 免疫力。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抗感染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抗感染方案

抗感染方案1. 简介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繁殖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过程。
感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包括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
在临床上,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严重感染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因此,制定有效的抗感染方案对于控制感染病的传播和保护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可行的抗感染方案,包括感染预防、感染控制和感染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方案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感染管理水平,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2. 感染预防感染预防是抗感染的首要任务。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感染预防措施:•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物后、进食前等关键时刻要进行手卫生。
正确的手卫生包括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环境清洁: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是预防感染扩散的重要手段。
定期清洁和消毒各种设备、患者用品和医疗器械,保持病房的清洁和卫生。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感染患者时,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隔离衣等防护装备。
这有助于防止医务人员被感染及将感染传播给其他患者。
此外,感染预防还包括:正确使用抗生素,积极推广疫苗接种,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等。
3. 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是指在感染发生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控制感染的扩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感染控制措施:•隔离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根据感染的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隔离方式,如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等。
•医疗器械消毒和无菌操作: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清洁程序。
无菌操作是手术室和特定医疗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废物处理:正确处理和处置感染性废物对于感染控制至关重要。
感染性废物应采用特殊的装袋和处理方式,以减少感染病原体的传播。
4. 感染治疗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是重要的。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抗感染药物是人类可用来对付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国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由来已久,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日益严重,错误的用药观念,错误的用药行为,错误的用药习惯,使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严重的细菌耐药警示人们抗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到了刻不容缓地步。
“如何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又一次让民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审慎面对。
随着抗感染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强,细菌耐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耐药菌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使人类重新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于2011年4月18日将《2011年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下发全国。
自觉抵制抗感染药物滥用,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1.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之经验用药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
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治疗在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病情不允许耽误,用哪一类哪一种抗感染药物,细菌对所选药物是否敏感,抗感染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能否达到感染部位,是否要联合用药等一系列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首先判断: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如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细菌药物。
考虑为细菌感染时立即采取经验治疗。
如此之多的抗感染药物,究竟选哪种抗感染药物。
1.1.1选用何种药物根据临床特点尽快判断感染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确定选取何种抗感染药物。
这时要了解患者先前使用过抗感染药物与否,本地区的耐药情况如何(近期当地耐药性监测结果)确定药物后对被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组织穿透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耐药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有所了解,结合患者的生理状态(高龄、幼、孕、哺、未成年)和所能了解到的病理生理状态(肝肾功能、免疫缺陷等)、既往用药情况及过敏史等确定选药,进行紧急治疗,特别强调能留取标本的一定在用药前留取!当常规检查结果出来之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密切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效果,在有病原学检查结果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对病原体敏感,观察感染的局部症状是否好转,如局部功能障碍是否逐渐好转,分泌物是否减少,伤口是否逐渐愈合等。
抗感染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培训

抗感染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培训抗感染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培训感染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具有高传染性和危害性。
抗感染治疗是控制和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由于抗感染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
为了正确合理地应用抗感染药物,保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1. 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在进行抗感染治疗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
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抗感染药物来进行治疗。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必须先明确感染的病原体,以便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2. 根据药物敏感性测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已经明确感染病原体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
通过敏感性测试可以了解病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对无效的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治疗的效果。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每个患者的感染情况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来使用药物。
用药剂量不足可能导致疗效不佳,而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给药频率过低可能无法维持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给药频率过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5. 完成全部疗程: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患者应按照医嘱完成全部疗程,不得擅自停药或中断治疗。
即使症状已经缓解或消失,也不能中途停药,以免给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提供机会。
6. 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7. 防止交叉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在使用抗感染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清洁和隔离预防措施,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浅谈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1)

浅谈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1)临床各个科室都会遇到感染的问题,抗生素在各个科室广泛使用,恰当的抗生素给药能使患者病情快速缓解,不恰当的抗生素给药,贻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面对感染,你能正确制定出抗感染治疗方案吗?抗感染治疗方案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浅谈一下抗感染治疗方案的设计思路。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是根据致病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制定和/或修正给药方案的,病原学诊断对合理应用抗生素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是细菌培养出结果耗时长,并且阳性率不高,尤其是血培养,另外,培养结果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致病菌。
在获得细菌阳性培养结果前,临床医生必须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确定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制定用药方案。
因此,具有成熟的抗感染设计思路,设计恰当的抗感染方案,为重症病人赢得机会,对患者治疗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应该从疾病、患者、药物三方面来考虑设计。
首先,疾病方面,围绕感染进行诊断。
1)确定感染的存在及感染部位,感染的存在性需要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诊断,学会对各个系统各组织感染的表现进行识别和鉴别,如上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是发热(≥38℃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的表现;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粘稠痰,肺部出现湿罗音,有时伴发热;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或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或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感染部位的确定需要影像学,病理学等学科的支持,比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内脏脏器官的感染,需要照腹部CT,外科手术感染,感染部位伴有脓液的分泌,局部出现红肿等病理表现。
2)评价感染的程度:感染的严重程度常用的判断信息为:①X 线提示感染病灶的范围,病情的进展和蔓延;②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如有无休克,有无意识障碍,有无呼吸衰竭等;③有无病发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胸膜炎等;④动脉血气的异常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咽部: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鼻咽部: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奈瑟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 嗜血拟杆菌属、厌氧球菌、白念珠菌
抗生素研究所
抗生素研究所
病原体分类
革兰阴性菌
病原体分类
厌氧菌: 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等革兰阴性菌; 梭状芽孢杆菌(艰难梭菌,产气荚膜,破伤风); 梭状芽孢杆菌(艰难梭菌,产气荚膜,破伤风); 不典型病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肺炎支 原体、军团菌; 原体 军团菌 螺旋体; 分枝杆菌,放线菌、奴卡菌; 真菌:念珠菌属、曲菌、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肺孢菌; 真菌:念珠菌属、曲菌、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肺孢菌; 病毒;
培养结果未出或培养阴性; 病原谱窄、药敏可推测时的选择;
错误观念和做法:
• • • •
认为经验治疗都应该从窄谱药物开始; 一律广谱、强效的“重锤疗法”; 认为经验治疗是临床水平高; 认为培养阴性不需要治疗(未区分有否感染和是 何病原体致病2 何病原体致病2个问题)
病原治疗
经验治疗 or 病原治疗
换药要有依据; 换药要有依据 覆盖原来未覆盖病原体; 增强抗菌活性; 提高组织浓度; 改进耐受性,等等;
会诊者的“声名之累”; 博弈通常指向过度抗感染治疗(与其它药物相反);
当前病例与此前会诊病例是否相似(感染部位、病原体、 危重程度、其他风险、经济能力),忌过度仿效; 危重程度、其他风险、经济能力),忌过度仿效;
应在治疗前留取标本,治疗无效再送标本太迟:检出率低,时间延误;
纠正细菌培养送检率低、以经验治疗为临床水平高的错误观念;
抗生素研究所
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正常菌群
皮肤: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丙酸痤疮杆菌、 皮肤: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丙酸痤疮杆菌、 G+厌氧杆菌 口腔:表葡、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 口腔:表葡、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 口腔 表葡 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肠球菌 奈瑟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属、 厌氧球和杆菌、白念珠菌
正确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 是恰当处理的前提;
时间关系,既有报道,是否有其他解释, 是否由药物引起,何药引起,是否与给药方案有关; 是否由药物引起,何药引起,
严格指征,减少用药种类 根据生理、病理给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但不可能完全避免
应做到不纵、不枉、不怕; 应做到不纵、不枉、不怕;
患者年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易患因素 获得场所(社区与医院获得)
病原学构成、药敏迥异
临床表现与病原学相关性差 当地、近期病原学构成、药敏资料
不同时期、地区、医院、科室,迥异
抗生素研究所
抗生素研究所
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及时、合格的病原检查
是“情报工作”,帮助“有的放矢”,可保证疗效(准确的病原诊断是 情报工作”,帮助“有的放矢” 抗感染治疗成功的一半),减少医疗开支和不良反应;
抗生素研究所
药物动力学因素
浓度依赖性: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吸收 分布:CNS、骨骼、前列腺 分布:CNS、骨骼、前列腺 半衰期,代谢途径
抗生素研究所
5
4 血 3 药 浓 度 2 mg/L 1
Cmax
Cmax/MIC
生理、病理状态
肾功能损害:避免损害药物,减少剂量,加大给药间隔 肝功能损害:避免损害药物,减少剂量 老年:肾功能 新生儿:肾功能,其他脏器发育,体重 孕妇、乳妇:β-内酰胺类、多数大环内酯类全程安全 免疫缺损者:及时,足量,杀菌剂
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沙雷 菌属等; 糖不发酵细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脑膜炎奈瑟球菌; 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葡萄球菌: 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表皮、腐生、溶血等30余种) 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表皮、腐生、溶血等30余种)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耐药株对现有所有β内酰胺药物耐药;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耐药株对现有所有β内酰胺药物耐药;
抗生素研究所 抗生素研究所
安全性
不良反应处理
卫生监测,尽早发现 密切监测,尽早发现
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抗菌药物价格昂贵; 患者承受力? 医保等制度要求; 医保等制度要求 注意药物性价比; 并非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原创与仿制药物;
考虑因素(两害相权取其轻) :
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治疗: 概念、基本思路
杨 帆
相关名词
抗生素(antibiotic) antibiotic)
对特异微生物具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后将抗生素的半合成衍 生物等也称为抗生素;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
抗生素及化学合成药物如磺胺药、喹诺酮类、呋喃类等; 抗生素及化学合成药物如磺胺药 喹诺酮类 呋喃类等 “抗菌素”已不用;
如何合理借鉴会诊经验
治疗时间是否充分; 经上述检讨无充分换药理由时贵在坚持:过早、过频换药也 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
会诊者的决策博弈:
疾病本身考虑,尤其危重程度; 患方、主管医生对治疗失败的容忍度; 会诊者与 管医 的默契 相 了解 会诊者与主管医生的默契(相互了解,意见贯彻程度,是否经 见贯彻程度 是否 常沟通---诊治是持续过程); 常沟通---诊治是持续过程);
抗生素研究所
AUC
AUC/MIC
MIC
T>MIC
0 0 1 2 3 4 5 6 7 8 9 时间 10
T>MIC
抗生素研究所
安全性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reaction)
安全性
不良反应预防
系与药物有关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系与药物有关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等; 包括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二重感染等
更少药物; 更少药物 更窄谱药物; 更安全药物; 更廉价药物; 更准确疗程;
抗感染治疗基本思路
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明确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药动学,药效学
药物到达感染部位并维持治疗浓度; 对病原菌的抗菌作用; PK/PD模式; PK/PD模式;
感染部位 是否感染:
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需要多种证据相互印证 血象(注意病情、药物干扰) 血象(注意病情、药物干扰)
革兰阳性菌
肠球菌属:对头孢菌素类耐药; 李斯特菌等G+杆菌; 李斯特菌等G+杆菌;
抗生素研究所
抗生素研究所
药效学/药动学 药效学/
药效学/药动学 药效学/
药动/药效学(PK/PD)类型 药动/药效学(PK/PD)类型
药物敏感性
时间依赖性:β 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
抗感染治疗同样有一定失败率;
抗生素研究所
抗生素研究所
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控制耐药性上升刻不容缓
肺炎链球菌 PRSP、MRSP ↑ PRSP、 葡萄球菌: MRSA、MRSE、VISA分离率上升 MRSA、MRSE、VISA分离率上升 MRSA见于社区感染 MRSA见于社区感染 VRSA 2002.6首次分离自美国Michigan州居民 2002.6首次分离自美国Michigan州居民 糖尿病、足溃疡、肾衰、血透、导管出口处感染
抗生素研究所 抗生素研究所
诊断是否正确(要善于获得其他学科帮助) 经验治疗:是否有未覆盖病原体; 病原治疗:培养结果是否可靠,或病原改变; 给药方案是否合理; 给药方案是否合理 其他治疗是否到位:
治疗基础疾病, 营养、支持治疗(如白蛋白水平), 引流,护理,导管等植入物去除
并发症,药物热等
疗效欠理想时考虑因素:
化疗 (chemotherapy)
包括抗微生物化疗及抗肿瘤化疗
抗生素研究所
经验治疗
经验治疗
选择经验治疗理由:
• •
Empirical therapy; therapy; 根据流行病学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及敏感性选用药 物; 根据相关权威指南,对患者分层(感染部位,医 根据相关权威指南,对患者分层(感染部位,医 院或社区,年龄,危险因素,严重程度等); 建立在概率权衡上,保证有效概率常常以选用广 谱、强效抗菌药为代价; 力争恰当火力;
正确评价细菌培养和药敏的意义
培养阳性并不一定意味感染或确定致病菌; 血、无菌部位标本、中段尿、痰、分泌物; 不被检查报告牵着鼻子走; 实验室选用受试药物是否合理,有否质控; 培养条件是否满足:如痰培养; 微生物专家与临床医师共同努力;
抗生素研究所
积累流行病学资料,有益于今后经验治疗; 合格标本:不被寄殖菌等污染,如痰液; 争取提高无菌部位标本送检率(血液、胸水、腹水、csf、手术部位标本 争取提高无菌部位标本送检率(血液、胸水、腹水、csf、手术部位标本 等);
生理、病理状态 个体安全(不良反应)与人群安全(减少耐药) 卫生经济学 其他
抗生素研究所
抗生素研究所
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临床和病原学诊断
可能病原菌与药敏
疾病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