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
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1】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
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
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
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
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9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9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
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
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
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以及其弟子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解释和论断。
其中,《学而》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
在《论语》的《学而》篇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以便于巩固知识和技能。
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技能的提高过程。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
你会写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
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
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
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
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
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
“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
“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
“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近“仁人”,习“仁”之道。
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习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
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习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篇一:《论语》读书笔记】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
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
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
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
”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
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
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
论语译注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第一章读书笔记读第一章,就像是开启了一场与古人智慧的奇妙对话。
我仿佛穿越时空,站在孔子讲学的庭院里,周围是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弟子。
第一章里,那些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语句,像一把把小钥匙,试图打开我对为人处世理解的大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拿这第一句来说,学习之后还按时去温习,这难道不就像我们把心爱的宝贝拿出来反复把玩欣赏吗?每一次复习都能发现新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像是挖到了宝藏一样惊喜,怎么会不快乐呢?再说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想象一下,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远方的朋友不辞辛劳地赶来。
这就好比在现代,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跨越千山万水,就为了和你见上一面。
你们可以畅谈过去的趣事,分享彼此的经历,那是一种多么纯粹而又热烈的快乐啊!这种快乐是从心底涌出来的,能让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就有点难做到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气或者委屈。
就像我上次做了一件自认为很有创意的事情,可是周围的人却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当时那个气呀,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误解的小怪兽。
可是孔子告诉我们,这时候不生气才是君子的做法。
这就像是大海,不管别人往里面倒什么脏东西,它都能平静地容纳,不会掀起狂风巨浪。
我还能想象孔子的弟子们围坐在他身边,眼睛里充满了敬仰,认真地听着夫子的教诲。
他们或许也像我一样,一开始对这些道理似懂非懂,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慢慢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我和我的朋友也讨论过里的这些话。
我的朋友说:“哎呀,现在的人哪,都太浮躁了,能静下心来像古人这样思考的太少了。
”我深有同感,现在很多人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完成就了事,哪有什么“学而时习之”的快乐?读这第一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挖一口智慧的深井。
每一句话都是一块珍贵的石头,挖得越深,收获的宝贝就越多。
这第一章,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默默地引导我走向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呀,这些古老的话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就像星星一样,在我们迷茫的人生天空中闪闪发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1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才智”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爱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学问,这莫非不欢乐吗?有挚友从远方来做客,这莫非不快乐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莫非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知了我们:“经常持续开心的心情,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
假如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受,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其次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需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假如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假如有就要立即改过来。
””告知了我们:“挚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特长和改正自我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才智之精华,他告知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全部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如发觉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有意不改,并装作没发觉;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看法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
《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读书笔记《论语·里仁》凡二十六章,主要讲孔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仁的。
第一章、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为本是儒家的价值选择,尽管孔子之后的儒家提出了性、道、理等诸多概念,然而仁之主体不变,也就是说仁是人之所为人的本质所在,也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性。
《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东汉刘熙的《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结合《周易》之“天之大德曰生”来理解,仁不仅仅是人的全德,而是结合、吸纳了日月、天地阴阳的之灵气,故有人为万物之灵、民胞物与之说。
明代张信民的《印证稿》也证明了我这样的体悟。
张信民说“惟于《易传》发明最著、最精切,曰:‘天之大德曰生’,又曰:‘元,善之长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仁,盖在天之大德曰生。
而人禀此生理曰仁。
故人之原出于天。
而与天之大德同量同体也”。
按照阴阳家《雪心赋》的说法:“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仁应该是天地和合的精气,人得其全,才有人性,故孟子道性善。
因此,在我们儒家看来,人有能力体悟到天地之道,人生之动力、人之尊严、人之价值就在于创造生命,改善环境,发挥人的能力实现仁道。
尽管仁是人本有的,人人都有的本来性。
但是因为有的人并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来性,不愿意发明人的本性,甚至还没有脱离动物的本能,是以处事做人难以安分守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不劳而获、机巧使诈剥夺他人的劳动为人。
综合之,就有崇高、伟大、平凡、平庸、贪婪、多欲、恶毒、善良、美、丑、真、假等等多样的实在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人人的理想世界,更不是儒家认可的世界,因此,儒家就要通过教育、生活实践提升人生的创造力,发现自己的仁性。
在儒家的视野里,仁不仅仅是道德的范畴,还是自然宇宙秩序本来性的属性。
而道家却反对儒家的这种仁化自然,自然仁化,把主观世界与外在世界一体化自然人生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论语第一篇读书笔记5篇

论语第一篇读书笔记5篇论语第一篇读书笔记篇1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几句论语,我也是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__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篇一:《论语》读书笔记】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
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
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
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
”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
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
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
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
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
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
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
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
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
”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
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
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
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
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
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
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
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
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
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
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
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
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
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
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
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
“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
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
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
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
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
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
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
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
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
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在《道纪》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我认为《论语》是孔子用对话体来写的议论文。
于是,许多朋友质疑我的这种判断。
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从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编纂而成”这样的结论。
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虽然《论语》最终定稿于诸弟子之手,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这本书的结构不是孔子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伤脑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历史问题上兜圈子,如果我们就把《论语》当作一篇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的议论文来学习,是不是会产生效果呢?这个出现在《论语》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第十章中的言论以讨论各式各样的礼仪为主,除去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
我们可以先试举几例,好对这第十章有个初步了解: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
唯谨尔。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出现了与上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段话: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段话并不难解,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先看看这段话说了些什么:飞鸟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
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鸟,时哉时哉!”随后与子路一起,作了个仪式。
这个仪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
我们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仪式,只看这段话的整体内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说什么。
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样,即使历来将《论语》看成是言论集,但这言论集中还是将相近的言论放到了一起。
其次,这段话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思想毫无关联,这也与《论语》的决大部分内容的风格不相符。
倒是有些像日记,记载了莫种奇遇。
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为也很怪异,他们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鸟,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
要是我遇到了这样的情景,肯定以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动。
果然,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就变的五花八门了。
大部分的解释认为这是笔误,将别的地方的言论错抄在这里,或是根本不应该记录到《论语》里的奇闻逸事误记在这里。
在我们搞不清含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
况且,孔子不会喜欢记载什么奇闻逸事的,因为《论语》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再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是怎么说的: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
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
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